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物价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5-01-11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2004年以来价格运行的特点

1、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回升,消费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国际上通常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1~9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看,1~8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0.7%,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8%,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贡献度高达90%。居住类价格上涨4.2%,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贡献为15%;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略有上升;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继续下跌。从逐月变化上看,1~8月,物价各月连续上升,78月份达到1997年以来的月度峰值5.3%9月稍有回落。说明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虽有所显现,但消费品物价上涨不是全面的、大幅度的,物价涨幅基本处于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特别是粮食价格上扬促进了农业的增长,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1  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化情况 (单位:%)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 同比 3.2 2.1 3 3.8 4.4 5 5.3 5.3 5.2
环比 1.1 -0.2 0.3 0.5 -0.1 -0.7 -0.2 0.7 1.1
累计 3.2 2.6 2.8 3 3.3 3.6 3.8 4 4.1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同比上涨情况 (单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一、食品 8 5.6 7.9 10.2 11.8 14 14.6 13.9
粮食 14.5 17.5 30 33.9 32.3 32 31.8 31.8
肉禽及其制品 14.6 10.9 14.6 18.2 19.7 22.7 22.9 23.5
15.7 14 17.6 23.4 20.1 30.3 31.4 30.3
水产品 5.9 4.3 10.1 13.9 17.5 18.5 17.3 15.6
鲜菜 0.6 -0.4 -15.2 -14.8 -6 10.2 13.4 5.8
鲜果 4.2 0.4 3.6 9.1 6.8 -0.9 1.7 0.6
二、烟酒及用品 1 0.9 1 1 1.4 1.5 1.6 1.6
三、衣着 -1.6 -1.3 -1 -1.4 -1.4 -1.5 -1.4 -1.7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9 -1.8 -1.7 -1.6 -1.5 -1.4 -1.2 -1.1
五、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6 1.5 1.5 -0.2 -1.4 -1.4 -1.2 -1
六、交通和通信 -1.3 -2.6 -2 -1.6 -1.3 -1.3 -1.2 -1.2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8 0.1 0.5 0.9 1.2 0.7 1 1.1
八、居住 2.8 3 3.2 3.8 4.6 4.9 5 6

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城市,城乡消费品价格绝对水平趋同化

由于城乡市场的逐步统一,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较小,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升幅较大,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绝对水平向趋同的方向发展。1~8月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比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1.5个百分点。各项消费品价格指数均是农村高于城市,其中食品价格农村高出城镇2.7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城镇下降0.7%,农村上涨1%;居住价格指数,城镇上涨3.3%,农村上涨5.4%,涨幅高2.1个百分点。

3、生产资料价格继续较大幅度上升

2004年以来,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呈持续上涨态势,1~8月份累计比上年同期上涨13.9%,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8个百分点,是近几年的最大涨幅。受投资增速减慢的影响,56月份的生产资料价格曾出现下跌,但从7月份开始,钢材和化工产品价格明显上涨,拉动生产资料价格绝对水平由降转升。8月钢材价格环比攀升2.2%,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0.5个百分点;化工产品价格因国际油价出现大幅攀升,8月环比上涨了5.1%,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0.9个百分点。有色金属价格涨幅从5月份开始出现回落,其中铜、铝、锌、镍的价格每吨分别下降1500元、1200元、1400元、16000元左右,铝的价格下降延续时间从4月至7月长达4个月,8月份铝、镍、铅、锡的价格也出现反弹。

3  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变化情况(单位:%)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同比 14.1 15.2 15 16 14.3 13.7 13.3 13.7
环比 1.9 1.9 1.3 0.9 -1.4 -0.3 0.9 1.2
累计 14.1 15.1 14.8 15 14.8 14.1 14 13.9

2004年以来原煤价格上涨幅度同去年相比明显加大,1~8月份原煤价格同比上涨13.4%,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石油及其制品价格上涨幅度比上年同期相比减小,但环比涨幅较大,主要原因是去年前期石油及其制品价格上涨幅度很大、基数较高,因此2004年前4个月石油及其制品价格同比涨幅只有3.6%,但5月份开始,石油及其制品月同比价格上涨幅明显增大,其中8月份涨幅已达26.6%,超过煤炭价格涨幅。

4、新涨价因素的比重在明显上升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其中翘尾因素为4.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0.8个百分点;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样上涨5.3%,其中翘尾因素下降为3.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提高到1.6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其中翘尾因素进一步缩小为2.6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上升为2.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中,既有粮食涨价向肉禽蛋和鲜菜等食品价格的扩散,又有非食品价格的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率连续数月上升,已经从6月份的0.6%7月份的0.8%上升到8月份的1%

