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钢铁工业重组与未来展望

2003-05-15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日本经济传统的护卫舰队式的产业结构,互助组式的社会结构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银行、保险、流通、建设、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每天都在出演合作-联合的重组剧,并被宣传媒体所炒作。钢铁工业也没有躲过大潮的冲刷,重组的动向日益显著。

  一、世界钢铁企业的组织基础在变化

  首先,如表1所示,1975年、1996年、2001年世界钢铁产量排位在前20名的企业发生了激烈的变动。从1975年到2001年的四分之一世纪内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第一是韩国的浦项综合制铁超过了新日本制铁,跃升至首位,过去没有入围的中国宝山钢铁、鞍山钢铁、中国台湾的中国钢铁等亚洲企业崛起,相继进入前20位;第二是前10位中有6家是欧洲的钢铁企业,它们是卢森堡的Arbed、法国的Usinor、英国的Corus、德国的Thyssen-Krupp、意大利的Riva,以及总公司设在英国的LMN(Ispat);第三个变化是美国高炉产业的凋零,1975年曾经榜上无名,相反,小型轧钢电炉企业Nucor却跃升到第14位。

  将2001年与1996年相比较。可以看出,欧洲企业的产量在大幅度增加。2001年位居第三的卢森堡的Arbed由于并购了西班牙的Aceralia,产量成倍增加由1996年的1180万吨提高至2001年的2340万吨。位居第5的法国Usinor于1998年收购了比利时的Cockerille-Sambre以后,产量由1996年的1500万吨提高至2001年的2100万吨。位居第6的英国LMN(Ispat),由1996年的940万吨上升至2001年的1930万吨,其产量成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998年收购了美国的Inland Steel。位居第8的英国Corus是1999年英国的British Steel和荷兰的Hoogovens合并而成的企业,单是British Steel的产量就由1996年的1610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770万吨。此外德国的Thyssen与Krupp在1997年合并以后,成立Thyssen-Krupp Steel,跃升为产量居世界第9位的钢铁企业。就这样,在最近的5年内,除了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各国的钢铁企业经过此起彼伏的兼并重组,跨越国境的离合聚分,把世界钢铁工业带进了地壳大变动的时代。

  二、欧洲钢铁工业的重组

  进入20世纪80年代,欧洲钢铁工业在钢铁需求停滞甚至减少的状况下,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欧洲委员会(EC)及其各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国家补助,对过剩生产能力和人员进行了削减。但是,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随着东西德国的统一,苏联的解体,以及日本和美国陷入金融危机,钢铁市场又陷入了全球性的萧条。欧洲钢铁工业再次面临供给能力过剩的问题。1993年EC委托钢铁业界的专家布朗先生制定了所谓的布朗计划,据该计划估算,1992年的粗钢生产能力需要削减2580万吨,并要求各个企业按照该数字确定各自的削减目标。该计划还提出,为了削减5万人以上的从业人员需要投入的资金大约为60亿欧元(按当时的汇率大约为70亿美元)。由于各国政府难以确保如此庞大的资金数量,结果削减对象仅限于以国有企业为主,削减目标仅达到1200万吨。削减计划中途夭折。

计划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间企业对国有企业获得巨额补助表示强烈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持续多年的国家和EC主导的钢铁工业重组就此宣告结束。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以民间企业为主导的重组和企业规模的巨大化。作为第一阶段,国内企业之间开始合并,然后扩大到跨越国境的合并,主要是设备的共同利用和业务的交换。第二阶段,跨国并购在1995年以后急剧增加。此次钢铁工业兼并重组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1994年以后,欧洲经济好转,钢铁企业的利润状况有所改善,虽然国家补助制度依然存续,但除了个别例外,基本上没有采用。第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取得进展。1992年欧盟市场的统一,苏联、东欧解体导致的欧洲区域的全球化进程加快,在竞争更加激烈的条件下,钢铁工业的重组开始完全以民间为主体。结果,欧洲平均每个企业的粗钢生产能力由1500万吨上升到了2500万吨,形成了若干个规模巨大的全能钢铁企业集团。

