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

2006-12-22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
    目前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提高,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回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环比持续下降。但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居民价格上涨预期仍然很高,粮油价格上涨较快,下游价格有回升的迹象,新房价格涨幅持续提高,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后有所回升,有色金属价格仍在高位运行,进口价格涨幅提高。
    CPI涨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粮油价格上涨带动的食品价格上升。P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1)国内投资增速下降,总供求关系改善;(2)国际原油价格回落;(3)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速回落。
    推动我国未来价格水平向上的因素是高位运行的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食品价格的回升,加强土地调控可能导致的土地价格上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企业成本上升。拉动我国未来价格水平向下的因素是投资增速的回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部分消费品、生产资料的产能过剩。
    预计2007年我国消费将继续保持2006年的增长势头,投资和出口增速会略有回落,但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有望得到抑制。
    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我们维持9月份对2006年GDP增长10.5%的预测,并预测2006年CPI为1.4%,2007年全年GDP增长率为9.8%,CPI为2.0%左右。
    第一部分 当前价格形势评述
    一、主要物价指标的变动态势
    (一)CPI同比涨幅提高,非食品CPI涨幅基本稳定
    3至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处在温和上涨的区间,月同比涨幅在1.0%与1.5%之间,非食品CPI 同比涨幅在0.5%和0.8%之间。11月份,受食品价格涨幅提高的影响,CPI同比上涨1.9%,比9、10月份分别提高0.5和0.6个百分点;非食品CPI涨幅仍然稳定,同比上涨0.7%。
    下半年,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明显扩大,从7月份的0.6%提高到11月份的3.7%;而非食品价格的同比涨幅略有回落,从7月份的1.2%回落至11月份的1.0%。服务项目价格涨幅也有所回落,11月份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7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涨幅提高,同比上涨2.0%,涨幅比7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
    1-11月份,CPI累计同比上涨1.3%,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1.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上涨1.0%。
    (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小幅上升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涨幅略有回落。从5月份开始,PPI同比涨幅开始扩大,并在7月份涨幅达到最高值3.6%,8至9月份涨幅稳定在3.5%左右。10、11月份PPI涨幅明显回落,同比分别上涨2.9%、2.8%,比9月份分别下降0.6和0.7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逐月回落,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连续四个月同比上升,二者涨幅差距由5月份的5.0个百分点缩小为11月份的2.4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从8月份开始逐月回落,11月同比上涨3.4%,涨幅比7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上游的采掘业产品价格受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影响,同比涨幅逐月回落非常明显,11月份采掘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0%,比6月份回落14.7个百分点;下游的加工业产品价格同比涨幅逐月扩大,11月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比6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产品11月份同比上涨5.9%,比6月份下降2.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出厂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1.0%,涨幅比8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
    1-11月份,PPI累计同比上涨3.0%,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4.0%,生活资料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当。
    (三)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回落,有色金属价格居高不下
    11月份,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8%,涨幅比9、10月份分别回落2.1、0.8个百分点。分类别看,有色金属价格仍居高不下,但涨势趋缓,11月同比上涨36.3%,涨幅比9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自7月份开始逐月回落,11月同比上涨4.0%,涨幅比6月份回落10.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价格有回升迹象,11月环比上涨0.3%,同比下降仅0.4%;化工原材料价格同比涨幅逐月扩大,11月同比上涨4.3%,比7月份提高2.7个百分点。
    1-11月份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6.1%,涨幅比2005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比2005年全年回落2.2个百分点。
    (四)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降,同比涨幅提高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的流通环节生产资料月环比价格在5月份达到高峰后, 7月份生产资料价格走势发生逆转,月环比价格开始下降,10、11月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1%、0.6%。受去年同期价格持续走低,价格基数较低的影响,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从9月开始逐月提高,11月份同比上涨7.6%,涨幅比8月份提高2.6个百分点。
