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货币政策微调并不等于开闸放水

2011-08-24 09:20 来源:钢联资讯 作者:何志成(Mysteel特聘顾问)

“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这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怪圈,也是一种宿命。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底开始的大放,以及2010年中开始的一步步收紧。但对2010年中开始的紧缩,很多人看不明白,甚至认为还不够紧,否则上半年经济增速怎么可能仍然保持在9.5%。同时我注意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担心滞胀,担心货币紧缩会导致近几年已经铺下去的新摊子的资金链断裂。但即使是对滞胀存在担忧的经济学家似乎更担心那个宿命:“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因此他们开出的药方,或曰建议仍然坚决地反对放松银根,甚至连“微调”两个字也不敢说。

为什么货币环境非常紧张,从数据上是看得出来的

很多经济学家只看GDP数据当然看不到持续紧缩的“危害”,等他们都看清楚了,一定到了“一收就死”的阶段。从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应该说早就有感觉,因为算大帐,看大数据是很清楚的。比如,2010年全社会信贷增长大约在7.5万亿,今年上半年仍然按照7.5万亿的全年指标安排新增信贷规模。总量差不多,何来紧缩之虑?其实差很多。我们知道,这几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了生活资料的上涨幅度,而且今年上半年上涨幅度更大。比如今年的钢材、水泥,建筑材料的价格与去年相比大约上涨了15%,而用人成本尤其是基本建设项目工地的劳工成本上涨幅度远远超出15%,像四川等地,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达到30%以上。由于高通胀环境是在今年初形成的,因此人工成本今年上涨最快。我6月底专门在四川做了调查:去年在市场上雇一个小工是60块钱,今年6月最少100块钱、壮劳力要110块钱,技术工种已经达到150——250元一天。我们知道,货币是生产要素,但它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它还是诸多生产要素的粘合剂,它必须要黏合起诸多生产要素以后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光看货币多少是没有用的,要看同样的货币能够买多少土地、多少钢材、多少水泥、可以雇多少人工,相应能够才能产生多少GDP。今年投放的货币还是这么多,但对应的生产要素全部涨了15%——30%,资金怎么会不紧张。资金紧张的另一个原因是各家商业银行在年初都调整了信贷政策或曰投向: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停止了贷款,对房地产开发包括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开始收紧贷款,对个人贷款显著增加。为什么?一是从政策面考虑,同时希望规避经济过热风险。但处于银行业自身经营的考虑,发放个人信贷既有房产作担保,同时可以变相地提高利率,因此今年各家银行个人贷款增量一般都在30%以上。但这种趋势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到下半年,由于银行自身已经没有多少钱了,所以个人贷款的发放节奏也明显地放缓。

资金面紧不紧,可以看一看现在的民间借贷市场就明白了。我从6月下旬就写文章披露这方面的情况,现在各种媒体都在报道这方面的事情,连海外媒体都注意到这个反差很大的市场,比如18日的华尔街日报就撰文指出:中国的基准利率已经严重失准,市场利率已经高达24%,黑市利率更是高达60%。还有一个情况大家没有注意到,就是,香港、澳门的人民币资金通过黑市大量回流,追逐中国资金市场的“高利贷”。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为什么增加这么多,超出外贸盈余的一倍左右,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奇怪的经济现象。我专门做过调查,很多滞留香港澳门的人民币资金通过黑市渠道进入大陆,同时通过非贸易往来以外币资金的形式进入中国大陆。这就是经常帐数据与贸易数据差距很大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能再增加了,但货币紧缩所导致的资金面奇缺现状却致使越来越多的外汇资金进入中国,对冲了货币紧缩的效果。

为什么货币环境非常紧张,经济增速却下不来

货币紧缩,企业应该倒闭,经济应该下滑,但宏观经济数据却告诉我们,没有那回事。我专门做过调查,的确没有企业破产,但比破产还惨。因为当地政府不允许一个企业破产,停产可以,关门回家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能申请破产,破产是有程序的,是要到工商管理部门注销户口的,更重要的是要补偿历年政府的所谓税收优惠。这个条件吓退了很多企业。因此当地企业家总结了一句顺口溜:纺织业做不成改作制造业,制造业做不成改做房地产,房地产做不成改做金融期货,金融期货也做不成,改做资金掮客,掮客能赚钱,干脆自己放高利贷。这但却是很多江浙企业家的生动写照。

