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实录(二)

2006-07-24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韩文科: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么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前能源产业的趋势。能源问题现在是比较突出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能源问题是影响宏观经济走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现在大家看到,在国际上世界各国对能源问题非常关注,最近刚刚开完八国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也发表的一个关于能源问题的书面讲话,阐述了我们国家对能源问题包括国际能源合作的看法。最近国务院开会研究了关于节能的问题,发了一个关于节能的决定。所以从国内、国际来看,能源问题也是一个大事。我借着今天这个发言的机会,给大家介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上半年能源供需形势和产业发展的情况。第二个介绍一下中长期能源供需安全形势和发展趋势。第三个就是介绍一下节能降耗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接到情况比较晚,所以没有准备PPT文件,所以把我掌握的情况和研究的情况给大家归纳一下。上半年能源的形势和产业发展情况来讲,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大家可能都已经知道了,上半年国民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经济增长了10.9%,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个百分点。还有人讲10.9%这个速度可能还有点保守从数据上来讲。总的来说,经济还是增长比较快的。虽然上半年经济结构调整各个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但是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能源是一个什么状况?根据对能源的问题,对能源的数据,现在也不是很全,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特别是生产,过去是靠快报来统计,快报的数字不是一个非常全的数字,但是一直是这样的口径,这些几年正在进行改革,快报的数字就是进行内部研究分析的。
    那么能源消费的数据一直是一个滞后统计的,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我们发布最新的是2004年的能源消费的比较系统的数据。要判断今年上半年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数据,从国家统计局透露出来的数据和一些分析的数据,不同部门来的数据,从国家安检局还有发改委,能源局等等主管部门来的数据口径不是非常一致,所以我的看法我们对这些数据应该是反映是趋势,但是数据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石油的进出口海关也发布了一些数字,海关的数据大体上基本还比较准。
    我归纳一下,上半年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仍然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根据我们掌握的1到5月份的数字,像煤炭的增长,燃煤的增长有两个数字,一个是13.5%,一个是百分之三点几,这两个数字可能都不是很好,但是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反映上半年的燃煤是增长的,燃油是2%,发电量增加11.3%。对于能源消费增长,我们前半年的数字还没有预计出来,1到5月份根据我们分析和跟踪的预计,能源消费增长1到5月份大体上是14%左右,这个数字也是有很大的差异。
    从这些分析,这些数字可能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统计局也没有发布一个权威的数字。反映一种趋势,就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还是在高速增长的,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能源没有出现前面供需紧张的状况。大家知道,“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也是很快的,但是在刚刚过去的十五的五年期间里,我们国家的能源供需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能源出现了有一段时间的短期的出现了全面紧张的状况,缺煤、缺电。今年上半年没有出现能源全面供应紧张的状况,这有一些表现,大家可以看看,根据反映的情况也可以看看。一个就是作为能源的基础,能源行业的基础煤炭,煤炭的发展,煤炭的库存在增加,煤炭的市场有时有一点疲软的情况,煤价有一点回落的情况。年初的时候大家都预测煤价能涨多少,有的说涨10%左右,但是现在看涨幅不会太大。
    电力全国没有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的现象,虽然说现在已经进入夏季了,高峰时段的缺电还是有的,但是没有出现过去那种大面积,比如说10几个省市20几个省市缺电的情况。另外,从建立生产的指标来讲,利用火电在下降,上半年下降100多个小时。石油油品的供应也是比较平稳的,虽然说油价一直在涨,但是油品供应还是平稳的。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能源没有出现全面供应紧张的状况,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上半年能源行业煤、油、电,特别是煤炭和电力行业的这种结构调整和推进还是比较好的。在十五期间我们能源是比较紧张的一个阶段,在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能源的投资,因为能源紧张各种能源的生产能力扩张都很快,给了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在最近一段时间能源的供需形势稍微缓和的状况下,国家抓紧时间推进能源行业的产业调整,最近能源有一些行业也列入即将过剩的产业,在进行压缩和调整,就是相关的行业。大家知道电力投资过去增长很快,过去在建的和将要建的,或者已经准备要投资在建的电力投资,03年和04年上升非常快,当然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现在电力的结构也在调整。一个就是大容量的发电的能力增长比较快,小型机组过去九五期间推出了以大代小的计划,重新推进了。还有一些地方可能把烧油的一些小机组给清了,当然这跟油价高有很大的关系。
    煤炭行业的结构调整一直进展很快,特别是从去年到今年关闭了很多小型的煤矿,整顿力度很大。还有一些比如像产煤大省山西已经推出了煤炭可持续发展、改革的思路,正在制定配套的方案。这些都是涉及到这个行业的调整。当然石油行业也有一些调整,这些就说明能源行业的这种结构调整进展还是很快的。
    第四个特点就是能源价格上涨和能源行业的自然垄断性,或者在一些领域的垄断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上午介绍的,关于收入分配,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等等一些问题,涉及到能源行业,所以大家对能源价格的上涨和垄断引起的关注是空前高涨。所以我归纳就是,上半年能源行业的发展和能源形势有这样四个特点。
    它的问题在哪里?现在跟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能源行业,整个能源供需形势,包括能源行业的判断,包括今后能源政策调整的方向,带来的好多难题和不确定性。一个就是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增速很快,有些人已经认识到包括政府也认识到特别是有一些宏观经济部门,现在这样发展的态势可能还是要适当的加强。但是,过去的经济发展很快的时候,能源行业全面紧张,十五就是最好的例子,能源供不应求。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快,能源不是全面紧张的,还能供上,虽然说也紧张一些,还能供上。到底这种发展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要照这个路子继续发展下去?所以这对宏观经济的形势的判断也增加了一些难度,也破解了一些内在的关系。
    第二个,在这种状况下能源行业的发展能源政策的调整今后的方向,要往哪个方面走。因为宏观经济的走势影响到能源行业的发展。现在我们做“十一五”规划研究“十一五”问题,都是以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里面讲了,经济发展8.5上半年发展到10.9%,今后几年都这样发展下去,那么能源调整又该怎么办?按照我们刚刚理清的思路,就是在我们国家能源发展和能源供需形势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大家可以从统计数据大体看出来,九五期间从1996年到2000年,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很大。十五期间我们增加到22亿。煤炭的产量大家可以看到,五年的增长将近10亿,发电量当然也增加很快,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现在我们看到,根据“十一五”规划,根据发展态势,普遍的判断就是十五期间上了这么大一个台阶,从今后来讲应该也还在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一直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但是不会出现像十五期间那么疯狂的增长,或者那么高速的增长。但是前半年的形势里经济增长那么快,能源还能功得上,也没有出现全面脱节,所以今后四年怎么样,增加了一些判断的难度。
    第二个,出现了这种情况,对现行的一些能源进行结构调整的控制总量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整政策就有一些冲击。可能有些人会说,经济增长特别快,能源也供得上,是不是还要发展,能源行业有些政策是不是适宜的?带来一些问题。这是上半年能源形势大体就是这样。 上半年整个的能源形势我们还在跟踪,因为国家统计局还有一些其他部门正在汇总各地的数字,能源的统计比较复杂,我们最后介绍这个节能降耗的这个任务讲到,一个国家能源的统计比较好弄,但是到省里面,省与省之间这种统计好多概念都是模糊的,油品是几大公司在全国的统一销售,煤炭有铁路、陆路、海运等等。再加上有一些行业配置已经极度的分散。但是我们从总体形势来看,过去从十五期间掌握的这些信息来看,上半年的能源供需形势基本上还是稳定的。这是从短期来看。
    第二个给大家介绍一下,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能源供需安全形势,以及能源产业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势。十五以来我国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央对能源问题高度重视,基本上归纳起来,在十五期间我们在能源方面实行的战略或者方针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要强调继续实行节约优先,以建立节约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调节手段,环节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第二个方面就是采取加大各类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力度,加快煤炭建立石油天然气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石油企业参与国际油田开发,扩大石油进口,保障能源供应。实际上十五以来延续的能源的方案基本是正确的。所做的工作也主要围绕这么两个方面。
    十五以来能源供应方面的安全形势里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国际能源供应能力大大增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一些数字,像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标准煤,煤炭生产达到22亿吨,原油生产到1.8亿吨,天然气达到了500亿立方米等等。最主要的就是生产能力增长得非常快,特别是像电力的生产能力扩张非常迅速,现在因为十五期间电力的生产能力扩张迅速,大家都知道电力的建设一个周期里,过去一个电厂从规划到建设七八年时间,现在三四年,两三年就可以建成。但是十五期间我们到现在每年投产的电力是6000到7000万千瓦,就是英国一个国家的装机的总容量,生产能力扩张是非常非常快的。当然在扩张生产能力常规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在这些常规能源供应生产能力扩张的同时,在十五期间国家也加大了像可再生能源,我们去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现在又出台各种配套措施,都能看到像风电的特许权招标,建风电厂,还有现在像各个地方比较热的煤、电、油,还有一些生物制柴油等等,当然存在一些问题,也是能源能力在扩张之中,所以这种能力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个就是十五以来,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从中长期来看国家利用油气资源的战略奏效很大,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儿大家可能会也一些疑问,现在我们三大石油公司走出去也没有拿到比较好的资源,或者比较富足的资源,跨国收购过程中屡屡遇到挫折,怎么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取得重大的进展,我们要从宏观上来看。从宏观上来看,我是长期研究这个,我们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战略,99年我们写了一个我们国家加大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建议,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我们当时要把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作为我们能源战略和主导思想重要的方面,觉得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利用国内资源,另一个是利用国际资源,把它作为一个方面很多人不同意,认为不现实。现在来看,这个已经全面的展开了,变为从政府到企业的一种共识了,我们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光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还要利用国际资源,尤其在能源方面,要利用国际的油气资源。当然,我们也在利用国际的电力资源,这个主要是周边国家的,还有像一些其他的能源资源,比如说像核电的国际资源,像铀矿等等。
    我们这种想法也被世界主要的竞争对手也罢,或者主要跟我们有影响的利益体也罢,这些国家和国际社会逐渐的接受。当然这几年也经常出现中国能源威胁论,但这只是一个极少数的现象,有些人讲说中国能源这么增长下去,对世界是一个威胁。去年是美国的布什总统认为中国的能源是疯狂的增长,还有一些人把我们石油需求增长,归结为世界油价高涨的原因。美国政府,现在也认为中国要和平发展,或者你要发展成小康社会,能源需求是必然要满足的,过去他认为你能源需求增长上去对我就是一种威胁,现在认为你能源需求增长上去可能对我是威胁,按我的思路处理好了,也不一定是威胁。什么样的思路?你要国际市场上,按照国际规则去获取能源,你就不会威胁到国际利益了。美国人讲了,你不要到那些苏丹、伊朗等等这些国家,不要去搞石油,凡是美国制裁的国家。通过国际渠道你可以。所以这也是一个进步。
    另外一个,像今年我们把中国的能源问题拿到八国集团讨论,国际社会也认为中国的能源需求的增长是一个事实。这也是我们走出去战略奏效的最大的体现。我们争到了自己的地位。
    第三个,我们国家虽然说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我们各大石油公司走出去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些人也开始收购了,也向跨国经营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当然任何一个跨国公司在国际并购和国际投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从中长期来看,这就为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我们往长远看,看到21世纪,再往前看中国今后肯定要利用世界能源资源,现在大家都承认你有这种权利,也可以做这个事,中间有各种的磕磕碰碰是必然的,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可能会遇到来自其他另外一些方面的挑战,比如说温室气体的减排,全球对环境的关注,这些又是我们能源增长制约的因素,他会讲中国既然能源需求这么大,总量这么大,你的能效又那么低,你排放到大气里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就很大,虽然你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你对全球各国际社会还要承担责任,这就是对我们将来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当然我们要化解和面对它,要采取一些措施。当然,从环境来讲,也不是我们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首先是我们自己。