二、粮价上升和投资高涨是物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

1、粮食供求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导致粮价上涨

1999~2001年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减产,三年共减产5965.8万吨。2002年粮食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总产量为4.57亿吨,比上年增产442.1万吨。但是2003年我国粮食又减产了约2550万吨,减产幅度高达5.6%,产量仅为4.31亿吨,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虽然粮食四年减产,但由于前期粮食库存量较多,到2003年年中,粮价连跌了6年。

随着粮食的减产和我国粮食库存大幅度减少,到2003年年中,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开始显现。与此同时,世界粮农组织报告2003年全球粮食库存处于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上涨。这种状况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粮食市场的预期,2003年拉开了近6年来粮食价格首次全面上扬的序幕。由于粮食需求的刚性,进入2004年以来,在第一季度粮食供给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加之对夏粮播种面积减少可能导致夏粮继续减产的预期,粮食价格继续延续去年8月份以来的上涨势头,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又带动了肉、禽、蛋、水产品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推升了食品价格上涨。

随着夏粮和早稻增产,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产量9100亿斤的预定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的预期出现,进入5月份以后,粮食价格趋向稳定。但全年粮食产需仍有500亿斤左右的缺口,其缺口只能通过库存调节和增加国外粮食进口进行弥补。2003年末全国国有粮食总库存(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国有粮食经销企业库存)3607亿斤,目前维持在3000亿斤水平,粮食总库存已经降至历史高位的一半左右,这就决定了当前粮食价格不会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次粮价上涨是产销变化的结果,是粮价的合理回归,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投资高增长带动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进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后,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电解铝、纺织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2003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25%,仅次于199225.2%199328.8%,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投资增长高峰。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0%,再创投资增速新高。投资的高速增长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使得资源供给趋于紧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迅速攀升。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比上一年上涨8.1%,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到20045月,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达到峰值。

面对投资过快增长,从20044月开始,中央政府加大了抑制投资的力度,提高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新出合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过快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7.5个百分点,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随着投资降温,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从4月份的最高值16%降至7月份13.3%。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仍然较大,投资品价格绝对水平从7月份又开始回升。

3、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对国内价格上升的影响

1997年以来,我国和世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走势出现十分吻合的现象。随着我国贸易依存度逐年走高,我国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既受国际供求因素影响,又受国内供求因素影响,出现国内外价格联动效应。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市场需求进一步活跃,动荡的国际环境也拉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升。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商品特别是初级产品需求大量增加,石油、铁矿石、钢材和粮食等产品的进口数量不断增大,国际市场供求关系通过价格传导机制逐渐影响到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以石油为例,去年我国的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9112万吨,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依存度达35%2004年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上升。我国对进口原油依赖性提高增加了石油价格对我国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2004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我国三次提高了成品油价格。

4、加工工业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传导难度加大

在我国各类价格的变化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是先导指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过成本推动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推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再经过3个月左右的传导,带动零售环节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我们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多部门价格模型》测算,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通过成本推动应推升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3.5%左右,从而拉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5%。但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的传导,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商务部对2004年消费品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排队分析报告显示,下半年我国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54种,占25.7%,比上半年增加2.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有446种,占74.3%,比上半年减少了2.7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面临供给过剩、需求平稳的格局,多数生产加工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开展竞争,或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化,来扩大市场份额。汽车、家电、通讯等工业消费品市场价格,不但没有因为钢材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而提高价格,反而出现不升反降现象。

5、基数因素导致在统计上表现为物价上涨过快

近三个月价格涨幅较大,与去年价格翘尾因素在这几个月表现得较为集中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6789月翘尾因素分别为3.94.53.72.6个百分点,到第四季度价格翘尾基本消失,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仅为0.7%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是局部的、结构性的,主要表现在粮食和能源与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价格上涨。剔除粮食和油价的因素,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并不高,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没有顺畅地传导到消费品生产环节,这与过去我国多次出现的全面、大幅度的物价上涨有着本质的区别。说明我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十分强大,过剩状况仍相当严重,以控制需求总量为主要调控目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控制物价上涨,“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结构性调控措施十分必要。

三、2005年价格走势的基本判断

在我国,价格相对于经济增长存在约9个月的滞后期,也就是说在经济扩张9个月后,物价开始由低位上涨;经济收缩约9月后,物价才会达到峰期。尽管我国经济仍处于从2002年底开始的新一轮扩张期,但从季度经济增长率看,本轮经济扩张的峰值出现在2004年第一季度,按照一般的规律,2004年下半年物价总水平涨幅仍将处在高位。目前,价格上升的动力在逐渐减弱,随着物价翘尾因素的减弱,物价涨幅将在2004年三季度达到峰值后出现稳中回落的态势,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预计上涨4%左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左右。

