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李世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02-02-06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1.中国钢铁企业的机遇
    中国钢铁企业最大的机遇在于: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钢材市场。
    1.1 发展是是中国经济的主题,长材市场有很大发展空间
    我国正处在建设高潮阶段,长材市场需求保持稳步持续增长。对于长材市场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公路建设
    从1998年以来的3年中,我国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7.4万km,其中高速公路新增11230km。我国仅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使高速公路里程从零跃居到世界第三位(1999年)。
    1995-1999年,我们建成3.44万座公路桥,172.68万延米,相当北京到青岛一个来回。目前,全国有23万座公路桥梁800万延米。
    1999年,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通车,主跨1385m,是居世界第四位的悬索桥,这标志着我国继美、英、日、瑞典、丹麦之后成为第六个建造跨度千米以上大桥的国家。香港青马大桥主跨1377m,居世界第五。近年来建成的悬索桥主要有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主跨960m)、西陵峡长江大桥(900m)、广东虎门大桥(888m)和厦门海沧大桥(648m)。
    2001年3月26日,南京长江二桥建成通车,主跨628m,在斜拉桥中居世界第三。武汉长江三桥(白沙洲)主跨618m,居世界第四。近年来建成的斜拉桥主要有闽江大桥(主跨605m)、上海扬浦大桥(602m)、上海徐浦大桥(590m)、汕头泶石大桥(518m)和铜陵长江公路大桥(432m)。
    交通部规划以"五纵七横"(总长约3.5万km)为重点的公路国道主干网建设,预计2010年建成。其中沿海的同三线(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三亚市)将有5个跨海工程,自北向南依次跨越渤海海峡、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以及琼州海峡。可以说,中国桥梁工程界在取得越江大桥工程成就的同时,也已经开始面对21世纪更大规模的跨海大桥工程建设。
    公路建设拉动了钢材消费,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公路建设共消耗钢材306万t,1999年为440万t。
    1.1.2 住宅建设
    "八五"期间,城乡住宅建成41亿m2(其中城镇10.33亿m2,农村30.67亿m2),"九五"期间,中国城乡住宅新增约64.7亿m2(其中城镇31亿m2,农村33.7亿m2),平均以每年12.9亿m2的建设速度发展,200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0m2。住宅建设目前年用钢量约在1500万t左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增加到22m2,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要超过25m2。可见,住宅建设今后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十五"建筑业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3~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建筑业的需求可保持10%~12%的增长速度。
    1.1.3 加快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总体上仍严重滞后。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但比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还低12个百分点(1998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8%左右,发达国家平均为78%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0%左右)。
    由于城镇化滞后,带来和加剧了诸如内需不足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内需不足,主要是农村居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造成的最终消费需求不足。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80年代基本在35%上下波动,90年代以后降到20%左右,1998年甚至降到了4.7%;由于城镇化滞后,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难以发挥,只有推进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即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民)问题。
    根据规划,2015年城镇人口将达到6.66亿,城镇化水平达到45%。据测算,每年新增城镇居民1860万人。小城镇的建设将是今后钢材,尤其是长材巨大的潜在市场。
    公路建设、住宅建设、城镇化进程以及铁路建设、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拉动了小型型材(特别是螺纹钢筋)、线材的生产,2000年与1997年相比钢材品种增产最多的是小型型材(811.93万t)和线材(680.72万t)。1999年螺纹钢筋的消费量达到2500万t,占钢材总消费的23%。小型型材和线材成为钢材产量中比例最大的两个品种(2000年小型材占25.34%,线材占19.97%)。
