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有色新材料 三大瓶颈待突破

2012-02-24 08:17 来源: 我的有色网

日前国家工信部印发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五年中部分新材料做了大致的需求预测。但在现阶段,新材料产业中有色金属材料的发展前景仍有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第一、具有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少。

由于进入门槛低,国内有色金属加工材企业多为民营小工厂,且集中在挤、压、铸等简单加工方面,所产出的材料无论在厚度、长度、精度和性能方面都无法满足高端需求。以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为例,目前国内可生产供大飞机、高速轨道交通用铝型材的企业不超过10家。资金压力大、产学研较少结合是有色加工材企业无力进军新材料领域的最大瓶颈。

第二、部分新材料未来产能过于充足。

以稀土永磁材料为例,《规划》对“十二五”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量预测为4万吨。但在2011年,拥有全国87%稀土资源的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稀土永磁材料产量仅为7311吨。看似产量不足的背后,实际则不然。据统计,2011年除上述地区外,国内其他地区的稀土永磁产量约为2万吨,而且今后几年国内还将新建和在建产能约3万吨。意味着到2015年,稀土永磁材料的基本面供应接近5万吨。

根据此前发布的《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将以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尽力保证供需基本平衡。目前看来,稀土业内的各种企业整合情况远未达成统一开采、统一分离冶炼、统一销售的理想目标,仍存在着原材料供大于求的局面。《规划》的推出或许会令稀土永磁材料生产扎堆,进而出现可能的供应过剩局面。

第三、绿色生产如何与新材料业共存。

新材料本身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低能耗、少污染、寿命长的特点,但新材料与基本金属材料之间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新材料基地的布局过程中,统筹规划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新材料业发展的前提。毕竟过去三十多年的有色金属粗放型生产,已不再适用于新材料产业。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