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无烟煤基地实现“绿色再造”

2012-12-12 13:49 来源:新华网

  山西阳泉曾是国内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年,阳泉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撬动城市巨变,使“傻大黑粗”之城实现了“绿色再造”。

  植绿

  百度公司云计算中心不久前在阳泉奠基。该项目计划投资47亿元,预计建成后,其数据存储量相当于20多万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其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和环保节能等方面,将达到亚洲一流水平。

  云计算中心落户阳泉,标志着这座城市近年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非煤产业取得重要进展。此外,全固态高功率激光器、太阳能光伏电池、钕铁硼永磁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近期在阳泉先后开工。

  要让污染退去、环境变美、煤城宜居,改变“黑色”的经济结构是必经之路。然而,淡化“黑色”,“植绿”——引进非煤产业,增加非煤产业占比,是直接有效途径。为此,阳泉在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引进了一批非煤产业。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文化旅游业成为阳泉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

  常言说,外引不忘内育。

  阳泉注重大力引导本土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以资源换绿色”。煤老板开始进军各种非煤项目。阳泉市转型办副主任张慧清说,目前煤炭企业在非煤项目上投入资金达42亿元。预计今年底,50多家煤企的地面项目将有70%建成投产。

  阳泉石店煤业公司“黑转绿”项目投资5亿元,在煤矿周边的荒山上建立一个集苗圃种植、花卉培育、蔬菜种植、动物养殖和生态美食于一体的生态绿化旅游区。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苗圃成材后,1棵树的利润两三百元,相当于挖1吨煤,我们未来有挖不完的‘绿色煤矿’。”

  绿化

  阳泉煤炭资源优势明显,在产业升级转型、绿色再造的路径选择上,阳泉喜新不厌旧,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以煤为基础,在优势产业上精耕细作,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到集约的绿色发展道路。

  阳泉围绕煤-肥-醇-炔-烯烃产业链,实施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20万吨乙醇等项目;围绕煤-电-材产业链,实施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发电和煤矸石砖、粉煤灰转、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等新型建材项目;围绕煤-电-铝产业链,形成32万吨电解铝、40万吨氧化铝、5万吨铝型材、4万吨铝合金等铝工业。

  资源型产业的潜力在循环、希望在循环、发展在循环。作为老工业基地,阳泉形成了以能源为基础,以冶金、化工、机械、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这一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产出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把工业废弃物转化为新的资源,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近年来阳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大重点。

  “废物处理需要钱,但废物利用能赚钱!”平定县冠山镇境内“山西鼎正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企业在选址上“别有用意”,由于与一家电厂毗邻,该电厂的粉煤灰场成了它的原料库。每年电厂产出的130万吨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电石渣等废弃物,在鼎正公司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并带动了再就业,实现产值1.8亿元。

  其实,鼎正公司是阳泉有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发展新型建材产业的“缩影”。2011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635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63%。

  变绿

  “头顶灰锅盖(空气差)、身披黄麻袋(秃山),腰缠黑腰带(黑色的穿城河),脚踩海绵路(厚厚的煤尘)……”这一顺口溜曾在阳泉市民中流传。

  “顺口溜中的比喻毫不夸张,那就是阳泉昔日环境污染的真实写照。”阳煤集团退休职工王祥林说。畸重的产业结构导致阳泉市区周边出现几十座“人造矸石山”,城市空气因此污染严重。

  通过艰难治理,如今,几十座矸石山已被改造成绿地和公园;新产生的煤矸石被消化吸收用来发展新型建材,阳泉的环境污染在源头上受到遏制;阳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植树绿化工程,目前,阳泉市森林覆盖率从原来不足2%提高至25.9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7%,绿地率36.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96平方米。

  环境生态好转,阳泉摘掉了“黑帽子”。

  今年初,阳泉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目前已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阳泉不仅外部环境得到了“绿色再造”,其内部肌理也日趋绿化:在第二产业中,非煤产业占比日渐扩大;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高,从2008年的36.9%上升至2011年的39%。

  煤城正在逐渐淡化“黑色”印记。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