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学研究十问

2006-02-1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
    去年以来,出现了一场关于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流的争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第27个年头来争论这个问题,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我无意于加入这场争论,但是想指出的是,不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都已经难以解释当代的许多重大经济现实问题了。
    我想举出十个现象来请教中国的经济学者,看看是否还能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来解释。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还是“过剩”型经济吗?
    马克思和列宁都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过剩经济,这是因为,资本为追逐利润要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同时还会不断压低工人的工资,由此造成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的严重不对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人凯恩斯也承认,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需求不足”,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表述方式虽有不同,说的却是同一件事。
    但是看看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吗?贸易顺差是衡量生产过剩的重要指标,美国自1981年出现贸易逆差以来,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逆差格局,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出急剧扩大趋势。而且,英国的贸易逆差也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西班牙的贸易逆差也持续了近十年,法国和意大利最近两年也已经转入了稳定的贸易逆差,在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德国和日本还是持续的贸易顺差国,但日本在2005上半财年(4~9月)的贸易顺差已经缩小了30%,并且首次出现了海外投资收益超过贸易顺差的格局。
    这种趋势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迟早都会转入持续贸易逆差格局,如此,传统意义的资本主义过剩形态还存在吗?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还是商品和资本输出地吗?
    马克思和列宁都指出,由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残酷压榨工人的劳动血汗,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导致在国内市场上消费需求不足和生产规模过大,资本为了寻找出路只能是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因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商品和资本输出国,而为了保证商品和资本的顺利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战争方式,在海外不断抢夺殖民地,从而使资本主义走上帝国主义的道路。但是看看当代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已经不仅不是商品净输出国,而且早已不是资本净输出国了。美国自1985年转入资本净输入国后,已经连续20年成为资本净输入国,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海外净负债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由于有贸易顺差才有商品和资本输出,因此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将逐步转入到贸易逆差格局,可以预见,就整体而言当代资本主义转变成商品和资本净输入格局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第三,产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还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在资本的各种形态中是产业资本“居高”,因为只有产业资本担负着创造剩余价值的功能。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产业资本的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1985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还有28%,2003年已经下降到不到14%。英国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20%下降到2003年的16.7%。由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比重的下降似乎是常理,但伴随着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国内的制造业不能满足本国需求而需要大量进口就超出常理了。
    如果从资本方面看,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就更说不上产业资本仍“居高”位,例如目前每年的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700多万亿美元,而与商品贸易额只有7万亿美元,说明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仅占到1%,因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代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经从产业资本中脱出了。
    第四,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吗?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都反复论证了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现象。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中,我们还看到过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吗?既然当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将要从生产过剩状态转变成生产不足状态,恐怕未来我们将很难再看到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了。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新出现的特征是,在经济增长中只有需求的增长而没有供给的增长,例如2001~2004年,美国的GDP增长了10.4%,但工业生产增长率为“0”,同期英国的GDP增长了9.5%,工业生产却下降了2.6%,正是因为只有需求的增长而没有供给的增长,才不断拉大了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逆差,从而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也说明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从以前的着重于创造供给转向了着重于创造需求。
    第五,二战后的“水平”分工体系与“垂直”分工体系还存在吗?
    二战后,美欧国家跨越大西洋展开了制造业内部零部件级的产业分工,相对于战前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间的部门间贸易体系而言,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最大变化就是,贸易的主体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内容也从初级产品贸易为主转变成制成品贸易为主,由于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赫-俄模型已经不能解释这种现象,遂有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产生。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则仍然维持了战前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交换的格局。这个格局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形成,并持续到了90年代初期。但是从今日的国际贸易格局看,战后已经持续了40多年的“水平”与“垂直”贸易分工体系正在被打破,首先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成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次是以往年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开始从部分发展中国家向中国这样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流入,甚至部分发达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也流入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种与以往贸易格局不同的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反向”流动格局,已经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持续了几十年的“水平”与“垂直”分工体系,使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扁平化”势头。那么,我们应当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种新现象呢?
    第六,国际FDI的主体还是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吗?
