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经济展望和宏观政策取向

2004-12-2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一、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明显加快等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中央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在调控中注意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有效缓解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形势开始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

1、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双转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协调

为了加强农业,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出现双转机。粮食生产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连续5年减产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超过9100亿斤预期目标,增产500亿以上。农民增收出现可喜变化,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10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过7%,是1997年以来最好的一年。

在“有保有压”政策引导下,第一、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趋于协调。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长5.5%,同比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5%,同比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增长10.9%,同比增幅回落1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增长率的升降可见,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支撑更加均衡。

2、投资明显回落,消费逐步升温,需求结构失衡现象有所改观

2004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8%,创近年投资增速新高。面对这种形势,中央政府提高了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过快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前三季度,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8028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7.9个百分点。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城镇新开工投资项目一季度同比增长31%19月份仅增长7.3%,回落23.7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放慢的同时消费增速加快,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2004年前三季度,随着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逐月加快,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439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较高增长水平。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服务消费发展迅速,住房、汽车、通讯及新兴消费增速较快。19月,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额5053亿元,同比增长34.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5.2%、汽车类同比增长29.2%

3、信贷规模与利率水平调控相互配合,经济大起大落风险明显减少

去年下半年,在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政策引导下,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曾经有所收敛。但2004年一季度,贷款增速明显反弹,3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把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超常增长、物价水平明显上升联系起来分析,经济运行大幅震荡的隐患正在集聚。

为了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中央加强了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的协调配合,再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过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要求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调整贷款投向。加大调控力度以后,从5月份开始,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偏快的态势明显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大幅回调,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从4月份的19.1%,降至9月份的13.9%;狭义货币M1的增长速度从4月份的20%,降至9月份的13.7%M1.M2连续四个月双双降17%的调控目标以下。

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10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与此同时,针对货币信贷回落过猛的新情况,中央加强微调,适当增加流动资金贷款。8月人民币新增贷款1157亿元,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502亿元,9月份比8月份多增1345亿元,贷款增幅回落趋势有所减缓。信贷规模和利率组合调控的方式,对熨平经济波动的振幅有积极促进作用。

4、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创新高,内需外需继续保持活力

在我国旺盛内需的拉动下,进口需求保持高速增长,19月,进口4123亿美元,增长38.2%。由于今年世界经济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预计可达到4.8%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月,出口4162亿美元,增长35.3%。我国进出口贸易在过去两年增速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增速继续提高,进出口总额8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亿美元。5月份以来贸易逆差的扭转,不仅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导致的进口增长速度下降,更多的是由于国内外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出口规模的明显扩大。从促进一般贸易出口加快的因素分析,主要是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入世的积极效应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2004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3144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000亿元,实际增长9.3%左右,与上年大体持平。但三次产业的结构更加协调,第一产业增长4%,同比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7.6%,同比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增长11.9%,同比增幅回落0.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5%,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8%,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实际增长9.7%,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投资与消费的增速差由2003年的18.6个百分点缩小到12.2个百分点。预计出口总额增长31%,进口总额增长38%,贸易顺差由2003年的254.7亿美元减少到44亿美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登记失业率约为4.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外汇储备大幅上升,国民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详见表1)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积极成效。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滞后作用,经济增速在第四季度和明年初平稳回落,为200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稳定、健康的基础。

二、当前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宏观调控虽然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但经济运行中旧有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偏大、煤电油运供求矛盾并未明显缓解;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新问题,如货币信贷收缩中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产成品库存和应收帐款增幅明显提高,特别是物价上涨的滞后影响逐步暴露。我们认为,以下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1、国内新涨价因素逐步增大

三季度以来,推动价格上涨的新涨价因素比重在明显上升。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其中新涨价因素为0.8个百分点,占15%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样上涨5.3%,新涨价因素提高到1.6个百分点,占30%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新涨价因素上升为2.6个百分点,占50%。新涨价因素中,既有粮食涨价向肉禽蛋和鲜菜等食品价格的扩散,又有非食品价格的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率连续数月上升,已经从6月份的0.6%7月份的0.8%上升到8月份的1%9月份的1.3%

