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追求梦想的“钢铁巨子”

——记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沈文荣

2008-09-25 08:12 来源: 我的钢铁

“沙钢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哪里会有沙钢的今天?”33年,从45万元起家到全国钢铁企业前三强,沙钢是一个神话。沈文荣,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这个钢铁神话的创造者,这样来形容改革开放和企业、自身三者的关系。

号准时代脉搏

沙钢原先只是长江岸边上的一个集体小厂。1975年,该厂用自筹资金45万元兴办起了小轧钢厂。1984年,年仅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自此就一连做了20多年的厂长、书记。

沈文荣“接棒”后,沙钢的命运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沙钢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名列第12位,在江苏名列第1位,在全国民企500强中名列第3位。同时进入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23家钢铁企业行列。

有人说,沈文荣是一个喜欢在浪尖上跳舞的人。他的果敢决断、深谋远虑,一次次给世界钢铁行业带来震撼。而这一切,都缘于他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没有改革开放提供的大好平台和强大的社会需求,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一个企业要学会享受这个时代给你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这一点上,沙钢都把握住了。沈文荣确信,钢铁业市场的高端在中国,这个钢铁生产与消费大国客户的需求在很快更新中,只要号准了最终需求的脉搏,就可以高举品牌与技术的大旗,整合各类资源为我所用。

沈文荣从来就不屑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他知道谁占领了板材这个高端,谁就能执钢铁之牛耳。2001年初,德国蒂森克虏伯子公司霍施钢铁厂要停产并准备整体出售设备。沈文荣获悉如获至宝,迅速飞赴德国多特蒙德实地考察。沈文荣边看边盘算,把这套设备搬到沙钢去,再进行技术改造,产能将翻番。在中国,迄今没有几家企业具备生产汽车用钢的技术,因而存在取代昂贵进口汽车用钢的潜在市场。

2001年10月28日,蒂森克虏伯公司多特蒙德钢铁厂停产刚一个月,沙钢购买设备的协议便在张家港正式签署。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这家钢厂,把世界上最壮观、总重量达25万吨的工厂整体从莱茵河畔搬到中国的扬子江畔。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消息在德国引起轰动。

德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也纷纷质疑购买废铁的风险,而沈文荣却胸有成竹——他将继续投资,对买来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设650万吨钢板项目。

沈文荣对中国钢铁的未来心中有数:中国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要好房子、好汽车、好家电,要更多铁路,要更多桥梁隧道,要更好的市政环境,而这些都需要钢板钢材,沙钢没有什么可胆怯的!况且,以超前意识抢抓机遇,一环紧扣一环地利用好资金链,从来就是沙钢发展扩张的光荣传统!

沈文荣把这笔买卖看成沙钢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决战。仅到德国去搞拆卸工程的劳务签证就达1000多张。千余人日夜奋战,拆一件标号一件,同时将编号传送到国内集团工程指挥部计算机上。几十万吨的设备海运到沙钢万吨级码头时,千余人又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轮番上阵搞安装调试,技术改造方案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2004年11月,设备安装调试成功,流水线统统提前投产,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闻讯赶来了。这位老资格的科学家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沙钢后,感慨万千,“我当上海市长时,宝钢搞一个300万吨的项目,要调动全国的力量花上七八年才能投产,现在,一个县级市的沙钢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两三年时间就一鼓作气搞成了650万吨,说明我国搞工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炼钢之前先“炼”人

对民营钢铁企业沙钢来说,过去30年来,它一直以“鲶鱼”的方式生存在一个强敌环伺的竞争环境中,就在离它所在的张家港不足200公里的上海港,雄踞着中国最大的国有钢铁集团——宝钢集团。没有什么特权与政策优惠可以倚仗,沈文荣硬是凭借着准确的市场判断力和农民企业家特有的踏实精神,把一个靠45万元自筹资金建起的一爿作坊式的小轧钢厂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钢铁集团。

