积极推进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1)

----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司长白荣春

2001-07-0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推进结构调整是新世纪加快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纷纷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国际贸易额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两倍,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20%以上,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入WTO的133个成员国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推进贸易自由化,大幅度降低关税,消减非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二是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并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致力于对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改革,95%以上的内容更加趋向自由化。三是跨国公司发展迅猛,企业并购不断升级。
    为取得全球竞争优势,近年来,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并购活动剧增,并表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是并购规模空前。继1997年并购规模比上年增长48%,达到创记录的14033亿美元后,1998年全球并购规模剧增到250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同时,单笔并购的成交额增大并连创记录。其次是亚洲成为并购的热点。
    第二,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剧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加大了科研开发投入的力度,其研究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5%左右,不少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达6~8%,高的已在10%以上。科研的高投入、国家对科技支持的高强度以及科技组织的创新、柔性、高效化,使当今工业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正越来越迅速地反映到产品生产中,使产品开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产品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性能、质量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人类向知识经济的迈进,产品、服务、生产、流通、交易等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企业取胜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态势使创新能力不强的我国工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一是世界经济供大于求的矛盾难以把握。冷战结束后,国际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角逐,各种主要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增加较快,供给条件大大改善,世界性生产过剩和消费乏力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价格总水平明显下降,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二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三是全球经济调整给我国带来巨大挑战。美国经济在保持长时期的增长以后,当前发展已经趋缓,而美国是我国经济贸易第一大国,其经济发展快慢对我国出口和利用外资有直接影响。日本经济持续衰退、经济紧缩,作为对我国的第二贸易大国,其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五年国际经济发展的变数增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性增强。国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第一,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第二,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第三,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工业化开始进入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此外,我国工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
    1.众多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水平低,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
    3.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生产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4.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
    必须看到,我国工业发展进入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
    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世界工业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资金、技术对产品生产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劳动力和资源的作用相对降低,靠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维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结构调整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适应和生存能力的调整,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调整,最终是要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发展能力,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加快结构调整,不仅是“十五”规划的中心内容和工作主线,也是今后工业领域要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
    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决定了“十五”工业结构调整同以往的适应性调整有根本性的不同,是全局性、整体性和战略性调整。一是原有的产品结构已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而必须在新的结构层次上全面改善和优化供给结构;二是工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必须从国际市场这个大环境出发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企业取胜市场的关键,“十五”必须把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四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大企业集团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已成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建设成为“十五”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选择。
    二、“十五”工业结构调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
    “十五”是我国工业加快调整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及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对我国工业的总体要求,提出符合工业实际和发展趋势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为各行业、各地区工业发展指明奋斗的方向。《“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今后五年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增强。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左右,部分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子、机械、汽车、石化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能力增强,“瓶颈”制约基本缓解,供给结构基本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形成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一批重点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素质明显提高,实现规模经营。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开发机制初步形成,在高新技术、重大装备等关键领域突破并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应用水平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工业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重点城市的工业污染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或地方环保标准和法规的要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重点,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推进“十五”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
    处理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政府主要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振兴传统产业的关系。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处理好西部大开发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要积极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鼓励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增创新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地区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这个速度是建立在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速度,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速度,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确保重大战略资源的经济安全。
    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发展的关系。结构调整应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投入也主要是带动存量的重组优化,除少数新兴行业和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安排的重大新建项目外,一般不再铺新摊子,切实防止重复建设。
    三、把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
    大企业集团是支撑一国经济发展的脊梁,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技术创新所需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活动日益向大企业集团集中。世界500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比重接近70%。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使得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策源地,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70%以上为500强大企业所拥有。
    根据世界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和推进我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和发展。要在关系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重点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经济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在石油化工领域,要提高国际化水平,实现集团由大到强的转变。汽车领域,要通过精干主业、调整存量、加强技术开发中心和营销体系建设,初步形成能够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配套的能力。机械装备领域,通过企业重组兼并和市场竞争,培育若干重大装备和专用设备集团。钢铁工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企业的联合重组,使主要企业集团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电子信息制造业选择若干家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企业发展成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在其它经济规模效益显著的领域,提高企业的经济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培育若干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培育大企业集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存量调整为重点,在市场竞争中壮大实力。要抓紧制定培育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大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建设项目、科技开发等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支持大企业集团在境内外优先上市,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开发费用,创建著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要加大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消除企业重组兼并的行政性障碍。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及其权限与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解决企业的冗员问题,加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技术产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主战场和制高点。我们要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要瞄准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新材料、环保产业等。
    电子信息工业要重点加快高速宽带信息网、深亚微米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新一代移动通讯装备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工程主要研究开发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生化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推进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化。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的应用。航天航空工业要采用形成卫星专用平台和新一代运载火箭两个型谱,建成天地一体化的综合卫星应用体系,实施空间科学、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计划。重点突破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增强运载火箭的适应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按照国际标准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喷气支线客机。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推进航空、航天技术产业化进程。要大力发展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重点开发多功能、纳米、智能、仿生等复合材料。要制定和完善环境标准,实施示范工程,推广重点实用技术,鼓励和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培育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技术推广转让机制,促进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二)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化是我国强盛的标志。到200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4%;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的90%;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经贸委归口管理的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体,其经济总量占我国工业的比重高达80%以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传统工业实力,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意义十分重大。
    
