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通胀预期加强 下半年CPI增速或回落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

2007-12-21 10:05 来源: 我的钢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焦瑾璞汪小亚

执笔:纪敏马志扬刘斌王兆旭

王月袁鹰莫万贵等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昨日预测,GDP增长率2008年上半年为11.0%,全年为10.9%;CPI涨幅2008年上半年为5.9%,全年为4.5%。

在名为《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的报告中,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指出,国际原油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农产品价格在长期内将呈趋势性上涨、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资源价格改革推动价格水平上升、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通胀预期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短期内会给未来价格带来上升压力等七方面因素将影响未来价格上行。报告还预计,今年四季度CPI涨幅为6.2%,全年为4.7%;2008年一至四季度分别为6.1%、5.7%、3.5%和2.8%。

报告还预计,明年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速比今年有所放缓。2008年投资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原因在于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控制会比较严格;预计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左右。2008年消费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上涨,估计全年实际增速不会低于2007年,将达到13%左右。预计出口增速继续回落,2008年增长22%左右;进口增速将继续提高,2008年增长21%左右。报告还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约增长20%,规模在3100亿美元左右。

表12002年以来美元估值变动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涨幅(%) 剔除美元币值变动后的涨幅(%) 美元贬值推动上涨幅度(%) 美元贬值对价格上涨的贡献度(%)
WTI原油期货 381 272 109 28.61
CBOT大豆 133 80 53 39.85
CBOT小麦 166 106 60 36.14
CBOT玉米 82 41 41 50
CBOT稻谷 221 148 73 33.03
LME铝 84 42 42 50
LME铜 400 287 113 28.25
LME镍 427 308 119 27.87
LME铅 602 443 159 26.41
LME锡 326 230 96 29.45
LME锌 250 171 79 31.6

数据来源:CEIC

注:表中的涨幅指2007年11月相对于2002年1月的价格涨幅。

表2CPI构成中八大类价格对CPI的拉动作用和贡献度

价格项目
2007年1-11月累计 2007年10月 2007年11月
拉动作用(百分点) 贡献度(%) 拉动作用(百分点) 贡献度(%) 拉动作用(百分点) 贡献度(%)
食品类 3.9 85 5.8 88.6 6 86.4
肉禽及其制品 2.1 46.4 2.7 40.8 2.7 39
其中:猪肉 1.4 29.5 1.6 24.2 1.6 23.2
牛肉 0.1 1.8 0.2 2.3 0.2 2.4
0.2 5.2 0.2 2.3 0.1 1.6
油脂 0.3 7.4 0.4 6.8 0.5 6.6
鲜菜 0.3 5.6 0.9 13.3 0.8 12
烟酒及用品类 0.1 1.5 0.1 1 0.1 1
衣着类 0 0 -0.1 -1.8 -0.1 -1.8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0.1 2.5 0.1 1.7 0.1 1.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0.2 4.4 0.3 4.5 0.3 4.5
交通和通信类 0 0 0 0 0 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0.1 -3.2 -0.1 -1.1 -0.1 -1
居住类 0.6 12.4 0.6 9.7 0.8 11.5
水、电及燃料 0.2 3.3 0.2 2.4 0.3 4.4

数据来源:CEIC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研究局

注:由于小数点后位数四舍五入原因,各个分类加总与总数稍有差别。

表3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2000/2006)

年份
全国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偏下户 中等收入户 中等偏上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2000 0.796 0.957 0.901 0.854 0.813 0.787 0.753 0.695
2006 0.74 0.959 0.86 0.809 0.77 0.727 0.691 0.659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和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表4主要工业产品消耗指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

表4主要工业产品消耗指标

品种
单位 2006年中国消耗量(测算) 占世界总量比重(%)
钢材 亿吨 4.44 39.1
原油 亿吨 3.24 9.3
水泥 亿吨 12.01 66.8
原煤 亿吨 23.74 55.4
发电量 万亿千瓦时 2.87 17.2