  过去中等规模的钢铁企业跃升为世界第三

  首先是卢森堡的Arbed集团。Arbed集团是卢森堡这个小国最大的企业。该企业20世纪80年代的粗钢生产能力只有500万吨,在世界位于中等规模,产品以棒钢为主。但是该企业于1962年收购了比利时Sidmar的多数股份,整个集团公司的粗钢生产能力达到了730万吨。以后于1994年对德国的Kloeckner(以后的Stahl Werke Bremen)高炉企业出资68%,1997年又取得西班牙的Aceralia表面处理钢板厂35%的股份,近年来在欧洲一带扩大生产基地,其粗钢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500万吨,2001年的粗钢产量居世界第三位。该集团公司以全方位、多品种、全规格的大规模生产为目的,收购了经营恶化的企业和原来的国营企业,进而在2001年11月与法国的Usinor合并,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

  法国企业与比利时企业合并而成的Arcelor集团

  其次是Usinor集团。Usinor集团由法国Usinor-Sacilor与比利时的Cockerille-Sambre合并而成。法国曾经有22家钢铁企业,1948年成立Usinor,1951年成立Sidelor(以后的Sacilor),许多企业分别被这两家企业兼并。这两家企业的股份中,国家股分别占50%以上。1987年两家公司再次合并,成立了Usinor-Sacilor,1995年实现了民营化。以后,公司改名为Usinor,下设碳素钢板、不锈钢、特殊钢等3个部门。

  比利时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以东部Liege为中心的Cockerille和以西部Charleroi为中心的Hainaut-Sambre两家企业的生产组织体制,两家企业于1981年合并而成Cockerille-Sambre。20世纪90年代民主德国Eko Stahl民营化以后,1995年将股份出售给Cockerille-Sambre。Cockerille-Sambre的炼钢厂位于内陆,而且设备大都老朽,因此国家注入了很多资金,进行设备报废和人员精简,但是没有恢复竞争力。1998年将54%的股份出售给法国的Usinor,并进入Usinor集团。经过这样的整合,Usinor集团2001年成为粗钢产量居欧洲第2位、世界第5位的钢铁企业集团。此后,该集团又再次与欧洲最大的Arbed集团(包括下属成员西班牙的Aceralia)整合,并于2001年11月得到欧盟的批准。就这样,新公司--Arcelor的粗钢生产能力达到4600万吨,超过韩国的浦项综合制铁、日本的新日本制铁,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集团。

  英国与荷兰的两个公司合并后,跃居世界第八

  第三是Corus集团,它是英国的British Steel与荷兰的Hoogovens合并的产物。British Steel是1988年民营化以后,在欧洲钢铁企业中第一家上市的企业,尽管以后该公司保持稳定顺利发展,但开始意识到欧洲大陆钢铁企业重组带来的危机。为了适应欧洲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开始走出英国国界,向欧洲大陆扩大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荷兰的Hoogovens为了对抗周围企业通过合并、收购而大型化的事态,与英国British Steel的愿望取得一致。1999年两家公司合并,成为粗钢生产能力达2300万吨、位居世界第8位的钢铁企业。它发挥了两个地区特点,并以互补性的产品为核心竞争力,取得双赢效果。

  德国两家公司的合并以经营合理化为目标

  第四是德国的Thyssen-Krupp。首先是1992年民营高炉企业Hoesch(粗钢生产能力410万吨)与Krupp(460万吨)合并,组建Krupp-Hoesch,Krupp-Hoesch又向Thyssen的镀锡钢板销售子公司Rasselstein投资,与本公司的镀锡钢板部门合并,于1994年成立Rasselstein-Hoesch公司。在不锈钢领域,1994年两家企业成立了Krupp Thyssen Stainless。就这样,在对特殊品种的生产进行整合以后,1998年对剩下的主力部门--钢板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了Thyssen Krupp Stahl。Thyssen占60%的股份,Krupp-Hoesch占40%的股份。Thyssen Krupp Stahl大规模的企业重建计划于2001年完成,该计划不仅使两家的合并实现了规模的成倍增加,而且实现了设备的合理化、效率化。该集团的长期战略重点是扩大高附加价值的表面处理产品的生产。