    (五)集贸市场粮油价格上升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对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调查,11月份,与上月相比,籼稻、粳稻、棉花、大豆等价格走势较稳,波动幅度小于1%;小麦、玉米、面粉价格上涨较快,涨幅分别为3.05%、1.34%、2.71%。花生油、菜籽油、豆油等油料品种涨幅更大,分别达2.25%、3.543%、7.68%。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11月份,与上月相比,猪肉、牛肉、羊肉分别上涨3.61%、1.06%、2.58%,活鸡、鸡蛋分别上涨1.22%、2.34%。
    (六)企业商品价格同比涨幅扩大,下游产品价格回升明显
    2月份以来,人民银行统计的企业商品价格同比涨幅逐月扩大,11月份同比上涨4.1%,比2月份提高3.4个百分点。年初以来,企业商品价格月环比值除10月份为-0.15%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表明企业商品价格一直呈现上升走势。按照产品的加工过程分类,企业商品中初级产品价格的同比涨幅回落,而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价格同比涨幅持续扩大。11月份,初级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7%,涨幅比9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3.6%,涨幅比9月份分别提高0.7和1.1个百分点。
    二、主要资产价格走势
    (一)房价涨幅仍然偏高,房屋租赁价格同比涨幅回落
    2006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9月份略高0.1个百分点。
    1.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销售价格涨幅略有上升。200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涨幅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高档住房和普通住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7.7%和6.4%,涨幅分别提高0.7和0.1个百分点。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在6月、7月份略有回落,8月份又恢复上升,2006年10月涨幅达5.2%,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大连、深圳、北京三市二手房涨幅较高,分别为12.7%、12.4%和10.2%。
    2.房屋租赁价格同比涨幅回落。2006年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租赁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比2季度低0.6个百分点。同期的房屋租赁价格涨幅均低于房屋销售价格涨幅。三季度,工业仓储用房租赁价格下降0.5%,住宅、办公楼、商业娱乐用房租赁价格分别上涨1.4%、0.1%和1.8%。
    3.各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走势差异较大,少数城市房价涨幅仍然较高。长三角地区房价涨幅趋缓,其中上海房价自2005年12月以来连续下降。深圳、北京、大连已连续7个月房价同比涨幅超过7%,其中深圳自2006年2月以来房价同比涨幅保持在10%以上。2006年10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7%的城市有7个,分别是:深圳11.6%、北京9.5%、大连8.7%、厦门8.0%、天津7.2%、沈阳7.2%、南充7.1%;下降的城市有2个,为上海(-0.4%)和北海(-0.3%)。
    (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成交量持续扩大
    2006年年初以来,股票价格大幅上扬,成交量持续扩大。截至12月6日,上证指数收于2156.6点,比年初上升975.64点,涨幅高达82.6%。同时,在新股持续发行、市场资金较为充裕等因素的作用下,股市交易量也有大幅增加,2006年1-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4.8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72.9%。
    (三)国债价格高位震荡,债券收益率走势相对平稳
    2006年年初以来债券市场总体走势基本平稳。7月以后,受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市场流动性充足以及美国加息见顶预期等因素影响,债券市场有所走强,上证国债指数有所上升,目前呈高位震荡走势。2006年12月6日,上证国债指数收于111.44点,比年初上升2.25点,升幅2.1%。近期各种期限的国债收益率走势平稳,但与年初比,短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中期和长期债券收益率略有下降。
    (四)货币市场利率冲高回落,震幅较大
    年初以来,受紧缩性政策预期以及大盘股发行冻结大量资金等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震荡上行。11月,受上调准备金率和新股密集发行影响,市场资金面紧张,11月21日,7天期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升至4%;随着新股密集发行结束,市场流动性逐渐宽松,货币市场利率迅速降至10月末水平。12月6日,7天期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2.29%,比年初上升79bp,7天期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2.5%,比年初上升87bp。
    (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速度有所加快
    近期,受国际市场美元贬值因素影响,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人民币元/欧元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截至2006年12月5日,人民币元/美元收于7.822元/美元,与汇改之初相比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5%。
    三、国际价格水平的基本概况
    (一)进口价格涨幅提高,贸易条件恶化
    11月份,进口价格同比上涨10.0%,涨幅比9、10月份分别大幅提高6.5和4.6个百分点。出口同比涨幅基本稳定,9、10、11月同比分别上涨4.5%、3.2%和4.0%。9、10、11月份贸易条件指数分别为101.0、97.9和94.5,贸易条件逐月恶化。
    (二)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后有所回升
    7月14日,美国西得克萨斯州轻质原油(WTI)的近月期货价格曾一度升至每桶78.4美元的全年最高价,当日收于77.03美元。随后,WTI近月期货价格一路下滑,11月17日曾跌至55.81美元的全年最低价。11月下旬开始,WTI近月期货价格在小幅波动中呈现回升势头,12月6日收于62.49美元,基本回归至年初63.14美元的水平,但仍较年初以来的最高价下跌了近15.9美元,跌幅近20%。
    (三)国际铜铝价格回落,铅镍锡锌价格居高不下
    年初以来,国际六大基本金属价格总体上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其中铅、镍、锡和锌的价格上涨势头持续强劲,但铝、铜的价格上升势头已明显减缓,下半年甚至出现较大幅度回落。12月6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铝、铜、铅、镍、锡和锌的现货价格分别收于每吨2776美元、6945美元、1759美元、34805美元、10760美元和4515美元,较1月3日的同类现货价格分别上涨了22.2%、53.1%、59.8%、157.7%、63.2%和136.1%。国际六大基本金属的现货价格也呈现出类似的走势。12月6日铝、铜的期货价格虽仍明显高于年初水平,但已较年初以来的最高价分别有所回落。