    第三个,就是我国的国际能源安全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国际能源安全环境,从两个方面理解,从讲能源安全方面,对能源的安全有泛泛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解释,现在我也经常看见,媒体上也讲,可能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企业,提炼一些生物制柴油,这可能是中国破解能源安全今后的一个路子。大家对能源安全的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在这儿给大家解释一点,对能源安全有不同的概念,国家对能源安全最主要的考虑是什么?国家对能源安全最主要的考虑就是要考虑能源要保证国家的经济社会在一个中长期时段里面的发展,要保障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这是从国家对能源安全的考虑。所以国家关注的主要是能源供应是不是会产生短缺,大面积的供应短缺。这是从国家层面考虑能源安全最核心的东西。 从老百姓考虑,能源安全是什么?最近几年表现出来,国际社会各国的经验来讲,第一个就是能够付得起能源价格,现在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好多人认为能源安全比较担忧,实际不是,一方面是担忧停电,这个很少很少,拉闸限电非常非常少的事情。像电网瘫痪了也就一天左右,几个小时,但是高油价,最近高油价,电也涨价、煤也涨价,这种价格上涨让老百姓的感觉比较突出。不光中国老百姓这样,中国的老百姓收入低,能源的支出在收入里面占的比例高,这个是事实。但是美国人收入高,也对现在这个油价上涨也非常敏感,所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在世界各国的能源战略里面,对能源安全方面,我们要提供老百姓可以付得起的能源。
    第二个就是老百姓能源安全关心的能够得到供应,能够满足我的需求。我想用电的时候没有电,或者我要买一辆车没有油供应,或者我要在加油站排队。
    第三个,就是使用的这些设施比较安全。买一个热水器怕漏电,也是一个问题,关注的程度不一样。企业和国有公司对能源安全关注的又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给大家从长远的角度,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十五以来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最明显的,我们刚才已经介绍了,我们国家自己的能源供应能力大大增强,我们的供应能力增强到现在,根据前半年的分析,虽然经济增长很快,能源也能跟得上,中断的概率下降了,或者即便是有短缺,短缺的程度就非常非常弱了。
    第二个,我们从国际来讲,讲到能源安全,每一个国家,现在是一种全球化时代比较明显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比较明显。经济全球化对能源行业的影响是最大的,我自己在这里做研究就感觉到,能源行业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最大,受新技术革命,或者叫信息技术革命影响最大。就拿石油行业来讲,现在油价增长很高,都是什么人在炒,都是石油期货市场在那儿不停的炒,用什么手段?就是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的机制,大家都把油去拿到石油交易所上市,当然我们国家可能上得少。
    第二个就是,由于有了新的技术革命,新的信息技术的手段,使这种交易好多资本都可以进去,投机资本进去,所以石油供应从供需两个方面基本平衡,但是油价为什么上涨,因为影响油价上涨的因素很多,国际政治反恐啦等等,只要有这个就反映到油市里面,油价就上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不能够关起门来讲安全,必须要构建一个国际安全的网络。过去发达国家,组建了一个国际能源署,主要协调各个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还有像生产石油的国家,成立了一个OPEC,这也是一个组织。我们国家通过什么来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过去我们对这个认识不足,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们国家刚才讲,我们国家的能源问题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都拿中国的能源问题来说事,有些国家的政府和总统会见的时候也拿能源问题说事。
    我的看法这几年有几个层面,第一个主要的能源生产大国,或者能源消费大国,或者世界的主要的大国,霸权主义建立了能源战略的对话。比如像美国、日本、欧盟等等,都一些能源战略方面的对话。能源战略对话对能源安全起到了作用,一个就是互相交流政策,理解对方的立场,能够看到国际社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协调。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去年的时候,美国发生了飓风,美国的石油供应就产生了很大问题,美国也在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国际能源署包括日本也在行动,过去我们的看法美国人做的事我们不大赞成,现在我们冷静来看,第一个对国际市场有益,对稳定石油价格有益。第二个某种程度上讲,国际上的石油战略储备也是可以为我们服务。虽然我们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也在建,还没有真正储进去油,储进去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美国有90天,对国际油价起很大的作用。如果不释放石油储备,可能油价一下子就涨得很高了。
    第二个,我们国家从石油走出去战略来讲,我们在世界好多区域的布点基本上扎根了。我们在石油领域为了解决石油国际资源利用问题,我们提出了要多元化,进口来源要多元化,通道也要多元化,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石油的管道进展都很快,包括我们跟周边国家的油气资源,包括亚太地区等等,包括澳大利亚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还有非洲和南美。特别是我们最近几年,通过10+3这种框架,跟周边国家也在解决能源合作方面,或者由于领土问题能源合作方面的问题。关于北部湾的问题和南海的问题,大家知道这两个地方都有油气田。大家可以看到,现在中日的政治关系比较复杂,但是关于东海问题的谈判一直在谈,而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这些方面来讲,我们国家能源安全,国际能源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简单说一下。问题就是我们能源供需的矛盾还存在着加剧的危险。前面已经介绍了,我们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中间,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能源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叠加在一起,很可能就造成能源供需矛盾加剧的危险。第二个就是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能源效率比较低,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个就是能源资源和能源产品价格波动。现在能源价格在涨,但是从能源的稀缺程度来看,价格还没有反映资源稀缺。尤其像我们资源税征税的额度还是非常小的,不足以使生产者和使用者珍惜资源爱惜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一个就是我们走出去和国际能源安全,也面临着其他新的挑战,有些问题解决了,还有新的问题冒出来。
    为了保障今后的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主要的途径应该是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中央提出降低GDP20%能效的目标,这是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下很大的工夫这个是完成不了的。第二个是保障优质能源供应的措施加强。第三个就是从我们国家来讲要进一步实施煤炭的利用。第四个就是改革和完善能源的定价机制,形成市场化。第五个就是要加大能源的改革。
    我再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讲一下,降低GDP20%能效的目标,关于今年上半年GDP能效也要公布,可能也在落实之中。因为这项工作从去年开始,提出“十一五”规划之后各地才开始认真做。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各地都提出了节能指标和落实节能指标的工作责任。但是各地提出出来的节能指标都不一样,有些“十一五”规划是在中央这个规划国家这个规划以前省里就已经制定出来了,人大和省人大都通过了。所以有的省节能降耗的指标都非常低,有的还不明确。后面,有一些省市比较明确,所以有从百分之十几一直到百分之三十都有,所以这是一方面。
    有的人也提出一些措施,有的没有提出措施,所以我归纳一下,从整体来看各个省市大部分把节能降耗的指标都落在纸上了,都提出来了,但是离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二个,节能措施落实情况。光提出这个指标不行,还要有节能的措施,节能的政策措施我归纳一下,从我的分析和判断来讲,就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比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多,当然咱们国家好多产业政策都是中央政府出的。第二个就是中央政府的措施和政策对节能降耗的作用比较大。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但是大部分还没有拿出来能够见效的,能执行的政策措施,或者对中央出台的政策错误的执行上下很大工夫。第三个,从国家层面上说,依法推进节能大大推进了一步,节能比现在正在修订,也做了好多调研的工作。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好多基本的进展,总之来讲,从概念上来讲节能降耗的目标在上半年里中央很着急,中央的政府部门特别是负责责任的政府部门还是比较着急的,也还是做的很多的工作。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包括一些部门,发改委、财政部出台的一些促进节能降耗,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调整结构的政策措施,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也正在执行,有些在完善具体的措施。当然国务院要再对节能加强一步,再出台新的加强节能的文件,或者一些政策,可能会把这些方面进一步推动。
    但是各个省从地区来讲大体上还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对上半年的政策效果进行了一些评价,这些政策效果有一些初步的显现,也见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总体来看,如果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不进一步的加强力度,那么实现节能降耗的任务是非常困难的,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大容易完成。所以,必须要认识到节能降耗问题的严重性,我感觉中央政府、国务院起码已经认识到了,开会研究这个事。怎么样才能完成节能降耗的任务?我们自己研究了一些看法,第一个就是实现节能降耗有两个指标,一个就是GDP能效的降低,我们感觉到如果不实现这个目标,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可能有一些任务根本就完不成,所以实现节能降耗的指标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性的问题,不光是一个能源问题,所以应该引起进一步的高度重视。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另外一个也反映政府的公信力,指标已经出来了,就要完成,可能也的人问这个指标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个人的看法它是一种宏观性的要求指标,也带有某种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的因素。
    就是让发展走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轨道上,不要盲目的发展。这是一个倒闭机制,有了这个就得找办法,怎么样调整经济结构。怎么样做好这个工作?我们感觉第一个节能降耗这个目标现在政府的分解有一些部门也在分解。分解到各个地、市、县,包括一些行业都分解了。我的看法分解在一些地区也是必要的,但是分解只是在纸上的作用,只是做文章的一个方面,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再加上全国的形势是这样的,有一些省市2005年的GDP能效公布以后,有的省市节能的指标都很靠前的,排名在全国靠前,省与省之间的指标差别很大,有的省会误以为我已经很先进了。
    但是大家可以看看这些落后的地区都在中西部,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感觉中央要明确要求各地都要完成20%的目标,这个目标低于15%就不能叫20%左右,当然高于30%也不能叫20%左右,要要求这个。要求这个是不是都能完成?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些问题,一个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大,经济发展快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好的地区,不能在国内比,要跟国际比。如果没有这个,大家指标一分解,最后指标落实了,层层分解指标带来的好多不科学,认为的因素,违背经济规律。经济结构体现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要把它分解到一个地区和县里面去,经济结构怎么调整?就没有经济分工可言了,也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好多地区,很多人感觉分解没有办法完成,只有在数字上做文章了,要不就不抬高基数,现在基数公布了,抬高也没有机会了,要不就是在统计上做文章,这个是对国家和地区最大的伤害。
    第二个就是要把节能降耗的目标和“十一五”规划切实结合起来,现在好多省市的“十一五”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节能降耗考虑的不多,因为指标可能公布得晚,规划做得早,就通过了。所以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一些能源行业的发展,节能降耗的措施都没有全部体现在“十一五”规划里面,但是“十一五”规划又已经公布了,所以我的看法该修改的要修改,该加措施的通过一些其他途径要增加,要衔接起来。要不就是指标起不到写在“十一五”规划上文件里面的要求,实际上写进去作为一个指标就是要让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用新的发展方案统领你的发展,真正使能源和经济协调起来。要不跟“十一五”规划协调起来,这个事儿等于是没有做,当然也有一些省市做得好,可能被“十一五”规划很快的结合起来。
    第三个,是要把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宏观经济和宏观能源的依据。现在一季度上半年经济发展比较快,比较好,能源又不是很紧张,可能会误认为这种态势下,经济也稍微的减、调、控,保持这样的发展,有的省反映很强烈,能源照这种态势供应。这样会掩盖一些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里面调整政策的力度,或者掩盖这些问题,不去花力气调整。现在还有一些小火电,小焦炭等等这种浪费资源,或者效率很差的,是不是政府能够花力气或者下决心把它关掉。比如说煤炭,这种小煤矿,当然一味的不讲任何道理的关闭小煤矿也是不对的,不科学的,但是总要想出一个好的办法,像山西会出台一种新的企业形式。如果忽视了这个,这种矛盾和问题就会延续下去。
    第四个,就是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的统计工作。我觉得这个不光是为了完成能源消费统计或者节能降耗。因为能源现在变得比较重要,跟宏观的调控宏观经济好多,老百姓的生活包括这个价格都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现在这种能源信息和能源统计数据有很大的不完整性,不准确性,影响了宏观决策。很多新闻媒体打电话问这个问那个,从政府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他自己不分析,我感觉到国外的记者都是写分析,我们新闻界都没有办法,到处挖。
