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钢:低成本高效率“双核”驱动

2014-09-11 10:01 来源: 我的钢铁网

一个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98%以上的企业,在如此严峻的钢铁市场环境中,却能够生存下来,而且活得还比一般企业要好,为什么?今年下半年,前来宁钢考察学习的北方某大型钢铁企业的管理者们,几乎都抱着同样的疑问。

考察之后,这家大型钢企在其内部报刊上总结宁钢模式时这样表述——“国有体制、民营机制”这一运行模式,使得具有“民营”和“国营”双重“基因”的宁波钢铁,能够为“低成本、高效率”经营策略的实现提供更加灵活的管控思路和手段。显然,同行们对宁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效率和成本。而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是宝钢对宁波钢铁的精准定位。

“转基因”,“小快灵”

曾经有人形象地描述说,宁钢的今天,是宝钢一次成功的“转基因试验”,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上的一种创新突破。且不论“转基因”这样的比方是否恰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宁钢的经营管理,宝钢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和自由度。

宝钢重组宁钢之前,国内大型国有钢铁企业鲜有与民营企业联合重组的案例。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宝钢对宁钢这个“宁馨儿”的培育,也是抱着开放和创新的思路。重组之初,徐乐江董事长就明确地提出了“国有体制、民营机制”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宁钢的管理创新预留了很大发挥空间,“低成本、高效率”得以成为宁钢独特的经营之道。五年多来,宁钢一方面保持了民营企业那种特有的“小、快、灵”,始终坚持“低成本、高效率”;另一方面又通过移植宝钢的现代化管理,为“低成本、高效率”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并变得更加规范、可控。

在宁钢,很难把效率和成本简单地划分开。宁钢的管理者提出,降成本不是简单的降低费用,而是要提高效率。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重组之后,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双核”在宁钢就开始高速运转,驱动着企业的经营发展。宁钢持续推进了组织机构精减、流程压缩、审批提速,实现体系精简高效。同时,在逐步实施了成本日清日结、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宁钢开始构建并大力推进ROCC(资源占用资金成本管理),明确提出了“经营成本=制造成本+ROCC”的理念,推动基层厂部从生产单元向运营单位转变。

在采购端,宁钢充分发挥沿海沿港、贴近用户、发达城市配套等优势,实现了极具竞争力的低成本物流。同时,在铁矿石等大宗原燃料的采购上,宁钢审时度势切换稳健采购和策略采购,始终保持合理库存,有效控制了风险。在销售端,宁钢推行快速反应,敏捷交货。一般合同12天交货,紧急合同5天交货,救急合同隔天交货。宁钢总经理陆志新回忆说,最紧急的一次,钢卷还是滚烫的,我们已经发货了。这样的高效,降低的是真金白银的资金占用成本。

五年多来,宁钢的经营发展遭遇过瓶颈,也经历过坎坷,但是在经营策略上,“低成本、高效率”的理念执一不失,因而造就了一个健康而颇具竞争力的企业。有一组数据非常具象地描述了宁钢这几年来的深刻变化——重组五年以来,宁钢累计实现净利润5.01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233.33%,资产负债率从重组前的98.31%下降到现在的95.48%。

“刀尖”上的行者

出于历史原因,重组之初的宁钢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98%以上,这对一个钢铁企业的运营来说,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跑步。对于这样的现状,宁钢的管理者有一种很通俗的比方,资金好比是一个人身上的血,血不够,身体自然难以为继。怎么办呢?那就想办法加快它的流动,让充分有效的血液循环,激发企业的肌体活力。这个比方其实就是在描述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管理。在宁钢,高效率体现在决策、执行、协调等各方方面面,但是其“牛鼻子”,还是资产运营效率。从重组之初的产线填平补齐,到存货结构匹配合理库存管理推进;从ROCC的推出,到低效无效资产处理推进和现场成本、厂部EVA管理推进,宁钢在资产运营效率上做足了文章。