    从有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以来直至二战前,国际产业资本的主要流动方向始终是从宗主国到殖民地,大约占到国际直接投资的60%以上,战后新出现的产业资本流动格局,则改变成主要是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大约占到80%。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FDI增长率开始显著超过流向发达国家的增长率,2004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外直接投资猛增了48%,流入发达国家的国外直接投资却下降了16%,发达国家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比重,也从以往的超过80%下降到2004年的51%,而按照2004年的增长率格局,大约再用5年时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FDI中的比重就会又回升到二战前的60%以上。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外资出口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日本的经济起飞中,外资出口几乎为“零”,70年代“亚洲四小龙”开始经济起飞,外资出口比重也不超过10%,80年代亚洲“五小虎”的经济起飞中,外资出口比重不超过20%,但今天中国的出口中,外资企业比重已经直逼60%。这说明,我们的确是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投资和贸易格局的大变化时代。
    第七,价格还是由供求决定的吗?
    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供求还是决定价格的唯一尺度吗?如果还是,为什么近5年在全球石油基本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国际油价会大涨了7倍呢?当然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有所谓“合理预期”学派,在期货交易中更讲究预期问题,然而如果石油供求在未来几十年中都能够基本保持平衡,国际油价脱离基本供求的暴涨能说是基于“合理”的预期吗?如果石油的价格决定脱离了供求,焉知矿石、钢铁、有色金属、谷物、棉花等类似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决定,不会步国际油价的后尘呢?
    第八,汇率还决定于贸易差额吗?
    传统的汇率理论说明,汇率变动是被一国的贸易差额方向所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有持续贸易顺差,则本币的变动方向是升值,反之则要贬值。但是看看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汇率与贸易差额变动方向的关系,已经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美国在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强势美元历程,但是美元保持强势的同时,美国的贸易逆差却是前所未有的拉大了。反之,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对美元强劲走强,欧元区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却扩大了3倍。由此看,传统的汇率理论已经被彻底颠覆了,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新理论来解释当代汇率与贸易的关系呢?
    第九,外汇储备还是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吗?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一国外汇储备的正常来源,主要是贸易顺差以及部分流入的国际直接投资,但是日本从2002~2004年的贸易顺差只有2794亿美元,同期内外汇储备却增加了5985亿美元,由于日本几乎没有什么直接投资流入,从传统来源形成的外汇储备,仅占同期外汇储备增加额的46.7%。无独有偶,在同一时期内,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3978亿美元,但同期的贸易顺差加外资流入只相当于外汇储备增加额的2/3。从世界范围看,2001~2003年全球贸易差额为总进口大于总出口11259亿美元,可同期内各国的外汇储备却增加了11417亿美元。既然是全球贸易逆差,那么外汇储备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十,利率还是调节宏观需求的主要工具吗?
    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中,利率始终是调节宏观需求的主要工具,而利率在调节宏观需求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利率与总需求、汇率、通胀率等宏观变数有着固定的传导机制。例如,当减息时国内总需求就会增加,进口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本币就会贬值,同时通胀率会上升,加息则会出现相反的宏观效果。但是看看美国90年代以来的表现,基本利率水平是一个从高到低的过程,虽然出现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但是美元却步步攀高,通胀率却不断走低。从2004年6月开始,美国进入到新的加息过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加了3.25个百分点,反映国内需求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却仍在不断扩大,美元也大幅度升值,通胀率则从2003年的1.9%上升到2004年的2.8%,2005年又进一步上升到3.7%。所以仅从现象上看,利率与宏观需求、汇率和通胀率的关系已经不那么固定了,这些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类似以上这十个问题的疑问实际上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但这十个问题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因为这些问题对传统的东、西方理论最具有挑战意义。
    这十个问题最终又都会归结到在当今时代,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资本?什么是价值?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地位,是因为在金属货币时代,生产这些金属货币如铜、金、银等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与生产一般商品所需要的时间是大致相等的,所以,货币的创造也是价值的创造。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货币脱离了黄金后,由于货币的创造不再具有物质属性,货币的创造已经不是价值的创造,货币也就不再具有与一般商品生产等价的基本属性。
    这种变化也使资本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是“物化劳动”,是由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凝结而成的,因此资本的增值只能通过扩大物质产品的再生产来实现。但是在今天,资本通过在虚拟经济世界中的运动同样可以实现增值,而且增值的幅度远大于通过扩大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所获得的程度。由于资本增值的主体不再来源于物质产品生产和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的特性与资本增值的方式,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特有规律就会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从自由资本走到垄断时代的资本主义,在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特征和新规律,但是还没有新的理论把这些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来归纳和概括成新理论。斯密和马克思没有见过电灯泡,列宁没有见过电视机,凯恩斯则没有见过彩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们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发现了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运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山也不是那座山,河也不是那条河,货币也不是那个货币,资本也不是那个资本”了,已经需要新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当代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继承的是伟大经济科学巨匠们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符合当代经济运动规律的新理论。(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