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月环比涨幅重新上升。789月份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9%1.2%0.8%,造成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厂价格8月份环比上涨0.6%,涨幅比7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9月份环比涨幅达到1.1%,涨幅比8月份又增加0.5百分点。与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样走势,居民消费价格8月份环比上涨0.7%,涨幅比7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又比8月份上涨1.1%,环比涨幅比8月份增加0.4个百分点。从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与居民消费价格的传递关系看,下一阶段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今年以来,粮食、肉禽蛋和鲜菜等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刺激城市职工工资水平的上涨,连过去“20年不变价”的民工工资水平也在“民工荒”的压力下有所上涨,19月份金融机构工资性现金支出增长21.9%,前三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增长11.1%,工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增大。因此,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物价形势不能过于乐观,要防止物价出现阶跃式上升。

2、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扬严重影响企业效益

2004年以来,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连续上升。主要反映国际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19月比去年同期上涨28.5%,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1.04%20041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购进价格比出厂价格高出一倍,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由于企业一般会提前36个月签订国际原料采购协议,因而现货价格对国内企业影响的滞后期至少为36个月,期货价格的影响滞后期更长。因此,2005年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今年国际石油价格连创新高,10月份突破55美元的近20年高位。根据国际上历史经验,往往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第二年通货膨胀更为突出。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3倍,使得197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6%1974年超过10%1978年底至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上涨了1.5倍,使得1979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再次超过10%1980年超过13%。由于国内石油价格的调整滞后国际油价约两个月,因而今年8月份以来国际油价的大幅飙升会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的物价造成较大滞后上升压力,使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

3、房地产市场需求过旺不利于控制过热行业增长

19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77/平方米,同比提高13%。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566元/平方米,提高10.9%。其中,东部地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达到3449/平方米,同比提高14.3%;中、西部地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15.7%9%。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超过20%,已经引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

房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储蓄负利率使群众觉得存款吃亏,贷款买房合算,再加上宏观调控中对土地和信贷的控制使群众产生商品房供给将减少、房价将上升的预期,利用低利率贷款机会买房自住的人增多,买房后准备出租房屋“以房养房”的投资需求增大,买房后倒手卖出的投机需求也增大,购房需求短期内过快增大抬高了房价,房价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增加。二是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今年二季度地价平均涨幅达11.5%,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地价大幅上涨,其中,杭州同比上涨81.3%,南昌上涨36.7%,上海上涨24.8%,沈阳上涨24.7%,天津上涨21.6%。第三,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企业开发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价的上调压力。

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高烧不退将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房屋销售价格的上涨水平创下几年来的新高,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出现专业炒房大军。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带来较大金融风险,并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2005年经济发展形势展望和多方案比较测算

1、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2005年世界经济将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总体经济环境略差于200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4年降低0.5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将降低1.53个百分点。

国际环境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石油价格的走势。上世纪90年代,国际原油价格(WTI期货年均价,下同)为每桶20.2美元。进入21世纪,国际原油平均价位每桶上涨约10美元,2001年至20049月底,国际油价每桶为30.1美元。也就是说,国际油价大体上由90年代的每桶1525美元上升至新世纪的2535美元的范围浮动。进入2004年,国际油价在需求大大超出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和投机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非理性上涨,国际油价已经偏离了2535美元的一般均衡增长轨道。初步预计,2004年国际油价年均价约为每桶41美元左右,比上年整整高出每桶10美元,比过去5年来的均价高出l2.8美元。总体来看,2005年原油需求增幅将会放缓;目前国际原油价格走高的现象不会持续太久,产油国仍有一定增产能力,国际能源署成员国拥有几十亿桶战略石油储备。因而在排除战争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供给中断问题。2005年,国际油价预计将稳步回落,但回落幅度有限。根据测算,如果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直接影响我国GDP增速放缓约0.4个百分点,影响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如果2005年国际油价每桶下跌5美元至年均价36美元左右,国际油价将回落至一般均衡价位的上限附近,这样将减轻我国原油进口成本负担,大大缓解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将减缓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从国内环境看,周期性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我国2002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周期是中周期与短周期的扩张期相互叠加的结果。从中周期趋势性因素看,推动经济扩张的主要有四大动力: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既包括了城镇居民住、行条件的全面改善,也包括大量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由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汽车、住房、通信以及旅游这样一些新型消费具有产业关联效应,明显特征就是出现了高增长产业“族群”,这是国民经济内生增长活力加强的结果。三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城市人口增加的消费市场需求。四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国际的产业、资本纷纷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海外投资者的乐土、世界投资第一大国。这些中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持续1020年,2005年四大动力仍将保持强势,城市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仍处在升级期,汽车、住宅等消费热点尽管在经过爆发式增长之后,其增长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向上拉力不会逆转。受投资成本影响,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步伐不会停顿,因此,经济稳定增长的中期需求动力仍然存在。