  RIVA集团居世界第十位

  第五是意大利的RIVA集团。1988年,二次大战前成立的产业复兴公司(Industry Recovery Institute IRI)的下属企业(国家控股) Finsider的钢板生产厂商Italsider、不锈钢生产厂商Terni、钢管类生产厂商Deltasider等3家企业合并成立国营企业ILVA。20世纪90年代,按照生产品种,将钢板部门ILP、不锈钢部门AST和钢管部门Dalmine分别出售。其中Dalmine出售给了阿根廷的Terni,AST出售给德国的Thyssen,其主力部门ILP被意大利的大型电炉企业Riva收购。由此,Riva成为拥有1330万吨粗钢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在2001年世界粗钢产量排位第十。由于Finsider、ILVA时代靠政府补贴的老朽设备均已报废,这使Riva能够以便宜的价格收购钢厂,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具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ISPAT集团迅速扩大

  总部设在伦敦的世界第五大钢铁企业LMN(Ispat)集团,其发源地在印度加尔格达,1950年靠炼废钢起家,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国内和印度尼西亚设立电炉厂Ispat Indo,1989年先后收购了墨西哥、加拿大、德国、哈萨克斯坦、芬兰的钢铁厂,并以熔融还原炼钢为基础,发展成为多国籍电炉厂商,进而在1998年收购美国的Inland Steel(六大高炉厂家之一),跻身世界钢铁企业十强行列。促使这种破天荒式的扩大规模成为可能的是超乎寻常的资金筹措能力。

  日本的商法过去对控股公司予以限制,企业的分立手续也很繁复,很难像欧洲企业那样进行分立和合并。3年前,日本对商法进行了修订,制定了股份交换和转让等相关制度,公司分立制度也在两年前纳入法制化,这些制度的修改,使日本的钢铁企业也能够进行欧洲企业那样的资产重组。

  三、日本钢铁企业的合作与整合

  日本钢铁企业的经营环境与欧洲同行非常相似。首先是钢铁需求低迷;其次是国内市场开放,趋于全球化;第三是从上游工序到下游工序都存在设备过剩现象;第四是已经不能从国家得到任何补贴;第五是受到韩国浦项综合制铁和中国台湾的中国钢铁公司等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日本钢铁企业的生存环境比欧洲企业更为严峻。

  NKK与川铁的业务合作

  2000年4月6日,日本第二和第三大粗钢生产企业NKK、川崎制铁分别在下属的4个炼钢厂之间进行物流、维修和销售3个领域的合作,据说这样可以使3个领域的成本下降几个百分点。此后两家企业在上述3个领域互相利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设备的共同使用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经过一年的摸索,在2001年宣布以对等地位进行全面经营整合。其目标是:第一,加强经营基础,提高技术能力,发挥水平最高、效率最高的炼钢厂的作用,以获得最强的竞争力;第二,以好的业绩获取股东--资本市场的高度评价。整合的时间表为:第一阶段(2002年初),两家公司通过股份转让方式设立共同的控股公司,两家公司归属其下;第二阶段(2002年4月),将置于控股公司下的两家公司(NKK和川崎制铁),按照业务范围进行重组。此后,公平交易委员会在对两家公司整合后市场份额超过25%的无取向硅电钢、容器用钢板、管线用钢管进行调查后,认定两家公司的重组没有违反《反垄断法》,于2001年予以批准。

  JFE集团的诞生

  重组的新公司名称为JFE,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日本(J字头),钢铁(Fe符号),工程(Engineering);第二层含义是代表日本未来的企业集团(Japan Future Enterprise)。控股公司的名称为JFE控股公司。

  2003年4月,JFE控股公司下属的两家企业将被重组为5个业务部门:钢铁(JFE钢铁公司)、工程(JFE工程公司)、城市开发(JFE城市开发公司)、半导体(川崎微电子公司)、研究开发(JFE技研公司)。对钢铁部门下属的几个炼钢厂进行整合,通过邻接的钢厂整体运营,早日达到最高的竞争力水平。将两家公司的4个位于东部的炼钢厂合并为东日本制铁所和西日本制铁所两个炼钢厂,该集团计划2005年以前每年取得如下整合效果:

