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物价走势预测

2004-12-19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处于高位。7、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5.3%,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9月份以后开始回落,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看,1-11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0.4%,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7.6%,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贡献度高达90%。居住类价格上涨4.8%,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贡献为15%;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略有上升;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继续下跌。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回升,1-11份上涨幅度达到14%。2004年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粮食和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剔除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并不高,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没有顺畅地传导到消费品生产环节,这与过去我国多次出现的全面、大幅度物价上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2004年的物价上涨是局部性和结构性的。
    
    随着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措施效应的显现和世界经济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从今年第二季度起,我国经济在高速运行中出现了平稳回落的趋势,1-3季度,GDP分别增长9.8%、9.6%和9.1%,预计4季度增长8.7%,全年增长9.3%。2005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8.5%,经济增长在潜在经济水平的下限运行,需求拉动型物价上涨动力不足。但物价相对经济增长是滞后指标,在我国,价格相对于经济增长存在约1年左右的滞后期,也就是说在经济扩张一年左右后,物价开始由低位上涨;经济收缩约一年左右后,物价会达到峰期。考虑到物价的滞后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物价上涨以及国家有可能调整公用事业和部分服务价格,2005年,物价上涨仍有一定的压力,预计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4%,和2004年基本持平,其中翘尾因素影响价格上涨约1.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左右,其中翘尾因素影响价格上涨约3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比上年减慢6个百分点。
    
    一、粮价上升和投资高涨是2004年物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
    
    1、粮食供求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导致粮价上涨

    
    1999-2001年我国粮食连续3年减产,3年共减产5965.8万吨。2002年粮食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总产量为4.57亿吨,比上年增产442.1万吨。但是2003年我国粮食又减产了约2550万吨,减产幅度高达5.6%,产量仅为4.31亿吨,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虽然粮食4年减产,但由于前期粮食库存量较多,到2003年年中,粮价连跌了6年。
    
    随着粮食的减产和我国粮食库存大幅度减少,到2003年年中,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开始显现。与此同时,世界粮农组织报告2003年全球粮食库存处于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上涨。这种状况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粮食市场的预期,2003年拉开了近6年来粮食价格首次全面上扬的序幕。由于粮食需求的刚性,进入2004年以来,在第一季度粮食供给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加之对夏粮播种面积减少可能导致夏粮继续减产的预期,粮食价格继续延续去年8月份以来的上涨势头,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又带动了肉、禽、蛋、水产品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推升了食品价格上涨。
    
    随着夏粮和早稻增产,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产量9100亿斤的预定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的预期出现,进入5月份以后,粮食价格趋向稳定。但全年粮食产需仍有500亿斤左右的缺口,其缺口只能通过库存调节和增加国外粮食进口进行弥补。2003年末全国国有粮食总库存(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国有粮食经销企业库存)为3607亿斤,目前维持在3000亿斤水平,粮食总库存已经降至历史高位的一半左右,这就决定了当前粮食价格不会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次粮价上涨是产销变化的结果,是粮价的合理回归,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投资高增长带动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进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后,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电解铝、纺织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2003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25%,仅次于1992的25.2%和1993年28.8%,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投资增长高峰。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0%,再创投资增速新高。投资的高速增长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使得资源供给趋于紧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迅速攀升。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比上一年上涨8.1%,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到2004年5月,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达到峰值。
    
    面对投资过快增长,从今年4月开始,中央政府加大了抑制投资的力度,提高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过快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5%,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随着投资降温,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从4月份的最高值16%降至7月份13.3%。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仍然较大,投资品价格绝对水平从7月份又开始回升。
    
    3、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对国内价格上升的影响
    
    自1997年以来,我国和世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走势出现十分吻合的现象。随着我国贸易依存度逐年走高,我国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既受国际供求因素影响,又受国内供求因素影响,出现国内外价格联动效应。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市场需求进一步活跃,动荡的国际环境也拉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升。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商品特别是初级产品需求大量增加,石油、铁矿石、钢材和粮食等产品的进口数量不断增大,国际市场供求关系通过价格传导机制逐渐影响到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以石油为例,去年我国的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9112万吨,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依存度达35%,今年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上升。我国对进口原油依赖性提高增加了石油价格对我国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我国3次提高了成品油价格。
    
    4、加工工业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传导难度加大
    
    在我国各类价格的变化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是先导指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过成本推动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推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再经过3个月左右的传导,带动零售环节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我们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多部门价格模型》测算,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通过成本推动应推升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3.5%左右,从而拉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5%。但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的传导,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商务部对2004年消费品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排队分析报告显示,下半年我国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54种,占25.7%,比上半年增加2.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有446种,占74.3%,比上半年减少了2.7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面临供给过剩、需求平稳的格局,多数生产加工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开展竞争,或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化,来扩大市场份额。汽车、家电、通讯等工业消费品市场价格,不但没有因为钢材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而提高价格,反而出现不升反降现象。
    
    5、基数因素导致在统计上表现为物价上涨过快
    
    近3个月价格涨幅较大,与去年价格翘尾因素在这几个月表现得较为集中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6、7、8、9月翘尾因素分别为3.9、4.5、3.7和2.6个百分点,到第四季度价格翘尾基本消失,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仅为0.7%。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是局部的、结构性的,主要表现在粮食和能源与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价格上涨。剔除粮食和油价的因素,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并不高,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没有顺畅地传导到消费品生产环节,这与过去我国多次出现的全面、大幅度上涨的物价上涨有着本质的区别。说明我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十分强大,过剩状况仍相当严重,以控制需求总量、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调控目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控制物价上涨,“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结构性调控措施十分必要。
    
