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以“从紧”力控流动性

2007-12-11 08:46 来源: 我的钢铁

从紧的货币政策旨在控制过剩的流动性,而非紧缩必要的生产建设资金

文/张立群

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其意在综合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进一步调控总需求,通过稳定需求的增长速度,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结构性通胀转向明显通胀。

财政政策之所以仍然“稳健”,原因有二:一是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国家财力持续较快提高;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诸多薄弱环节,仅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得到加强,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政府统筹兼顾,着力予以支持。

例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动中部崛起;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稳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教育、卫生、城市住房等各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加大对就业、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等。

而之所以将货币政策一年间从“稳健”转为“适度从紧”,再转为“从紧”,主要针对不断发展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事实上,过剩的流动性已对2007年经济运行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成因,源于大量的外贸顺差和资本金融项下的大量外汇资金流入。这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市场调节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客观反映,也是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发展阶段差异的结果。

正因如此,流动性过剩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由于结汇的大量增加,导致人民币投放大量增长,而持续的顺差、人民币对冲操作,推动了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发展。

由于宏观调控自2004年以来一直着力于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并形成了两道闸门、一个门槛,以及与节能减排相联系的约束体系,这些与市场竞争机制一起,共同构成了对投资需求的约束,使过剩的流动性没有推动投资需求过度扩张。

但随着房市、股市持续升温,居民家庭的投资理财活动迅速增加,2007年以来过剩的流动性通过扩张房市、股市需求,开始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多方面影响。

例如购房需求的迅速扩大,推动了房价过快上涨,带动了房地产投资加快升温,进而带动了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等重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既增大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也加大了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而股价的持续攀高,则不断积聚了资产泡沫,发展下去,将把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实体经济运行转移到虚拟经济的膨胀过程,最终会严重干扰社会物质再生产活动,积聚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造成巨大的金融危机。

针对这些苗头性问题,2007年年中,政府将“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调整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和频度。9次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对冲规模等。这些措施对于稳定过剩的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产生了明显效果。

由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积累时间长,促进其发展的因素比较强劲,因此,尽管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力度,但这一问题仍有所发展:今年1~10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长仍然偏快,银行贷款新增额明显偏大,房市、股市的资产泡沫还在积聚,对宏观经济的不良影响尚未根本控制。

在此情况下,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势在必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将进一步加大各种货币政策措施的力度和频度,切实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的过快增长,稳定房市、股市需求扩张速率,促进房市、股市等资产市场健康发展,控制其对宏观经济的不良影响,进而为“两防”创造良好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而言,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导致生产建设资金的紧张,因为我国当前流通中的货币资金不是不足,而是比较严重的过剩,从紧的货币政策只是控制这种过剩的发展,而不会造成流动性紧缩。(来源:瞭望)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