  在降低成本方面:(1)管理部门、间接生产部门提高效率,削减费用300亿日元;(2)扩大规模,整合规格,使采购成本下降200亿日元;(3)建立最适宜的生产体制,降低生产、维修、物流费用,以及通过设备的集约使用,避免重复投资,使设备费用减少200亿日元;(4)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和开展双方技术交流,减少费用100亿日元。以上合计可望每年减少800亿日元的支出。

  在提高利润方面:(1)经常利润2000亿日元(2000年为1100亿日元);(2)含利息负债余额1.8万亿日元(2000年2.53万亿日元);(3)总资产税前经常利润率(ROA)6.5%(2000年3.7%);(4)销售额经常利润率(ROS)7.5%(2000年4.1%)。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JFE控股公司2002年上市。经营整合以后的JFE钢铁公司的11座高炉中,停运两座,扩容1座,改造1座,同时计划停运5条轧钢生产线,以削减过剩生产能力。2002年已经取得的效果是;(1)通过技术交流使优势技术发挥效果,节减60亿日元;(2)通过推进OEM等减少重复投资100亿日元;(3)削减采购成本40亿日元。以上共计减少成本200亿日元。

  新日本制铁与神户制钢的业务合作

  2001年4月,NKK与川崎制铁达成全面合作意向之后,其他大型高炉企业住友金属工业与神户制钢的动向非常引人注目。此前,住友金属曾经与新日本制铁之间开展了转让无缝钢管和接受H型不锈钢委托的合作,而神户制钢将转向以高档产品的生产为主营业务。

  2001年12月,新日本制铁和神户制钢就加强钢铁领域的竞争力达成了一揽子的合作意向。双方正在探讨的协议内容如下:(1)在高炉改造与维护期间互相补给铁源,在新日本制铁的中山制钢所高炉停运后,神户制钢协助提供相应半成品;(2)相互有效利用物流设施;(3)合作采购原料;(4)临近的工厂之间开展资材利用或维修等方面的合作;(5)两家公司之间有效使用设备,工厂占地互补。

  对这次合作两家公司各有所图。神户制钢希望在坚持以往独立发展方针的前提下,得到单独行动无法实现的降低成本效果;新日本制铁则希望得到稳定的铁源供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与神户制钢的结合,增强其在行业的主导地位。

  新日本制铁与住友金属的合作

  新日本制铁与神户制钢宣布合作的一周以后,新日本制铁与住友金属开始协商双方的合作。具体探讨的内容为:(1)确立铁源供应体制,新日本制铁根据需要对住友金属建立该供应体制提供配合;(2)为降低成本,双方探讨制造、物流、原材料采购,以及相邻的工厂之间的合作;(3)探讨通过加强两家公司外协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日铁焊接工业公司与住友焊接工业公司已经合并);(4)两家公司在各自有优势的领域,建立互补关系,例如在不锈钢薄板(住友金属接受新日本制铁热轧材的供货)、H型钢方面(通过相互开展OEM提高物流效率)加强合作。

  新日本制铁否认与神户制钢的业务合作是为了建立按照产品品种划分的联盟,而且目前还不准备进行废弃设备等结构性的改革。但是,如果它与神户制钢、住友金属3家的协商达成协议,那么就可能形成进一步建立联盟的空间。

  2002年2月,新日本制铁与住友金属达成合作协议,合作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1)对住友金属的和歌山工厂的薄板制造体制进行结构改革;(2)有效利用和歌山的铁源及其设备;(3)不锈钢领域作为双方共同的事业予以加强。

  住友金属和歌山工厂薄板生产设备将全面停运,将和歌山工厂150万吨薄板生产能力中的100万吨纳入鹿岛工厂,其余50万吨以OEM方式由新日本制铁生产。住友金属的和歌山工厂的高炉最近刚完成大修,双方对其轧钢生产设备停运后半成品的销路,能否稳定地向中国台湾的中国钢铁公司供货问题,以及如何在不锈钢领域合作的问题进行了协商。如上所述,住友金属已经在全数购买新日本制铁不锈钢生产需要的材料(热轧材、厚板坯),以提高收益能力。