    第五个,就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利用价格、税收和一些财政政策来调节节能。现在节能政府主导性的色彩非常的强烈,这也是对的。前面讨论宏观调控也是这个,调下去有的时候也得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或者一些其他的办法。节能也是这样,但是在同时就要发展市场的手段,要运用市场的手段,如果现在不用,今后的节能永远做不好。 第六个,要尽快的使我们的节能规划,国家发改委在前年公布了一个节能中长期规划。大体节能今后的方向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韩所长就能源的问题给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会议的议程现在休息10分钟,10分钟以后继续。 (10分钟以后) 主持人:请大家坐好,我们继续论坛。如果一会儿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安排提问,我们有请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货币政策与理论研究处处长刘立达先生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刘立达:下午好!我来自人民银行,人民银行1948年成立,这个信息有用吗?有些东西有价值,但是价值并不大,就是刚才我们韩所长讲的问题,我非常赞同,也非常有同感。这就是一个透明度的问题,实际上现在有很多信息,应该很主动的及时的发布出去,及时从网站上去找到信息。政府透明度这种提高,我觉得这种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个工作应该是在座的诸位来做。我想提一下我在大约10年前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谈的是改革问题,提到改革分了集中类型,一种是政府主导型改革,转型的国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改革,改革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政府,目标政府有一个框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体制,另一种类型是市场主导型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市场问题,提高市场效率,而推动力量应该来自于市场主体。现在我认为,中国应该是处于市场主导型改革阶段。内容、目标主要应该是解决市场问题和提高市场效率。那么推动力量应该市场经济市场人士起更大的作用,我认为政府人员的素质和力量不足以单独完成这样一种使命,因为市场人士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另一种危机改革,这种改革是否能够出现,不去细说了。这种危机主导型改革能否出现取决于市场主导型改革的进展和效果。这算是一个题外话,也算是开场白。
    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人民银行的情况,接下来推出货币政策,重点是介绍货币政策问题,央行的主要职责,在座的各位是不是很清楚,或者货币政策在央行职责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这里边提到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央行是83年,95年的人行法确定了地位,2003年12月27日人行法修正案给人民银行一些新的修正定位,目前人民银行的功能还是基于这些定位。在这次的功能定位中,一方面是强化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实际上表述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之下。第二个是新增加的职能,包括维护金融稳定,反洗钱,还有征信系统。还有原来的监管功能,原来证券、保险等等,目前人民银行仍然有部分的监管功能,主要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的监管仍然存在。剩下的就是一直存在的相对基本的功能,更多的属于所谓服务性的功能,法规的起草,管理外汇,以及外汇黄金储备的功能。还有就是发钞,货币现钞的流动管理。接下来,我们看到实际上在新的过程中,现在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是进一步强化,下面介绍货币政策。前面我们看这部分是货币工具,现在我们再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这个传导到操作目标,就是基本货币,通过这些工具影响基础货币,然后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央行法上表述就这么讲的。
    再简单介绍一下,我认为货币形势可以随时的变化,为什么我自己自作主张前面要介绍一些货币政策呢?如果大家都能掌握一种框架和分析方法,很多的问题自己就可以判断和分析,这是我的一个出发点吧。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特征第一个从最终的目标看,现在很多国家是单一目标,就是稳定币值,当然也有国家是经济增长稳定币制,还有一些小的经济体他们实行外汇货币的稳定为主要目标。我们的金融目标包括了稳定币值,表述上是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介和操作目标都是数量型的,而不是价格型的。西方国家都是以价格型操作为主的,具体来说都是以利率为主,另外我们现在是间接调控,属于间接调控的特征,这里边括号写的调控力度,也就是说直接调控的有点是力度非常强,我们取消了这些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但是间接调控赖以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全成熟,目前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比较原来的职业调控肯定力度上没有那么快,但是也有一定的成绩,还不够成熟。
    另外一个特征决策机制,比如说美联储谈到主席是什么国会之类的,这是另一个话题和角度谈这个问题,银行行长当然是内阁成员,另外一个在央行法里明确的写有几项重要的货币政策是需要国务院批准的,而不是央行的,比如说汇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这些是国务院的职能或者职权范围,不是央行自己的。下一个工具比较复杂,上一章我们看到,相对比较多,比如说西方国家主要是市场手段,(大屏幕)公开市场业务等等这些比较多,我们的利率政策也包括在内,我们可以调整利率,我们还有信贷政策,而且信贷政策我们用得还是不少的。比如说央行制定了很多关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还有农村金融问题等等,制定了一系列信贷政策。还有窗口指导,前不久见到老外的时候他们还提出这个问题,不明白这个怎么可以有效?我说这个还是有效的。他问怎么有效?有些话可以跟他们讲,有些不好讲,或者说讲不清楚。货币政策实际上说包含在经济增长里边,之外还有一个调整结构的问题。换句话说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这方面的任务是没有的,我们央行面临的是多重任务,很多任务都要求你来做。当然这有一个争论,有人认为央行不应该是调节的。但是确确实实是任务。
    下一步未来发展,目标实际上最终这应该是利率来引导资金的流动,这就是未来的目标的体制的基础。利率来调节资源的配置,比方说某一个行业,你有发展前景那么你的利率承受能力比较高,这个时候资金就可以得到满足,如果你的经济状况不好,或者行业没有前景,那么你的承受能力很弱,你的资金可能就不行。央行主要是调节货币市场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微观主体的行为。为什么说现在央行有时候提出来,似乎更多的是表态性质的,比方说是格林斯潘,他的一个发言、一个讲话,可能就足够了,就不需要再去动其他的手段,如果你的讲话足以影响了市场,影响了改革了微观金融主体的行为,那么就不需要其他的了。
    当然,这些是依靠一个传导机制,具体讲我们在货币政策方面,目标就是稳定币值,中介目标应该是从基础货币到操作目标到短期利率,从现在的货币供应量到中长期利率应该是终极目标。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宣称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个人讲既稳又健的货币政策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到具体的,我们如何去简单的分析、判断货币政策、货币形式?主要是拿这些指标。下面这部分列举这几个就是我们说的货币政策,判断它的指标,货币政策、货币形式。比如说2006年我们预期目标经济增长GDP和CPI多少,然后央行根据中央的经济工作的精神,制定出自己的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的目标,2006年是M2M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是2.5万亿元,这是预期调控目标。为什么要既稳又健,刚才前面的演讲人也谈到这个问题了,前面也涉及到目标的问题,不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解决消化就业问题,中国的经济必须有足够的速度,如果说一句话判断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就业。我认为是这样的,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有的人不下岗,有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工厂开工,所以说如果货币供应量不是增长的,同时要是稳健的,要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现在看今年上半年情况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快增长的好势头,突出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猛。
    下面货币形势,我们看实际上到6月份在前几个月一直还是上升,到6月份出现了一定的增长速度的下滑。M2的增速这是05年的,这是06年的(大屏幕)6月份比5月份下降,5月份比4月份还上涨。从这几个指标我们对照预期的调控目标看,实际上增长还是过快的。另外一个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6月份是上涨的,我们因为基础货币,大家对这个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为什么介绍这几个,因为我们重点关注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本月有所下降,可以看出这个势头有所下降。贷款更明显,我们看一直是上升的,但是6月份增速有所下降。
    还有一个指标,经常被用到,比较重要的市场利率,这是同业拆借市场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如何判断或者说总结上面的内容,我认为整体情况还是过热的。因为大家看,它的增长率都是正的,都很高,尽管6月份等个别月份出现小规模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总体的增长水平还是很高的。尤其是比较去年同期,仍然是增长的。现在货币政策和货币形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外来因素的冲击,最重要的就是刚才谈到的贸易顺差较大,包括资本的流入,造成我们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快的问题,还有影响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效率的问题。这里不过多讲了,剩余的时间不多了。
    全球化,这个话题可能稍稍远了一点,但是我觉得还是重要的,不妨再说几句。我们现在面临外来的冲击越来越多,这是必须面对负面的影响,因为融入它是必须的。我们谈到了我们就是就业问题必须有足够的工厂开工,不仅有劳动力就可以,要有足够的资源,如果仅仅靠我们内部资源是否可以?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也就是国内和国外的。生产的产品可以向国际市场销售,这里就不多讲了。贸易失衡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最主要的是中美之间,这个失衡有必然性,我认为还会延续,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美国新经济的脆弱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会导致这个结果,贸易失衡的继续存在。
    由此而带来的我们的外汇帐款过多,对货币政策形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国际资本流动的问题,我们的外汇不仅仅是资本逆差,还有一个资本流动的问题。还是我在去年做的一个比较长期的,从82年一直到2004年的数据,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决定因素的分析,资本流入在近几年增长速度非常快,蓝色代表流入,另外还有流出和余额。另外一个资本流入的构成,这里有直接投资,中间是证券,上面最多的是其他部分。大家注意在去年这个时候媒体上讨论比较多,也就是说在资本流入,在贸易融资向下,在这些科目里面认为会有很多非正常的资本流入,在这里边我们看到在其他部分比例实际是多的,也就是说游资更多的是隐藏在这里,这部分流入增多意味着游资的危险在上升。这个是我们更明显的看到其他资本。资本流入期限上,我们看短期和长期的,我们短期资本流入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另外就是在我所做的研究里边,做了一些计量的分析,有的时候发现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和逆差之间关系并不明显,短期资本流动一般公认会有汇率和利率的目的,如果说利率不明显,剩下的一个比较可能的解释就是目的。
    如果是存在一些这样的游资,一旦汇率调整之后,可以说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是必须谨慎的。另外一个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所有流动性过剩时代结束(在国际上),我们看这张是美国的联邦基金(大屏幕)从80年到2005年研究的利率,从1981年一直到近期去年,是跌到低谷的。这个趋势在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时候,大家会广泛引入这个,因为国际资本流动有驱动因素,这里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外部推动因素,也就是说西方主要的国家利率下跌是推动西方的资本进入到亚洲新市场经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就是外部的推动因素。但是,最近的一个趋势就是利率提升,我们看最近的利率是提升的,连续多少次加息了,很多人都知道。这张我们看是欧元区利率,近期也是上升的,日本利率也上升,也就是说国际利率总体是上升阶段。对我们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刚才谈到了,国际资本的流入是一个影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应该是越来越需要考虑的因素。随着国际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国际资本流动会发生影响。这样一些因素,我认为大家自己就可以去判断,因为利率变动因素会披露的,根据因素可以判断我们的货币形势。
    前面介绍的是我们货币政策和货币形势的国际关系。现在是国内的,国内刚才谈到决策机制的问题,央行如果说完全自己来决定调整利率等等,这个肯定是效率会更高更快,当然如果需要国务院决定,就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这就是平衡,有更多的部门意见综合进来,它可能会更平稳一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意味着效率的丧失。可能认为现在马上动一下对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这个时机可能过去了,那个时候再动可能时机就失去了。下一个就是思想企业经济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自己不能对利率的成本有一个正确的反映,你调有什么用呢?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很多很多的改革到最终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都难以再讨论下去。比如说像西方国家认为企业经营目标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当然有些国家认为是公司效益最大化,像德国,但是据我所知德国也在发生着变化,因为它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企业,难以再引来股东投资,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说几乎股东效益,股东利益最大化应该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企业就应该股东利益最大化去经营,然后它才能考虑到成本问题,有充分的成本约束,这个时候包括我们所说的制定的标准是另一回事,如果自己有充分的资本因素,自然会解决。另外一个市场基础,现在说货币市场利率,如果我们推进货币政策的改革,那么我们现在货币市场利率还不足以有效的代表市场利率。所以说市场建设还有待于推进,包括汇率。
    在一个市场有效货币机制出现和形成之前,你不可以盲目的推动,更多的灵活性,一步一步先扩大一定的影响性。还有一个约束就是所谓的机制与便利问题,央行现在承担很多问题,是应该市场来解决的。比方说现在大家最近在媒体上出现农村金融问题,一方面这个问题中小企业的问题在西方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题目,尤其随着市场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之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肯定是高的。但是,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里边,或者在很多国家共同存在共有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市场作用是不是还有发挥的余地,由于我们现在市场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完善,还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缺乏很多机制,如果这些市场机制建立起来,意味着最后很顺畅的运作,这时候就不需要政府再用信贷政策等等去强加干预。也就是说,这是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也是一个摸索。这面我们看到投资热,投资热一直是近些年来存在的问题,为什么?
