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利率手段应暂缓

2004-09-0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即使是在美国、日本、欧洲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贷款利率也不完全是依靠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的问题,通常银行的贷款利率会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资金的需求大于资金的供给,然后,银行依靠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自有资金比例、市场风险和项目的预期回报等“非市场”的手段逐一审查,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
    经过这一轮宏观调控以后,如果银行能够以营利和风险控制为经营目标,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自有资金的比例、项目的回报和风险进行正常应该有的审查,各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也能够硬化,那么,将来我国的货币当局也就可以靠调节利率水平来调控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正处关键期,物价水平进一步走高,短缺行业投资仍然热情高涨,加息呼声时隐时现,究竟是否采取价格手段,调节经济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发展,本报就此专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过热的原因
    《21世纪》:有种观点认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逐渐积累,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新增1168亿美元,造成了货币扩张。而货币增发,导致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你怎么看?
    林毅夫:去年外汇储备虽然新增1168亿美元,约为9700亿人民币,看似很多,但是从去年春季开始人民银行已经注意到这个情况,并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对冲因为买进外汇而发行的基础货币,因而在去年新增的2.9万亿元贷款中,来自于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增发的部分应该非常有限。而且,从1998年开始,我国年初定的货币增长目标,不管使用M0、M1或M2来衡量都没有达到,四大国有银行每年都有将近10000亿的存差,没有贷出去,即使到现在也还有很大的超额准备金,所以,并不是由于外部不平衡造成可贷资金的突然增加而导致2003年的经济突然过热。
    《21世纪》:那你认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何在?
    林毅夫:我认为去年以来的经济过热既有投资需求突然增加的原因,也有银行贷款的政策突然变化的原因,而银行贷款的政策改变更为重要。去年投资增长主要集中在三个部门:一是房地产,二是汽车,三是建材。建材投资增长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和汽车的投资突然大增,造成国内钢材、铝材、水泥、各种建筑材料出现短缺和价格提升,而刺激了建材投资的增长。现在的问题是房地产和汽车项目投资增长这么快,背后的原因为何?
    首先,是去年房地产的销售增长34.1%,汽车销售猛增了68.5%。在房地产和汽车热销的情况下,投资回报率非常高,激发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房地产和汽车的热销则是因为开放了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和汽车消费信贷,释放了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快速增长而长期积累下来的民间对商品房和汽车的存量需求。
    其次,则是银行行为的改变。建材、房地产、汽车项目的投资动辄几亿、几十亿,有的甚至是上百亿,能拿出这么多钱来进行投资的民营企业还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投资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自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以后,好的投资项目不多,银行出现了惜贷的现象,每年都有1万亿多的存贷差。但是去年,银行突然积极地要把钱贷出去,原因在于政府准备让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以迎接2006年外资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给国内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挑战。银行要上市,必须降低呆坏账比例,所以对银行的考核目标从减低呆坏账的数额变为降低呆坏账的比例。要降低呆坏账比例,最简单的办法是增加贷款、扩大分母。这样就出现了2003年贷款一下子增加了2.9万亿,银行呆坏账比例从年初的23%下降到年末的19%,降低了4个多百分点,是近几年来下降最多的一年。
    真实利率下降之因
    《21世纪》:有关观点认为利率过低,尤其是真实利率不断下降,导致资源被大量浪费,部分行业过热,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林毅夫:我国利率确实很低,但是真实利率不断降低是投资增多的“果”而不是“因”。因为,贷款猛增支持了房地产、汽车等投资过热,导致建材的价格上涨,使我国的物价在2003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由于银行的名义利率固定,在物价上升的情况下,真实利率也就出现下降,然而,贷款和投资增长在先,物价上涨和真实利率下降在后,所以,在这轮投资过热中,固然出现了真实利率不断降低的情形,不过,真实利率下降是贷款和投资增长的“果”而非投资增长的“因”。
    利率手段暂缓
    《21世纪》:对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应该依靠市场手段提高利率来抑制投资冲动,你对此有何看法?
    林毅夫: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所以目前经济学界对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过热的呼声很高。不过仔细分析,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提高利率也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这轮投资冲动尽管是私人部门做出的,但他们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且,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很高,许多项目认为投产后一二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所以,不可能把利率调到高过他们的预期回报率的水平来抑制投资。
    而且,我国多数企业关心的是能不能借到钱,而不关心借到钱以后付多少利息,这是民营企业家跟国有企业学来的。企业通常会想方设法借到钱,项目搞好了,赚到钱就会还,如果赚不到钱就赖。贷款需求对利率很不敏感,提高利率并不能遏制投资和贷款需求。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贷款利率如果纯粹靠市场里的资金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容易出现风险越高、投机性越强的项目愿意支付越高的利率,造成风险小的好投资项目付不起高利率而贷不到款,资金都流入风险高、投机性强的项目的逆向选择问题。
    所以,即使是在美国、日本、欧洲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贷款利率也不完全是依靠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的问题,通常银行的贷款利率会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资金的需求大于资金的供给,然后,银行依靠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自有资金比例、市场风险和项目的预期回报等“非市场”的手段逐一审查,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贷款完全由市场机制来配置,谁愿意付高利息,谁就能获得贷款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1世纪》:那么利率手段暂缓,目前情况下有什么手段可以来实现信贷的有效供给呢?
    林毅夫:其实,对于各种投资项目,我国政府早有规定必须有一定自有资金才能向银行贷款。例如,房地产项目从银行贷款时,自有资金要达到20%,而且土地必须已经批下来,平整到一定程度银行才可以给予贷款。在钢铁行业自有资金比例的最低要求是25%,水泥行业是20%,否则银行不该给予贷款。
    但是,去年作为我国金融业核心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的做大分母以降低呆坏账比例的需求,放松了对企业自有资金的要求,给不少高风险项目提供了融资。
    所以,在我国当前的贷款增加过速、投资增长过快的环境下,抑制投资过热的主要措施应该是运用窗口指导,加强要求商业银行认真执行在审查、监督贷款项目上早就应该发挥的正常的功能,这是必要的亡羊补牢的措施。而且,这种措施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效果是显著的。
    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采用窗口指导,发挥商业银行项目审批的正常功能,是我国宏观调控措施上的一个进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应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把所有的项目都砍掉。而是应该根据各个不同项目的情况,对拥有足够自有资金、项目好的企业,应该继续给予贷款,支持这些企业把投资项目建成。如果自有资金不足、项目回报预期差的项目应该停止继续给予贷款。这样才可以避免重蹈过去“砍贷款、砍投资、砍项目”一刀切的治理整顿方式。
    经过这一轮宏观调控以后,如果银行能够以营利和风险控制为经营目标,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自有资金的比例、项目的回报和风险进行正常应该有的审查,各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也能够硬化,那么,将来我国的货币当局也就可以靠调节利率水平来调控宏观经济。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