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物价温和上涨

2006-02-14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组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涨幅可控制在3%以内,如果宏观调控措施得当,生产和自然条件以及市场环境较好,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实际涨幅也可能在2%左右,甚至略低于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涨幅将继续减小
    □拉动价格上涨的因素: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主导价格总水平的平缓上升、政策性调价因素仍然较多、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会从成本及需求两方面促进价格上涨
    □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粮食等食品价格呈缓慢回落的态势、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困难
    2005年价格涨幅逐月递减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从各月价格变化来看,价格总水平涨幅基本呈现总体减小的变化态势。影响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结构性因素也有所变化,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作用明显减小,服务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增大,一般工业消费品价格仍然继续下降,但降幅略有减小。
    粮食等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减小,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减弱。2005年食品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年降低7.0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9个百分点,小于去年同期2.3个百分点。食品中的主要品种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价格分别上涨1.4%、2.5%和4.6%,涨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小25.0、15.1和15.6个百分点。尽管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拉动作用同去年相比明显减小,但仍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
    服务价格涨幅明显扩大,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加。2005年服务价格上涨3.4%,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由去年的0.5个百分点增加到0.9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中上升较大的是居住服务价格,2005年居住服务价格上涨5.4%,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日用工业消费品价格仍然下降,但降幅略有减小。2005年交通和通讯工具、家庭设备和用品、衣着等日用工业品价格仍然保持下降态势,但是价格走势出现了一定的分化。总体上看,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的幅度略有减小,但工业消费品价格保持下降的格局对于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前高后低,第四季度同比价格出现下降。2005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累计上涨2.9%,涨幅比上年减小10.7个百分点,总体呈现温和上涨态势。
    价格监管成效明显2005年之所以在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取得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且涨幅明显减小的较好结果,是政府各部门充分发挥价格监管职能作用的结果。
    加强价格监测,正确把握了价格调控的政策取向、时机和力度。2005年各级价格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价格监测体系,加强了预测预警能力建设,认真开展了对粮食、化肥、钢材、石油、有色金属、煤炭、药品、房地产等重点商品的价格监测分析工作。通过有效的价格监测和逐月的价格形势分析,准确把握了价格走向,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适时出台价格调控措施。
    继续实行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了对农资的监管力度。为控制农资价格上涨,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产、促进流通、保证供应、稳定农资价格的政策措施,如控制化肥出口,对尿素出口征收季节性关税,对化肥生产用无烟煤实行最高限价,对尿素产品增值税暂免征收,限制中小型氮肥生产企业的尿素出厂价格等措施,抑制了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
    继续深化价格改革,疏导了价格矛盾。2005年有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调整了城市供水价格或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电力改革稳步推进,全国基本上实行了峰谷分时电价,部分城市还实行了尖峰电价。实行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将全国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提高2.52分钱,进一步理顺了电煤价格关系。根据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动,先后6次有升有降地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
    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价格秩序工作,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为了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控制农资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价格主管部门适时开展了多次全国农资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此外,还对医药价格、教育收费、电力和电煤价格进行了专项检查和治理整顿,加强了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督检查。
    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尽管2005年价格运行情况的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2006年经济和价格运行的稳定。
    粮食价格出现下降给农民增收增加了困难。2005年4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中粮食价格同比连续出现了8个月的下降。粮食收购价格的下降,必将影响农民售粮的收入。特别是在农药、化肥、农机租用费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粮价的明显下降将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能给2006年粮食产量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带来更大的困难。
    群众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价格问题反映强烈。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7%,而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9.4%;2005年1-3季度,全国商品住宅价格上涨8.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5%,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慢于房价的上涨速度。由于房价上涨过快,居民收入增长又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导致居民买房的支出压力逐年增大,不得不紧缩其他消费支出去购买住房。尽管近年来国家多次采取措施降低虚高药价和治理教育乱收费,但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教育、医疗价高费乱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群众对“上学难、看病贵”的意见依然很大,特别是个别地方暴露出的“天价医疗费事件”等,更进一步加剧了群众的意见,使这些问题成为了2005年的价格热点、焦点。
    企业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能力在减弱。由于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低迷甚至下降,加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的显露,2005年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由于石油、煤炭等基础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以及部分产品供大于需,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减少,亏损相应大幅度增加。而且,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不仅仅是下游行业的个别现象,许多上游行业也同样出现了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今后,随着资源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越来越多的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对此应高度警惕。
    2006年CPI控制在3%内2006年中央仍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预计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全面协调较快健康发展的势头,使价格运行有良好的宏观环境,为价格的平稳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从目前来看,拉动价格上升和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都客观存在。