2005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总体上看,经济增速回落,物价上涨压力减小。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趋稳,石油价格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不大。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4年低0.5~1个百分点。从国内体制环境看,投资体制改革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相继推出,市场机制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强劲,城市化、重化工业化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未改。从供给保障能力看,我国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状况会继续存在,对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形成较强约束。从政策环境看,从扩张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累积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过度投资行业赢利能力减弱,投资和经济增速有所减慢。

经济增速减慢特别是投资增速放慢,对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压力明显减小。2004年价格上涨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据初步预测,2004年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对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总水平运行的各种因素,我们认为我国价格上涨率2005年将呈现回落的趋势,预计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3.8%,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左右。

1、粮食和食品类产品价格将温和上涨

食品价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粮食价格的变化,2005年粮食价格同比增幅仍将保持一定的水平,但不会出现2004年大幅上涨的局面。首先,保证粮食增产仍应成为2005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国家将继续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果,构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我国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只要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2005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完全可以期待。其次,市场炒做因素减弱,国家整顿市场秩序,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大宏观调控,流通领域中放大粮食需求促进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三是目前粮食库存较为充足,国家粮食储备尚有调节余地。四是翘尾因素基本消失。但粮食产需仍会存在缺口,2005年中国粮食消费在4.8~4.9亿吨,粮食产需缺口1000~2000万吨,只要粮食供求有缺口,仍有可能促使粮价走高。此外,世界粮食库存预计仍将低于最低安全储备线,未来世界粮食价格的变化仍具有不确定性。

2、生产资料价格将继续上涨,但上涨的幅度明显将小于2004

2005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生产资料价格也将延续2004年上升的态势,但由于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较大,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基数提高、难度加大,加之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动力较小、滞后时间较长,不利于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上升,因此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幅度将明显小于2004年。

从主要品种看,煤炭产能短缺,价格会继续上涨。我国的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煤炭短缺。煤炭供应不足又是缺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60%以上的煤炭都用于发电,煤炭价格提高会给电价带来压力。由于前期投资规模过大,2005年钢材和有色金属会形成较大产能,价格趋于稳定。石化产品的价格会因石油价格趋降而有所降低。初步判断,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约在8%左右,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加工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小幅的补涨。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小幅上升

随着国家对农民减负增收措施的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将有一定幅度增长,其中化肥、高效低污染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需求增长幅度较大,其价格有可能出现上升。同时,为支持农业生产,2004年国家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的销售价格,并由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进行补贴。2005年,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补贴难以全面落实和进一步的实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会出现回升。

4、服务价格将继续上升,涨幅将大于2004

投资的高增长以及重工业增长过快,铁路运输将继续紧张。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使公路与水运运输成本增加,加之全国范围内的治理公路超限运输,使得单位运输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生产企业运输费用增大。

我国公用事业中水价、电价、学费等均存在较大的涨价压力,公交运输、有线电视费等也有涨价的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城市已经将水价上调纳入了既定的调价方案,2005年水价上升是必然的趋势;在煤炭价格上涨、电煤价格放开之后,发电成本大幅度上升,而近年电力紧张的现状和趋势也为2005年电价的上调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预计2005年电价上调是顺理成章的。水、电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各地学费、公交运输费用等上调,将影响到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四、价格上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从微观机制到宏观调控能力,我国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已大大增强。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属于温和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但价格调控中的问题值得关注,应密切关注物价运行的态势,控制物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

1、初级产品价格向最终消费品传导的问题

理论上,上游价格上涨带动下游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6~12个月,而从2002年开始的这一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链条受阻。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大,二是就业压力大,导致工资成本偏低,没有形成物价、工资轮番上涨的情况。但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开始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过剩生产能力会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

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超过城市,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34月份以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一直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目前农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不仅会抵消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农民收入所采取的各项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而且会给部分低收入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实际困难。

3、各地调整服务价格的意愿很强

20046月份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带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2005年许多城市将继续出台提高水价、煤气价格、电价的措施。调整资源性价格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但如果政策性调价措施出台较多,新涨价因素增大,将使物价回落面临不小的阻力。

4、国际石油价格变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石油价格仍处于高位上。石油价格变动可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影响我国的物价变化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首先,石油价格直接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这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其次,因石油进口价格提高,我国生产环节成本随之提高,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物价上涨带动工资、利率、租金等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引发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利用国家信息中心研制《多部门价格模型》模型测算表明,如果国际石油由每桶30美元上涨到每桶40美元并持续一年,模型模拟分析显示,影响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4%,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1%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