  在降低成本方面,双方的协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物流所用运输船、载重汽车的共享;(2)在原料采购方面,为降低采购和库存成本而相互协作;(3)邻近工厂之间互相利用设施。

  两家企业订立了2003年实现整合的目标。现在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属分别拥有4条和3条不锈钢板生产线,最近研究的问题是,整合以后停运一部分设备。为此需要在整合之前对生产体制进行改革。据说有可能共同出资建立新的公司,以提高合作初期的利润。

  神户制钢、新日本制铁、住友金属的一揽子合作正在陆续展开。但是现实的成本降低效果尚不明显,而且受到目前企业体制框架的限制。今后合作的具体进展值得关注。可以预见,迄今为止的日本钢铁工业5家企业的生产组织体制将集中为两大集团,一个是NKK和川崎制铁组成的JFE集团,另一个是以新日本制铁为核心的与神户制钢、住友金属工业展开一揽子合作的集团。

  四、日本钢铁企业的全球合作

  最近,日本钢铁企业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外积极展开合作,合作的目的有以下3点:(1)企业之间展开广泛的、一揽子的业务合作;(2)通过与国外汽车钢板用户的技术合作,确立对当地汽车生产企业的钢板供应体制;(3)通过合作确保材料(半成品、热轧材等)的稳定供应。

  一揽子的业务合作

  首先是新日本制铁与韩国浦项综合制铁之间2000年5月缔结了“战略性联盟协定”。此后两家企业设置了促进委员会,确定了具体的合作关系:(1)互相持股;(2)合作技术开发(带钢-铸模、钢材组织测量技术、节能和排放处理技术等);(3)铁矿石、煤炭的合作开发;(4)合作构建信息化系统;(5)共同经营海外营销网点。

  同时,新日本制铁于2001年1月与法国的Usinor结成“全球战略联盟”。在Usinor于2002年2月与Arbed(卢森堡)、Aceralia(西班牙)进行经营整合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Arcelor以后,该战略联盟得到继续。新日本制铁正在与美国企业探讨扩大在美业务合作,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以及开展建筑钢材领域的新合作计划。在与美国企业订立“汽车钢板技术合作合同”的基础上,与印度的塔塔钢铁公司缔结了“汽车钢板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向使用该印度钢铁公司钢板的汽车厂供货。新日本制铁与宝钢集团也在进行关于合作的谈判。NKK曾经购买过美国第四大高炉厂商国家钢铁公司的股份,并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经营权,但由于2000年以后国家钢铁公司的经营情况恶化,该公司2002年3月申请适用联邦破产再生法。

  确立对汽车厂商的供应体制

  为了确立对汽车生产厂商的供应体制,日本钢铁企业在欧洲、北美地区展开合作。新日本制铁与Arcelor之间缔结的一揽子协议就是以“汽车钢板技术协定”为核心的。不仅在印度,在北美地区也在探讨类似的合作。该公司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美国高炉厂商内陆钢公司(现Inland Ispat)之间合资成立汽车用冷轧钢板和表面处理钢板生产企业。此外,共同组建JFE集团的NKK和川崎制铁也与德国的Thyssen Steel之间缔结了以汽车钢板以及研究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合作协议,包括提供和共同研究表面性能优良的高抗张力钢板、新一代防锈钢板,以及特制薄板应用技术。在北美,NKK与国家钢铁公司,川崎制铁与AK钢公司分别缔结合作协议,今后两者之间如何进行经营整合值得关注。此外,川崎与加拿大钢铁公司缔结了关于汽车用钢板、汽车用特殊钢的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合作协议。住友金属则在欧洲与Corus(原英国British steel与荷兰Hoogovens组合而成)之间,神户制钢与奥地利的Voest Alpine之间正在缔结关于汽车用钢板的类似合同。在北美,神户制钢与美国钢铁公司之间就表面处理钢板合资工厂的经营和技术合作缔结了合同,新日本制铁则与美国的AK钢公司、德国的Thyssen Krupp steel之间达成了合作意向。