当前价格总水平显著上升。一是在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CPI同比涨幅创1997年以来新高;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创两年来新高,环比上涨加快;三是国际原油、农产品等价格上涨较快。

价格总水平显著上升是供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和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了价格总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长持续偏快拉动了价格总水平上升。

未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面临的主要压力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国际初级产品和国内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力度加大,通货膨胀期不断增强。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偏快和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势头将有所减缓。模型预测GDP增长率2008年上半年为11.0%,全年为10.9%;CPI2008年上半年为5.9%,全年为4.5%。

第一部分当前价格形势评述

一、主要物价指标的变动态势

(一)CPI同比涨幅创1997年以来新高,非食品CPI涨幅有所扩大

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比10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新高。非食品CPI同比上涨1.4%,比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涨幅扩大。9、10、11月份CPI环比分别上涨0.3%、0.3%和0.7%,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值分别为-0.33%、0.35%和0.83%,涨幅呈扩大趋势,环比折年率分别为-3.9%、4.3%、10.4%。

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1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涨幅比9、10月份分别提高1.3和0.6个百分点。其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鲜菜和鲜果分别上涨38.8%、35%、28.6%和12.9%。食品价格9、10、11月份环比分别上涨0.3%、0.2%和1.4%,季节调整后分别为-0.98%、0.89%和1.91%。

居住类价格上涨加速。居住类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6%,涨幅比9、10月份分别提高1.8和1.2个百分点;9、10、11月份居住类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8%、0.9%和1.6%,季节调整后分别为0.5%、0.63%和1.06%。

消费品价格上涨快于服务项目。11月份消费品价格上涨8.4%,分别比10月份和去年同期提高0.6和6.4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11月份上涨2.3%,与10月份持平,比9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二)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创两年来新高

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持续扩大,黑色金属价格涨幅持续提高,有色金属价格涨幅继续回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6.3%,涨幅比10月份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8和1.5个百分点。燃料、动力购进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9.9%,涨幅比10月份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5.7和5.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购进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9.7%,涨幅比10月份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2和10.1个百分点。有色金属购进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3.4%,涨幅比1月份大幅下降24个百分点,分别比10月份和去年同期下降1.5和32.9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工业品出厂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4.6%,涨幅比10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

采掘业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扩大。11月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8%,比10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价格同比上涨15.1%,涨幅比10月份提高9.7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6.8%,涨幅比10月份提高2个百分点。

生活资料价格涨幅相对稳定。11月份生活资料价格上涨3.7%,涨幅比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

(三)主要农产品价格稳中趋升,农业生产价格加速上涨

1.粮价环比小幅上升,猪肉价格环比上涨,油料价格涨幅较大。据国家统计局11月份对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集贸市场的调查,11月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环比涨多跌少,肉产品价格环比再次上涨,食用油价格环比涨幅较大。

与10月比,大豆价格上涨11.2%,小麦上涨1.2%,籼稻上涨1%;玉米和粳稻价格略有下降,分别下降1.4%和1%。猪肉价格再次上升,达到5.8%;油料价格涨幅较大,豆油价格上涨10.4%,花生油和菜籽油分别上涨8.2%和7.7%。

与2006年同期比,各主要农产品月同比涨幅均大幅上升。大豆价格月同比上涨31%,玉米上涨16.1%,籼稻、粳稻和小麦分别上涨12.8%、5.6%和9.5%;猪肉上涨65.4%,牛肉和羊肉分别上涨34.7%和39.8%;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分别上涨43.2%、53.1%和40.1%。

2.农业生产价格加速上升。2007年三季度农业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0.72%,涨幅分别比一、二季度提高13.4和10.5个百分点,呈加速上升态势。从构成看,主要是畜牧业生产价格上涨较快,2007年三季度畜牧业生产价格同比上涨42.6%;而种植业和渔业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6%和8.7%。

二、主要资产价格走势

(一)房价同比加速上涨,环比涨幅持续回落,房租同比涨幅持续提高,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较快

