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长谈宏观调控: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

2005-04-05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2004年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均强调指出: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2004年,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扎实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宏观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上涨较温和、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分季度看,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8%、9.6%、9.1%和9.5%,保持了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处于可控范围,且涨势趋缓。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6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2004年底国家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067亿美元。
    二是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丰收。去年中央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农业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粮食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9389亿斤,比上年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30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大大降低了因粮食供需不平衡引发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
    三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有所调整,部分增长过快的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43.6%,回落38.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31.7%,回落65.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9%,回落43.5个百分点。煤电油运等行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年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18.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3.5%,比上年增长21.2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税收收入增加较多。全国税收收入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长25.7%,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差距由上年的4.7个百分点缩小到0.9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195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29亿元。
    上述事实说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是及时、果断、正确、有效的,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避免了由局部性问题转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起大落等情况的发生,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在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是全国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实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崭新认识。要发展,更要科学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发展是硬道理。回顾这一轮宏观调控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从1993年到1997年,我们开展了5年反通货膨胀的斗争;1998年到2002年,我们又经历了5年反通货紧缩压力的艰苦斗争。在这10年中,我们不仅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而且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做成了许多长期以来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经过10年的调整,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粮食生产滑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超过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264亿斤上升到1998年的10246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上世纪末,我国出现了粮食胀库、农民卖粮难、种粮效益差、粮食价格逐步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受粮食价格走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2003年粮食产量降低到8614亿斤,与1998年相比减少1632亿斤,退回到甚至低于1991年8706亿斤的水平,而这12年中人口则净增长1.34亿人。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失衡,10月份出现了部分地区粮价猛涨的现象,确实令人吃惊不小。好在我们建立起了中央储备粮体系,充分发挥了国库存粮的吞吐功能,同时采取紧急调运等措施,及时稳住了粮食市场。但是,粮食价格大幅波动这个信号强烈地提醒我们,在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时候,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增长缓慢甚至滑坡,则表明一、二产业的关系出现了失衡,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是199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这一轮投资扩张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城镇化提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新的结构调整时期,境外一些加工工业正向中国转移。由于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带动了重工业的过快增长,反过来又拉动了钢铁等相关行业的投资,进一步推动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张。投资与重工业之间的这种循环,与社会消费相脱节,就可能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形成部分行业需求过盛和产能过剩两种“泡沫”,并且使得煤电油运新的“瓶颈”制约再度突现,经济运行绷得比较紧。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就会导致部分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坏账增多,最终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而恢复起来却需要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是滥用土地资源现象相当突出。在生产诸要素中,用地扩张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根源。一些地方流传这样一句话:“吃饭靠财政,发展靠土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2003年投资过快增长是从大量征地开始的。一些地方大搞所谓经营城市,实质就是经营土地。土地低进高出就有钱搞政绩工程,用廉价土地就可以招商引资。一些企业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了土地,又以土地作抵押获取贷款,成为实现投资扩张的重要条件。在这次用地扩张中,圈地规模之大相当惊人,问题确实是非常严重的。农用地的征用中,不少是高产良田,属于国家严格保护的基本农田。2003年占补平衡后,我国仍净损失耕地3806万亩。一些地方不顾农民的根本利益大量征用土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造成了大量的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农民,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加重了社会不稳定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大量占用并极为粗放地经营耕地,不仅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也是造成粮食大幅减产的最直接原因。
    针对上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这次宏观调控的重点非常明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等薄弱环节。一方面,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解决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这个突出矛盾;另一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这次宏观调控在主要以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的同时,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认真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彻底清理整顿各种开发区,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调节。针对中国经济并未出现全面过热的实际情况,这次宏观调控没有简单地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而是始终体现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冷热兼治的要求。在宏观调控的操作层面上,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十分注意调控力度、时机和节奏的把握,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展示了丰富的智慧,也说明了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日臻成熟。
    在这次宏观调控中,中央对经济发展中出现投资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问题洞若观火,深知根本原因是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增长方式粗放。解决这些问题,单靠经济调控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改革入手,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建立经济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否则,旧病复发的可能性就会一直存在。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中央沉着应对情势,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了多项重大改革。在去年的宏观调控中,我国在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推出了逐步取消农业税的改革;及时扩大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果断出台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增值税改革试点;出台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可以说,这次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是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的。在政府加强对经济调控的时期,推出这样的改革措施确实需要巨大的气魄和胆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超艺术、强大能力和坚定信心,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更加成熟、更加强大。
    更加可贵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各地区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自觉性。2003年以来,经济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如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问题、以过度消耗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问题等,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了强烈震撼。现实告诉我们,推动经济发展,不仅要有发展的热情,更需要有科学的态度。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伟大实践,给我们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发展问题,上了深刻而生动的一课。历史将会证明,这次宏观调控是中国人民在向现代化进军的长征路上喝了一杯清醒剂,调整了一下跑步方式,其意义非常重大而深远。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放松
    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总是相辅相成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宏观调控将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宏观调控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只不过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地改变它的力度、方式和方向而已。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我们自始至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注意克服市场本身的缺陷,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才能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又保持经济运行的平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了一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时适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我们搞好宏观调控的经验,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今年要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运用好价格、税收、利率、财政贴息等经济杠杆;更加注重通过深化改革,把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当然,在充分肯定宏观调控成效和经济发展好形势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当前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虽有缓解,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当前要特别关注四个问题。
    一是巩固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2004年虽然出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但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形成。当年的粮食产需关系仍然偏紧,粮食品种的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特别是促进去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今年可能有所减弱,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增大,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目前,我国经济中形成投资扩张冲动的机制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2004年,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7586亿元,同比增长27.0%;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8978亿元,同比增长24.4%。各方面期盼土地管理等有关政策松动的愿望仍比较强烈,而且投资的摊子已经铺开,运行的惯性很大。因此,目前我国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反弹。
    三是密切关注价格走势。2004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90%左右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但还要看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达到11.4%,仍处在高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需求较旺,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问题仍较突出;另一方面是受国际原油和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从上述情况判断,200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可能是成本推动型的,应当对此予以密切关注。
    四是关注国际油价波动。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的暴涨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其原因,有地缘政治和个案事件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回升引起需求增加等,但国际垄断资本的炒作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目前全球原油产能略大于消费量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去年三季度公布的一份原油期货持仓报告,对冲基金的交易量占到世界原油市场的60%以上。原油的背后是美元。当前国际原油交易都是以美元标价和结算的。原油价格的上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美元币值的下跌。我们应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站在维护好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的自觉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为全面实现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求是》杂志,作者:李德水,国家统计局局长)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