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贸委最新公布部分行业“十五”规划摘录(下)

2001-07-05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电力工业
    发展目标
    ●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9亿千瓦,其中水电9500万千瓦,火电28600万千瓦,核电870万千瓦,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120万千瓦。
    ●到2005年末,除新疆、西藏和海南外,各相邻电网基本实现互联,电网结构更加合理,具备防止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能力;全国22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线路达到23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6.7亿千伏安;二次系统与一次系统协调发展,通信网络整体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平均达到99.9%,部分重点地区达到99.99%;电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7%以下。
    ●按照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要求,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全国火力发电厂主要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2000年的排放水平,并力争有所降低。二氧化硫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废水回收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到2005年,全国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进一步减少无电农户。
      发展重点
    ●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局面,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实现西电东送、电网互联和受电端网架的协调发展。同步做好二次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继续加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西电东送通道;建成七项电网互联互供工程,即:东北与华北联网、福建与华东联网、西北与华中联网、华中与华北联网、川渝与西北联网、山东与华北联网以及三峡送电广东;做好山东与华东联网的前期工作。
    ●利用现已成熟的技术手段,对国产20万千瓦和3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继续进行更新改造,使平均供电煤耗降低10-15克/千瓦时,主要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达到50%左右,提高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合理延长机组寿命,电厂自动化达到集控水平。
    ●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积极发展水电。重点开发长江中上游及其干支流、红水河、澜沧江中下游、乌江和黄河上游等流域的水电资源。“十五”期间,开工建设龙滩、小湾、水布垭、构皮滩、三板溪、公伯峡、瀑布沟等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电站,改善水电电源结构。
    优化发展火电。要继续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压缩小火电,努力实现关停小火电和替代老旧机组共2500万千瓦的目标;严格限制常规小火电的发展,不断提高大机组和高性能机组的比重;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发电,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西电东送开工建设龙滩、小湾和构皮滩等大型水电站,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当建设燃煤电厂。主要建设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昆明经罗平至天生桥、贵州经广西至广东三项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以及贵州至广东、三峡至广东两项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
    在中部电网配合三峡水电站的建设,重点配套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总规模为交流500千伏输电线路6900公里,直流500千伏输电线路2200公里,交流500千伏变电容量2475万千伏安,直流换流站总容量1200万千瓦。其中约60%的三峡输变电建设工程在“十五”期间完成。
    ●高度重视环保在继续做好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及回收利用的基础上,加大对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力度。严格执行“两控区”政策,位于“两控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或在建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火电厂,必须安装脱硫设施;位于“两控区”范围内已建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火电厂,分期分批建成脱硫设施或采取其它具有相应效果的减排二氧化硫的措施。力争在“十五”末期我国烟气脱硫产业初具规模,30万千瓦及以上的国产湿法脱硫机组投入运行。
     政策措施
    深化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促进电力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利用国外贷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电力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结合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和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程,进一步规范利用外资项目管理办法,不断改善国外投资者在发电领域的投资环境,促进外资项目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
     
    轻工业
    发展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5%左右。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中高档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知识型产品比重,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其重点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且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落后产品。
    ●提高技术水平。轻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0%左右,重点行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一些关键领域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5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家电、造纸等行业,提高生产集中度,形成一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力争创20个国际知名品牌,形成100家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宜于分散化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要放开搞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
    ●合理区域布局。东中西部地区要形成区域优势互补,遏制东西部地区轻工业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逐步形成符合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协作的区域结构。在立足和发挥动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东部地区轻工业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西部地区轻工业要加大开放和开发力度,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和企业。
    ●扩大出口创汇。轻工行业出口创汇力争由2000年的700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000亿美元左右。
      发展重点
    ●加快造纸、食品、轻工装备等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市场空间较大的轻工行业的发展
    ●着力培育和发展家电、塑料、日化、室内装饰、包装装潢印刷、文体用品等市场潜力较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新兴行业,开发新品种,拓展新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皮革、照明电器、日用硅酸盐、金属制品、日用机械等轻工传统行业,着力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
     政策措施
    ●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轻工业特点的所有制结构。对有效益、有市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项目,实行贷款贴息政策。坚决控制易拉罐、电冰箱、洗衣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味精等产品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加大对西部轻工业支持的力度。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
    ●认真研究WTO规则,利用国际惯例,合理实施产业保护。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企业治污与社会治污相结合,加大“三废”治理力度,实现轻工重点行业排放总量控制下的经济增长。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轻工业信息化进程。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促进轻工产业升级。
    ●积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轻工业现代产业链。“十五”期间,鼓励轻工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走科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轻工业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吸纳各类资金。一是更多地吸收国外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等,鼓励有条件的轻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到国外上市直接融资。二是推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三是加大轻工企业资产兼并与重组力度,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实体资本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企业资本结构。四是充分利用好金融和财政政策,促进轻工业的调整与发展。
    