1.房价同比加速上涨,环比涨幅持续回落。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增速较上月加快1个百分点,延续2007年4月以来加速上涨的趋势;环比上涨0.8%,涨幅较上月降低0.8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

2.房屋租赁价格同比涨幅继续扩大。2007年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租赁价格同比上涨3%,涨幅继续扩大,但同期涨幅仍远低于房屋销售价格涨幅。三季度,除商业娱乐用房房租同比上涨2.6个百分点,与二季度涨幅持平外,其余各类房屋租赁价格同比涨幅均呈扩大趋势,其中,办公楼和住房租赁价格涨幅为2005年以来最大值,分别为3.8%和3.3%。

3.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较快。2006年3季度以来,土地交易价格同比增速持续加快。2007年3季度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1、2季度分别提高5.2和1.5个百分点。其中,居住用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7.4%,商业娱乐用地价格同比上涨13.3%。

(二)股票价格大幅调整,A股平均市盈率有所回落

2007年10月以来,沪、深两市振荡下行,上证综指从10月19日6124.04点的历史高位跌至11月28日的4778.73点,跌幅达28%。12月上旬股指略有反弹,12月10日收至5161.92点。伴随股指下跌,交易量急剧萎缩,沪市日均成交量11月份仅为790.62亿元,较前两个月下降81.6%。经过持续调整,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明显回落,截至12月10日,沪市A股平均市盈率约为57倍,深市A股平均市盈率约为67倍。

(三)国债价格指数震荡下跌,收益率曲线上移

受持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政策影响,10月份,中债-国债总指数平稳下行,并持续到11月中旬,最低到107.64点,比9月份高点下跌1.4%。11月中旬以后,市场加息预期逐渐减弱,同时受收紧信贷规模的影响,债券市场的资金面再度宽松,国债指数开始回升。

9月份以后国债收益率曲线明显上移,其中短端上升速度较快,收益率曲线趋于平坦化。从主要期限品种看,10月份以后,收益率曲线短端继续大幅上移,但中长端上移速度开始放缓。截至11月底,1、7、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比9月底上涨了59、22和12个基本点。

(四)受政策调控和大盘股发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波幅增大

10月份,央行回收流动性力度的加大,同时大盘新股的发行导致资金面紧张,货币市场利率整体上行。受中国石油发行认购影响,一周SHIBOR从10月22日起一路走高,一度上升到历史最高的10.1213%,较月初上升了811.51基点。随后又急剧回落,在2%-4%左右的区间内波动。

(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加快,对欧元和日元持续小幅贬值

截至11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加权平均汇率为7.3997元/美元,比2006年末升值5.53%,比上月末升值0.94%,升值速度继续加快。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持续小幅贬值。

三、国际价格水平的基本概况

(一)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贸易条件略有恶化

2007年1-11月份,进、出口价格分别同比上涨6.4%和5.4%,涨幅分别提高3.4和3个百分点;其中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上涨11.9%,是整体进口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工业制品出口价格上涨5.8%,推动整体出口价格快速上涨。贸易条件略有恶化,以2000年为基期,2007年1-11月份贸易条件指数为87.8,比2006年下降0.9个百分点。

(二)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后略有回落

美元持续贬值和投机资金炒作推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攀升,11月下旬WTI轻质原油期货一度接近100美元/桶;此后,受欧佩克增产预期和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影响,原油价格有所回落,目前在90美元/桶左右。

(三)国际有色金属价格有所回落,国际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扬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有色金属供应量及库存水平增加导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走势低迷,镍价大幅跌落,铅价高位下行,铜价、锌价和铝价走势低迷。据CRU和SCBGlobalResearch初步预计,2007年铜、铝、铅、镍、锌的供应量分别同比增加5.0%、12.1%、3.7%、6.0%和6.9%;需求量分别增加3.5%、9.5%、2.9%、-1.0%和2.5%;预计全年供应盈余分别为8.8万吨、36.4万吨、2.2万吨、5.8万吨和5.6万吨。