    (四)国际农产品价格明显上升
    年初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仍呈现较明显的上升势头,其中小麦和玉米期货价格持续上升的势头较强,而大豆的期货价格在上半年小幅波动后从7月12日始至9月12日止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回落,随后再次出现强劲回升趋势。12月6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3个月期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期货价格分别收于每蒲式耳5.143美元、3.765美元和6.770美元,较1月3日分别上涨了32.4%、46.0%和4.6%,小麦和玉米期货价格分别于10月11日和11月30日达每蒲式耳5.445美元和3.905美元的全年最高价。大豆期货价格于9月12日回落至5.33美元的全年最低价后出现强劲反弹,于11月27日达7.02美元的全年最高价。相比之下,棉花的期货价格在波动中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12月5日,纽约期货交易所3个月期棉花期货价格收于每磅0.534美元,较1月3日下降了11.1%,并于11月17日跌至0.5115美元的全年最低价。
    第二部分 当前价格走势成因分析
    一、CPI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放大
    今年4月份以来,在CPI的八大分类价格中,居住类价格、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月同比涨幅稳定,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分别在0.6和0.13个百分点左右;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受上游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同比涨幅略有扩大,对CPI的拉动作用由4月份的0.04个百分点上升至11月份的0.11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受国家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政策的影响,同比下降明显,9至11月份拉动CPI下降0.2个百分点左右;交通通讯类 、衣着类和烟酒类价格变动不明显。食品价格波动较大,月同比涨幅在0.6%和3.7%之间,对CPI的拉动作用在0.2和1.2个百分点之间。特别是1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3.7%,拉动CPI上涨约1.2个百分点。11月份CPI同比涨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的提高。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一)国内粮食供求的暂时性偏紧导致粮价上涨
    在国家大力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支持下,今年全国夏粮和早稻生产获得好收成,夏粮比去年增加148亿斤,增长7%,早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秋粮丰收,全年粮食增产已成定局。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今年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仅继续把小麦和稻谷都纳入收购范围,而且启动时间早,农民售粮积极性高,收购进度快,收储数量大。据了解,截至9月30日,10个小麦主产省共收购小麦5000万吨,加上同期加工企业和个体私营粮贩的收购,市场收购量巨大,远超出各方预期。由于粮食收储入库数量较大,农民手中的余粮不多,流通领域的商品粮大大减少,而10月份以后是粮油尤其是小麦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旺季,商品粮的需求较多,最终导致10和11月市场粮食供求偏紧,粮食特别是小麦价格上升较多。
    (二)国际食用油价格上涨带动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
    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上,大豆和豆油期货价格10月初开始大幅攀升。截止到11月底,大豆期货(2007年1月到期)和豆油期货(2007年12月到期)价格的上涨幅度都已超过20%。在国际市场大豆和豆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10月和11月份国内豆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食用油价格总体上升。11月份CPI食品价格中油脂类价格环比上涨4.5%,同比上涨6.2%。
    (三)世界粮食减产推动国际粮价上涨,带动国内粮价上升
    受干旱少雨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除中国外2006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大国如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粮食都不同程度减产,导致世界粮食减产1.6%,其中谷物产量减产2.1%,小麦减产5.2%,粗粮减产1.1%。与此同时,因人口增长、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2006年世界粮食需求量平稳增加,比去年增长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报告预计,2006年度世界谷物产需缺口大约为0.75亿吨,需要动用往年库存来补充,期末库存将大幅降低。
    在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的形势下,近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市场(CBOT)上,主要粮食品种的期货价格大幅攀升,目前主要大宗粮食品种的期货价格处于全年高位,小麦和玉米价格创2002年以来的新高,稻谷价格大幅回升。11月小麦和玉米期货合约(12月到期)均价同比分别上涨了30.2%和52.5%,稻谷均价上涨了16.1%。在国际粮价的带动下,国内粮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四)肉禽蛋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推动食品价格上涨
    受禽流感影响,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肉禽蛋价格同比下降较多,肉禽蛋的供应也有所减少,2006年下半年随着禽流感影响的减弱,肉禽蛋产品的需求出现增长,拉动肉禽蛋价格恢复性上涨,11月份蛋、肉禽及制品价格同比上涨较快,涨幅分别高达10.3%和7.6%。
    二、PPI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供求关系改善和国际油价回落
    (一)总需求增长总体放缓,缓解了PPI上涨的压力
    1.宏观调控作用显现,投资增速明显下降
    上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取得了明显效果,投资增速下降。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6%,较前三季度低1.4个百分点,较2004和2005年同期分别降低2.3和1.2个百分点。特别是,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有比较明显的回落。
