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钢材存量结构调整

2000-10-1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 对“十五”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本报记者 包斯文
     在20世纪,全球的钢铁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00年,全世界的粗钢产量约3000万吨,到了2000年全球粗钢产量将达到8亿吨。中国在1949年只产钢15?8万吨,位居世界第26位。而在“九五”期间,钢产量最高上升到年产1?15亿吨,连续4年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产钢大国。中国钢铁工业的突飞猛进,令世界之震惊。
     然而,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钢铁工业能力过剩,产品价格下降,企业获利减少,存量过剩的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尤其是我国的钢铁工业更为严重。过剩与短缺并存,是我国钢材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尽管我国的钢产量已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按数量计约为90%,按价格金额计约82%,但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产品仍然十分短缺,有的甚至是空白,需要依靠进口。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进口钢材均在1000万吨以上,其中轿车用钢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家电板、造船板、不锈钢板及石油专用管等10个短缺品种的年进口量仍达到800万吨。
     过剩与短缺关并存的问题,还表现在特钢、优钢上。目前,我国现有电炉1606台,共计8702吨位,其中落后水平占38?3%,而真正形成冶炼、精炼、连铸、连轧完整的特钢生产线仅两条生产线。特殊钢在钢材总产量占的比例仅6-7%,合金钢比在4%左右,远比工业发达国家来得低。如1996年,德国钢产量中合金钢的比例为19?1%;意大利为15?6%;美国为10?9%;日本的特钢比为18?5%。我国高效优质钢材在钢材总量中比重偏低,一些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专用品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说明我国钢铁产品结构的不合理。随着我国汽车、机械制造、石化、航天航空、海洋以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殊钢在钢材总产量中的比例将在较大提高。据专家预测,至2010年,我国特殊钢材需求量明显增大,其中不锈钢245万吨,低合金耐热钢118万吨,合工钢18万吨,轴承钢86--100万吨,合金弹簧钢110--127万吨,合金结构钢480--600万吨,特殊碳结钢270--300万吨,碳素弹簧钢95万122万吨,等等。可见,根据我国目前的特钢产品结构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我国长线产品的落后生产能力却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如目前我国各类小型材轧机生产能力约4300万吨,其中连续式(含半连续式轧机)只有52套,生产能力在1400万吨左右,其余均为“多火成材”落后的横列式轧机。1999年,小型材产量3182万吨,其中连轧小型材产量约1500万吨,连轧比为47%。我国现有的线材轧机140余套,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吨,到1998年底,全国已建有高速线材生产线38条,总生产能力1005万吨/年,占线材轧机总能力的40%,其余多为落后的复二重式轧机。大量落后陈旧的工艺和装备,其生产的产品必然技术含水量低、附加值低,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滑。自1994年以来的连续六七年间,我国的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市场低迷,价格最低时竟下降至不足2000元/吨。其主要原因正是盲目的重复建设。使长线产品存量过剩,结构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我国冶金产品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在于:建立在落后工艺基础上的低档次产品相对过剩与高档次的高级产品绝对短缺并存,钢坯等低附加值初级产品的出口与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同在。产品的结构问题必须用调整的方法给予解决。“十五”期间,我国的钢铁行业首先要着力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为短缺的高技术含、高附加值的高级产品的增量结构调整腾出空间。近年来,国务院和国家经贸委领导根据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实际,多次提出关闭“五小”、淘汰落后工艺、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并将作为冶金行业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整个“十五”期间都要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方针。
     “十五”期间,全国冶金行业将淘汰落后的横列式小型轧机生产能力1000万吨,淘汰落后的复二重线材轧机的生产能力800万吨。同时采用国产型线材设备,新建25套连续小轧机和23条高速线材轧机生产线,以更新现有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十五”期间,将进行连铸及高效连铸改造,其中包括薄板坯连铸改造、高效连铸改造和普通连铸建设和改造项目47项,新增连铸生产能力2600万吨,连铸比将从目前的67?8%提高到80%以上,最终将达到95%。
     “十五”期间,我国不锈钢薄板改造的方向:建立高标准、高起点的不锈钢冶炼---热轧中心,重点解决市场需求较大的不锈钢薄板品种,以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目前在建的有太钢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工程,新增不锈钢炼钢能力25万吨,热轧不锈钢薄板能力30万吨,冷轧不锈钢薄板能力6万吨。还有上海一钢公司新建的80万--100万吨不锈钢冶炼和热连轧生产线,一期工程60万吨,新增不锈钢炼钢能力62?9万吨,热轧不锈钢薄板46?6万吨。再有上海克虏伯合资不锈钢项目,一期冷轧薄板产量7?2万吨。这几个项目竣工后,我国的不锈钢炼钢能力将达到110万吨,热轧不锈钢薄板能力83?2万吨,冷轧不锈钢能力43?2万吨,届时,不锈钢在国内市场短缺的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与国内消费量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十五”期间,将淘汰热轧硅钢片,扩大冷轧夺钢片的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1999年,国内消费硅钢片150万吨,而国内冷轧硅钢片产量仅35万吨,进口量达到62?6万吨,其中必须进口的高牌号硅钢片近30万吨。预测到2005年,国内硅钢片的需求量上升至200万吨,显然供不应求。目前,进行改造和扩建、新建成的有三条生产线,将使冷轧硅钢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市场占有率有望提高到45%左右。
     “十五”期间,还对市场紧缺的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薄板等进行技术改造,并在改造建设的同时与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相结合,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时下,全国一些大中型钢铁企业根据“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方针,确立了“十五”计划,通过兼并破产、关停“五小”、重组改制,优化资产等多种形式,将调整的重点由过去的落后生产能力的增量为主转为短缺产品、高档产品的扩容、扩展,将调整的着眼点由过去短期的适应性调整向长期的战略性调整,使我国钢铁工业上一个新的台阶,由“钢铁大国”变为“钢铁强国”。
     诸如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的“十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从上海宝钢的长远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国乃至世界钢铁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高度,持续增强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力,大力发展钢铁精品,选用和创新适用的高起点技术,结合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调整布局,合理分工,淘汰落后,改造挖潜,实现生产物流和专业化生产合理化、快捷化、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将宝钢集团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在“十五”期间,上海宝钢钢铁企业的发展基本框架:加大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步伐,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优化配置,钢产量综合配套能力调整到2000万吨,钢材总量调整为1850万吨。基本布局:以宝钢股份公司为核心,在其周边逐渐形成一钢的不锈钢冶炼热轧基地、五钢的特钢基地、二钢的金属制品基地,加上益昌的冷轧薄板、浦钢的宽厚板和宝钢主体的产品,从而形成六大精品生产基地。“十五”末,使上海宝钢80%的产品,其实物质量和产品档次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我们完全相信,中国冶金工业能够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做好发展这个主题,实现由“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Msteel.com独家组稿,请勿转摘)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