     1.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工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80%以上的装备,并基本上满足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与我国经济发展对装备工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瓶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要求机械工业围绕用户需求加快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且对工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依托重点工程项目,围绕用户的工艺技术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发展电力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冶金机械、煤炭机械、纺织机械、轻工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等成套机械装备,着力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性能、质量和水平,满足国家重点建设对重大装备的要求。大力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适用、先进农业装备,重点发展耕、种、收机械设备,新型节水灌溉设备,农副产品深加工设备,集约化养殖和草原建设成套设备等,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装备的需求。尽快提高数控机床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重点发展专用普及型数控机床,大力提高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性能和质量。加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使之成为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增加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产品品种。大力发展节能、高效、环保的内燃机等动力设备,满足各种先进机械产品的配套要求。
    
     2.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能源、原材料工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瓶颈”制约基本缓解。但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油气资源短缺、布局不尽合理,坑口电站、西南水电及沿海核电开发缓慢,冶金工业中的部分高附加值关键钢材品种满足不了要求,大量依赖进口。能源、原材料工业必须要从主要增加能力、扩大总量的粗放经营阶段向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加强服务方面转变。
    
     根据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煤炭工业主要采用综采、综掘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一批大型矿井,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发展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和生产洗选煤、配煤、水煤浆、型煤等洁净煤产品,重点建设煤炭液化、地下气化和煤层气开发及利用示范工程。全面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石油、天然气工业重点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增加后备储量,保持原油产量稳定增长,加快“西气东输”等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能源结构;拓展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弥补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加快建设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供给安全。
    
     电力工业要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加强跨大区联网工程的建设,开发西部水电资源和发展大型坑口燃煤电厂,进一步优化火电机组结构,压缩小火电,推进循环流化床、洁净煤燃烧、空冷机组等高新技术的应用。适度发展核电,开发和完善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促进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石化工业重点是提升炼油、发展乙烯。提高炼油企业的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现有炼油能力的完善配套;调整装置结构,提高油品质量和柴汽比,大力发展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和主要基本有机原料生产,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合成树脂专用料比例以及合成树脂在三大合成材料中的比例;在改造现有乙烯的同时,加快新建大乙烯项目的进度;坚持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原则,乙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原料的生产进一步向大型化、基地化方向发展,逐步在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形成大的石化工业区。
    
     化工工业以化肥、农药和精细化工为重点。促进化肥装置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优化原料路线,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磷钾肥、高浓度化肥和复合肥的比例;重点发展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的农药新品种和除草剂、杀菌剂新品种,增加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等新型制剂;发展出口潜力大的无机化工产品、环保型涂料、新型染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中间体。
    
     冶金工业重点发展进口量大的冷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和涂塑钢板、冷轧硅钢片、热轧薄板及优质合金钢、低合金钢等关键钢材品种,以及超高功率电极、特种铁合金、洁净钢生产用优质耐火材料等。抓好宝钢、鞍钢、武钢、济钢等14家清洁生产示范试点企业的的改造建设。重点推广球团和球团烧结、干熄焦、高炉压差发电(TRT)及高炉长寿、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熔融还原、薄带坯连铸连轧、高精度轧制、洁净钢生产、合理炉料结构等重大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带动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
    