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由于巴西大豆产量低于预期,越南稻米生产受水灾影响,CBOT大豆和稻谷价格持续上涨,均创历史新高;埃及、印度等国家小麦进口拉动CBOT小麦价格止跌反弹。中国对玉米出口的限制、生物能源加工对玉米的大量消耗,以及亚洲饲料需求的增加,CBOT玉米价格平稳上涨。

(四)国际航运价格创历史新高后略有回落

亚洲地区对原料需求依然旺盛,以及部分港口挤塞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航运供求不平衡;加上投机资金对FFA(远期运费协议)炒作,国际航运价格持续大幅上升。11月13日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反映国际航运市场景气程度)一度突破11000点大关,目前回落至10000点左右。

第二部分当前价格

走势的成因分析

一、国际价格上涨和国内总需求增长偏快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一)世界经济较快增长,通胀水平逐步上升

世界主要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美国经济虽受次贷危机影响,但消费和出口依然旺盛,拉动美国经济增长有所加快,3季度环比折年率达到3.9%,比2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消费环比折年率达到3%,高于2季度1.4%的水平;美元走弱推动出口快速增长,环比折年率达到16.2%,创2003年4季度以来最快水平。欧元区消费和投资增长比较稳健,欧元区经济反弹,3季度环比增长0.7%,高于2季度0.1%的环比增速,其中德国和法国3季度环比增速均为0.7%,均高于2季度0.3%的环比增速。出口和公司支出拉动日本经济温和增长,3季度环比增长0.4%,高于2季度0.1%的环比增速。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美元大幅贬值推动国际农产品、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各国能源和食品价格水平快速上涨,通胀压力逐步加大。美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3.5%,涨幅创2006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核心CPI上涨2.2%,超出了美联储默认的适宜区间。欧元区11月份通胀率达到3%,连续3个月高于欧央行设定的2%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创欧元流通以来最高记录;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主要经济体消费价格涨幅均超过2%。英国10月份CPI上涨2.1%,超过2%的通胀目标。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通胀压力也逐步加大。

国际农产品、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国内物价上涨压力,推动国内价格总水平上升。

专栏1:美元贬值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2002年以来美元逐步走弱,截至2007年11月,贬值幅度已经超过30%。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国不断攀升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②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的默许态度;③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并有可能继续降息;④部分国家减持美元外汇储备。

美元贬值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第一,美元贬值推动美元计价商品价格上涨;第二,为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国际金融资本投资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保值,增加了大宗商品需求,强化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

美元估值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可以借助美元币值指数衡量。以原油价格为例,2007年11月WTI原油月度均价为95.3美元/桶,相比2002年1月上涨381%,使用美元加权币值指数剔除美元币值变化的影响后,WTI原油期货的“实际价格”约为82.8美元/桶,相比2002年1月上涨272%,二者相减估计因美元币值变动导致WTI原油期货价格涨幅提高了109%。由于投资需求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无法衡量,因此下表数据仍然低估了美元贬值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

由于美国经济将进一步放缓,美联储继续降息可能性加大,预计美元疲软的态势将持续存在,并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二)总需求增长总体偏快

消费需求旺盛,累计实际同比增速仍保持较快增长。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名义增长16.3%,较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2.2%,较去年同期略降0.4个百分点,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投资增速有所加快,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6.8%,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1.8%,增速逐月加快,比前三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提高,贸易顺差仍保持较大规模。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贸易调控政策,6月起大幅提高部分“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7月起下调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约占海关税则全部商品总数的37%;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新增1853项商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1-11月出口同比增长26.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20.3%,比上半年提高2.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增速逐步回落,1-11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52.8%,比上半年回落30个百分点;但仍保持较高规模,11月份贸易顺差264.9亿美元,连续7个月当月顺差超过200亿美元。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较快增长,使得总需求增长总体偏快,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三)货币信贷持续较快增长反映总需求增长偏快