    我认为投资热的问题,前面的演讲人曾经提到过,我们知道在经济增长中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时候,所谓三架马车,出口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依赖于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受国际市场跟规则的约束,内需又比较困难去拉动和扩大,也就是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消费又不容易启动。我们的经济增长对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投资热。第二个,我认为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政绩的问题,地方政府在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地方政府也要考核它的经济业绩或者经济发展的水平,这个自然必须有这样的做法,为了实现这个政绩就必须不断的上项目,不断的投资。时间不多,其实背后都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谈,很重要的话题。
    比方说,地方政府经济职能是否应该有那么多,或者说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职能是不是应该尽快的取消。你给它一定的责任就必须给它相应的权利。一个问题两个方面,我们的古人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认识,我认为现在应该更多向中国的古人寻求智慧的时候了,包括很多国际问题。曾经有一个古人说“天下大器也,民生重器也,划野分疆…”不同的地方来承担地方的责任。所说的基本原则问题,也就是一个权责划分的问题,发展经济的责任应该更多的在哪一层面上,比如说地方政府必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指标,这个时候它就要求必须有自己的政策的制定权利,然后包括地方上所谓市场分割,保自己这一块责任。同样可以扩展到国际社会,比如说随着全球化,全球化增长过程中,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意味着主权国家一定程度上丧失或者放弃一定的主权,比方说关税问题,在以前一直是作为主权国家的主要权利项目,现在就要拿出来讨论,甚至不可以自己决定。
    再有,一个国家的主权到底应该放松到什么程度?自己国土上资源的支配权,这个话题涉及到伊拉克,为什么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似乎是没有人反对,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能源的安全问题,比方说在你国土上的资源已经足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的时候,你是不是还有完全的权利来随便支配自己的资源,我可以随意涨价,因为每桶石油上涨10美元可能世界经济就下降几百美元。但是放弃到什么程度?可不可以说统一的国际组织来制定呢?仍然不可以。这种划分仍然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不可能有一个国际组织,也不可能有一个国家能够掌握和处理全球的事务。地方的稳定与发展必须交给各个国家,各个国家本身的权利必须是有保障的。
    再回头来说政绩的问题,目前国际上的趋势刚才谈到的主权国家为主,主权国家谈判时代,另一个就是区域一体化时代。还是在更大层面上去统一政策和市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源的全球无障碍流动,这个可能是要有一个时间和过程的,过快也不可以,但是在一个国家之内应该是没有障碍的,应该是完全能够做到资源无障碍流动的。经济不应该存在地方的封锁,经济更多的应该交给市场和企业,政府不应该过多的承担经济的发展责任。
    下一个投资热就是所谓的就业和立业冲动。很多人,很多朋友找你能不能搞一点贷款,很多人实际上是不满足于去打工,都想创业,通过创业来解决自己的就业和立业问题,这种冲动非常好。宏观上我们依赖于投资,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投资冲动,个体很多人有很强的投资冲动,所以几乎必然导致一个投资冲动比较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所谓地方政府和我刚才谈到的就业和所谓的想立业的人,这些人投资实际上对银行系统是高度依赖的,有多少是自己投资呢?有多少是自己的资本呢?实际上是依赖银行系统的。这里边就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在目前讨论也比较多,就是所谓如何对待高收入者、富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放弃、放开政治伦理是另一回事情,行政决策它的原则就是择优,如何对宏观的经济发展,如何对整体的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实际上,企业不是投资方,主要的资金供给者是家庭,也就是个人,企业的高收益应该通过分配给股东,由股东掌握这种财富,真正的资本应该是个人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一个继承的事实承认的,单纯的讨论收入差距过大过小,什么指标高了还是低了,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现在应该考虑如何把这些资本挖出来的问题。投资和消费,比如说你买一个股票投资可以算消费,也就是说如何让这部分财富流动起来,启动起来,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方向。
    我用了大约6个月时间刚刚翻译完一本书《私人银行业务》我认为现在应该创造一种氛围,尤其是要提供便利,把这份资本和财富挖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了最新的一本西方的《私人银行业务》这本书,引进来促进我们的金融机构尽快的把这种业务开展起来,这个我认为应该是很重要的问题。顺便提到很多欧洲国家最近有一个税收豁免,很多国家的资本是离岸管理,都是放到境外的,这部分税收本国得不到。这个税收豁免政策意大利实行的是比较成功的,你的境外资产你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或者说你购买了国债,然后你就可以自由了,就不再追究你以前是否交税,你就可以自由的将钱返回境内。
    结束的话,第一个就是整体热,上半年的各项指标都比较高,6月份的增势虽然趋缓也高于上年的同期水平。热到什么程度,采取措施到什么程度,刚才在休息的时候有同志也问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央行我认为手段还是很多的,有很多手段可以用,就要看,要观察,比方说6月份正是趋缓的苗头,能不能够继续,是向着哪个方向走,如果这个势头能够环下来,可能后面的很多很多手段就不需要再去处理了,否则的话就必须要出更强烈的手段了。
    还有外部因素影响,最主要的还是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动。刚才我提到了,不仅仅是一个增长过快的问题,还有一个货币政策调控当中的有效性的问题,比方说由于外汇贷款增长过快,市场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都非常充裕,如果你的流动性非常充足的时候,作用大大削弱。比方说你的准备金提高,商业银行只降低它的超额准备就可以,或者有其他的市场的东西来弥补。这个话题牵强一点,但是跟货币政策也可能扯上,我利用这样一个平台也是一点自己的观点,因为现在谈非常非常多的所谓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最近也涉及到金融。金融业如何在促进科学发展方面做出贡献。这个话题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就是可持续性,大家都知道克鲁曼预言,实际上就是看很多指标是否可以持续,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可以持续,不持续就不存在。
    如何去可持续,现在很多人在探讨,如何能够实现科学的发展,也就是实际上实现科学增长的问题。这里边举一个小例子,谈制度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家在国外是否理过发,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经常去一个理发店,你跟他交待的时候一开始讨论问题比较困难,但是他搞清楚你要的发型是几号以后,就拿出一个模具来,飞快的给你理发。我们中国没有发现用这个,理发师靠手上的工夫,给他靠一个工具,用工具掌握长短。区别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理发师你可能理得比他高,差一点的理发师也不会到最后理得不齐,因为有工具在,可以引申的话题就是东西方的差异,他们注重工具,我们注重个人。在行政方面,工具是什么?就是制度,真正稳定的是制度,能够持续的是制度。
    话题再扯远,比方说在以前封建时代,如果是一个明君专制的体制是最好的,因为效率最高。民主的问题大家都要讨论,但是它稳定,这是制度最主要的特性,稳定性。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必须从制度上做起。这里边既涉及到宏观层面也涉及到微观层面,比方说一个地方政府的决策问题,还有微观层面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作用也是稳定,实际上是各部分权利的互相牵扯,如果一个大公司,在公司里边一个人认为没有任何约束,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做出决定,那就是错误的。恰恰是相反的,你感觉到自己总是能受到约束和牵制,这个就是法人治理结构。
    我们在以前改革的时候,先扩大企业自主权,一开始企业厂长经理没有权,后来权利过大,结果造成极少数人把企业搞得很好,但是多数都失败了。所以说,最终还是要靠制度。另外一个就是产权的问题,我们已经强调很多次了,20年前就说产权明晰,什么叫产权明晰?产权、持有人,以及做出经营决策的人,真真正正能够享有产权带来的收益,真真正正能够承担损失,这个才是真正明晰。简单的说如果一个决策者,他知道这个企业是我的,以后是我的,明天是我的,后天是我的,永远是我的,他怎么可以不考虑长远呢?投资决策怎么不可能考虑长远呢。如果这个企业今天我在这儿,明天不在了,只去强调是不可以的,必须靠制度。
    另外一个就是加强市场,市场是干什么的,主要是解决了一个流动性的问题和不确定的问题,风险实际上就是不确定的问题。我在前几年一个会上讲过这个观点,比方说很简单的一个,金融业里面的一个延伸金融工具,你买了一个期货,那么你作为粮食供应商你锁定你的价格,之后你可能亏损,因为市场价格可能比你的锁定价格还要高,但是你要的是一个确定性,为什么确定,因为确定了你的收入流和现金流之后,下一步的经营规划就可以规划了,就可以的持续的安排你的生产经营,如果是没有这样一套机制解决这个不确定的问题,你不知道,不能够确认本期的经营结果,那么怎么安排下一期?这就是说,还是要从市场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它的实现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大力推进市场,从金融的角度来说,这种市场金融工具的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个就是所谓的文化问题,我们以前有句话说,某某问题时时讲,年年讲最后形成一种文化。有些问题要长期讲,然后形成一种文化,比方说谈到了所谓沟通的问题,非常非常强调的就是这个问题,还有就是谈判,金融谈判来解决。
    前面强调这些制度,必须有这些文化氛围来配合,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沟通和谈判的文化氛围,那个公司是很难进行的,到最后只能是权利争夺,然后不欢而散,必须有沟通的文化和谈判的文化。当然与此相关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透明度,这个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披露,企业为什么有这么强的信息,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披露有利有弊,弊端是成本,披露信息是需要成本的,披露信息越多你的竞争对手对你越了解,企业的信息披露对自己是有利有弊的,所以说要推动它,返过来作为企业你的利益相关者或者股东必须去掌握,首先是政府的层面,政府对内就应该更多的透明,至少像企业一样,这些利益相关者,百姓都是利益相关者,企业都是利益相关者,应该是透明的。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原来想安排提问,回答问题就取消了,我来抓紧时间,因为今天时间已经超了,我抓紧时间缩短我的演讲时间。我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宏观经济的若干思考。第一部分是关于宏观经济的走势和预测,许多人原先预计的相反,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非但没有稳中趋降,反而在高位上有所反弹,另外物价走势也没有像有些专家通过模型测算出来的今年要出现通货紧缩,反而物价走势还有所反弹,这样一个情况是出乎许多人的预料的。
    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原来的预测就完全不对,而是反映了宏观经济走势与经济政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比如说原先许多人预计今年的物价会往下走,所以普遍的认为是调整资源类价格和公共事业价格的好时机,政府甚至出台了一系列的调价措施,价格出现了反弹,比如说今年5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但是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了6.1%,日用品的价格仍然呈下降趋势,说明此次价格的反弹有人为的因素,只要放慢调价的步伐,物价上涨不会很快。关于货币供给过多,这个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但是是否会马上出现通货膨胀,实际上存在分歧的,一些人担心通货膨胀很快抬头,我个人来讲并不担心一般商品的上升,今年全年的CPI上升的幅度不会很大,但是资产价值今天前面专家讲了,资产价格倒是值得关注,不仅有国外的教训,日本当年日元升值的时候,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而且国内也存在着种种迹象,比如房地产价格压不下,股市也时不时井喷,所以应该密切关注。
    第二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这个判断是否出现过热,现在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今天早晨吴老师也提到了,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和某些网站的归纳,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派,一派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很正常,没有过热,高增长有其必然性,理由主要是一个是经济高速增长达到了10.6%,二是没有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幅度很低,只有1.3%,涨幅还比上年同期低了一个百分点,三是煤、电、运供应紧张状况缓解,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没有大的问题,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是可以接受的,还有专家指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中国经济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有国外专家也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过热的情况,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大的失控状况,各种物价的变动也都是正常的波动,还有的外国专家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并没有过热,这些现象其实只是中国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双重失衡的外在表现而已。还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和过热的苗头,没有达到全面紧缩的地步,理由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是物价不高,没有出现瓶颈,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已经出现了周期以来的第二次局部性过热苗头。
    还有的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不是全面过热,而是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另外有专家指出近期国民经济运行中虽然出现了局部性的矛盾和问题,有的生产领域发展快速偏快,但国民经济在总体上并没有出现过热,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增长,但并没有出现总需求膨胀,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格局没有被打破,还有专家认为,当前主要经济指标表明我国总体经济形势比较好,目前存在局部过热苗头,但总供求基本平衡格局尚未打破,没有明显的供求失衡,总体上来看我国GDP的增长一定会保持高位的水平。另外有外国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着出现过热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比起2004年小得多。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需要采取全面紧缩的政策,理由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信贷投放过快,房地产比例价格久控不下,过热程度不高,也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已明显过热,还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不是一般的反弹,而是结构调整成效未能完全反映引起第二轮投资过热。甚至有国外的专家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了两年来第二次过热,中国需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紧缩政策,如迟迟不采取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忽略推动个人消费的话,拖延的时间越长,出现问题的机会越大。有的专家指出不采取通货紧缩,有可能重蹈80年代的覆辙。这些经济专家指出了这些现象。
    第三个方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无论是持哪一派观点的人都担心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快会影响到今后的经济的平稳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了,不具体说了。说几个点吧,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今年1至5月中央项目增长是22.7%,而去年同期是10.1%,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了12.6个百分点。而地方项目增长是31.3%,去年同期是28.8%,增幅比去年同期只高出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地方项目的增长速度虽然仍然比中央项目快8.6个百分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项目的提速要比地方项目快。这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完全推给地方政府。另外在固定资产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有专家认为现在已经不是银行贷款的问题了,银行贷款占的比重很小了,但是从国内贷款比上年同期增长的情况来看,1至3月为33.2%,1至4月为25.1%,1至5月为24.1%,而去年同期分别是13.6%,15.5%和13.7%。也就是说,分别比去年同期高出了19.6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以及10.4个百分点,说明银行贷款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一季度,后来一度的有所减缓。
    当前经济形势确实是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偏快,银行信贷资金增长过快,与04年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不同之处,煤电运等瓶颈尚不明显,我个人认为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适度的调控,但是还没有达到那种地步就是各种行政手段都要一起上的地步,我个人认为还是应当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并辅助财政政策,关于货币政策具体的指标就不说了,主要指标都在高位运行,大家都知道了,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累计达到了2.18万亿元,相当于上年同期新增贷款的1.5倍,已经达到了全年2.5万亿投放目标的87%。所以指标就是在高位运行,另外央行采取了三大对策,一个是加息,4月份,再一个是发行票据,先后两次定向发行票据,再有一个就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使出了三大手段能否见效还需拭目以待,我个人认为基本方向是正确的,至于哪种方法更好,有的时候记者会问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各种手段不妨都试一试,边观察边总结,中国遇到的一些新的现象,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我个人认为货币政策应当转向适度从紧,应当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些年货币政策,近年有专家提出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很早就提出来了,一直到今天这些年里紧的时候也是叫做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的时候也叫做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就容易给市场带来不明确的信号,我认为应该明确的提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针对当前形势,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状况有它的必要性,另外从日本的教训来看,日元升值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在日元升值的同时采取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最后导致了泡沫经济。现在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传导机制上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我想至少说明了三点一个是银行有钱,第二个是银行想贷,第三个是有人要。关于银行有钱的问题,一年前一直在喊宽货币紧信贷,抱怨银行存差过大,这个都是大家知道的现象。第二个关于银行想贷,现在问题在这儿,为什么银行突然从信贷转变为积极放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去年以前,由于银监会关于资本的要求,以及银行一些商业银行在改制的过程中,所以出现了一定的信贷的现象,发生180度的变化,一方面是没有改制的银行,据说是抓紧放贷是为了把贷款规模做大,一方面争取将来的利益,一方面保护即得的利益,另一方面改制后的银行,刚才说的没有改制的银行,看着改制的银行能够从中央银行也好,从中央政府弄到了那么多资金,所以现在把不良资产做大了自己也不必担心,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改制后的银行出现了不良资产小了的情况,资本成熟率高了,可以轻装上阵了,没有多少包袱,敢贷,另一方面银行改制上市以后,也有经营上的压力,放贷的压力,这么多存款比较贷出去,从某种程度上讲,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有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演变成了宏观调控的对象。