    拉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是: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主导价格总水平的平缓上升。从发展趋势来看,2006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仍在9%左右,继续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看,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将是重要的手段,因此消费需求有可能进一步加快,这将直接影响并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投资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投资品价格的回落,以及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和地方政府换届年的效应,今年的投资仍然会保持20%左右的较快增长。因此,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价格总水平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政策性调价因素仍然较多。一方面,地方的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梳理,将会使2006年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增多;另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客观上也将进一步促进水、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其中,天然气、煤气、水、出租车、公共汽车、居民用电等价格的上涨将成为2006年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来看,一些城市已经提高了居民用水价格、污水处理价格、天然气和煤气价格以及城市公交运输和出租车价格,但许多城市尚未提价,即使是提价的城市,提价幅度也还存在未到位的问题,例如目前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差距很大,天然气、煤气与相关产品的比价矛盾仍然很大,这些产品价格总体上仍将呈持续上涨态势。
    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等对价格总水平走势将产生影响。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变化来看,石油、化工原料、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政治、军事等局势稍有变化,都会使石油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并影响到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的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原材料均需大量进口,但我们对这类产品的价格缺少定价的主动权,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接受别人定价的不利地位,这些资源、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将会对国内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国内价格上涨构成较大压力。
    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会从成本及需求两方面促使价格上涨。2004年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4.1%,2005年1-3季度,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比去年同期又增长14.9%。此外,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2004年以来的民工荒也从侧面说明了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客观情况。近两年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有所加快,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2%和12.0%,2005年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现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1.7%和16.1%。2006年还将有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实施,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行公务员工资改革,提高各地的最低工资收入和社会低保收入等等,这些措施对于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负担、扩大消费均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也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国家统计局对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构成权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上涨预期较大的服务价格的权重,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是:
    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由涨转降的格局也会加大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力度。目前我国消费商品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600种商品市场供求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价格上涨的程度明显减小。2005年前11个月,钢材、原煤、焦炭、塑料原料等30种大宗生产资料产量增长均快于需求增长。据商务部对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趋势的调查,2005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有66种,占22%,与上半年基本持平;供求平衡的有213种,占71%,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供不应求的有21种,占7%,比上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供求关系的改善,已经使原来供应紧缺的煤炭、钢材等重要基础产品价格出现下降,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
    粮食等食品价格虽然仍将高位运行,但呈缓慢回落的态势,将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形成抑制作用。2005年粮食生产在2004年超常增长350亿公斤的基础上又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484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6亿公斤,增长3.1%。粮食的丰收,在逐步扭转粮食的总体供求关系,因此2006年粮食价格将仍呈平稳运行、略有回落的态势。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或略有回落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也将呈现相对稳定、略有回落的运行态势,从而大大减小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
    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汽车、机电产品等重要商品价格仍呈下降的态势。同时,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态势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些仍然是抑制新一年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
    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抑制国内价格的上升。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开始取消人民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2005年7月21日到今年初,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出现了小幅上升。从发展趋势上看,人民币有继续小幅升值的可能。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将有利于减少进口成本、扩大进口供给;另一方面将加大出口成本、抑制出口的增长,并使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从而在货币价格方面构成了抑制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
    外贸进出口格局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困难,相应将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压力,抑制国内价格的上涨。2005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1018.8亿美元,是2004年的3倍多。贸易不平衡已经引起了比较严重的贸易摩擦,并导致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的大幅度增加,这对我国长期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利。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目标并不是追求过多的顺差,而是保持进出口总体的平衡。因此,2006年要着重处理好对外贸易摩擦,努力营造好公平的贸易环境,适度加大进口力度,保持进出口的协调发展。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增加进口,特别是增加对石油、矿产、原材料的进口,限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的增加和部分出口的减少将会对国内市场形成更大的压力,从而抑制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
    综合以上各种影响因素判断,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涨幅可控制在3%以内,如果宏观调控措施得当,生产和自然条件以及市场环境较好,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实际涨幅也可能在2%左右,甚至略低于2005年。
    影响2006年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仍将是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但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减小,服务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将继续扩大;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品种主要是蔬菜、水果和部分副食品。粮食价格将呈现稳中略降的运行态势,但优质、绿色品种的粮食价格将继续坚挺。工业消费品价格将继续下降,但降幅将继续减小。