针对外汇资产快速增长造成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压力增大的情况,人民银行积极采取多种对冲措施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保证了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1-11月份,先后9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115期央行票据,合计回收流动性约4万多亿元,将基础货币增速控制在30%左右。如果再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上调对基础货币的冻结作用,真正具有信用扩张能力的基础货币平均增速不到10%。反之,如果人民银行不采取对冲措施,基础货币可能会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

在基础货币供应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截至1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45%,比去年同期高1.6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1.67%,比去年同期高4.84个百分点。M1增长率继续高于M2增长率,货币结构的流动性上升十分明显。金融机构贷款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11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58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水平。

货币信贷持续较快增长反映当前总需求增长偏快。一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较快增长,增大了实体经济对货币信贷的需求;二是银行体系信用扩张能力的增强支撑了实体经济货币信贷需求的增长。一方面银行改革成效显著,增强了其信用扩张能力;另一方面存款活期化和贷款长期化扩大了银行的利差,增强了银行信用扩张的动力。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加速,也为总需求扩张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直接融资和自有资金比重上升,居民持有货币的需求下降,持有股票等金融资产的需求上升,出现金融“脱媒”现象,导致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强、可控性减弱。

二、食品和居住价格推动CPI加快上涨

当前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和居住价格较快上涨。11月份,食品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比10月提高0.2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度达到86.4%;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0.8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比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度达到11.5%。

(一)供求偏紧和国际价格传导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供求偏紧引起猪肉价格反弹。为确保国庆、中秋“两节”期间的猪肉供应,生猪大量提前出栏上市,导致节后生猪存栏量下降。而秋冬季节是肉类消费旺季,猪肉需求量增大。供需矛盾进一步趋紧导致当前猪肉价格反弹。成品油价格上调导致的运输成本增加也是猪肉价格反弹的重要原因。

国际价格传导和国内油料作物减产推高油脂价格。2007年前11个月我国大豆累计进口2789万吨,占国内大豆需求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国际大豆价格完全主导了国内大豆价格走势。11月份国际大豆价格加速上涨,带动国内大豆价格快速上升,进而推升了豆油等价格。另外,国内大豆、花生以及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减产,供应不足造成油料价格上涨加快,引起食用油全面涨价。

供给减少引起鲜菜鲜果价格快速上涨。受入冬以来气温突然下降和运输成本上升的影响,蔬菜和水果供给减少,加上去年基数较低,鲜菜鲜果价格同比涨幅较大。鲜菜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27.1%,拉动CPI上涨0.8个百分点。

(二)国际油价推动居住价格涨幅持续扩大

受国际原油价格日益攀升的影响,燃料价格上升较快,居住类价格中的水、电及燃料价格11月份上涨5.6%,涨幅比10月份大幅提高2.7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0.3个百分点。另外,受房屋贷款利率连续上调的影响,自有住房价格上涨较快。

三、原油价格和黑色金属价格上涨导致PPI反弹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是造成PPI反弹的主要原因。需求持续旺盛,加上铁矿石、焦煤价格以及海运费快速上涨,推高了黑色金属价格,成为推动PPI上涨的重要原因。

(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推动PPI上涨

受美元贬值和供需关系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研究表明,WTI原油期货价格与滞后1个月的燃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高度一致,10月份WTI原油期货平均价格同比上涨43%,带动国内11月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燃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9.9%。

为应对国际高油价,发改委自11月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500元;同时适当提高化肥以外工业用天然气出厂价格和车用天然气销售价格。此举推动当月汽油、柴油和煤油等成品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原油及成品油价格全面上涨成为推动PPI反弹的最主要因素。

(二)需求旺盛和成本上升推动黑色金属价格涨幅持续扩大

投资和出口需求旺盛。(1)投资快速增长形成对钢材的旺盛需求。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26.8%,仅比10月份的今年最高增速略低0.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31.8%,是两年来最高增速。(2)国际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外部需求不断扩张。2007年1-11月份,我国钢材累计出口5793万吨,同比增长54.6%,高出2006年全年1490万吨;出口总值404亿美元,同比增长77.6%。

