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第一见证包钢成为“钢铁巨人”

2004-09-22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9月21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包头钢铁集团迎来了自己的50华诞。半个世纪风雨兼程,从单一的钢铁生产到钢铁、稀土两个巨轮飞速运转,从计划经济的“皇帝女”到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包钢以创造中国钢铁和稀土工业的十项第一,以拥有63个钢铁品种、53个稀土品种、年销售收入突破170亿元的骄人成绩,成为共和国当之无愧的“钢铁巨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组书记吴建常在包钢50年庆典上历数了包钢的十项第一:生产了我国第一支60公斤/米重轨,第一支75公斤/米重轨,第一支轻型薄壁大型工字钢,第一支BIV-50型钢板桩,第一支国产石油套管,第一支60公斤/米铌稀土轨,第一支国内最大口径无缝钢管,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大型稀土专业研究院,发起并上市了我国第一个稀土业股份公司。吴建常说,包钢白云鄂博矿是世界瞩目的铁、稀土等多元素共生矿,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钍、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包钢在冶金企业中以钢铁和稀土为主业的独特产业优势,发挥这种优势,包钢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稀土科研、生产基地。
    包钢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0个第一的背后,凝聚着包钢三代人“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奋斗历程。50年前,一批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在阴山脚下、昆都仑河畔的千古荒原上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孕育了包钢的诞生,结束了千里草原不产寸铁的历史,一首《草原晨曲》从此传遍全国。最近,一部以包钢为原型反映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经历改革阵痛焕发生机的电影《钢铁脊梁》作为国庆献礼片,正在全国热播。从《草原晨曲》到《钢铁脊梁》,包钢累计产铁8161万吨、钢7856万吨、钢材5392万吨,实现税金151亿元,已发展成为具备年产铁、钢、材600万吨,年产稀土精矿10万吨、稀土产品折合氧化物5.5万吨生产能力,总资产达329亿元,并拥有2个上市公司的多法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包钢董事长、总经理林东鲁将包钢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1954年到1984年是从无到有的创业阶段。1985年到1997年,是由小到大,实现装备水平大型化、连续化、现代化的第一次跨越阶段。1998年到2003年,是由弱到强,经历市场经济洗礼,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成功实现钢联股份上市的第二次跨越阶段。如今,包钢钢铁产业已形成一、二炼钢两大体系,板、管、轨、线四条钢材精品线的生产格局,可生产热轧薄板、无缝钢管、重轨及大型材、高速线材等63个品种1970个规格,是全国冶金企业中品种规格最全的企业之一,是全国三大钢轨生产基地之一和品种规格最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之一。稀土产业形成原料、功能材料、应用产品三个系列,主要产品包括稀土精矿、稀土化合物与稀土金属、钕铁硼永磁体、稀土抛光粉、镍氢动力电池等53个品种155个规格。稀土矿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钕铁硼、负极粉、抛光粉等功能材料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以上。
    回眸50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包钢老领导黄墨滨等人将包钢的成就归结为两部历史。一是艰苦创业史。与其他兄弟钢厂恢复性开工不同,包钢完全是白手起家,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戈壁荒漠上,建立了包钢。其后,历经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专家撤走和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等坎坷,包钢人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二是科技进步史。由于白云鄂博铁矿多元素共生、含氟量高,高炉冶炼中的“三口一瘤”等顽症长期困扰包钢生产,全国相关科研部门,尤其是包钢的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从原料、选烧到冶炼、轧钢,攻关不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钢与长沙矿院共同开展的弱磁-强磁-浮选工艺试验,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包钢研发的稀土永磁材料先后在世界第一个空间探测器和我国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机上使用。稀土产业共有200余项科研成果和产品分别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奖项。
    展望未来,林东鲁代表包钢全体职工提出,要坚持体制、管理、技术三大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打造“特色包钢”“绿色包钢”和“人文包钢”,为我国从钢铁工业大国向钢铁工业强国转变再立新功。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