    生产资料价格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涨幅将继续减小,除了汽车、机电产品、建材之外,将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品种出现价格下降的格局。石油、有色金属价格将在目前高位上运行,涨势可能趋缓;放开电煤价格以后,电煤价格将有所上升,其他煤炭价格将略有回落,煤炭价格将总体平稳;钢材价格可能继续下降但幅度有限,总体上呈现平稳运行略有波动的运行态势。
    总体上看,2006年价格运行仍将呈现比较稳定的态势,这种比较稳定的价格局势,将会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也将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切实解决房价高看病贵问题近几年价格总水平和主要商品价格都曾出现较大的波动,由于中央及时加强宏观调控,沉着应对,才保持了价格基本平稳运行的态势。在今年各方面预计价格将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应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忧患意识,把各方面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尽量考虑全面一些,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以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各项任务。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要重点关注价格的结构性平稳。2003-2004年价格变化的实践说明,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而价格结构性变化波动太大,也是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因此不但要对价格总水平进行宏观调控,还要针对价格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采取有区别的结构性价格调控政策和措施。在目前总体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总水平不会出现大的升降,但结构性的价格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政府更应注意价格的结构性控制和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对消费影响大、有代表性、或具有特殊性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控制和调整,保持对市场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导向,引导企业理性生产、投资和居民合理消费,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从当前粮食价格变化态势和去年粮食丰收的客观情况看,今年粮食价格不可能出现大幅上升。但粮食丰收后可能促使粮价下滑,这是必须防止出现的问题。目前农资价格已经大幅度上涨,如果再出现粮价下跌,将使农民增收“两头受挤”。鉴于这一情况,2006年必须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实施对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稳定粮食价格。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的确定,对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信号引导作用。建议今年仍然保持去年相应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不作变动,以稳定农民对种粮收入的信心,并改善市场对粮价下降的心理预期,保持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为了实现这一保持大局稳定的目标,增加一些财政支出也是值得的。此外,还应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资的直接补贴制度。同时提高重大动物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落实扶持家禽饲养业的各项措施。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组织好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作,鼓励农民走“贸易+协会+农产品”的农业发展道路。对于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积极稳定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把握好梳理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时机和力度。从当前价格平稳运行的总体环境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出发,资源价格改革应跨出一步。同时应打破目前市场的垄断,在实现资源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下逐步放开价格。资源价格的改革和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疏解,不应片面的理解为价格上涨和利益再分配,而应是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相关产品间合理的比价。资源价格的改革和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疏解,客观上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将增加居民的负担,例如会推动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和公共交通价格等的上涨,因此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掌握好时机和力度,准备好配套的政策措施,特别应注意适时启动对低收入居民的补贴机制,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经济和价格矛盾。
    通过合理的价格引导和价格调控政策,切实解决住房价格过高、看病太贵、读书费用太高的问题。要规范住房销售、房地产中介行为,防止和抑制住房销售中的炒作行为。对于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应科以重税。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规范经济适用房销售、经济适用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探索开展住房成本调查的有效途径,采取多种措施稳定住房价格。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离,改变目前医院以药养医、以检查代替看病的局面。对现有医疗机构进行合理分类,形成公益性和市场性两大类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监督管理,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依法进行必要的干预,制止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负担。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配合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严格限定服务收费。清理整顿改制学校收费,制止以改制的名目乱收费、高收费。在对高等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全面审核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高校的收费,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对农村子女上大学采取优惠的收费政策,避免农村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大学。
    关注价格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度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灵活的调整。随着上游行业投资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的逐步释放,部分生产资料供大于求的现象还会进一步显现。目前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持续减小,生产资料销售价格连续3个月出现下降,这说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减小,加之原有的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问题,以及今年面对更加困难的出口环境,使企业的市场销售环境变化越来越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企业效益进一步下滑、社会失业人员增多和新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因此要密切注意价格变化所反映的经济运行的新动向,如果出现投资增幅回落较多、且消费增长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应及时调整政策,加大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资的倾斜力度,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
    加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和价格信息发布,正确引导市场预期,防止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变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点物资和居民关心的重点商品的价格变化要进一步加强监测,要重点分析研究价格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苗头,提高价格变化的预测预警能力。要注意价格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趋势性问题,提前准备预案,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要深入系统研究中长期价格走势及粮食、能源、钢材等重要商品供求、成本、价格等问题,及时发布有关的价格信息,正确的引导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稳定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信心,为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创造条件。(中国证券报 执笔:徐连仲)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