     有色金属工业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增加铜、铝、铅、锌等原料供给。开展中西部有色金属成矿区资源和东部接替资源评价研究,推广深部和难采矿床高效综合采矿技术及溶浸采矿技术,努力实现无废害开采,加快湿法冶金技术的产业化,抓好重有色金属强化火法冶炼技术推广,加快180KA以上预焙阳极铝电解槽成套技术与装备及选矿拜尔法、选矿烧结法新工艺生产氧化铝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电解铜箔、高精度锌白铜带材、引线框架材料和制冷用铜盘管和内螺纹管,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制品,高精度铝板带,高档铝箔,建设30万吨级连续式热轧铝板带机组。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开发日产8000吨水泥熟料大型技术装备。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实现在170个大中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目标。适应建筑体系改革、建筑节能与建筑功能改善的要求,鼓励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全面提高“洛阳浮法”玻璃生产技术水平,使浮法玻璃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超薄、超厚、自洁、光致变色、热反射和低辐射玻璃,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玻璃加工制品。发展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提高玻璃钢机械成型比例,实现生产技术和装备的重大突破。
    
     3.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优良消费产品。改革开放20年来,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完成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在满足了吃穿用之后,消费需求逐渐转向住、行、健、旅游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消费者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品工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针对消费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轻工业中的家电制造业要跟踪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开发网络家电产品,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低噪音、环保家电系列产品和关键专用配套件;进一步提高生产集中度,培育国际知名品牌。造纸工业从调整原料结构入手,扩大废纸利用,走以木浆为主要原料、林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高档新闻纸、书写印刷纸、商品包装装潢用纸和纸板等,推进重点造纸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食品工业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重点发展肉类制品、乳制品、果蔬食品、传统名优食品以及食品工业专用基础原料和添加剂。突出抓好糖业结构调整工作。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0.31提高到0.51,促进食品向方便、安全、卫生、营养、保健方向发展。
    
     纺织工业要建设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化纤基地,开发新型纤维材料,提高差别化率。纺织业在总量控制、淘汰落后的基础上,从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纤维、纺纱、织造、染整、设计技术着手,提高面料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加工体系。服装业抓好流行趋势、设计与生产、营销的结合,培育名牌,提高出口创汇水平。大力开拓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医药工业要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借鉴国际天然药物的发展经验,采用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促进中药剂型改革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加强中药资源保护,规范道地药材的种植,促进中药药材生产产业化。推进医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原料药优势品种的生产技术和集中度,巩固和建立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6?氨基青霉烷酸、7?氨基头孢烷酸、异植物醇等关键中间体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发展缓释、控释、靶向等新型制剂,提高我国的药物制剂水平。
    
     汽车工业根据国内市场私人购车比例逐年增加、高等级公路加快建设及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等特点,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的经济型轿车,发展适应高速公路需要的重型车及专用底盘,提高轿车、柴油车在汽车总产量中的比例。发展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关键总成、系统零部件以及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扩大摩托车出口。加大产品开发投入及能力建设,基本形成载货汽车和摩托车的自主开发能力以及轿车与国际合作开发的能力。推进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其它代用燃料汽车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依法取缔非法经营者,完善劣势企业退出的机制,是我国法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落后生产能力和劣势企业,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严重影响了广大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社会发展。必须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劣势企业的有序退出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使市场秩序有一个根本的好转。要制定、完善体现节水、节能、节材、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强制性标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动态颁布《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设备和产品的目录》和强制性标准,依法淘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生产能力。对毛纺、棉纺、缫丝等行业过剩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总量控制、淘汰落后、更新改造的政策。关闭到期达不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的制药企业。通过调节税收和提高产品标准,加快高能耗、高污染产品退出市场。按照有关法规,关闭破坏、浪费资源的企业。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和开采高硫煤的煤矿。
    针对工业领域一大批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的现实,在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产品和企业的同时,一定要更加关注长线产品生产的扩张和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限制一批供大于求产品生产能力的继续扩张,引导这些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可靠性,转化富余生产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鼓励企业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