    投资增速回落,导致投资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减缓,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压力缓解,价格涨幅回落。
    2.受投资增速下降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净出口增长加快
    前三季度,全球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我国主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美国经济增长虽然减缓,但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欧元区仍处于持续复苏的轨道,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日本经济增长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此外,印度和俄罗斯经济仍维持较好的增长业绩。
    9月15日国家下调或取消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取消了大部分非金属矿、煤炭、天然气等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钢材、部分有色金属、纺织品、家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该政策在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为了在年内享受出口退税优惠,企业在下半年突击出口。
    下半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导致了国内需求增长减缓,一方面给国内不断扩大的产能带来了压力,国内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的压力和动力增大,国内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趋势增强,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减少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
    在世界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国内投资增速下降的综合影响下,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加快,进口增速回落。1-11月出口同比增长27.5%,比上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8至11月出口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2.7%、30.6%、29.4%和32.8%,比前7个月增速有显著的提高;1-11月进口增速为20.6%,比1-8月份回落1.0个百分点,比同期的出口增速低6.9个百分点。特别是9、10、11月进口增速比8月份有明显下降。1-11月净出口达到15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
    尽管我国净出口在下半年增长速度加快,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远大于净出口规模,且投资增速下降较多,总体上,下半年我国总需求的增速有所放缓,缓解了PPI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继续上涨的压力。
    (二)国内产能增长较快,总供给结构改善
    在产能总量上,2003年以来投资形成的产能陆续释放,供给总量明显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三季度对企业的调查,45.3%的企业在今年内有新产能投产或产能扩建,其中年内新增产能为去年产能10%以内的占37.0%,10-20%的占35.5%,20-30%的占14.8%,30%以上的占12.7%。
    在供给结构上,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等瓶颈行业在2004-2005年投资增长很快,产能增长较快,使得总供给结构明显改善,产品供给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原来供给不足的煤炭、电力等行业,目前面临产能潜在过剩,运输紧张的压力目前也得到极大缓解。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三季度对企业的调查显示,80.2%的企业反映电力供应正常,只有1.7%的企业反映电力供应严重不足;81.2%的企业煤炭供应正常,只有1.3%的企业反映煤炭供应不足;只有9.8%的企业反映原材料供应紧张,比二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
    (三)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带动国内燃料动力价格回落
    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一些主要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增长放缓。而在石油供给方面,由于没有自然灾害(主要是飓风)的破坏,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相对缓和,美国的炼油能力明显提高,汽油库存较为充足,世界石油供给充足。世界石油供求状况极大好转,以及国际石油投机商和投机基金逐渐退场,导致9月份以来石油价格明显回落。WTI原油现货月平均价格在9、10月份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0.9%和4.8%,11月份同比仅上涨1.2%。国际石油价格的回落,带动了国内燃料动力价格的逐月回落,11月份国内燃料动力价格同比涨幅回落至4%,国内PPI涨幅也随之回落。
    另外,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近期国际铜、铝价格的回落,镍、铅、锡、锌价格涨势趋缓,对于缓解国内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压力、PPI涨幅的回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房价变动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房价变动的国际背景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的资产价格都大幅上涨。以英国房价为例,2006年上半年,其房价比2000年年末上涨幅度超过100%,同期美国的房价涨幅也超过60%。其他国家与地区房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二)宏观调控效果有所显现,房价涨势趋缓
    跟随英国、美国等国家房价上涨的步伐,我国房价也于1999年末、2000年初开始上涨,在2004年涨幅达到高峰,最近涨幅有所缓和,这主要与宏观调控有关。2006年5月29日以来,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文件及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由今年峰值5月份的105.8逐步下降至9月的最低值105.3,10月份略有上升,为105.4。总体来看,房屋价格涨幅总体趋缓,显现了宏观调控的初步效果,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少数城市房价涨幅仍然较高。
    (三)房地产投资增加,购房贷款略有下降