海运、焦炭和铁矿石价格上升推高成本。(1)国际海运价格持续攀升推动到岸价大幅上涨。目前巴西图巴朗和澳大利亚至我国的铁矿石海运费均比年初上涨150%。(2)炼钢主要能源焦炭价格数次上调。今年以来山西焦炭已经七度提价,累计上涨610-640元/吨。(3)铁矿石进口价格不断上升,拉动国内铁矿石价格同步上涨。2007年11月份,铁矿石平均进口价格达112.8美元/吨,较年初上涨63%。

第三部分未来经济增长

与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景气指标分析

(一)通胀预期强烈,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加大

人民银行2007年11月中下旬对城镇居民、企业和银行家的调查显示:

1.居民对物价满意度持续下降,六成以上居民预计下季度物价继续上升。城镇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持续下降,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43.9,较上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认为物价“过高,难于接受”的占比达47.6%,较上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达历史峰值。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仍然悲观,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61.3,比上季度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64.8%的被调查者预期2008年1季度物价继续上升,较上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同样达到历史最高。

2.企业承受的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强,垄断行业成本转嫁迹象明显。2007年4季度,39.8%的企业家判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其中,判断原材料购进价格和销售价格上涨的企业家占比逐季攀升,2007年4季度分别为42.9%和19.0%。三大垄断行业成本转嫁迹象明显,石油加工炼焦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分别有47.6%、42.4%和41.1%的企业认为销售价格“上升”,分别较上季度提高12.4、15.2和4.9个百分点。

3.银行家通胀预期略有回落,但仍然较强。银行家通胀预期连续6个季度持续上扬后略有回落,但仍达到76.4%,仅较历史最高点低0.5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品价格预期指数连续两个季度明显低于消费品,表明银行家认为目前引致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品价格上涨。

(二)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普遍上扬,购进价格指数持续大幅提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明显上升。11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55.4%,较10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

各分类指数普遍上扬。新订单指数较10月份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9.4%;受此带动,购进价格指数、生产指数和采购量指数分别达到70.1%、60.1%和59.4%。其中,购进价格指数自7月份以来持续大幅攀升了11.2个百分点,反映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加大。此外,新出口订单指数53.8%,较10月份略有提高,反映出国外需求基础依然稳固。

11月份PMI指数普遍攀升,经济加快增长趋势明显;购进价格指数大幅提高预示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未来GDP增长趋势预测

(一)预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逐步加大,主要经济体降息可能性增大

世界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扩大到消费市场,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11月份达到两年来最低水平,预计至少未来1-2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油价和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欧元汇率不断上扬等三大因素将导致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出口和国内需求的平稳增长将促使日本经济保持温和增长。受利率上调、信贷供应下降、财政紧缩和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英国经济将有所放缓。受美国经济减速、国内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影响,预计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将略有回落。

全球通胀压力逐步加大。这是因为:(1)供求偏紧和美元持续走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未来仍然可能持续上涨;(2)新兴市场经济体闲置产能不断减少,经济过热风险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显著上涨。

主要经济体降息可能性增大。房地产市场低迷和经济增长放缓促使主要经济体纷纷降息,或停止加息。美联储在9月、11月和12月三次降息,基准利率由5.25%下调至4.25%,并有可能继续降息。英国央行在连续5次上调利率后,受次贷危机影响暂停加息,并于12月降低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5.5%。欧元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但欧洲央行连续五次在月度货币政策会议上维持4%的基准利率不变,预计2007年底前仍保持目前水平。日本银行仍保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5%,加息可能性显著减小。

(二)国内经济形势展望

1.2008年投资将高位小幅回落,投资结构优化

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有:(1)资源价格改革会提高投资成本,降低投资回报率。(2)政府强化了新开工项目的要求和控制。国务院办公厅于11月21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

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有:(1)企业利润增加较快,投资回报率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较强。(2)地方的投资冲动较强,尤其2008年政府换届后地方政府推动投资的意愿会较强。(3)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较快。(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预计中央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资会增加,例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投资。(5)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仍有大量投资的要求。

