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2005-06-0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钢铁“新政”)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已原则通过。钢铁“新政”中的诸多亮点,吸引了钢铁业内及相关上下游产业人士的眼球。其钢铁“新政”中提高我国钢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节能降耗等亮点,更是受到了相关行业,尤其是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关注。编者本期特刊发相关文章,从冶金装备制造业的角度对钢铁“新政”中的相关亮点进行解读,以期对有关单位更好地找准市场切入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帮助。
    钢铁“新政”确定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根据我国资源、能源和环保现状,力争综合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钢铁强国。围绕这一目标,钢铁“新政”制定了相应的钢铁产业技术政策,对我国钢铁工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作了明确规定。比如,钢铁“新政”提出我国钢铁企业应建立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等科研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应积极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等先进工艺,采用大型高炉、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冷等先进技术装备。不难看出,钢铁“新政”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和钢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明确了目标,并将其提升到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政策加以确定。无疑,这将为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当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装备在自主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年设计产量20万吨的宝钢3号热镀锌生产线,是宝钢自主开发、建设和调试的连续化生产主作业线。这台大型化、连续化生产的机组含有多项宝钢的“原创技术”。比如,宝钢创造性地采用了不锈钢和普碳钢焊接工艺技术,使机组在停机换辊时,不锈钢带钢仍能够停留在锌铝液中长达6个小时以上不腐蚀、不断带;通过对溜槽加热装置进行自主改进,使每根电阻丝的使用寿命由7天延长至40天左右,即使更换电阻丝时,机组也无需降速生产。鞍钢和一重合作,分别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毫米热连轧和1780毫米冷连轧两套大型成套设备,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连轧成套设备的制造、工艺生产控制两大核心技术,并匹配和应用于实际生产工艺中。首钢和二重合作,研制成功3500毫米中厚板轧机,为我国短缺的中厚板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并先后为宝钢、武钢、攀钢、舞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提供了2050毫米热连轧、2030毫米冷连轧、1700毫米、1350毫米和1900毫米板坯连铸机以及4063立方米高炉、450平方米烧结机等成套设备。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自主研发的冶金技术装备还不多,与国外相比存有一定差距。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国外制造的冶金技术装备占其国内市场的40%左右,特别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连轧成套设备、连铸连轧成套设备等。我国在这些设备上大多仍以引进国外产品为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钢铁企业引起的设备太多。如果按照设备的价值比来计算,我国引进的设备占国内市场的比例最高可达45%,最低也有37%。据初步统计,近20年,我国钢铁工业引进装备已达200亿美元,而同期国内冶金设备产值也不过2000多亿元人民币。此外,国内一些冶金设备制造企业效益低下,没有经济实力从事新产品开发,也增加了冶金设备国产化的难度。还有,一些冶金企业在引进设备和工艺生产控制技术之后,未能很好地总结和掌握其工艺技术并推广应用;还有的冶金企业甚至排斥由国内开发的生产工艺控制技术及新产品。再有,我国相应体制、机制不尽合理,增大了冶金装备国产化的难度。业内专家认为,冶金装备的开发和应用是一项工艺生产和设备研制必须紧密结合的工程。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生产工艺开发与设备研发制造是分离的,甚至生产、工艺和设备三者分离,致使生产技术、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三者无法成套。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业内专家曾呼吁,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冶金装备制造企业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诸如:凡是自主研发的重大冶金成套设备,均按新产品对待,实施免税;冶金工业重大项目所需的重大成套设备,凡是从国内采购的,国家可以提供财政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凡承担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重任的装备制造企业或者冶金企业,其完成该项任务所需的技改投资和研发资金,国家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者提供部分研制费用的补贴。
    随着钢铁“新政”的出台,冶金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工作也在国内得到进一步重视。冶金装备制造业应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通过“开放式自主创新”,为我国钢铁企业提供更多高、精、尖技术装备,为我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国助力。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