“辉煌的业绩离不开职工们的铁人精神”,沈文荣对此深有感触。1999年,沈文荣提出“三年再建一个沙钢”的目标。可是只用了18个月就建成了,连他自己都为之震惊。“作为一个企业,要真正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就决不能搞机会主义,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善于从内部抓起,打好内部基础,埋头苦干。”沈文荣说,“沙钢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总有那么一批默默无闻、‘傻乎乎’的人在工作着。”

在沙钢人心目中,沈文荣是一个不讲究的老总。“能省点就省点,这些都是无所谓的。”如今的沈文荣仍然衣着朴素。沈文荣说,“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从我做起,沙钢上下必须为下一步的发展继续加速资金积累。”沈文荣每天至少工作十个小时,而且并不以为累。对他来说,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游泳,和在车间里转转没什么两样,都是需要出力的事。只是他根本不喜好前者,摆弄钢铁是沈文荣最大的兴趣。

沈文荣把自己的“工作狂”文化灌输到全厂几乎每个工人身上。整个工厂弥漫着紧张的生产气氛。工人们三班倒工作,行政人员早上8点钟上班,工作到下午5点半。沙钢2007年销售收入1155亿元,人均产钢量超过了1000吨,位居全国钢铁业之首。

整个沙钢就像一个超高速运转的机器,沈文荣把“多快好省”发挥到极至。他说:“企业发展个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培育竞争力企业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沙钢一直在领导班子和职工群众中统一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决防止和克服固步自封,小富即安,贪图安逸的思想倾向,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长远来看,这样的代价是绝对值得的。与沙钢同时期兴建的小钢厂在江苏有上千个,当年钞票赚得比沙钢多多了,吃喝风、旅游风、攀比奖金福利风以及利益分化战此起彼伏,现在却90%以上倒闭了。而沙钢,还在持续造福乡里,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登攀”的企业精神举足轻重。“30年来,沙钢人从未停顿和松懈过,企业发展的这根弦始终紧绷着。创业之初是这样,企业发展的中途和今天一直都如此,不管形势大好还是严峻万分,我们都始终坚定不移地谋发展。沙钢的一代代建设者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成就了今天的沙钢。”这是沈文荣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企业发展不能歇”

“什么叫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结合不断变化的形势,为自身实际找到发展空间,坚持发展不动摇。”沈文荣认为,任何阶段都有企业发展的空间,都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沙钢坚信“发展是硬道理”,树立起“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这样的创新理念,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搏击前进。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时间是最为宝贵的。一旦错过时机,决策就会发生从正确到错误的质变。”沈文荣说,“一切决策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制定了就要立即采取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应该说,沙钢的成功首先是朴素的吃苦耐劳精神的成功,当然,沈文荣的成功决策也功不可没。在改革开放的30年当中,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也有许多企业倒下了,沈文荣说:“一个企业最关键是要在困难的时候能够顶得住,而在顺利的时候又不能对自己估价过高,一个企业要发展30年、40年甚至100年,一定要有一个冷静、清醒的认识,这当中企业的决策者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应该时刻保持责任心、认真负责的态度。”

1984年刚接任厂长时,周边乡镇的小轧钢厂有30多家,沙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沈文荣感受到了危机。他接任厂长后不久,做出了沙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生产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一举在国内市场占了60%的份额。就凭这一种产品,沙钢迅速地完成了资本积累,进入国家二级钢铁企业行列。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沙钢的拳头产品窗框钢市场还红火时,他力排众议从英国比兹顿钢厂引进了我国第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一体化短流程生产线,这就是“永新”。沙钢年产量翻了一番,与国际先进水平一下子缩短20年,被国内冶金专家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

“永新”的成功,没有让沈文荣陶醉。1993年,他又投13亿元巨资从德国、瑞士、美国三个国家引进了最新设备,建成“亚洲第一炉”。这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的建成,使沙钢迅速跻身国内一流钢铁企业行列,并迅速与国际接轨。