我国的45年一轮的短周期仍然带有明显的政府换届等政治影响因素,期望加快发展经济的政绩需求使投资需求周期性膨胀。从短周期因素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来,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行为有所收敛,经济偏离潜在增长率的扩张势头逐步减弱。但生产资料价格仍保持较高上涨幅度,巨大在建规模使投资惯性运行势能较大,即使从短周期看,经济增长的自发运行仍处在扩张期,宏观调控只是压抑了其增长幅度,但并没有改变其趋势。由于信贷收缩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在2005年将更加充分显现,经济增长率将呈逐季回落之势,但在中周期趋势性因素的影响下,自发扩张惯性仍然可使经济在接近潜在增长率水平的区间运行,只要把握好调控政策力度,不会出现经济明显下滑。

22005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经济增长的三种可能前景

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充分考虑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物价稳定、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等政策目标需要,我们测算了2005年不同的环境和政策力度下国民经济高、中、低三个不同增长前景(详见附表2)

(1)中方案:GDP增长8.5%。如果世界经济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石油价格稳中趋降。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减至800亿元,财政预算内建设投资比2004年增加200亿元,政府投资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倾斜。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微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约17%,新增贷款规模3万亿元。在上述条件下,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5%,增长幅度比2004年回落0.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继续保持在8%10%的潜在增长区间。基于投资周期和增长惯性的考虑,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8%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3%左右),比2004年降低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2.2%左右,实际增长9.3%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受世界经济增长和基数等因素影响,出口增幅回落到21%左右,中国强劲增长的内需将使进口总额增长23%左右,全年贸易出现28亿美元的逆差。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涨幅与2004年持平。新增就业9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上升0.1个百分点,达到4.3%。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快于GDP2个百分点,达到10.8%,其中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7.8%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下降,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较好地保持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景气的持续性。

(2)高方案:GDP增长9.0%。高方案与中方案相比,要求世界经济形势好于2004年,石油价格大幅度降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建设国债和财政预算内建设投资增加额合计不低于1100亿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约19%。在上述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3%,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然保持较大的贡献率。由于经济景气度较高,收入增加较快和消费者预期改善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3.8%,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上扬,上涨率达到5%左右。出口增长22%,经济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进口的需求大幅上升,进口增幅达25%,对外贸易逆差达到83亿美元。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经济景气在高位继续上升,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回暖,就业压力减轻,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偏松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多数经济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同时,能源、交通等瓶颈约束进一步加剧,并增大下一阶段通货膨胀压力。

(3)低方案:GDP增长8.0%。低方案与中方案相比,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明显加大,建设国债明显减少,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回落到19982002年平均增长15%的水平。在上述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比2004年下降1.3个百分点。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名义增长1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下滑到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1%,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20%21%,对外贸易基本保持平衡。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投资降温有利于改善投资增长质量,但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综合看,我们倾向于争取实施中方案,这是在现有资源和体制条件下,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延展经济扩张期,并兼顾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方案,实施起来政策难度和风险较小。

四、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2005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应当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相对稳定,要防止盲目投资的反弹,更要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对2005年价格上涨压力,一方面不能忽视其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宏观调控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速回落但价格反而上升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性现象,不必急于因价格上涨的滞后表现而加大政策力度。应加强跟踪监测,做好预案,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以免出现操作时机不当,反而加大经济波动幅度的现象。

总体来看,促成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健康因素多为中长期趋势性因素,而促成投资过度膨胀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根源上看也是长期存在的旧体制因素,因此,做好2005年的经济工作,必须“远近兼顾、标本兼治”,不仅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以改革统领200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重点是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坚决破除各种障碍,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经济活动充分发挥潜能。

1、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有关措施,建立起有利投资稳定增长的制度环境

宏观调控政策层面的各项措施(特别是总量政策类经济手段)对市场周期性投资膨胀的治理较为有效,而体制性投资膨胀的治理则需要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来实现。国务院在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关键时刻及时出台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抓住了宏观调控中诸多矛盾的关键,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现标本兼治奠定了基础。

2005年,引导投资需求健康增长,遏制低水平投资扩张,必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明示新的投资领域行为规则。一要及时出台政府在企业投资核准环节中对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的具体操作细则。二要及时出台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执法环节上要避免执法力度时紧时松的现象。三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时清理和废止限制社会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的过时政策和法规。四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出台具体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法规,增强政府投资相关人员的责任性。