    1-10月份,全国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3万亿元,占总投资的70%,同比增长28.4%。1-10月,全国累计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6.9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3.26亿平方米,增长19.6%。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进一步提高,但购房贷款增速有所放缓。9月末,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2个百分点。
    四季度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落实到位,社会预期进一步稳定,部分延期审批或开工的项目将集中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会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上升过程。房价特别是普通住房价格涨幅将进一步趋缓,但对稳定房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因结构调整工作导致的新开工项目减少,有可能造成未来市场阶段性供应减少,引起房价波动。下一步必须继续坚定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
    四、货币信贷增速的回落缓解了价格上涨的压力
    针对今年年初以来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偏多的状况,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二是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人民银行继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后,8月19日,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以此提示金融机构和企业恰当衡量风险,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三是于6月16日、7月21日和11月3日三次宣布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分别从7月5日、8月15日和11月15日起生效,增强中央银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四是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力度。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的要求,合理控制贷款增长,优化贷款结构调整。五是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2006年9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3%提高到4%。
    总体来看,在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上半年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状况得到缓解。M2自5月份以来增速逐步回落,11月份M2增长16.8%,比5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长14.8%,比7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下半年以来,投资增速下降,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同比涨幅回落明显,CPI基本稳定。
    第三部分 未来经济增长
    与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景气指标分析
    (一)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持续下降,物价上涨预期大幅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1月中、下旬对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居民对当期物价的满意度持续下降。四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3.9%,较上季微升0.1个百分点。认为物价“令人满意”的占比仅为10.8%,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2、1.3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有24.7%的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较三季度微降0.3个百分点。
    2.居民的物价上涨预期大幅上升。居民对2007年一季度物价走势的预期比较悲观,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48.2%,创历史新高,较上季上升7.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10.8个百分点。有50.8%的居民预测物价上升,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PMI显示制造业需求依然旺盛,购进价格出现回升
    2006年11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3%,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从去年1月起,PMI指数已连续23个月高于50%。从主要构成指数来看,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均保持在59%以上,说明当前制造业依然处在较为稳定的上升周期,需求依然旺盛,生产、采购等经营活动仍然较为活跃。总体来看,PMI指数预示未来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不会出现深度回落。
    二、未来GDP增长趋势预测
    (一)国外需求展望
    1.出口增速会有所回落,但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出口结构将得到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会稳步增长,2007年经济增长率比2006年下降仅0.2个百分点。但仍存在若干风险,包括国际油价的高位波动,美国等部分经济体增长可能出现的放缓,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恶化,以及某些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些不明朗因素导致全球经济存在下行的风险。但总体上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仍会保持稳定增长。
    世界银行对2007年世界经济的预测值要低于IMF,但仍然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前景比较乐观,预计经济增长率比2006年回落0.6个百分点,依然会保持稳定增长。