资金,不仅要花在刀刃上,而且要快速回报。在宁钢,技改项目的投入有一条红线,必须三年收回成本见效益。无论是余能电厂、一次料场还是RH真空精炼炉,这些“短平快”项目的建成,使得宁钢全产线得以高效匹配,规模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余能电厂年产效益达2亿元,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2万吨;一次料场每年可节省原料额外费用近五千万元;RH真空精炼炉极大地丰富了宁钢的品种结构,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这种让每一分钱的资金都发挥最大的效应的投入理念,使得宁钢的血液循环越发顺畅有力。

投入,解决的是钱怎么花的问题。而对于钱怎么来的问题,宁钢又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做法。依托宝钢的信用优势,宁钢通过持续研判货币形势,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货币政策动态调整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持续保持低成本融资。近两年来,宁钢不断提升美元融资比例,既借助了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时机,实现了低成本融资,又把握住了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机遇取得了汇兑收益,从而有效降低了财务费用。融资渠道的拓宽和创新,实实在在地起到了活血化瘀、轻装上阵的作用。

ROCC管理的推出,可能是宁钢资产运营效率提升上最具个性的一种做法。财务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ROCC的推进甚至到了这样一个程度:每一次操作事故都可以量化为成本。员工的每一个操作行为都可以量化为成本。作为一项全新的驱动型指标,ROCC实际上是将隐性的资金成本显性化,并将这一概念灌输给了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这意味着基层厂部,甚至每一个岗位,不仅要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从独立经营的角度去算一笔企业的大账,想方设法来减少资金占用。热轧厂厂长苗润涛对此感受很深,他举了个例子,一个钢卷,是10号发货,还是15号发货,以前大家都不太关注。现在不一样了,晚一天发货要占用多少资金?要多付多少利息?员工们都会来关心。“过去,我们要产量和质量,现在,我们更加关注这些产量和质量所占用的资源以及背后发生的成本。以前,企业经营是公司领导的事,现在可不是这个概念了。我们每天的工作,其实都是在参与企业的经营。这种变化是本质的,也是深刻的。”

成本,向极限逼近

在宁钢的字典里,极限的释义,可能是无极限。而最能说明这个释义的,是宁钢铁水成本的持续下降。重组5年多来,宁钢吨铁成本实现了从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0元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77元的跨越。据中钢协的权威统计数据,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宁钢的铁水成本就一直稳居行业第一方阵。这对既没有规模优势,又没有自有矿的宁钢来说,真可以称之为奇迹。尽管宁钢的管理者把这样的变化归功于宝钢股份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铁水成本的阶梯型下降,与宁钢管理理念的变化和创新是分不开的。

过去,宁钢的2500高炉习惯于吃精料、好料,价格高不说,一旦铁水质量有点波动,往往会归咎于原料质量。重组后,宝钢管理团队迅速扭转了这种惯性思维,在高炉运行上提出了“粗粮细作”的理念。引入“原料综合性价比”概念,不简单追求原料的高质量,而是追求配煤配矿的精准有效;不追求单个指标的最优,而是追求高炉顺行条件下的综合成本最优。同时,确立了“以高炉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模式,通过逐步建立高炉长周期稳定经济运行的预防和管控体系,加速形成低成本铁水制造技术。

在铁水成本上,宁钢算的是一笔总账。简单来说,从铁矿石采购、储运开始,一直到配煤配矿、高炉运行,铁水成本的计价器始终在跳动。这就意味着铁水成本并不是炼铁厂一家的事情,甚至可以这样理解,通过绩效评价导向,宁钢把采购、焦化、炼铁、制造这些部门变成了一个虚拟的经营实体,它们所经营的就是铁水成本。其过程自然是高度聚焦,不分你我了。

重组5年,铁水成本成为最能量化宁钢大变化的一个指标。宁钢的管理者对此有一个表述,成本必须一直向极限逼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到了极限。对于一个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的企业来说,潜力,永远是无穷大。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