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投资增长的特点与调控

2004-06-0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有关专家围绕这一重点深入分析——当前投资增长的特点与调控
    关注:当前投资主要问题
    2003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6.7%,扣除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速可达22.3%。2003年的投资增长贡献率已远远高于1985年、1988年和1993年的投资过热时期,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显著增大。2004年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加快,1至4月份,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47.4亿元,同比增长42.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如果投资延续2003年以来的惯性增长,2004年全年投资增幅将可能超过30%。这一增长趋势必将不断加剧基础产业和设施供给紧张局面,促使社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2004年以来,投资动向值得进一步密切关注。1至2月份,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投资增速蹿升至53%,之后逐渐回落,1季度增速比1至2月回落5.2个百分点,1至4月增速又比1季度回落5个百分点,增速回落趋势明显。
    我国投资增速加快引发了市场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煤炭、电力等中间产品需求的增加及价格上涨。2004年1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3%,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分别上涨23.5%和20.5%。但是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没有传导到下游消费品价格环节,1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又以食品和少数服务项目价格上涨为主,这两项共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88个百分点。而除此以外的其他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落,影响价格总水平略有下降。我国价格传导机制出现重大变异的主要因素在于,制约消费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消费品市场明显供大于求等,所以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只是进一步压缩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投资需求扩张带来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就不太可能带来消费价格以及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具有无限扩张的空间而永远不会过热。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投资增长→收入增加→储蓄以更快速度增加→进一步转化为投资增长,体现为储蓄与投资的“双向循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毕竟有较大部分要增加消费品供给,消费需求启动乏力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更大过剩和产品的更多积压。2003年以来,就连成为消费热点的汽车也出现了库存增加的局面。因此,与相对薄弱的消费需求基础相比,许多行业的当前投资扩张是缺少市场支撑的。其次,由于消费的体制约束的存在,投资并不需要引起众多社会商品的供需紧张,而只要导致某几种重要商品或服务的“瓶颈”出现,就可以认定其冷热程度了。2002年以来,我国电力供需矛盾有所加剧。2003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情况,2004年预计仍将有超过一半的地区采取拉闸限电措施。电力、煤炭和交通紧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当前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势头。
    剖析:投资扩张深层原因
    当前存在的城建热、房地产热、汽车热、钢铁热,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的投资冲动有关。大规模举债搞城市建设,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增加土地收益和税收来源,从而形成良性的偿债机制,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基本想法。但是,这一思路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良好的预算风险约束。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活动缺少这一约束机制,导致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建投资往往会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无限度扩张。当前,各地的招商引资大战实际上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地方政府的行为相当大程度上扭曲了市场信号,从而实际上误导了企业的预期。这意味着即使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无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下,也变成有利可图了。企业市场行为的扭曲进一步刺激了从原材料工业到加工工业等行业非理性投资冲动,加大了相关产业投资过热的风险,导致大量不符合环境与生态要求、对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项目上马。
    我国的投资扩张通常与信贷投放以及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紧密相关,特别是投资增长与狭义货币(表明了企业存款规模变动)增长高度相关,说明只要有充足的资金供给,投资快速增长几乎是必然的。在国有及其他形式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各月累积增幅都超过了40%。2004年1季度,在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又同比增长了59%,增幅高于同期投资完成额11个百分点。作为投资的先行指标,贷款大幅增加预示未来投资仍然有很大动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中长期贷款达到63401亿元,增长30.4%,增幅比2002年同期上升了6个百分点。到2003年底,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40%,这一比例比2002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1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比1997年底提高18个百分点。2003年底,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加14759亿元,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53.3%,这一比例比年初大幅上升了8.8个百分点;与年初相比,中长期贷款多增加了13409亿元,占同期全部贷款增加额的55%。
    探究:未来投资调控措施
    针对一些行业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增幅过大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调高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房地产4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严厉查处“铁本事件”,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物流园区等项目。由于政策实施与产生效果一般都有一定的时滞,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效果必将进一步显现。
    鉴于2003年以来的贷款大幅度增加,央行曾采用较为严厉的政策措施,把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7%,希望减缓银行放贷速度。此外,央行还出台了一系列“窗口指导”的配套措施,希望抑制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银监会也在近期开始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进行特别检查,以尽可能细致地掌握贷款风险状况。各商业银行分支行也开始严格按照总行发布的行业指导目录调整贷款投向和授信范围。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作用空间和效果更为显著。
    赤字与国债政策的主动“撤火”有利于抑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膨胀。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内部结构需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大力削减行政事业性支出以及带有明显收益的基础性资本支出规模,加大中央向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对当前的投资膨胀倾向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行政性紧缩措施。管住土地与清理债务,将在很大程度上管住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要坚决抵制超能力负债进行的投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的投资、以不顾资源约束进行的投资。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地方政府债务的全面检查和调研,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资信评估,确定其信用等级,加强市场和社会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的监督和约束。要按照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坚决落实对各类开发区的清查与撤并。减少地方政府越权审批、违规滥占耕地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与规范各类减税、低价出让土地的优惠政策的工作。《经济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