    未来我国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包括:(1)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会回落,但回落的幅度不会太大,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长,有利于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加入WTO后企业贸易自主权的增加以及国内产能的逐步扩大,必然促使企业努力提高出口的竞争能力,积极开拓欧美以外的更广泛的海外市场;(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高新技术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将有利于增强出口的竞争力,出口结构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未来我国出口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包括:(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摩擦从商品贸易领域扩大到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国际市场趋于相对饱和,进一步拓展欧美市场的难度加大;(2)受国家资源价格改革和安全、环保、劳动保障要求的提高和相关约束政策的逐步实施,出口产品成本将稳步上升,单纯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产品出口将受到影响;(3)出口退税率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会减少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4)美国经济有下滑的风险,由于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必将影响我国出口增长。
    预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下半年增速会有所回落,全年出口的增速会低于2006年。总体上看,我国出口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2.进口增速会略有提高
    2007年,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进口关税的降低、人民币升值、国内消费的加快增长以及国家优化进口结构、鼓励积极扩大进口政策的实施,都有利于进口增长。
    受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增长变化和人民币升值效应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07年下半年进口增速会加快,全年进口增速有望提高。但受国内产能较大、进口产品替代以及部分国家对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设限等因素的影响,进口增速提高的幅度不会太大。
    3.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将得到抑制
    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从其他地区向我国转移,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国内产能增长较快、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我国贸易顺差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存在,但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将逐步得到抑制。预计2007年上半年贸易顺差仍然会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长势头会减弱,全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比2006年有所下降。
    (二)国内需求展望
    1.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有:(1)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国家将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些都有利于消费保持较快增长;(2)目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增加也会促进消费增长。
    预计2007年消费增长有望继续保持2006年的增长速度,农民消费和欠发达地区的消费增长将明显加快。
    2.投资结构将得到优化,增速会略有回落,但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
    制约2007年投资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是:(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将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市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作用将逐步增强,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增速将继续回落。
    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投资结构优化过程中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资,企业投资资金来源充裕,地方的投资冲动依然较强。按照中央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在优化投资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过程中,投资不足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和部分行业、产品的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滨海新区开发也会带来大量的投资。
    预计2007年上半年在土地、信贷和投资项目清理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惯性作用下,投资增速不会太高,下半年投资可能反弹,投资增速会加快。全年投资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增速会低于2006年。
    (三)预计GDP增长率2006年为10.5%,2007年为9.8%
    在假设今年和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和4.8%、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分别为14%为13%、利率保持目前水平的前提下,我们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CPI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总体上看,未来我国GDP增长率呈现先小幅回落、后小幅回升的增长态势,但仍会保持较高水平。模型对2006年第四季度和2007年四个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10.1%、9.8%、9.6%、9.8%和9.9%。我们维持9月份对2006年GDP增长10.5%的预测,并预测2007年全年GDP增长9.8%。
    三、未来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影响未来价格变动的因素
    1. 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上的因素