    1.2 中国经济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板带材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根据世界上主要产钢国家的发展规律,钢材生产和消费"板带比",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逐步提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各产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近几年,板带材消费的增长率高于钢材总量消费的增长率,1995~2000年钢材的平均消费年增长率为7.62%,而板带材为12.79%(其中薄板为13.3%)。预计2005年板带材消费量将占钢材总消费量的44.8%,2010年将达到46%。
    对于未来板材市场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加强油气管道建设,初步形成管道运输网
    目前,我国已建成输油、输气管道超过2.5万km,其中输气管道1.24万km。
    "十五"期间,我国将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利用,同时引进国外天然气,这促使我国输送油气管线建设掀起新的高潮,拟规划、建设上万公里的天然气、原油及成品油管道,其中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输量最大、距离最长、钢级最高、口径最大、管壁最厚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该工程,西起新疆轮南,东至上海市白鹤镇。干线线路总长约4000km,穿越吕梁山、太岳山、太行山,穿(跨)越黄河3次、淮河1次、长江1次。管径1016mm,壁厚14.6~26.2mm,需要钢级X70的钢板172.5万t,2004年建成。
    "十五"期间,还要建设青海涩北-西宁-兰州、重庆忠县-湖北武汉-湖南长沙、靖边-石家庄、靖边-呼和浩特等陆上输气管线,东海气田-浙江、南海东方1-1气田-广西的海底管线,珠江三角洲引进液化天然气管道、以及兰州-成都成品油管道等,并加紧进行俄罗斯经我国东北到华北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前期工作。
    石油天然气管线的第三次建设高潮将推动管线钢的升级换代。
    1.2.2 积极发展建筑钢结构
    钢材从短缺到充裕,钢结构从限制使用到积极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钢结构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处于贫钢的地位,因而在基本建设中长期实行了节约钢材、大力发展混凝土结构的政策。当钢产量达到1亿t/a时,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就显得与国民经济和建筑业的发展极不相应,为此,建设部修订的"建筑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钢结构的方针。
    "九五"期间,我国高层及大跨度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从高度来说,在世界最高的15座建筑中,中国大陆有3座:上海金贸大厦(排序第四位,88层,420m高)、深圳地王大厦(排序13位,69层,325m高)和广州的中天广场(排序第14位,80层,322m高);香港有2座:中环大厦(排序第8位,78层,374m高)和中国银行大厦(排序第9位,70层,369m高)。建设中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60m,地上95层,高度将超过目前世界第一高楼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塔大厦(88层,452m)。
    从跨度来说,90年代兴建北京首都机场机库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检修库之一,屋盖采用双跨153m、进深90m的3层网架,其跨度和覆盖面积都是国内最大的,可同时容纳4架波音747大型客机进行维修。
    发展建筑钢结构主要指:高层重型钢结构、空间大跨度钢结构、轻型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和住宅钢结构五大类,其中轻型钢结构中采用轻型屋面和墙面的门式刚架房屋发展最快,1998年建造面积达150万m2。《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五"末,钢结构用钢材要达到钢材产量的3%。
    机械、汽车、家电、造船与集装箱等行业的发展都将对板带提出新的要求。
    "十五"期间我们把发展作为主题,钢铁企业重视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钢材需求的拉动;"十五"期间我们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钢铁企业更重视国民经济各部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冶金工业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
    1.3 3年来,国内投资与消费拉动了钢材需求
    1996年,中国钢产量超过1亿t后,钢材产量持续增长,2000年钢材产量达到13146万t,比1999年增长8.63%,进口钢材1596万t,出口钢材621万t,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14121万t。钢材消费占世界钢材消费的比例达到18.68%,比1988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1988年,中国钢材消费量仅占世界钢材消费总量的8.9%)。
    
    项  目 1999年 2000年 2000年比1999
    增减量 增减%
    产量/万t 12102.15 13146.00 1043.85 8.63%
    进口/万t 1486.27 1596.14 109.87 7.39%
    出口/万t 368.44 620.60 252.16 68.44%
    表观消费量 13219.98 14121.54 901.56 6.82%
    
    近3年来,中国保持较高的钢材消费增长率,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重大决策: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中国政府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这批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定向用于加快农林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住房6个方面的建设。1999年、2000年又分别发行1100亿元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1998年以来,累计发行3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国债项目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约7500亿元,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0年带动1.7个百分点。