综合上述因素,明年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速比今年有所放缓。2008年投资增速将会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原因在于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控制会比较严格。预计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左右。

2.2008年消费将继续较快增长,实际增速估计不低于2007年

2008年消费在政策环境、收入增长、结构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仍将持续旺盛。(1)政策环境有利于消费持续增长。改善民生是2008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举措,都会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2)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去年同期3.4个百分点。(3)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供给,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疏通流通渠道,完善储备体系,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能有效稳定消费预期。(4)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也将对消费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此外,物价上涨、通胀预期以及资本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会增加消费的不确定性;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减缓,将会制约与之相关的消费的增长。

总体来看,2008年消费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上涨,估计全年实际增速不会低于2007年,将达到13%左右。

专栏2:当前收入分配状况对消费增长的影响

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度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代表企业收入的资本所得部分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3.5%上升到2006年的45.2%,上升了11.7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则由53.4%下降到40.6%,下降了12.8个百分点。近15年来,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49.9%左右,远远低于成熟市场经济体55%左右的水平。二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出现扩大的趋势,社会财富过度向少数高收入者集中,基尼系数近几年持续上升。

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我国消费率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总量上看,在政府、企业、居民和国外四部门中,居民部门的消费率最高。居民部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必然会引起整体最终消费率下降和国内消费不足。

其次,从结构上看,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时,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就会降低。实证分析也表明,收入差距对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每增加0.01,消费平均减少约0.35%。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经导致了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未来我国消费率能否提高最终取决于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程度。“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居民未来收入信心将进一步上升。收入预期的改善有助于居民增加当前消费。据此,我们预期未来几年国内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3.出口增速持续回落,进口增速基本稳定,贸易顺差增速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预计出口增速继续回落,2008年增长22%左右。这是因为:(1)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外需求受到抑制,出口动力有所减缓。(2)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升,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价格优势受到挑战,国际订单出现转移苗头。(3)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预计进口增速将继续提高,2008年增长21%左右。这是因为:(1)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国际原材料和能源需求进一步加大。(2)人民币持续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将逐步显现。(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促平衡”的宏观调控基调,有利于未来进口增速提高。

预计贸易顺差增速进一步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大规模,估计2008年贸易顺差增长约20%,规模在3100亿美元左右。

(三)预计GDP增长率2007年全年为11.4%,2008年上半年为11.0%,全年为10.9%

模型对2007年四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值为11.3%,全年为11.4%;2008年一至四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11.1%、11.0%、10.7%和10.8%,2008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为11.0%和10.9%。

三、未来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影响未来价格上行的因素

1.国际原油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国际原油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并可能继续上涨。这是因为:(1)原油供需依然紧张,供应中断或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都会导致油价进一步上涨。国际能源署预计2008年原油日需求量将增加140万桶,而受挪威、英国和墨西哥等成熟油田产量下降影响,非欧佩克原油日产量仅增加60万桶。(2)美元持续贬值将进一步推高国际油价。

2.农产品价格将持续上涨。(1)国际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仍将继续上涨。世界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库存持续下降,美国生物能源加工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农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都会继续给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2)国内农产品价格将趋势性上涨。①受到耕地、水和自然天气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增产空间有限;②国内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推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③随着人口数量增加和饮食结构改善,农产品需求将逐步增加。

专栏3:农产品价格在长期内将呈趋势性上涨

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是本轮CPI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尽管具体到相关品种,涨价原因各有不同,但总体上看,农产品价格已经进入持续稳定上涨通道。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上涨或将成为长期驱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一)国际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历史上呈箱体振荡态势,2004年以来随着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工业需求急剧增长,尽管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弹性较大,但生产成本增加和需求旺盛仍然推动农产品价格逐步走高。预计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将保持周期振荡,价格总水平趋势性上涨。随着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价格联动性的增强,国内农产品价格将与国际价格同步上涨。

