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冲动”考验宏观调控 “有形之手”能否遏制

2006-10-11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受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影响,与石油化工竞争长期处于劣势的煤化工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化产品的新型煤化工成了投资者的关注热点。
    坐落在内蒙古乌海市的神华集团百万吨煤化工企业环保装置正在紧张建设中。本报记者 张领 摄
    记者近日在一些能源产区调研发现,许多地方和企业都将煤化工作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纷纷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出现规划和投资“冲动”,形成了一窝蜂齐上、快上大项目的热潮。
    煤化工的“春天”已经到来?
    “煤化工的春天已经到了!”许多业界人士得出了这一结论。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持续走高,是这一结论的现实基础,而近年来煤化工技术取得的长足进步,则是其“底气十足”的技术支撑。
    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彭致圭,多年来一直为醇醚燃料的推广奔走呼吁。煤化工的“春天”来了,他认为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煤化工技术的进步,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在高油价背景下,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因成本骤增而竞争力大大削弱,煤化工在诸多产品领域可以与之竞争,因此大有可为。
    各地此起彼伏的规划和投资热潮,也在印证着“春天”到来的说法。
    在几乎所有产煤省区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煤化工都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许多省区已启动或规划建设规模宏大的煤化工项目,动辄就是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级项目。
    陕西规划在陕北建设以甲醇为龙头的煤化工基地,近期将形成3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煤制甲醇的生产能力,到2010年煤制油和煤制甲醇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400万吨和600万吨,甲醇制烯烃产能将达到100万吨;宁夏提出以大项目带动的战略发展煤化工,已经启动的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动态投资高达300亿元;内蒙古提出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实现煤制油500万吨、甲醇1000万吨、聚氯乙烯500万吨、煤焦化1000万吨等四大重点发展目标;河南省提出建设五大煤化工产业基地;贵州则计划投资500多亿元建设五大煤化工基地;煤炭大省山西规划到2010年形成450万吨甲醇、300万吨甲醇下游产品、250万吨聚氯乙烯和255万吨煤焦油的加工能力,使煤制油形成产业化。
    许多大型煤炭企业也纷纷跟进,将投资重点向煤化工转移。“十一五”期间,仅山西省的大型煤炭企业就规划投资758亿元发展煤制油,投资300多亿元搞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项目。山西兖矿集团准备投资100亿元在贵州开发建设百万吨煤炭液化基地,投资95.26亿元在陕西榆林综合开发煤制油。
    项目过剩苗头已经显现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煤化工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但从规划看,各地的煤化工项目趋同性较强,缺乏有特色的产品和发展方向,有的技术尚处试验阶段,仍有较大风险,有的甚至出现了重复建设,项目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
    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刘作舟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在建的甲醇生产能力最低达到1377万吨,拟建的有2069万吨,前期准备项目产能达1440万吨,按目前在建及规划建设项目的产能计算,到2010年,全国甲醇年产能将达到5000万吨。而近两年我国甲醇消费量仅维持在400万吨至600万吨之间,尽管现在规划的一些项目最终不一定落实,但甲醇行业肯定存在产能过剩的苗头,有很大的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
    部分煤化工产品还面临原料过剩的风险。以生产聚氯乙烯的原料电石为例,电石行业高能耗、高污染,我国电石65%用作聚氯乙烯的生产原料。目前,国内电石产能已超过实际需求一倍,产能严重过剩,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电石行业采取调控措施。从2003年开始,一些地方和企业为获取短期局部利益,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新建、扩建电石产能,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小型电石炉和非密闭式电石炉死灰复燃,一些东部电石企业也将落后生产装置向中西部转移,各地规划中的聚氯乙烯产能如果完全释放,将给电石行业调控带来困难。
    相对于甲醇项目面临的市场风险,煤制油项目则要受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合成油品工程研究中心、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专家指出,煤炭间接液化合成油在国际上已经产业化生产多年,这种技术本身是成熟的,但受煤种、煤质、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涉足这一行业仍需不断研发,做好中试,然后才能稳妥放大产能,直至形成百万吨级以上产业化规模,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规避投资风险。
    煤制油项目投资非常巨大,山西、内蒙古等地依托山西煤化所的间接液化技术建设三个16万吨工业化示范厂,投资均在21亿元左右。“没有成熟的技术和不断创新的科研团队,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和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案,煤制油项目面临的风险很大。”专家提醒说。
    “有形之手”能否遏制“投资冲动”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能力,盲目规划、竞相建设煤化工项目,这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今年7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审慎规划、科学发展煤化工,解决好煤化工发展中的过剩、盲目发展和资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了以产业规划、布局、发展重点、煤炭资源、水资源平衡、环保、技术政策、项目管理、运输安全、技术风险等10项内容为主的产业发展管理重点。
    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副所长王宏英认为,“通知”出台得很及时,无异于向头脑发热的煤化工投资建设“冲动”打了一支清醒剂,同时,对于规范这一潜力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专家指出,这份通知的相关规定,将对煤化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确认之前,暂停核准或备案煤化工项目;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应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煤化工产业发展应“量水而行”,严禁挤占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严格控制缺水地区煤气化和煤液化项目的建设;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和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等。
    照此要求,以上许多产煤省的煤化工项目规划显然都将受到影响。以甲醇项目为例,许多省区规划单个项目很少有超过100万吨的,山西省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规划的甲醇项目最大也只有80万吨,一般都在20万至60万吨之间,各地市和焦化企业规划得更小,多在10万吨至20万吨之间;在煤制油方面,山西开工建设的两个煤炭间接液化合成油工业化示范项目,一个16万吨,一个10万吨,规划中的产量也仅为100万吨左右。包括已开工和规划中的全国煤制油项目中,产能达到300万吨的几乎没有。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知出台后,各地在发展煤化工产业方面出现观望态度,但依然热情不减,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面临不少考验。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主要产煤区,煤化工产业依然是工业规划的主角和招商引资的重点,一些煤炭主产区地方领导表示:发展煤化工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是继单纯“卖煤”、“卖电”之后的重大产业升级,当前尽管遇到了国家调控的压力,但这是地方经济的优势所在,是产业升级的大势所趋。
    走新型煤化工之路
    专家提出,合理规划,科学发展,煤化工要走新型道路。与传统煤化工相比,新型煤化工发展主要依托洁净煤技术、先进的煤转化技术,以及节能、降耗、节水、治污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解决煤炭转化过程中的高效、低污和经济三大问题。
    新型煤化工必须打好“四张牌”:
    一是资源替代牌。避开大量煤炭消耗,寻找减少消耗途径。我国煤炭资源中,硫含量大于1%、工业锅炉不能直接使用的高硫劣质煤约占一半,可以利用高硫劣质煤制甲醇,变废为宝;我国目前每年焦炉煤气的产量是800亿立方米,如都制成甲醇规模可达4000万吨/年;我国煤层气已探明储量约为3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常规天然气,也是很好的煤化工原料。
    二是打好技术创新牌。煤化工流程长、工艺复杂、环节多、污染重、系统性强,制约因素多。发展煤化工工艺应考虑选择“先进、可靠、适用、低污、经济”的新技术。
    三是打好规模发展牌。新型煤化工大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项目,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规划要坚持煤化工项目的高起点、大型化和规模要求,同时应当鼓励煤炭、电力和化工企业联合,实现煤、电、化联产一体化。
    四是打好循环经济牌。新型煤化工应纳入循环经济体系里统筹规划,实现煤、气、电、化等综合发展。建立煤化工生态工业集群,将煤化工与建材、材料、发电、废热利用等不同产业的工艺技术集成联产,形成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参考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