    再有一个就是有人要,今天很多专家都提到了,地方政府正值换届,地方政府要发展,上项目,要发展经济,同时又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只好跟银行借,另一方面现在银行有一些也有自己主动性方面,所以现在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以及包括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互相结合,联合起来增加银行向地方政府贷款额度。像地方政府项目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其实风险程度应当根据地方财政的风险不同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贷款,将加大银行未来的风险,等于把风险集中于银行,集中于中央政府,集中于未来,所以这是需要注意的,就是传导机制上发生的大的变化。
    关于财政政策,虽然说防止和控制经济过热应当主要依靠货币政策,但是财政政策也应当有所作为,一方面首先在卡住银行信贷和土地融资两个闸门的同时,我个人认为应当给地方政府一个正规的融资渠道,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来筹集资金,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银行防范风险。我个人认为发地方债有四个行为,一个是要跟政府报告,另外一个中央政府要有一道审批,总量控制,并且可以具体的项目把一下关。第三个环节发债要有信用评级。第四个环节,投资者和商业银行可以在最后一个环节,相对比较安全一些。至少比现在的情况好,现在的情况有的时候地方政府骗了一家银行以后,再骗另外一家银行,银行之间互相不通气,实际上造成很大的风险,也有一些商业银行故意忽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地方财政的风险和中央财政的风险是不能等同的,不能作为零风险计算的。
    另外,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还有一个好处,为了发出新债要把以前的债务偿还,作为一个还债的动力,地方政府发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助于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 我认为应该控制政府投资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消费,加快政府财政的转型,加大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居民的负担,改善居民的预期,使居民敢于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消费,这样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而且还可以减轻和减少银行存款的压力,减轻银行放贷的压力。
    最后,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多说了,最后讲一个问题,关于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如何防止泡沫经济。这方面我想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从短期看,今天上午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似乎非常好,高增长低通胀似乎是最好的时期,从长期来看问题比较严重,包括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在这种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还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另外有一个房地产泡沫,经济泡沫,大家都知道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元升值的过程中,出现了泡沫经济,一方面日元大幅度升值,股价飙升,地价飞涨,一般商品的价格非常平稳,日本关于地价,当时日本流行的神话,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价只可能涨不可能跌,这是当时所有日本人都流传的一句口头语,所以大家都认为地价是只涨不跌。
    当时认为日本的股价不可能跌,企业的素质非常好,日本有团队的精神,当时在这样的神话宣传下形成了泡沫经济,但是为什么日本的中央银行没有采取措施,有两个原因,当时它只关注的一般商品价格,一般商品价格非常的平稳,另一方面当时日本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是在控制之下的,没有办法及时做出有关的决策,由于这两个原因所以导致出现了泡沫经济。现在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和日本当年类似的情况,就是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虽然说没有大幅度升值,但是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将继续升值,另外股市时不时有一些井喷,房地产价格在不断的调控之下依然快速的上涨,同时一般的商品价格低而平稳,很多特征像日本当年经济泡沫初期的情况。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也有很多和日本不同的地方,特别是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当年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时候,银行业还是比较健全的,没有多少不良资产,只是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才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
    再有一个不同,日本当年的制造业还是很健全的,出口的产品都是真正的日本制造,而今天中国的所谓许多中国制造,其实实际上并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是由中国制造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中国制造,在中国加工、组装、贴标签而已,人民币一旦升值更容易出现泡沫经济,辛辛苦苦加工组装利润本身就很薄,人民币升值空间会进一步压缩,资本很容易流向房地产、股市,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大家注意一下城市里过去我们很少看到房屋中介的门脸,现在却很多,这使得我想起88年我到日本,日本到处都是房屋中介门脸,中国现在几年之内这么快出现这么多房地产中介也是值得关注的。说明什么?说明干别的不盈利,干房地产是比较赚钱的。关于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如何防止出现泡沫经济,我认为要防止泡沫经济就是要采取正确的对策,既包括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包括长期的发展战略都是需要注意的。
    对策之一就是要扩大内需的中长期战略,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当时日本首相的智囊团就提出了一个建议,当时非常有名的报告,我们的中心领导还给国务院领导介绍这个报告书的内容,这个报告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扩大内需,通过这个来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不景气。中国面临相似的局面,也需要走扩大内需的道路,尤其是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平衡对外贸易,应对人民币升值,通过扩大内需国内消费需求,可以在不改变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情况下,解决在中国制造的产品的需求问题。对策之二要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日本的教训之一就是扩大内需本来是中长期政策,日本的有关部门和中央银行在接受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之后,将长期政策和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混了,以为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总需求,于是采取了过渡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要防止泡沫经济必须要采取稳妥适当的经济政策,要把握好总供给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对策之三,虽然是出口大国,一个是出口的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二是出口产品大多月外国品牌,目前我国货物出口一般以上55%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5%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的商品所占比重很低,2004年我国出口额达到593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但是出口额中自主品牌不到10%,我国出现的两种倾向,一个是国内企业的生产向着低加工度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行业倾斜,还有一个倾向是从产业内分工来看,国内企业向低加工度低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倾向,而高技术含量的高加工度高附加价值的生产环节基本被跨国公司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受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初级产品和初级行业,或处于低加工低技术含量生产环节的国内企业,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变中国组装中国加工在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只有实现的自主创新中国创造我们才有可能克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解决国外针对我国的反倾销问题。扩大内需只能从需求方面解决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销路问题,实现中国创造才能够从供给方面提升我国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的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因此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创造,提升产业结构是人民币升值应对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战略措施,至于具体的关于如何实现中国创造我就不展开讲了,就是想提几点。
    一个就是自主创新主要是靠企业,再有一个就是政府部门要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除了科技创新以外,也应当包括金融创新,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金融服务跟不上,银行贷款比较谨慎,创业投资力量有限,集中创新十分匮乏,因此要通过金融创新建,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应当抓紧制定尽快出台有关的与创业投资相关的各项相关政策,鼓励资金流向创业投资领域,防止泡沫经济要把相对富裕的资金引导到自主创新方面来,引导到中国创造方面来,而不能光靠不许资金去这儿去那儿。要让资金流向自主创新,而且金融创新还可以起到分散资金的流向,减少房地产和股市形成泡沫的可能性,组织要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来实现中国创造,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克服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关系到中国能否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有效的防止泡沫经济产生,因此事关重大我认为应当值得高度重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展开讲了,今天由于我的原因,主持会议的过程中时间把握得不好,也是因为听着前面的几位专家讲得比较好,所以希望他们尽量多讲一些。今天下午的演讲到这里。感谢大家对我们今天工作的支持,明天上午继续开会,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早上好!现在继续我们的论坛,今天上午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同志,刘主任将就今年我国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给大家做演讲,下面掌声有请刘主任。
    刘世锦: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会,咱们这个会昨天已经开了一天了,大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所以今天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我今天主要是想从产业增长格局的演变和宏观经济走势,从这样的角度谈一些看法。首先我想声明一点,我个人今天发表的观点,完全是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谈一点个人的研究方面的成果,与我本人的单位没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我想谈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同志以前都进行过交流,一点历史一点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当前问题的前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增长成绩,三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20几年以来取得的成绩,13亿人口在28年的时间里边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13亿人口在这样一段时间里边,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这样持续、快速的增长?这本身是一个理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有很多种解释,理论上可以有10到20种解释,产业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基本的解释,经济的持久的快速的增长,是因为存在着主导产业,一组又一组的主导产业带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比如像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已经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了,历史上曾经有过,也就是过去他们曾经有高速的增长,而现在没有了,而中国现在有高速增长的原因所在。这是基本的理论问题。中国来讲改革开放以来主导产业的增长,基本上随着这样的路线,由主导产业带动着经济持久快速的增长。80年代的主导产业是轻工、纺织品,90年代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的时期,这样推动中国的经济在90年代初有相当快速的增长,当时我们也进行了宏观调控。但是到97年以后整个的经济增长速度落下来了。有几年时间我们一直在扩大内需,这个解释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等等。从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分歧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解释,90年代初期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主导产业没有劲,新的主导产业没有出现,出现了一个主导产业转换的缺口。这样一搞就有四五年的时间,不得不在中国很有很大增长潜力的时候,扩大内需。 这种局面到2002年的下半年终于改变了,一批新的主导产业浮出了水面,带头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批行业是先导行业,都具有一定的最终产品性质。都是和人的消费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它们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产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等,主要是材料和装备。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和港口、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的增长,这些行业是基础行业,这是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是我们对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的产业结构的描述,同时也是我们现在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 这样一个新的增长格局对我们理解近四年来的经济增长,分析和展望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比如说2006、2007或者今后若干年,甚至10年左右的时间,我觉得都是一个基本的分析。在这样一个框架中间,大多数行业属于统计中的重工业,于是近两年出现了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的现象,也有一种说法是“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描述,是不是进入了这样一种阶段,这样一种现象怎么来看,重化工业是不是太多了,像这种说法比较多。
    我说明一下,包括先导产业里面,大家注意一下像住宅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品,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现在修马路,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实际上用于消费的,现在这些东西实际上统计为投资。我们现在讲的投资这个概念中间,实际上就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具有消费的功能,比如说冰箱可以用20年,但是我把它认为是一个耐用消费品,是一个消费,但是买住房大家认为是投资。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消费职能和功能的这样一部分产品,我们统计的时候算为投资,我们现在的投资比重比较大。我现在说这个意思,并不是我们改变统计的方式,因为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有人讲中国现在消费太慢,我们想想城市里面的人,统计出来的消费的物品,有多大的扩张余地呢,现在消费升级的话就是买房买车,到城市里面去,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这样一些东西,实际上构成了我们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些内容,但是统计种类归为投资。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点争议,我简单的讲讲我们这一轮增长中间,我用了一个比较中性的词,重化工业或者重工业增长较快比重提高的这种现象怎么看,时间的关系我简单的说一下。作为高增长产业群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业,近年来其产品的80—90%由居民个人购买,居民个人已经成为这一批高增长行业的最终消费主体。企业家消费汽车,汽车是不会成为最高产业的,住房也是如此,这一轮增长过程中,这两个大的主导产业消费对象已经进入了大众消费阶段,特别持续长期的发展,应该说起到一个基础性作用。现在泡沫的问题很多,以大众消费作为支撑的话,不排除出现短期的泡沫,大范围出现泡沫的可能性比较小,出现了以后消除的可能性,手段还是很多的。 第二个,我们从供给方面来讲,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过去重工业的增长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主导,比如说50年代的时候,包括90年代重工业在快速增长,基本上是国有企业。这一轮发生了实质上的变化,非国有的企业已经作为推动这些产业增长的主体力量。 第三就是以几个龙头产业为主导,相对形成了高增长的产业群。我们从纵向的角度来讲,都有投入产出的关系,汽车我们特别强调一个概念,就是汽车产业,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汽车制造业,汽车的总装零部件,上游是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等,有很长的拉动的产业链,汽车服务业,汽车出厂以后有汽车的信贷、保险、销售、各种各样的售后服务、保养、加油、汽车旅馆、汽车参观等等,很长的产业链。我们有的人说,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得比较慢,如果说汽车制造业是“1”的话,汽车服务业可以达到“2”。更多的人使用汽车,汽车服务业就会更好,这里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我们看到所谓的这种重工业的发展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拉动建材和钢铁,我们最近几年变化有一定的波动,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和房地产的变化直接相关的。 第四强调一下,住宅、汽车在经济增长中龙头或主导地位的确立,将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10到20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比如7—8%搭建基础平台。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增长了50多年了,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们基本上处在另外一个阶段,并没有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我们展望以后,至少中国汽车工业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像住宅产业根据各方面的研究,今后再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潜力也是存在的。这样两个大的产业,其实我刚才讲了大的产业增长的格局,处在龙头的位置上,这样两个大的产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为我们今后整个国民经济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把它的中轴线提高了,平均的增长水平提高了,经济仍然会有一定的波动,但是平均增长的平台抬高了。所以我们现在对中国经济增长比较有信心。这个信心可能也是出自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从我们产业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这两个大的主导产业这样一个龙头地位的确立使我们对今后经济增长比较有信心。 当然这一点国际经验应该说也能够得到支持,像美国在上个世纪几十年的时间里,钢铁、汽车、建筑三大主导产业,与我们目前的情况比较类似。由于技术进步、对外开放、改革深化等因素,现在发展重工业的环境条件,与上世纪50年代我们自己发展重工业时不同,与工业化先行国家相同阶段也不同。我们不可能完全重复原有的重工业发展道路,应当也有条件走一条技术含量高、效益好、消耗少、污染小,能够发挥我们多方面优势的新型重工业发展道路。真正的问题,不是要跨越重工业加快发展的阶段,而是如何走出一条重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刚才讲了三个产业递次的拉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回到刚才讲的三种类型的产业相互的关系,2002年下半年增长加速以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出现了突出的结构失衡,主要的表现就是中间投资品行业滞后于先导行业,基础行业滞后于上述两个行业。慢了以后,这个产品是市场调节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会出现涨价,比如说钢材、有色金属等等,大家回顾一下2003年2004年时的情景。价格是受政府管制的,就表现短缺,电力的价格是不能动的,但是出现了供电不足,没有电工厂不能开工。港口也是受到价格上的限制,船到了港口很长时间进不来,包括车皮不能满足需要,只能满足申请车皮的30%左右。价格能动表现为涨价,价格不能动表现为短缺。在座的经济学者,过去我们讲过两个信号,一个是价格,一个是数量,它们都在发生作用,这个东西少了,不够了,这个时候相关的行业会做出反映。