1996年年初,90吨电炉刚刚出钢,连铸、连轧还在调试中,沙钢集团又有了惊人举措:与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集团合资兴办1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10万吨镀锌钢板和14万吨钢材加工中心三个项目,成为国内最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基地。

2001年,沈文荣和沙钢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德国蒂森克虏伯的多特蒙德钢铁厂,把世界上最壮观、总重量达25万吨的工厂整体从莱茵河畔搬到中国的扬子江畔。这在当时被称为“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沙钢的产能也因此跃升到1000万吨级。

沈文荣认为,沙钢走到今天,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很多人跟我说,‘老沈啊,你可以停一停了’。对我个人来讲,这把年纪的确可以歇一歇了,但对企业、对整个领导班子,这样的想法绝对不能有,哪怕是100年后也不能有!”说这话时,沈文荣的神情相当凝重。

沈文荣和他率领的沙钢就是这样:当一个阶段目标实现后,就提出新的阶段目标;当某一个目标实现后,就提出新的目标,并坚持步步升级,不断提高目标值,把干部职工的注意力集中到向新的目标冲刺上。

沙钢的新火力

目前,在严峻和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钢铁行业首当其冲。由于世界经济走低,国际钢材市场上的需求减弱,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再加上今年国际上进口铁矿的价格又猛涨65%以上,煤炭等大宗原材料货紧价扬,沈文荣判断,“今年四季度到明年钢铁行业将进入低谷期,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国钢铁企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沈文荣认为,对沙钢来说,目前的形势既是挑战,又是一个发展的更好机会。这将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生存竞赛,而经历了30年风雨历程的沙钢,已经为下一轮发展打足了基础。从“永新”到“亚洲第一炉”、再到“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表面上看是引进设备,实质上,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观念才是发展大计。沈文荣对“自力更生”的理解是:创新必须登高望远,必须先人一拍,要紧紧跟踪国际钢铁前沿技术和发展潮流,无论引进国际先进工艺装备和技术,还是实施技术改造,都必须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他说,“这一点上,钢铁研究院就是沙钢的未来!”

跻身世界钢铁企业巨头,是沈文荣长久以来的梦想。他清楚,要做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必须有全球视野,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从2002年起,他先后在国内的山东、河南等省份合资建立了焦、煤资源基地,基本保障了企业焦、煤资源的供给。同时,积极拓展国外资源基地建设,先后与巴西CVRD、澳大利亚BHP、哈默斯利三大矿山集团签订了长期合作战略协议,稳定铁矿石供给。

2005年出台的《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明示中国钢铁业的方向,原则上国家将不批准新建钢企和新建产能,而是“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规划,至2010年,中国钢铁冶炼企业数量将会有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沈文荣很清楚,做优做强是沙钢发展的必然选择。成本优势和控制资源只是低成本扩张模式的一部分,“沙钢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依靠自身产业的滚动式发展,现在也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出击。”事实上,沙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6年,成功并购了江苏省钢铁业四大金刚之一的淮阴钢铁集团;2007年,先后并购了河南安阳永兴钢铁公司、江苏鑫瑞特钢公司,还参股江苏永钢集团,成为最大的股东。

“按照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国家也在要求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倡合并兼并重组。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的2~3年内,继续搞好并购重组,再增加钢铁产能。”至于下一个收购目标,沈文荣没有透露,“不过可以明确,沙钢的收购原则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内后外,以钢铁产业为主,以关联度大的上下游行业为辅。”

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沈文荣带着沙钢,一步一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迈进。沙钢的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产钢能力3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1500亿元,实现利税超200亿元,跻身世界500强。沈文荣说,“靠产业结构升级,靠拉长产业链,靠精细化管理,靠循环经济,靠机制创新,这是完全可能的。”(来源:张家港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