(二)农产品价格处于补偿性上涨阶段,价格趋升将成为常态。以1978年为基期,对我国粮食价格指数、石油工业制品和煤炭工业制品价格指数进行HP滤波处理,可以看到初级能源价格大幅攀升,而粮食价格仅小幅上涨。虽然粮食是可再生资源,但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增产空间相当有限,同时初级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又不断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对长期低粮价的补偿,体现了供求关系的调整,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常态。

(三)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趋降,供需紧张状态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仅18.27亿亩,已经触及18亿亩的“红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扩张的难度极大,农业增收面临硬约束,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不断降低,供需紧张的局面会持续存在。

(四)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增劳动力供给减缓,农村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已进入加速上涨轨道,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快速增加,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必将会进一步带动农产品价格上升。

(五)农产品适度涨价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这对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也会形成长期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

3.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1)年轻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供应趋紧,工资水平显著上涨。(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城镇劳动力成本将逐步上升。(3)国家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力度,在部分地区实施农民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

4.资源价格改革推动价格水平上升。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开征环境税和资源税;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逐步加大差别水价的实施力度,提高水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这些改革短期内将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5.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2006年以来货币信贷持续扩张对未来价格的上行压力依然存在,2008年还将面临新增的货币信贷投放压力。首先,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将对信贷投放继续产生拉动作用。其次,人民币与美元利差缩小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也使我国继续面临短期资本流入的压力,导致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6.通胀预期不断加强。人民银行调查显示,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强,已处于历史最高点。强烈的通胀预期必将影响到居民、企业的消费、储蓄、生产和投资行为,对物价形成有力支撑;通胀预期加强还会增加居民对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推高此类商品和资产的价格,进而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7.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会给未来价格带来上升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会减少部分产品供给,从而对未来价格带来一定的上涨压力。(1)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尤其是淘汰落后产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给。(2)资源税改革方案一旦实施,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品由“从量计税”改为“从价计税”,税率同时上调,短期内将快速推高原油、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的生产成本。(3)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比如,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每公斤0.63元分三年提高到1.26元;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等将在不同程度上推高价格水平。(4)新技术的推广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增加企业的投入和生产成本。

专栏4:节能减排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未来价格水平的影响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五年内单位GDP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33%,2007年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但也只有3%左右,后三年要完成每年下降5%的任务,形势非常严峻。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生产全球5%的GDP却消耗了全球近70%的水泥、40%的钢材以及10%的原油。

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更是居高不下:(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为1428万吨;(2)二氧化硫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为2587万吨;(3)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列世界第一,2006年为124亿吨;(4)我国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以及汞排放的国家。

2006年以来,我国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突出表现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尤其是占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仍然过快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增长19.6%,同比加快2.7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个百分点。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2008年“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可以预见,随着各项重要举措的实施,“节能减排”必将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会在短期内形成价格上行的压力。(1)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尤其是淘汰落后产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给。(2)资源税改革方案一旦实施,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品由“从量计税”改为“从价计税”,税率同时上调,短期内将快速推高原油、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的生产成本。(3)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比如,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每公斤0.63元分三年提高到1.26元;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等将在不同程度上推高价格水平。(4)新技术的推广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增加企业的投入和生产成本。

但长期来看,节能减排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

(二)影响未来价格下行的因素

1.国外需求减缓和国内供给增加带来价格下行压力。(1)世界经济放缓、人民币逐步升值、贸易调控措施效应显现、以及产品成本上升,将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2)我国持续较高的投资增长形成的产能将逐步释放,增加国内供给。

2.人民币升值总体上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具体体现在:(1)降低贸易顺差,减少基础货币投放;(2)抑制净出口需求进一步扩张,减轻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3)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3.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加大对货币信贷投放的控制,抑制总需求过快扩张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

(三)预计CPI2008年上半年为5.9%,全年为4.5%

模型对2007年第四季度CPI同比预测值是6.2%,全年为4.7%;2008年一至四季度CPI同比预测值分别为6.1%、5.7%、3.5%和2.8%,2008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为5.9%和4.5%。(来源: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