    我们看看刚才我们讲的先导行业的房地产,2003年2004年达到了高点,房地产行业从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不低,但是在03和04年的时候是一个相对的高点。(大屏幕)汽车行业大家看两张图,一个张是红色的利润率,蓝色的是制造业的收入。利润率是2002年下半年2003年是最高的,2004年开始逐步的下滑,到2005年整个汽车行业笼罩着一种低迷的,萧条的气氛,有人说冬天来临了,但是冬天来临了春天还有多远。长期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汽车行业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反弹也好,或者是另外一个周期是不是又开始了。但是高点也是在03和04年。我们再看看中间投资品行业和中间的建材行业是在04和05年达到了高点,因为收入一直在持续的增长,以后就是从高点上下滑比较平衡,钢铁工业也是这个情况,基本上也是在04年05年达到了高点,05年以后开始下滑。中间投资品行业化工行业,大概也是04年05年达到一个高点。我们看看第三类行业就是基础行业,基础行业中间,石油天然气行业,在2005年和2006年基本上达到一个高点,但是利润水平已经开始下滑,煤炭行业也是如此,05年达到高点,06年开始下滑。电力行业,比较特殊的一点不是非常的典型,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电力行业价格受到管制,所以表现不够典型,比如这个地方有比较大的下调,但是在05年的时候仍然达到了高点。 实际上这里我们可以有一些探讨的现象,在三类产业之间存在着大约一年左右的增长的实质,这个原因是什么?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了。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先导产业项目比较小,上马比较快,中间投资品行业和基础行业投资规模比较大,整个供给周期的形成比较长。先导行业包括一部分中间投资品行业主要是地方政府在这儿,企业在这儿驱动的,市场比较快。技术行业一般是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国有大企业,处在垄断性行业。市场反映比较慢。第三个和国家的管制政策有关系,前两类行业政府放得比较快,基础行业有限制。所以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实质,应该说这也是正常的,但是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阶段,价格信号和数量的信号出现了以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起来,短缺的东西可以补上,应该说这种状况还是相当得不错。但是毕竟有增长的实质,在宏观上就表现为增长在加快,但是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特别是投资品的价格上涨。 由于存在着产业关联,需求拉动,在价格上涨的刺激下,滞后行业的投资和产出快速增长,随着先导行业增速的下降和中间投资品行业基础行业增速的加快,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失衡状况出现了。这两天大家讨论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个概念,说煤、电、油、运大大的缓解了,不像前两年那么紧张了。应该说到05年的下半年随着技术行业的增长达到高点,从02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增长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达到了相对的均等,具体表现为三类产业之间的供求缺口缩小,通胀的压力很小,特别是投资品价格涨速明显下降,反而是通缩的压力在加大,当然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到去年的下半年以后,先导产业率先发动,上升以后,引起了三类产业的缺口基本上补上,整个的增长规模都扩大了,最后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在一个更大的规模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这个时候出现的状况是什么?整个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低的,经济总量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价格水平基本上是一个通胀的压力已经很小了,反而大家感到一些通缩的压力,会谈论产能过剩的问题等等。 总的来讲,三类产业达到比较好的均衡。
    第三个问题关于下一步走势的分析。首先我们谈一谈,06年宏观经济,增长的速度超出了去年年底大多数人的预期。是“高位趋稳,稳中趋降”,如果说我们倾向于这种看法,理由是产业间的共同缺口在减小,增长的动力在减弱,还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因为供求缺口已经比较小了,增长的动力在减弱。今年上半年GDP增长率达到了10.9%,这样的增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我们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先导行业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调整后,再次出现增长加快的趋向。例如,汽车增长27.8%,其中轿车增长53.2%,这样的增长速度应该说是相当大程度的超出了去年年底的预期。实际上汽车行业是不是经历了2004年2005年这样的调整以后,现在又进入了新的提速阶段,我觉得这个还需要探讨。 另外,像房地产,房地产是局部的市场,应该说今年上半年一部分地区,比如像环渤海地区,房地产的增长速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快,特别是房价,中央也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措施。实际上房地产和汽车都属于我们讲的先导行业,先导行业又开始启动了,这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我们去年的时候估计过,我们估计这种先导行业在底部徘徊的状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会起来或者反弹,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快。第二原因,就是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个我想最近几年大家谈论比较多,包括“十一五”开局和地方换届,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改善投资环境。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发展比较快,制造业发展投资基本上还会是民间的投资,或者是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吸引人的投资,或者我们讲非国有的投资,政府主要是改善环境。把改善环境的力度加大了。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增加了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的投资,包括加快一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高速公路。地方政府的行为相当的复杂,我觉得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体制条件下,地方政府的作为是相当复杂的问题,时间的关系不展开讨论了。这里我强调一点,地方政府其实做这些事情,也可以早点做也可以晚点做,现在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把这个事的速度加快了,本来可以晚做的事,提前了,这样的话就表现为投资的速度加快了。包括我们现在工业上增长的速度,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17%以上。
    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先导产业重新加速拉动了新一轮扩张的周期。刚才讲的三个层次的产业,在过去几年里面,先导产业增长加快,对后两类产业形成了个缺口,这样拉动了后两个产业的增长,推动经济比较持续的高的增长的过程。去年年底的时候一个周期性的波动已经过去了,今年上半年先导产业又起来了,所以大家可能面临很多问题,是不是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扩张周期,所谓“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这个过程是不是又开始了。我个人的判断,认为可能是上一轮周期的变动引起的。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把均衡的状态应该保持比较长的时间,如果说我们再开始由先导产业加快增长以后又拉动新的一轮三个层次的产业进一步扩张的话,中国的经济会超出承受能力,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力恐怕很难支持再一轮的扩张。 所以,谨慎的保持2005年底搭成的产业间均衡增长的格局,将使中国经济在比较高的速度平台上保持更长的持续,更具有可持续性。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大家应该有一个理解,我们应该通过调控先导产业来间接的影响后两类产业的走势,对它进行宏观调控,或者说稳定,应该是这样的逻辑思维。前一段时间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包括抑制房价过快的增长,抑制地方投资过快的增长。我觉得应该说体现了上述的思维,实际上是在抓先导行业,先导行业不能上得太快,汽车我觉得上一点实际上也不要太快,但是上一点影响倒不是很大,关键是房地产。另外一个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就是地方政府把它往下按一按,让它稳一点。也就是说,煤、电、油、运,在这样比较高的增长水平,先导产业发展得比较快,在这样高水平的平台上,持续的时间长一点,经济的稳定性会比较好,实现一个我们平常讲的,既是高增长,又是低通胀的格局,或者说又快又好的增长,这是一个新的说法。 最后,我想谈一个问题,最近大家谈得比较多,关于产能过剩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应对的措施。首先产能过剩原因比较多,我们从产业间均衡的角度谈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一段时间以来,大家讨论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可以看成是产业间均衡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超过高点以后减速了,之后有人觉得这个东西多了会形成所谓的产能过剩。从我们现在讲的产业之间均衡问题看,其实是一个均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说下一轮的增长开始以后,缺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剩,这个过剩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消化。比如说像2004年以后,汽车行业是过剩的,当时增长比较高。2005年以来钢铁工业有过剩的担忧。另外,前一段时间,2007年2008年还有一个电力工业过剩的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放在三个类型均衡的框架里面考虑的话,作为一个过程来看的话,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只是在均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一旦增速加快以后,过剩有可能变成短缺。比如今年上半年汽车工业加速了,之后大家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不是有很大的担忧呢。有一部分产能跟不上,还有产能是过剩的。至少大家还会说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是不是很严重呢?所以产能的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是增长过程中产业间均衡的必要现象,问题是在速度和稳定之间达到比较好的平衡。
    目前认为过剩的产能,应该说和未来中国工业化和今后一段时间,还没有达到将来可能需求的高点或峰值。汽车行业2010年有可能达到1000万辆,长期有可能达到2000—3000万辆,钢铁行业,过去业界的权威看法是钢产量不超过1.4亿吨,今年上半年达到2.2亿吨,因为前苏联包括美国、日本等等国家最高产量也就这么多,中国不可能更多,今年超出4亿吨已成定居,我记得大概两三年以前中国的钢产量突然上升以后大家都会忧虑,同时有点迷惑,当时我记得讨论的过程中,我个人冒了一句我说是不是3.8亿吨,有人说最多4亿吨,今年看起来4亿吨的估计是保守的。今年有人估计说是4.2到4.5亿吨,这个到头了吗?中国现在用钢材比较多的时间,还要延续几年。中国经济有13亿人的经济规模,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缺失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如此大规模的入口进入工业化,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我们没有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在新一轮的增长过程中,我们对一些重要产品的估计出现了相当大的失误,包括电力、钢铁、煤炭、汽车等等。这里边有一个方法论问题,当我们所估计的数字和实际出现的数字,或者市场上出现的实际需求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怎么看?有人可能会说市场的问题,市场的错,我觉得这个看问题的方法有问题。我们坦白的说,市场出现这些多东西,有它自己的道理,这涉及到我们对中国的经济这么大的增长规模,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方面一些判断的理解,包括产能过剩问题的理解,我觉得应该是在这样大的视野下讨论的问题。 再一点,我们应该把已经形成的产能和适应市场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产能投产。笼统的讲产能,很容易忽略、掩盖落后产能问题。前几年我到南方去,包括一些彩电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有一个老板告诉我,别看现在有多少生产线多少生产能力,很多实际上没有用,生产出的产品市场不要,我新上的一条生产线,是最先进的,最有竞争力,我们讲产能的问题,一定要有概念,就是有效产能,就是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可以卖得出去的产能有多少?如果把机器可以生产出来的产能都作为产能,都是合理的话,包括潜在的意思,有些落后的产能没有竞争力的产能,是不是也应该承认它呢。
    在产能的问题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扭曲的问题。前一段时间估计产能过剩不少是企业在行业怎样处在上升期的时候的预期和规划,企业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已经做出的调整,另外有些企业喊出了在几年以后我的产能达到多大的规模,只是一种市场策略。我们不能把有些企业实际上属于预期或者规划的产能,有些作为策略行为喊出来的产能,都当真统计到产能里面去,这样对实际的状况很难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第三,就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产能过剩。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过剩太多也是一个问题,但是完全没有过剩也不正常。市场经济有一定程度的过剩,这样才能竞争啊,如果东西都是供不应求的话,会有很强的竞争吗?你会追求技术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吗?不会。我们天天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过剩,这样才有竞争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的条件形成的时候,所以我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采取叶公好龙的态度。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好象有一种观点感觉到,包括我们的市场经济,包括宏观调控,我们能不能做到供求刚好相等,百分之百的相等可以达到吗?达不到。计划经济达不到,市场经济达不到,因为我们现在从事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总是面对着不确定性。很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如果没有这种不确定,如果什么事情我们都知道,我们搞计划经济是最合理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当我们面对着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事务的时候,我们怎么进行决策,我们怎么进行行动,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有区别的,计划经济未来有不确定性,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关,一个计划说了算,对了就对了,错了的话,全部都错。市场经济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是很多人说了算,如果其中有错的,但是毕竟有一些人是对的。降低出错的概率。市场经济这些人一般的是用自己的钱,决策是要负责任的,所以会比较谨慎,这样减少出错的可能性。这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最后,面对产能过剩具体应该做什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信息服务,现在讲的说产能过剩,过程说供求缺口等等一些问题,首先把信息搞好。真实的状况是怎么回事?这个方面政府还是有可能作为的。把真实的信息搞清楚,因为这个企业往往不会了解这么多信息。第二点就是打破企业重组购并的所有制等方面的障碍。我们现在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在有些地方数量过多了。我们现在所有制地区比较多,比如说在一个地区范围之内可以搞购并,超出这个地区就不行,这些东西需要改革,需要改变。最后就是我们政府对一些所谓有可能过热的行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感到总的来讲,应该是减少和取消对产品、投资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加强环保、节能、安全、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管制。因为一个企业,一个项目投进去以后,如果说它对这个投资的资金是负责任的,同时它得到足够的信息的话,这个企业如果是亏本的,实际上它会自我约束,会有一个内在的感觉和动力,所以我们想,其实我们政府对过热的行业的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就讲这么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主持人:刚才刘主任从历史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导产业增长的经验、特点和规律。给我们描绘了研究、认识,我国产业增长格局演变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研究这样一个思路,刘主任还分析回答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刘主任报告对我们认识中国产业发展形势和宏观经济走势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觉得刘主任的报告非常精彩,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刘主任!