    (1)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维持在高位运行的可能性较大。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的可能性仍然较大,这是决定国内PPI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走势的主要力量。尽管近期国际原油供求紧张状况缓解,价格有所回落,但由于原油供求关系脆弱,影响世界原油供给的地缘政治紧张等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如中东、尼日利亚、拉美等地区的政治局势仍不明朗),原油价格的未来走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价格上行的压力依然存在。即便不会出现上述影响石油供给的因素,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会控制石油产量,采取减少产量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另外,全球有色金属的供求仍然偏紧,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长时间高位运行会增加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压力,推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
    (2)粮食价格在未来会稳中略升,并带动相关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行的重要因素。近期虽然在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下,国内粮价有所上升,但我国粮食2004-2006年连续三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充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国家粮食储备会对粮价稳定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未来粮价基本上会呈现稳中略升的态势,不会大幅上涨。但也要警惕国际投机资金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的炒作,带来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由于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较大,粮价上升带动的食品价格上涨会提高未来CPI的涨幅。
    (3)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继续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在当前价格总体水平温和上涨的情况下,水、电、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成品油、水、电等被"压低"的资源价格将出现恢复性上涨,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也会陆续上调,资源价格改革对PPI、CPI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国内成品油、电、工业用水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将逐步加强,这些资源的价格还有上涨的空间。
    (4)土地价格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品价格上升。9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国家根据土地等级、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等,统一制定并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这是推进土地价格市场化定价、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过低的工业用地价格将得到提高,这会增加企业生产的成本,推动产品价格上升。
    (5)企业环保、安全和劳动成本增加将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每年的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左右。但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8%,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攀升。我国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未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对企业的约束力将逐步增强,这在短期内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投入成本。另外,随着国家继续加大对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在劳动保障、安全生产、职工工资等方面的成本也会陆续增加。
    2. 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下的因素
    (1)短期内投资增速的回落会带来PPI下行的压力。下半年以来投资增速趋缓的态势将持续到2007年上半年,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需求会逐步抑制,短期内会导致国内对投资品和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减缓,带来PPI下行的压力。
    (2)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会带来PPI下行的压力。国家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效应将在2007年显现出来,这将使得相应产品出口的增长放缓,国内供给相应增加,竞争程度加强,带来价格下行的压力。
    (3)部分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前两年投资建造的新增产能将逐步释放,带来PPI下行的压力。我国大多数的生产资料供求基本平衡,但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汽车、铁合金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产能过剩会带来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下降压力。由于近年来我国消费品产能不断扩大,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价格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4)货币信贷增速回落有利于缓解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当前货币供应速度减缓、人民币贷款增速回落有利于缓解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上半年以来采取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货币政策措施的效果将在未来进一步显现,有利于保持未来价格水平稳定。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发展,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这对于维护价格水平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预计2006和2007年CPI分别为1.4%、2.0%
    总体上,未来物价波动幅度会比较温和,呈现先走高、后回落的态势。从2006年四季度到2007年上半年,CPI会持续走高,2007年下半年CPI同比涨幅会略有回落。
    模型对2006年第四季度和2007年四个季度CPI同比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1.8%、2.1%、2.2%、1.9%和1.8%,2006年和2007年全年CPI增长率为1.4%和2.0%。
    课题组负责人:唐旭 焦瑾璞
    执 笔:莫万贵 钱士春 王沛英等(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