    扩大内需的政策十分正确。我国是一个接近13亿人口的大国(12.95亿人),市场潜力很大。我国正处在信息化、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转轨时期,人民生活刚刚实现小康,我国的经济总量还只占全世界的3.5%。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增长的空间还很大,发展前景看好。这就是中国钢铁企业最大的机遇。
    
    2.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
    2.1 我国加入WTO后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
    3年来,由于国内投资和消费的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钢铁生产高速增长,企业效益显著提高,着实让中国的钢铁企业火"了一把。在这种形势下,不少钢铁企业注重结构调整,提出并实施装备的改造、建设规划,无疑这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有两个动向值得注意。
    2.1.1 规划建设的板带项目过于集中
    2000年,我国宽带钢热连轧机组(含薄板坯连铸连轧机组)有12条,年产能力2351万t,经过改造,到2005年年产能力可达到3000万t。目前已实施建设的有6条生产线(年产能力1103万t),这样2005年我国将有热连轧机组(含薄板坯连铸连轧机组)18条,年产能力4100万t以上。这还不包括规划建设的7套。
    大家知道,提高板带比例是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提高板带比成为每个企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为10个可行的方案,合在一起就不一定是可行的,这就是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缺陷,即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的灾难,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合成谬误"。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钢材市场是封闭的,市场的缺口就是我们钢铁企业的规划目标,但是在加入WTO后的今天,这个思维模式改变了:我国不断增长的钢材市场,不仅为国内钢铁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国际钢铁生产厂商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板带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主要指:轿车用板、家电及包装用板、冷轧硅钢片、冷轧不锈钢薄板、镀锌板,以及厚度<2mm的热轧薄板和厚度<1mm的冷轧薄板等)。
    从世界范围看,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能力已经过剩,如不锈钢目前全世界生产能力约2500万t,产量约1700万t,开工率仅68%,这意味着国际上有一批边际成本低的旧生产线,具备低成本优势,与你竞争。
    90年代以来,一批国外大型钢铁企业压缩生产规模,放弃长材市场,在资源配置上集中精力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板带产品,以保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他们建设了一批技术水平高的新机组,具备高质量优势,与你竞争。
    国际钢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钢材市场竞争的焦点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的板带材领域上。在我国加入WTO后,要逐步降低冶金产品的关税税率,要取消钢铁产品非关税壁垒,国外板带产品进入中国的门槛低了,更容易了。
    我们从图11中不难发现,越是附加值高的板带深加工产品,近年来需求增长的越快,而自给率也越低。换句话说,相当部分的国内高附加值板带产品市场目前在外国钢铁公司手中。我们应当关注板带材品种数量缺口的多与少,但更要关注企业竞争力的大与小。"十五"期间板带产品竞争的焦点在于我们能否从国外大公司手中夺回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我们在目前板带"热"中需要冷静思考:面对摆在家门口的"世界杯"准备好了吗?从技术方案的选择、投资风险的分析、市场细分的定位、技术人才的培养,准备好了吗?我们面临的板带材竞争将是艰苦的、残酷的,这就是加入WTO后,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
    2.1.2 一些建设项目产品定位有偏差
    一些企业产品定位的偏差表现在:从规格组距上、从地域分布上、从行业领域上,追求"全",追求"一个都不能少"。这很像下围棋:你要是每个角都布上几个子,结局恐怕都被对手提走,一片也难活。
    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是资源有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时间和资金),任何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其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只能有选择地去经营。可以说市场经济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放弃",而"市场细分"是决定放弃什么,保留什么的科学依据。
    从理论上讲,市场机会是无限的,但与企业实力、专长相一致、能挣钱的产品却是有限的。我们将每个市场机会与本企业的实力进行对比,找到最匹配的几个目标市场。企业服务的对象是目标市场和目标用户群,而不是所有用户。
    加入WTO后,中国钢铁企业为了应对挑战,要关注市场细分,追求差异性,学会放弃。
