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降温提供了更有效调控经济的机会

2004-07-21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全球市场的投资者们已经把拿破仑(Napoleon)的这句名言牢记在心──中国睡狮一旦惊醒,全世界都会为之震动。
    最近几个月,对中国经济可能硬著陆的担忧不绝于耳,全球各个资产市场因此数度暴跌。汇市、股市、债市和商品市场无一例外围绕著中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前景起伏跌宕。
    不过,高速发展的经济微幅放缓也是件好事。中国政府上周五宣布,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9.6%,略低于第一季度9.8%的增幅。这一消息受到市场人士的普遍欢迎。经济发展势头依然火爆,但增幅低于市场普遍预计的愈10%这一事实也令人振奋。大多数亚洲国家股市的紧张情绪都有所缓解,股指随即大幅飙升。至少在眼前,中国政府通过加息来给经济降温的必要性不那么大了。
    很容易解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什么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这么大反响。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已经将全球的石油、煤炭和钢铁价格逐一推上历史高点,这个国家大量需要各类金属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从铅,到黄金和白金不一而足。2003年全球市场的铜需求量激增25%,铝的需求增长23%,镍的需求更是激增了50%,其中大部分都要拜中国所赐。
    耕地面积有限也迫使中国大量进口大豆、小麦、棉花、木材和其他农产品,来满足13亿人口的衣食住行所需。
    不论中国购买哪种商品,牲畜、蔬菜还是矿产,只要中国一买,全球市场所余就会减少,价格也就乘势上扬。2000年全球海运铁矿吨量的16%是输往中国,到2003年已经涨到了28%。据U.S. Global Investors, Inc.估算,这个比例到2004年会升至31%,2005年增至33%。
    不过,经济增长放缓会削弱对原材料的需求。中国市场需求减弱会给世界市场减轻一些压力,但会让不少投机者大为不安。他们预计全球商品价格会持续劲升,并提前做好了头寸安排。
    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也会受到中国经济降温的冲击,少数国家受损较重。例如,澳大利亚向中国大量出口各类商品,而日本和韩国则出口制成品。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会逐步波及到亚洲地区的股市和汇市。
    经济降温提供了更有效调控经济的机会
    虽然第二季度GDP增势放缓,但也表明中国政府旨在实现软著陆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成效。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的高级货币策略师伍尔霍克(Michael Woolfolk)认为,最新的GDP数据表明中国政府有能力适度放缓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控。
    中国25年前走上改革之路,投资者的确大为震惊,但那是满怀希望,而不是忧心忡忡的震惊。中国漫长的边境线将一一打开,向全世界展现无限诱人的商机。经过长达数世纪的隔绝,中国急需了解外部世界的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包括制成品和原材料。
    外商投资源源不断涌入中国,促生了全世界一次空前的经济繁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GDP维持了数年的两位数增幅,是许多发达国家的三倍、四倍甚至更高。
    然而,虽然经济形势喜人,中国领导人脚下仍有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老旧陈腐的亏损国有企业,它们依靠著从银行体系划拨的指令性贷款维持一线生机,而中国的银行体系此时已经不堪重负。
    政府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关闭这些国有企业,否则数百万员工顿时就会生计无著,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然而,金融体系如果不能摆脱国有企业的沉重负累,就无法达到国际标准,与世界接轨。
    九十年代末期全球经济一片萧条,但中国领导人誓言将GDP增幅维持在8%左右。当时的普遍看法是,循序渐进的国有企业改革每年裁减的冗员要想被新增就业机会充分吸纳,经济增幅就需要维持在8%。
    但要取得平衡很难。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遏制发展速度,经济就有过热之虞,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暴跌等种种弊端就会随之而来。但如果调控力度过激,后果也同样严重,最终的危机就是社会动荡。
    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不急不缓,但实际结果尚未可知。在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前景明朗之前,投资者仍然会心存疑虑,尤其是那些把宝押在中国需求将持续增长并推动价格上涨的投资者们。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