财税制度改革要配合投资体制改革。由于2005年投资扩张的惯性力较大,可在总结东北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在全国全面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2005年可选择时机宣布这一税制改革的决定,部分企业从投资成本着想会减少2005年新开工项目,推迟到2006年开工,从而减轻2005年投资扩张压力和投资体制转型初期的工作压力。

2、实行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长期建设国债投向结构调整力度

考虑到2005年国际经济环境仍然比较有利,国内自主性增长能力较强,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等因素,并考虑到尚有相当规模的国债项目没有完工,还有一些重大工程或项目需要国债支持,在2004年较大结转规模的前提下,建议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缩小到800亿元,财政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比2004年增加100200亿元。继续调整国债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向,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转变财政“越位”和“缺位”并存的扭曲状况。国债资金和财政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的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上。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港口、铁路、电力、资源勘探等项目继续提供支持。国债资金应重点向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整治、加快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倾斜。一些重大项目可以考虑由国债项目足额安排或与预算内资金结合安排,不再要求银行配套贷款,减少国债投资带动系数和投资过热的压力。

2005年应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变化适时加以完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调控目标应在17%左右。2005年,应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的支付清算和合理的贷款资金需求,加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注意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保证新增贷款规模达到3万亿元。

3、进一步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更多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

2005年货币政策操作中,应当继续灵活运用信贷规模和利率调控的“松紧搭配”手段,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征的货币信贷调控取得初步效果之后加快向价格调节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应该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加快金融市场基础建设为外汇体制改革奠定基础。按照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对外资经纪公司开放外汇、货币和债券市场,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继批准中行、建行、工行和农行等商业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外,尽快考虑批准有条件的其他商业银行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进一步方便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买卖业务,为金融机构提供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和清算便利。

12004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表

(单位:亿元  亿美元  %) 

指标

2003年

2004年预测

绝对值

增长速度

绝对值

增长速度

GDP

117251.9

9.3

134018.9

9.3

其中:第一产业

17092.1

2.5

19570

4

第二产业

61274.1

12.7

71936

11.9

其中:工业增加值

53092.9

12.8

62703

12.1

第三产业

38885.7

7.3

42513

7.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5566.1

27.7

69457

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842

9.1

51710

12.8

出口(亿美元)

4382.3

34.6

5740.8

31

进口(亿美元)

4127.6

39.8

5696.1

38

净出口(亿美元)

254.7

 

44.7

 

财政收入

21715.3

14.7

26275.5

21

财政支出

24650

11.6

28840.5

17

财政赤字

-2934.7

 

-260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622

4.3

2950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472

9

9400

8

商品零售价格

 

-0.1

 

2.9

居民消费价格

 

1.2

 

4

登记失业率

 

4.3

 

4.2

现金M0

19746

14.3

22115.5

12

狭义货币M1

84118.6

18.7

97998.2

16.5

广义货币M2

221222.8

19.6

254406.2

15

2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方案比较

(单位:亿元 亿美元  %)

主要经济指标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GDP

151843

8

152514

8.5

153318

9

其中:第一产业

20940

2.7

21038

3.2

21096

3.4

第二产业

83158

9.8

83661

10.5

84309

11.3

其中:工业增加值

72736

10.2

73112

11

73801

11.8

第三产业

47745

7.3

47815

7.5

47913

7.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9875

15

82016

18

85433

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7498

11

58122

12.2

58950

13.8

出口(亿美元)

6889

20

6946

21

7004

22

进口(亿美元)

6861

21

6974

23

7087

25

净出口(亿美元)

28

 

-28

 

-83

 

财政收入

29429

12

29954

14

30480

16

财政支出

31724

10

32013

11

32590

13

财政赤字

-2295

 

-2059

 

-21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00

5.5

3230

6

3280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360

7

10460

7.5

10560

8

商品零售价格

 

2

 

2.5

 

3

居民消费价格

 

3

 

4

 

5

登记失业率

 

4.5

 

4.3

 

4.1

现金M0

25000

13

25211

14

25432

15

狭义货币M1

112697

15

114658

17

116618

19

广义货币M2

292560

15

297640

17

302740

19

注:GDP、工业增加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为可比价,其它指标增长速度为现价,绝对值数值均为现价,除进出口单位为亿美元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外,其它经济指标单位均为亿元。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