    接下来的40分钟我们请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姚景源同志,就我国今年的消费需求与物价走势做报告,大家欢迎!
    姚景源:消费问题是我们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当中的重大课题。大家都知道了,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把扩大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把扩大消费用消费拉动整个经济。所以我们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明确的提出,我们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我们要实现一个重要转变,什么转变呢?就是把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到我们依赖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这样的状态,所以消费问题对中国宏观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我前一段时间遇到一位企业家,他是搞奢侈品的,他感到有点迷惑,因为现在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他的商品销售是不是会受到影响。我说建立节约型消费和扩大消费不是矛盾的。我们建立节约型社会主要是要解决高消耗支撑高增长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要转变那种经济增长方式。要把我们的经济增长由过多的依赖资源投入,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面来,这是建立节约型社会根本的出发点。扩大消费是要解决国民经济运行当中的动力机制问题,这是两个问题。我说也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化当中往往把奢侈和奢侈品在汉语当中有点贬义的意思,我建议他把奢侈品改成时尚品可能会好一些。 大家都知道,我们如果用支出法,大家知道我们分析宏观经济有三种方法,就是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我们用支出法来观察和分析宏观经济的话,我们就知道经济增长是源于三大需求的,就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你用支出法来观察和分析宏观经济,整个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于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所以我们俗话也把这三大需求叫做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所以大家说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这样三架马车。投资是什么呢?投资就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垫资,然后把这些资本转化为实物资产和经营资产,所以投资这种性质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整个经济是有巨大拉动的作用的。
    但是,投资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就是当投资投入的时候,它产生需求。它是一个购买主体,但是投入一旦完结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销售主体,变成一个卖东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投资一方面能够产生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会提供巨大的供给能力。把投资分析到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到了,投资它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有潜在的风险,潜在的风险是什么?是结构失衡和产能的过剩。所以这是投资。 我们再来看出口,为什么说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呢。因为出口是表明国外对我们国家的商品需求。我们出口是表示国际市场对我们国家商品的需求。这种需求就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当然,我们的进口又表现为我们国家的市场对国外商品的需求,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当中,我在计算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候,这个问题在进出口问题上,要出口减去进口,也就是净进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 我们再来看消费,消费应当说是三架马车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架马车。为什么呢?因为消费它可以使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实现价值,消费根本性作用就可以使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实现价值。大家读过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讲“在商品经济当中最惊险的跳跃是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阶段”,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它能够实现货币,实现价值,和货币进行完全的交换,那么你的生产和再生产就能够得以循环,能够继续进行。如果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不能够和货币进行交换,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得不到实现,那么你的生产和再生产就不可能进行。所以由商品到货币的阶段就是消费阶段,这个阶段至关重要。马克思就把它比作一种“惊险的跳跃”,我想各位是企业家,你们感到最担忧的问题,解决你们的商品怎么样实现价值,或者说怎么样完成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商品和货币的销售。这是第一层意思,就是消费在整个宏观经济当中,它可以使商品实现价值,从而使生产和再生产能够顺畅的进行。
    再往下看一层意思,我们的消费是在不断发展的。也就是说消费自身的发展,它还能够为生产提供新的空间,从而它又使再生产能够进行,为什么能够实现再生产,是因为消费的发展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空间,所以这个时候全社会的再生产才能够进行。所以我们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是越消费越多,越消费越好,这一点大家仔细分析和计划经济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结果越限制东西越少。但是在计划经济情况下,我们看,还是讲吃,我们现在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吃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了,第一个阶段是吃饱,是以解决温饱问题和量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吃好,是解决质的问题,到现在是要吃出健康,绿色食品等等。所以我说企业家要研究消费,吃的这三个阶段就标明了三个不同的市场。第一以吃饱为目的的阶段,主要是解决量的问题。到了第二个阶段是要解决质的问题,到了今天是绿色食品,是另一一个问题,我是说大家要研究消费对我们的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吃你会看到,中国这个东西粮票取消了,布票取消了,肉票取消了,我们看商品越来越多,吃的东西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下行。所以研究消费问题对整个宏观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消费问题,我觉得是这样,就是说首先我们还是要看消费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面貌的变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们国家居民人均的年消费水平是184元,到了去年我们这个数据到了多少呢?5434元。所以我们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会说很多,但是我们从居民消费水平上,我们从184元上升到5434元。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所以这是消费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力量。还有一个指标恐怕同志们都清楚和熟悉,就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就是人们用于吃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这个数据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现在全世界都用这个指标来判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当人们用于吃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越高,说明你生活水平越低,这个比重越低,说明你生活水平越高。我们的城市恩格尔系数是36.7农村是45.5,就是说我们城镇居民现在每消费100块钱,其中36.7元是用于吃的支出。农民每消费100元有45.5元是用在吃的方面。我们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算到去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下降了20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我刚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回东北老家过年很痛苦的,要买鱼、买肉、买挂面,都是吃的拿回去,现在不用了,现在你口袋里面有一张卡就行了,什么都有。所以我们改革开放20余年,我们无论城市和农村,我们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0个百分点。我们现在36.7这样的恩格尔系数和发达国家比,和美国和日本比,我们差多少?还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这20个百分点的差距意味着我们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历了三次大的消费结构升级,大家都知道了,刚才刘主任也讲了,消费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什么是消费结构升级呢?就是说单个人的消费看不出来什么特点和规律性,但是把千百万人的消费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规律性,无论什么人消费首先要满足吃的需要,所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你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无论你是穷人、富人、好人、坏人首先消费都要满足吃的需求。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由吃饱到吃好吃出健康是一种升级,穿也是这样,我们最开始穿衣服是衣服自身的使用价值,但是到了现在我们穿衣服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美和漂亮,美和漂亮已经进入到文化范畴了。所以我们说,什么是品牌呢?品牌就是文化的凝聚。我在自主品牌座谈会上说,饥寒交迫的时候是没有品牌的,饥寒交迫还能想到吃什么牌子的食品和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没有这样的。只有我们解决了温饱我们向小康和富裕过渡的时期才需要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历了三次大的消费结构升级。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个时候我们的消费是以我们过去所说的这种三大件为代表的,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我们刚刚走向改革开放之路,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消费,这个时候是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所以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或者有的地方叫做“三转一响”,转的就是自行车和手表,还有缝纫机,一响就是收音机。我80年结婚的时候,我的岳父岳母总了一个9英寸的黑白电视,那很了不起了。 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就进入到90年代,这次升级是以电视、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用电器的普及阶段。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就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开始进入家庭。日本经济当年在60年代也是这样,所以日本人把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叫做三种“神器”。这个阶段又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就是90年代末和进入到2000年。是以汽车、住房、通讯、旅游,这些为主导的一个消费结构升级。这些个消费我们这次升级,可以把它看成是由衣食向住行阶段升级。而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阶段。我们再来看这三次消费结构升级,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就是以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主的,是百元级或者是千元级的消费,就是从货币量上看。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就是彩电、冰箱、洗衣机是千元级和几千元级是这样的水平,第三次是万元级甚至几万元几十万元级的升级。这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消费结构升级使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消费结构升级势必要求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工业结构在一个断面看很清晰,80年代我们国家的工业主要是轻工,90年代是家电,现在是什么?现在是钢铁、汽车、电子、化工是这些,所以你看中国工业结构的断面和我们消费结构升级是相对应的。所以消费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为什么中国的工业结构有这样的特点呢?根本原因在于消费。 再回来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文件,以及我们今年年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我们现在中国经济正在引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为什么我们现在中国经济从2000年特别是2002年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呢?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现在的消费结构正处在由衣食向住行阶段升级,这是非常重要的。200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汽车产量207万辆,到了去年达到570万辆,我们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私人轿车2000年的时候是0.5辆,去年3.4辆,尽管我们的比重不高,跟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还是很低,但是我们增长的速度是世界第一的。2000年的时候我们城镇人均的居住面积18平方米,到了去年我们达到21平方米,了不得的成就啊。我们的手机,我在信息产业部,讲经济形势我说,其实研究中国经济你就研究信息产业部手机就可以了,我们国家是1987年首次出现手机,手机进入到中国是1987年,1989年的时候我们全国手机总量是一万部。所以那个时候的手机是身份的象征,是财富的象征是地位的象征,这么大的手机拎着满街走,打电话都很张扬,因为是身份和财富以及地位的象征。现在手机多少?到去年年底我们国家手机数三亿九千三百四十三万部,有人写了一本属叫《中国经济的六大神话》,我看了之后我说再增加一个就是手机。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做得到。我前一段时间出国,问一个朋友要手机号码,他说不好意思,我没有手机,我说我们北京卖菜的都有手机。现在全世界最高档的手机在中国,最新款的中国在中国,美国的摩托罗拉在中国,本来想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制造手机,出口到国际市场,最后它们发现,原来世界手机最大的消费地在中国。
    我们现在讲,中国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在不断的增强。什么是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呢?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最关键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消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看专家们写的多厚的书,多少看完还记不住。我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区别是在计划经济的情况下,消费是整个经济环节的末端,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整个经济运行的先导。我觉得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所以我在一个会议上讲,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就是他能够发现消费需求,并且能够用有组织的办法去满足这种需求,那么它在满足这种需求的过程当中,它还应当有自身的利益所在,这才叫企业家。所以我说我们的企业家要高度的关注消费。你看我们现在,很多消费者,其实我们讲开拓市场,开拓市场是什么?这个市场指的是具体的消费者。影响市场就是影响消费者,开拓市场就是扩大消费。 那么,我们下面再来看中国在整个经济运行当中消费存在的问题。第一就是中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是逐年走低。90年代以前,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都是在62%以上,但是进入到2000年这个状况发生了变化,2000年的时候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到了61.1%,2001年到了59.8%,2002年到了58.0%,03年是55.4%,04年是53.6%,到了05年降到了52.1%。我们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逐年走低。
    第二就是我们的居民消费率也呈现着一种下降的趋势,1978年到1990年这个阶段我们的居民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在50%左右的,但是91年降到了48.8到了去年降到了38.2%,也是比90年代下降了10个百分点的状况。我们消费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最终消费率和我们的居民消费率在逐年的走低。怎么看这个问题呢?讨论得也很多,我觉得看这个问题你要完整的看,就是首先要看到我们的最终消费率虽然是一种走低的趋势,但是消费的绝对量却是一直处在不断提高的通道,消费率虽然走低但是消费的绝对量,持续的走高。我们在9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最终消费额是11365亿,到了去年我们达到了96714亿,绝对额上升得很快。我们的居民消费90年是9113亿,到了去年70850亿,我们看消费率下降的曲线的同时,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看到我们消费的绝对额还是在迅速的不断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消费率下降消费额上升,很重要的就在于我们的投资率高。我们的投资率2000年的时候是36.4,04年是43.9去年我们全社会投资88000亿,现在我们的最终消费率比发达国家低了20个百分点左右,比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也低了10个百分点左右。而我们的投资率也比人家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投资率高,导致消费率低。对投资率高和消费率低,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也有两个前提要注意,就是要完整的把握,一个就是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来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当中,经济结构演变有一个规律,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一个国家都有过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的阶段,这个阶段在什么时候?就是在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工业化进程当中,处在工业化初级向中级后工业化进展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根据世界各国发展走过的道路来看,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过的。第二,我们再来看世界各国还有这样一个特征,就是消费率高是什么样的国家?两头国家消费率高,一头就是人均低收入,人均收入很低,消费率高,就是刚才解释的恩格尔系数一样。还有一头就是人均收入高,消费率高。印度和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都在80%以上,当人均GDP低的时候,消费率高,人均GDP高的时候消费率也高。人均GDP低收入向中等和高收入过渡的过程当中,消费率下降。这种状况在世界很多国家也曾经表现过。 我们国家现在是总量18.2万亿人民币,是世界第四位,我们人均去年是1707美元,排在世界110位。目前中国正处在由低人均收入向中等人均收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消费率下降也是有它的一种客观性,别的国家也这样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再回到实质上看,我们确实要高度的关注投资率逐年上升以及消费率逐年下降,这样两条曲线的不同走势。我们从90年到05年16年间中国的投资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20.8%,但是同时期的消费增长率只有14.1%,所以这是两条曲线差距越来越大,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投资增长29.8%,我们的消费是13.3%还是这样的曲线。一个国家经济理论来说,我们不可能长时间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因为投资带有双重性,投入的时候创造需求产生繁荣,但是投资完结的时候要提供供给,如果消费不能增长的话,产能过剩难以避免。而我说,我们面对短缺有办法有经验,东西少了我们就排队,不行再发票,但是面对过剩我们确实缺少经验。我们不可能长时间依赖投资拉动经济,要想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核心还是要用消费来拉动经济,还是要扩大消费。