    2.2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钢铁工业面临挑战
    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走低趋势,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回落,日本经济增长乏力。我们应当正视世界经济放缓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今年1至6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3%,但主要是进口增长贡献的,出口增长率为较低的8.8%,低于进口增长率5.2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0.6%,为今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月度同比负增长。
    受全球经济增长回落影响,2001年全球钢的消费增长率将下降。国际钢铁协会对全球主要地区消费预测,亚洲地区钢的消费将由2000年的增长6.9%降为增长4.0%;欧盟由增长4.5%降为增长0.4%;美国由增长3.8%降为减少0.1%;全球钢的总计将由增长5.8%变为增长2.3%,回落3.5个百分点左右。可见,今年我国钢材和钢坯出口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问题是今年上半年国内钢材生产增长过快,钢材产量7519万t,比去年同期增加1250万t,增长19.95%;同时进口钢材851万t,同比增加110万t,增长14.8%;出口钢材243万t,同比减少81万t,下降25.1%,这样国内钢材表观消费半年就达到8127万t,比去年同期增加1442万t,增长21.57%。大大超过了钢材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工业生产增长11%,汽车14.8%,发电量7.8%,电冰箱6.8%,天然气原油0.9%)。因此,必须冷静看待当前的钢材生产过高增长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依靠扩大内需,即使出口市场遭受一定损失,国内市场也还足够支撑经济的发展。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能过于乐观,特别是对世界经济放缓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要有充分估计,及早关注,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
    海尔集团有个"三只眼"的经验。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只要有一只眼就够用了,用这只眼盯住上级就行了。在市场经济中要有两只眼,一只眼盯住市场,一只眼盯住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满足市场的需要。在中国当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企业还要有第三只眼,盯住政策,才能抓住机遇。现在,钢铁企业要睁大第三只眼,关注全球经济放缓形势下,政府出台的政策,如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的鼓励消费政策、鼓励出口的政策等。这些都应密切关注,并从中找到企业各自的商机。
    2.3 技术进步引发的钢材替代材料的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2.3.1 汽车
    90年代初,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联合美国AL-COA铝业公司研究铝合金制车技术。他们推出的奥迪A8豪华轿车是世界上首辆全铝合金车身的产量型轿车。
    为了与钢铁替代品竞争,钢铁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开发了拼焊板焊接、液压成型和夹层钢板等结构一体化应用技术,大大提高了钢材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目前,新型超薄高强度钢板使用量最高达车身总重量90%。
    2.3.2 网架结构
    国内大型现代化机场候机楼和大型体育场馆及会展中心开始大量使用钢管网架工程,已建成网架结构1000万m2,每年产值估计有5~6亿元;年完成建筑面积在100万m2以上,与钢管竞争网架结构市场的是铝合金材料。
    1998年,作为世界500强会议地点的上海浦东国际会展中心直径分别为50m和38m的球形建筑网架工程使用高耐候无缝钢管。2001年,作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址的上海科技城66.9m×50.9m的椭球体单层网壳使用的是铝合金。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新建的大学生体育馆、月坛体育馆、光彩体育馆,屋盖结构采用钢管网架;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和上海浦东临沂游泳馆的双层圆柱面网壳都采用了铝合金材料。看来,在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拼搏之前,北京先有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在建设37个体育场馆上的拼搏。
    与钢铁替代品的竞争,除了靠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深入研究产品开发战略外,要特别关注客户关系,建立供应链,学会共赢。我们正处在一个"生物链"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生物链"间的竞争,所谓"生物链"就是钢铁企业与上游原料供应商、与下游钢材用户建立起的相互依存的"供应链"。
    为适应这个趋势,钢铁企业要转变观念:"钢铁企业不是卖钢材,是帮助用户买钢材","钢铁企业要为客户找产品,而不是为产品找客户"。钢铁企业要加强自己专有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世界范围内,以H型钢为主导产品的钢铁企业,无一不在研究建筑钢结构,卢森堡阿尔贝德公司H型钢的推销人员就是地地道道的建筑专家,韩国仁川钢铁公司对H型钢在韩国18条地铁中的应用了如指掌,台湾东和公司介绍台湾大地震后学校校舍建设如数家珍,马钢正在设计、建设应用H型钢的17层住宅楼示范工程。因为他们都知道:客户营销将取代产品营销,客户是一切的开始。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