  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关于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方面的合作主要有:川崎制铁1999年11月向韩国东国制钢的电炉厂出资,以保证半成品的货源稳定。接着,川崎制铁于2000年12月与韩国的综合薄板-钢管厂家现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保有了该企业10%的股份,川崎制铁最大的目的是通过合作每年得到10万吨热轧材的稳定供应。

  五、未来展望

  目前,世界钢铁工业面临亟待解决的中期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约束钢铁贸易纠纷,另一个是对过剩制造设备进行调整,这两个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出口国对美国政府根据其贸易法201条实施紧急进口限制(特保条款)采取对抗措施,造成了世界钢铁贸易的混乱局面。即使美国与出口国政府之间就适用例外产品进行协商,以化解争端,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美国钢铁工业(特别是高炉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丧失,另一个是世界1.5亿~2亿吨粗钢生产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近数十年来,每当世界需求增加时,过剩产品就会从世界各国流入美国,美国钢铁工业就要求对外国商品提起诉讼,如此反复不断。即使美国钢铁工业恢复竞争力,退休金、医疗保健的负担仍然很重,尽管曾经向政府要求减轻负担,但是难以解决。关于世界过剩能力的削减问题已经在OECD进行多边谈判,但是削减能力的成本是很大的负担。

  世界钢铁工业在重组,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世界钢铁工业还将继续重组,这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日刊《金属》2002年9月文章】(作者:左近司 忠政)

附表:世界主要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  单位:百万吨

排位

1975年

1996年

2001年

公司名称

国(地区)

产量

公司名称

国(地区)

产量

公司名称

国(地区)

产量

1

新日铁

日本

32.5

新日铁

日本

25.3

浦项制铁

韩国

28.6

2

US Steel

美国

23.9

浦项制铁

韩国

24.3

新日本制铁

日本

27.1

3

British steel

英国

17.2

British steel

英国

16.1

Arbed

卢森堡

23.4

4

Bethlehem

美国

15.9

Usinor

法国

15.0

NKK

日本

20.2

5

NKK

日本

14.7

Riva

意大利

14.1

Usinor

法国

20.1

6

Thyssen

联邦德国

13.6

Arbed

卢森堡

11.8

LMN(Ispat)

英国

19.3

7

住友金属

日本

13.4

SAIL

印度

11.0

宝山钢铁

中国

19.1

8

川崎制铁

日本

13.4

NKK

日本

10.5

Corus

英国

17.7

9

Finsider

意大利

11.5

US Steel

美国

10.4

Thyssen-Krupp

德国

16.5

10

Estel

联邦德国-荷兰

9.6

川畸制铁

日本

9.9

Riva

意大利

15.0

11

BHP

澳大利亚

8.0

住友金属

日本

9.7

川崎制铁

日本

13.3

12

Republic steel

美国

8.0

LMN(Ispat)

英国

9.4

US Steel

美国

12.8

13

National steel

美国

7.8

Thyssen

德国

9.3

住友金属

日本

11.7

14

神户制钢

日本

7.7

Sevelstal

俄罗斯

8.9

Nucor

美国

11.2

15

Usinor

法国

7.1

鞍山钢铁

中国

8.6

SAIL

印度

10.9

16

Inland steel

美国

6.6

Bethlehem

美国

8.6

Salzgitter

德国

10.8

17

Armco

美国

6.5

BHP

澳大利亚

8.4

中国钢铁

中国台湾

10.6

18

Sacilor

法国

6.0

LTV

美国

8.0

Magnidogorsk

俄罗斯

10.3

19

Jones & Laugh

美国

5.2

首钢

中国

7.9

Sevelstal

俄罗斯

9.3

20

Ensidesa

西班牙

5.2

宝山钢铁

中国

7.7

鞍山钢铁

中国

8.8

20家合计

233.8

20家合计

234.9

20家合计

316.7

世界合计

643.4

世界合计

750.0

世界合计

839.9

20家占比(%)

36.3

20家占比(%)

31.3

20家占比(%)

37.7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