    从扩大消费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中国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消费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巨大的动力和力量。大家知道,党中央、国务院现在高度重视消费问题,而且在“十一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我们要立足于扩大消费,把消费作为一个根本的立足点提出来。第二个,我们消费也有雄厚的基础,我们到去年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13954亿,我们有这么多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而且我们今年从人均收入来看,上半年我们国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5997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9,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是消费的基础,消费首先要有货币的支付能力。我们再看“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要百分之五以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和信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消费应当是有广阔的空间。 我们现在消费之所以受到诸多的影响,我们自身也感到消费不足,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消费之外,比如说我们分配的机制问题,当一个社会它的财富分配差距过大的时候,它会使消费萎缩,所以现在我们讲贫富差距拉大,为什么使消费萎缩,因为任何人的消费都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有消费欲望,一个是有货币支付能力,我们看当收入分配率差距拉大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富有的人消费欲望很低,虽然他有货币支付能量,低收入的人虽然充满了消费欲望,但是没有货币支付能力,在这个时候整个的社会消费会萎缩,我们讲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是增加就业,理顺分配关系,还有一个就是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至关重要。由于社会保障不健全,在我们国家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自我寻求保障。因为人们的消费还要受到一个影响,就是两个预期,一个是预期将来的收入,如果预期将来的收入会很好就敢于消费,为什么小青年敢于消费,人家对自己将来的收入预计很好,所以敢于消费,为什么退休的老同志不敢消费,就是对预期的收入感到不好。如果一个人感到未来支出压力很大,就不敢消费。由于我们现在社会保障不健全,所以我们的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就放弃了眼下和继续消费,把钱存到银行里面,其实是形成了自己的未来保障,包括我们现在看病贵、教育贵、住房价格高,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消费的问题。这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是高度重视的,我们在“十一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我们要扩大就业,理顺分配关系,要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同时要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来解决消费的问题。
    消费问题大家看到媒体很关注,大家都在关注怎么来分析,我觉得这是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思想方法,我再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年上半年消费和价格状况。上半年是这样,我们全社会的商品零售总额是36448亿,这个数据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了13.3%,应当说增长幅度还是很不错的。那么从地区上看,城市是增长了14%,农村增长了12%,这是从地区结构看。从吃穿用的结构上看,吃增长了13.1%,穿是18.1%,用是23.4%,吃穿用的排序也标明中国经济结构,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在温饱阶段的时候,吃的增长率低,穿又排到了吃的前面,那么现在用排在了第一,这也标明大家在分析消费结构的时候,说明整个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特点。再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条就是城乡消费的差距在缩小,我刚才说的,城市是14%,县和县以下是12%,差了两个百分点,这两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时期缩小了1.1个百分点,去年是3.1个百分点,差距在缩小。去年农村消费对全社会消费的贡献率28.2,农村的消费情况见好,和我们连续几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使农民收入的提高,包括我们现在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是有直接关系的,但是问题也确实还是有的,我们农民占整个人口的2/3,这些人口消费的商品还是1/3。 第二,就是一些热点产品销售得非常好,比如说汽车,刚才刘主任说是27.7,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所以汽车去年上半年情况不太好,大家感到压力很大,但是今年上半年我们整个汽车业又出现了一片好的状况。通讯器材25.5这些热点上得到了一个较好的销售。我们的化妆品增长17.5,金银珠宝首饰增长24.6,这类商品它们的市场状况越来越好。还有一个今年上半年体现的一个特点就是黄金周,今年的黄金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春节一个是五一,我们今年的春节和五一,春节的时候餐饮业的市场分析,增长了16.1,五一的时候增长了17.0。这两个数据和去年同时期比都是下降的。去年春节的时候是18.5,五一的时候19.5,为什么下降?我们分析消费者的理性日益增强,因为黄金周的时候假日期间交通拥堵等等问题也显露出来了,人们在休闲的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是一个信号对于企业家来说。 价格是这样的,今年的价格上半年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上涨1.3%,这是什么概念?比去年同时期下降了1个百分点,去年这个时候是2.3%,整个的CPI下降了1个百分点。现在我们国家整个价格情况,最近6月份的数据八大类商品叫做三降三平两升,我们把居民消费品划分八个大类。从31个省市自治区来看,我们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省份是4个,下降的是27个。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整个经济还是处在一种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我想对于中国今年价格的状况,我们年初人代会设定的目标是控制4%,我想今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突破这个目标,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还会持续较长一个时期,谢谢大家!
    主持人:再一次感谢姚总的精彩演讲!接下来我们请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的刘治司长做报告,大家欢迎!
    刘治:各位来宾大家好!按照论坛主办单位的要求,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应该说从九五时期就明确为是经济发展的主线,“十一五”规划当中又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提出要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来推动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转变。所以产业结构调整确实是一项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战略组织任务。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
    第一个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个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为什么这样说?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个是从三次产业结构上分析,我们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大,第二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应该说比重更偏重,问题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2005年我们国家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0.3%,这个比重拿到世界水平比一下,差距很明显。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67.9%,差了20多个百分点。跟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跟我们收入水平差不多的,比重平均水平是48.5%。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水平是54.2%,美国更高了是75.3%,印度是51.2%,差距是很明显的。
    第二个是工业结构。重化工业的比重比较大。这个可能跟我们正处在一个重化工业的阶段有关系。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00年一定是高于60%。
    第三个方面是制造业的结构,制造业还是以组装加工为主。制造业本身是一个设计、研发、加工、营销服务等产业链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但是,我们国家,特别是承接的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制造业。产业制造的流程比较简单,属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的工序是在我们国家。而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和销售服务都在国外。设计研发这一端和销售服务都是在国外。有人形象的把全球经济比喻成一个企业的话,欧美是理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只是一个加工车间。
    第四个方面,出口产业结构,是以加工贸易和轻纺产业为主的。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扩张。
    基于这四个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今后一段时期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应该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制造的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政策上来讲,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第二个是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第三是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出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这里边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公正、规范、透明的行业的准入制度,特别是建立严格的环境、水消、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第二个方面是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认为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技术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体上看,面对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的约束,面对于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的瓶颈。据有关方面测算,我们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到70%的水平,在全世界50个国家当中,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仅仅排在第24位,特别是排在印度和巴西的后面,关紧的技术核心的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非常普遍。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也引起贸易摩擦不断上升。目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分析一下,我想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市场占有型的,它用了我们国内广阔的市场,开拓和战略国内的市场为主要目的,另外一种就是生产基地型的,就是把我们作为一个加工的基地,在国内组建外资企业往往是国外母公司全球战略分工的一个部署。生产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有的仅仅是赚取一些廉价的加工费,核心技术、关键环节都掌握在国外的母公司手里,也有人把这种情况形象的称之为房东现象。
    我们分析一下外资企业当中,在我们全国对外贸易中占57%将近60%,但是80%是来料进料的加工装备。所以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是一个比较窘迫的任务。这个还是以企业为主的。这样才能适应全球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的形势,才能有效的化解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的制约。改革单纯依靠资源资金的投入,靠劳动力成本低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际上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
    第三方面加快推进企业重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这个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当中一个明显的趋势,从全球经济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左右世界竞争格局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国家产业结构不断的演变过程当中,企业加快重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一个是要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进步,加快大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大的企业集团。第二还是要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提高生产的水平。第三个是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合理发展。产业集群在我们国家东部沿海省市发展很快。在这个企业的重组扩张当中,最近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资源垄断的行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国家的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的垄断企业,如何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国外来看,特别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从去年发生了几个大的并购案,也可以看出问题的重要性,今年的3月8日美国的众议院国防委员会以压倒的多数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否决阿联酋迪拜港口,对美国的六大港口进行收购。今年2月份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要并购法国最大的水务和环境工业集团,法国政府在72小时内就做出了一项轰动欧洲的决定,让法国的燃气公司和另一个集团合并,使意大利公司没有办法并购。还有去年的7月份美国的百事可乐公司,要并购法国的达能公司,当时法国的总理正式提出来一个经济爱国主义的理论,阻止收购。法国把经济爱国主义当做一项国家战略来推行,一旦发现外来的恶意收购,政府就不遗余力的打一场保卫战,法国政府认为能源、交通、军工、食品加工等大的企业集团是国宝,在全球性的并购当中,看管好这些国宝是执政的责任。所以这些国家对国际上的并购政府还是很有作为的。
    反观我们国内,近几年在招商引资的活动当中,一些国家的重点企业行业的排头兵,在外资并购中不仅失去的国有资本的控制力,更重要的原有的开发能力和品牌也失掉了。这些例子很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比如说机床,轴承,齿轮,变压器,工程机械还有我们的汽车等等,都有这样被国外并购失去了自主品牌。
    第四个方面就是要转变外贸的增长模式,这个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包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的成就,80年到2005年,26年间我们的出口总额增长了55倍,世界排名由80年的第32位上升到去年的第3位,但是我们的出口还是属于数量的增长,粗放的增长。同时,随着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的摩擦越来越多,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从世贸组织1995年成立到2004年,世贸组织成员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是2646件,这些案件里面涉及到我们国家的反倾销案件就有411件,这个是位于世界各国之首。05年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们国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调查案,特别是在纺织品、服装贸易和轻工产业,我们已经成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惩罚的主要对象和最大的受害者。我们要改变出口产品档次低进口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状态,改变企业低价竞销出口秩序混乱的问题。这里必须要注重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当然这需要企业、政府和行业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的行业中介组织,在建立价格协调机制,规范贸易行为,加强市场信息服务,组织本行业企业学习和熟悉国际标准和国际贸易的规则,加强国际交流和联系等等方面,应该是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五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正处在一个有利的时机,去年的12月份国务院也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单行规定,这是一个法规性的文件,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了法律的依据。另外,前两年因为过渡投资导致了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在市场供大与求的情况下,使企业有了调整结构的压力和动力。第三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过程当中,积累了各项经济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和一些相对完善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手段。但是整个的调整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强调市场的作用,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技术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的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闭体制,来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促进优胜劣汰,当然政府也要通过利用经济的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特别是要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重组、改造、淘汰的方法,推动和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以上就是我讲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应该说是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国家政策主要的导向,目前怎么办?特别是今年目前这一段时期,促进产业调整的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还是要切实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特别是从今年上半年来讲,固定资产投资又有所增加,增长的幅度有些加快,信贷投放也比较多。所以固定资产反弹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要切实防止这种反弹。还是要按照中央的宏观调控的政策,严把土地和信贷这个闸门,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特别是严格控制新上的项目。第二还是要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主要还是用于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
    第三是要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技术水平高,对产业升级有重大作用的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第四个是要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按照市场的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和跨行业的重组,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大型化。第五,是继续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价格、安全等政策,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信息和监督检查机制,各项应急检测都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行业中的标准和要求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条件的项目和企业。第六是要及时的发布信息,政府是要把信息及时、准确的告诉投资者。
    另外,我刚才讲了还要发挥协会的作用,搞好市场调研。同时,也要搞好行业的内部自律。这个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应该说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也很迫切。政策上来讲,国家政策应该是很明确的,但是执行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的推进整个的产业政策的调整,另外又选择了11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有具体的措施和具体的政策,来促进这些行业的结构调整。我们也希望广大的投资者和企业,积极的向我们反映结构调整当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政策方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通过我们政府、企业和市场共同的努力,要把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司长,与会的代表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跟刘司长沟通。今天上午邀请的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我们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首席经济师梁红女士,大家欢迎!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