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成为贸易制裁“靶子”

2002-06-04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查看历史数据
    现在大家都注意到,中国已成为贸易制裁的主要对象之一。据统计,制裁中国的贸易案子逐年增加,1995年为143起,2000年达到207起,居世界各国之首。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从中国自身情况看,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如果把欧盟看成一个单位而不看德国、法国等具体国家,中国已经排列第四。但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相对而言,品种较少,渠道较窄,量大而集中,对外国市场的冲击或潜在冲击可能性大一些。
    更加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国内的不少出口企业一发现外国某市场的商机就往往一哄而上,商品雷同彼此抄袭。由于市场有限,为争抢客户而自己相互残杀,不顾一切地压价,不但亏了血本,还有“倾销”之嫌。若不改变,只会把一个个市场弄糟弄丢。
    一般说来,进口一个商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自己不能生产出这样好的商品,二是自己不能够生产出这样廉价的商品。但是,“以廉取胜”始终不是一个好办法。从历史上看,发展中国家品种单调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还是受到打压。在今天,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中国市场上,绝大多数制成品已不是供不应求,反倒是产能过剩,中、低技术产品更是如此。反观国内,有些人观念还未转变。中国一百多年来的贫穷落后状态,造成了一种心态,哪怕产品简单粗糙一点,只要便宜,能够凑合着用就行了,但那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情况。
    现在“以优取胜”才是正道。商品的档次高、质量优、功能强、品种新,人家不买也不行。“以优取胜”当然比“以廉取胜”来得辛苦和不易。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认真保护创新者的正常权益。保护得好不好,影响到我们竞争的强与弱。“以廉取胜”其实要付出不少的代价。但这个代价常常被一些非市场原因所掩盖。而往往是这些非市场因素,在我们遭到反倾销制裁时需要大家同舟共济。在遭到反倾销起诉时,听之任之畏缩不前,就可能在国际上反倾销的斗争中给人留下一个“好欺负”的印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出口商品在构成上和水平上,这些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又有了加入WTO的推动力。但是形势在迅速发展,旧的差距弥合了,新的差距又产生了,所以要与时俱进不断努力。
    近1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出口增长十分引人注目。加上西方媒体的渲染,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出口产生了“敬畏”感。在世界贸易这个领域中“敬”同“畏”似乎不易分开,中国又是国际贸易新上场的主要“运动员”、WTO的新成员,加上一些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因素,中国这个目标太大太招眼,成了自然的“靶子”。
    一些国家常常可以利用中国这个“靶子”,搞贸易保护,以便在国内政治中得分。欧美国家在中国加入WTO谈判中条件苛刻,日本、韩国在同中国的贸易摩擦中,也有国内的政治因素。日本的农民是执政党的重要选民基础,制裁对象的中国农产品有些是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返销”产品。最近有报道说,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有意在中国东北投资种植花卉,返销到日本去,如果数量大也许会成为一个摩擦的因素。据韩国学者的研究,韩国大蒜价格的暴跌并不一定是从中国进口大蒜造成的。因为价格暴跌期从中国进口大蒜的数量已在减少,而同时韩国国内产量却大幅上升。但是大蒜在韩国很重要,韩国农民占人口10%,政治影响力非常大。
    中国经济虽然历史上说是计划经济,但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完全是市场运作。可是有些国家并不了解这一点,或者没有作出应有的努力来了解这一点,因此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不放心”。其中一个表现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保障措施的条款“与传统保障措施”有所不同。换言之,就是担心政府的计划经济行为会“扭曲”市场规律。因此,对中国的出口暂时就会特别“警惕”。于是,从其他国家进口不产生问题,从中国进口就也许会产生问题。
    在世界贸易中,关税降下来了,但“反倾销、补贴”的摩擦都相应加剧了,针对中国的外在制裁因素近期不会消失,中国应当善于应对。通过磋商和相互让步有可能达到一个不伤元气的解决办法,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实施的贸易制裁远比提出制裁的案例少。贸易战烽烟四起,巨大的伤亡却并不多。当然,最好还是不要当“靶子”给别人打。


[更多详细数据,请使用钢联数据]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