大家都远离实业,为什么全国范围的经济增速仍然很高?对此,很多经济学家不理解。我在调查中发现,经济能够维持高速的第一位原因是惯性。要知道,前两年20万亿的财政信贷资金所铺下去的项目大都在赶工期的关键时期,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着GDP;更重要的一点更是不为人知,即资金链的断裂不会一下子发生。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大都向中小企业发放预付款,工程款可以预付、采购款也可以预付。大量中小企业围在国有企业身边,叫入围,或曰与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伙伴”关系。比如,国有企业要采购一万吨钢材,把钱先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分三个月发货给国有企业。因此,在资金面宽裕时,中小企业就有钱。但在资金紧张以后,首先紧的还是中小企业。原先是国有企业预付中小企业三个月货款,现在则向你赊三个月的货。中小企业先给国有企业发一万吨钢材,后者过三个月再付款。因此,在这六个月的时间内我们看不出资金紧张来,钢铁厂照样加足马力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照常开工,我们看不到GDP降下来,甚至看不出库存的增减。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最多还能拖三个月,由于宏观面仍然在紧缩中,国有企业的贷款量仍然在下降,到时候,中小企业再跟国有企业要钱的时候它仍然拿不出来,说还要再欠三个月。这就坏了,一些中小企业活不了了,先死它。再紧三个月,国有企业也得“死”(停工)。因为没有人再给它供货了,没有人再相信它了。资金链的紧缺程度是不断地传递的,中小企业没有钱,但更没有话语权,因此说了也白说,甚至没有人信。但国有企业也喊资金紧了,性质就要改变。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加工业的数据想下降,未来很快将看到GDP的数据也要下降,而且可能是陡降。什么时候问题暴露?要等到中秋节。

工人工资是不能拖欠的,尤其是到了年节。以前是过春节结账,现在的农民工都在当地,中秋节必须结账。不能等春节了,中秋节就得给农民工和工地上的工人兑现工资奖金。这是个新问题。现在很多工地还在加班加点,搞人海战术,但是付出不来钱了。怎么办?挺到中秋节,矛盾准爆发。

政策微调不等于开闸放水

所以说,这个紧缩不能再紧了。主张紧缩的经济学家是没有看到这种分析。他们总是看,中国经济增速9.6%,我告诉他们,不止9.6%,是10.6%呢。但正因为中国经济增速太快,主张突然的降速是不可取的,从9.5%降到8%,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属于软着陆,但果从10.5%降到8%,一定出问题,是会出危险的,因为这是硬着陆。

习近平副主席为什么近期强调,中国经济不可能硬着陆,就是因为高层已经决策,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必须得进入一个观察期,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不再出台更具倾向性的紧缩政策。当然我不排除还要加一次息,因为加息已经不是紧缩了,甚至已经不是抗通胀了——加息不能抗通胀,人民币升值也不能抗通胀。抗通胀要采取针对中国式通胀的特殊政策。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欠了很多账,什么账?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劳动力价值被人为地压低,劳动力价格相比国际水平差距太大。

中国现在的通胀推手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而食品价格上涨与其说是与经济过热相关,与货币总量增幅过大相关,不如它跟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很快相关。中国在经过30多年的超高速发展后,要不要大幅度地提高劳动力价值总体水平,这是经济规律更是最大的政治。中国要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走普惠于老百姓的发展道路,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待遇。必须看到,提高工资是一个历史趋势,是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不如印度、巴西,它们的工资增长水平长期以来是超过GDP的。而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看清楚,在我们与高通胀作斗争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降低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高增长来保持居民收入的高增长,用高收入去覆盖高通胀。所以,不能降低提高收入的预期。因此,也就不能太紧的收货币。要知道,涨工资也是要发货币的。

但是,还是要微调,不能放水。当前,要特别注意保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收尾阶段的资金需要,要特别强调增加对能够扩大产出的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要研究切实的办法给予中小企业以资金支持,但不能大拨轰。最重要的可能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要知道,资本市场的价格稳定是有助于抗通胀的,尤其是在居民收入短期大幅度的提高以后。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