    二、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大于现实经济增长水平,2005年物价总水平呈现平稳态势
    
    2002年年底开始的新一轮经济扩张是在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发生的。1998年开始连续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投资增长、刺激内需的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增长核算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9.5%左右,而2003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9.3%,2004年1-3季度经济增长9.5%,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我国没有出现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样的需求拉动型大幅度通货膨胀。但由于我国的生产要素没有在各个部门得到有效均衡的配置,在总体经济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产能过剩的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些部门需求过剩,突出表现为能源、原材料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工业消费品价格下跌,总体上物价上涨比较温和,属于结构型通货膨胀。随着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2005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8.5%左右,将在潜在增长水平之下运行,不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4%左右,和上年基本持平。
    
    1、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缓解,食品类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2005年粮食价格同比增幅仍将保持一定的水平,但不会出现2004年大幅上涨的局面。首先,保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仍应是2005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国家将继续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果,构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我国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只要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明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完全可以期待。其次,市场炒做因素减弱,国家整顿市场秩序,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大宏观调控,流通领域中放大粮食需求促进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三是目前粮食库存较为充足,目前粮食库存维持在3000亿斤水平,国家粮食储备尚有较大的调节余地。四是粮食价格翘尾因素基本消失。五是2004年世界粮食丰收,世界粮食库存增加,世界粮食价格出现下降趋势。但我国粮食供需仍存在缺口,2005年中国粮食消费在4.8-4.9亿吨,粮食产需缺口1000-2000万吨,只要粮食供求有缺口,仍有可能促使粮价走高。2005年粮食和其他食品价格会稳中略升,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大大减小。
    
    2、生产成本压力加大,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由负转正
    
    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减小,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增加,过剩生产能力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2005年,由于生产成本加大、工资会提高,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工业消费品传导的趋势将比较明显,工业消费品价格水平会由负转正并成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3、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将继续上升,上升幅度大于2004年
    
    2005年,政策性调价因素影响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将可能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由于各地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调受到政策制约,使各地上调价格措施出台的时间后移,因此后期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增大,对今后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将产生压力。同时,调整水、电、燃料等资源性价格也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国公用事业中水价、电价、学费等均存在较大的涨价压力,公交运输、有线电视费等也有涨价的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城市已经将水价上调纳入了既定的调价方案,明年水价上升是必然的趋势;在煤炭价格上涨、电煤价格放开之后,发电成本大幅度上升,而近年电力紧张的现状和趋势也为明年电价的上调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明年电价上调顺理成章。水、电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各地学费、公交运输费用等上调,将影响到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投资的高增长以及重工业增长过快,铁路运输将继续紧张。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使公路与水运运输成本增加,加之全国范围内的治理公路超限运输,运输价格会有所上升。
    
    4、投资增幅回落,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趋缓
    
    2005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生产资料价格也将延续2004年上升的态势。由于2005年投资增速有所放慢,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基数提高,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幅度将明显小于2004年。从主要品种看,煤炭产能短缺,价格会继续上涨。我国的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煤炭短缺。煤炭供应不足又是缺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60%以上的煤炭都用于发电,煤炭价格提高会给电价带来压力。由于前期投资规模过大,明年钢材和有色金属会形成较大产能,价格趋于稳定。石化产品的价格会因石油价格趋降而有所降低。初步判断,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约在8%左右,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加工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小幅的补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回升。
    
    5、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1-10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5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1.7%。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56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2%。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超过20%,已经引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
    
    房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储蓄负利率导致贷款买房自住的人增多,买房后准备出租房屋“以房养房”的投资需求增大,买房后倒手卖出的投机需求也增大,购房需求短期内过快增大抬高了房价,房价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增加。二是宏观调控中对土地和信贷的控制使群众产生商品房供给将跎佟⒎考劢仙脑て冢粕朔康夭鄹瘛H峭恋丶鄹竦某中险侵苯油贫朔考凵险恰=衲甓径鹊丶燮骄欠?1.5%,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地价大幅上涨,其中,杭州同比上涨81.3%,南昌上涨36.7%,上海上涨24.8%,沈阳上涨24.7%,天津上涨21.6%。第四,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企业开发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价的上调压力。
    
    上述几个原因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2005年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上升。房地产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过快将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带来较大金融风险,并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6、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加大
    
    2004年以来,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连续上升。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主要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1-10月平均比去年同期上升30.02%;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1-10月平均比去年同期上升31.14%。在农产品价格开始出现下降的同时,能源和主要工业原料价格继续上涨,期货价格升幅高于现货价格。今年石油价格连创新高,10月份曾突破55美元/桶。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石油价格仍处于高位上。初级产品价格变动可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影响我国的物价变化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首先,其价格直接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这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其次,因进口价格提高,我国生产环节成本随之提高,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物价上涨带动工资、利率、租金等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引发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近年来,我国能源、原材料对世界贸易的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我国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35%、36%和46%,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5%以上。由于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恰逢周期性峰值的位置,从而导致我国进口量在增长的同时,进口额以更大的比例增长。由此带来的价格传递效应对我国总体物价水平产生不小的冲击。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