      冶金工业
      市场需求
    ●我国已成为最大的钢材消费国之一,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钢材消费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预测2005年我国钢材表观消费总量达14000万吨以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钢材需求将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将继续保持多层次、多样性,并逐步向高层次演化。板带材的消费量及比例将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长材的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但消费量仍保持一定的增长。预计到2005年消费板带比由2000年的40%提高到44%。
     发展目标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等企业,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一批年产400万吨钢以上的大型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和技术改造,形成完整的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并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高质量冷轧薄板,特别是解决冷轧薄板延伸产品(如镀锌板、镀锡板、涂塑板、硅钢片等)生产所需的高质量的原料,是“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品种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重点建设好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上钢一厂)两个不锈钢冶炼、热轧中心。在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较大的地区,建设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线。
    ●加快建设新的冷轧硅钢生产线,尽快淘汰落后的热轧硅钢片生产工艺。
    ●小型材和线材发展的重点是严格控制总量,加速淘汰落后的多火成材轧机,发展以400MPaⅢ级热轧带肋螺纹钢筋为标志的新一代产品。到2005年,实现小型连轧比90%左右和高线比95%以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约2500万吨/年。
    ●无缝钢管现有能力基本满足需要。应充分发挥现有机组的能力,搞好后部精整工序的配套完善,发展高强度等级、抗压溃、抗腐蚀的石油管和高压锅炉管等产品。
    ●重点对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重轨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全长淬火钢轨生产能力。
    ●在条件好的企业,从炼钢开始进行系统改造,打通一批专业化中(厚)板生产线,淘汰一批落后的中板轧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根据我国对4米宽以上中厚板的需求现状,以及“西气东输”工程和国防、军工发展的需要,建设一套5米级宽厚板轧机。
    ●国内用量最大的品种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模具钢、不锈钢长材,同国外先进厂家实物质量相比差距很大。特钢企业要结合组织结构调整,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瞄准国际名牌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进行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配套完善,逐步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
    ●大中型轧机生产能力与2005年国内需求量相比已有较大富余,重点是提高钢材质量,进一步开拓H型钢市场,淘汰φ650开坯轧机(不宜再进行改造生产中型材)。应严格限制新建焊管机组,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的高频焊管机组。应限制建设新的镀锡线。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炭素制品、铁合金和耐火材料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实现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压缩普通功率电极、炭糊类制品,增加超高功率电极和特种石墨、微孔炭砖、炭纤维的产量。
    ●搞好几个特殊铁合金基地的技术改造,重点是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增加铬系、锰系的低碳、低硫、低磷等精炼产品,发展我国富有资源的铁合金品种及各种合金粉剂,开发硅铝钡、硅钙钒、硅锰铬、硅钙铝等复合铁合金品种。进一步压缩硅系、锰系普通铁合金产量。
      资源条件
    ●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必须从全球范围来考虑铁矿石资源的稳定供应。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等航运便利而国内铁矿石资源又相对紧缺的地区,企业应多使用进口铁矿石;内地资源条件较好的钢铁企业主要依靠国产铁矿石,进口铁矿主要作为配矿。
    ●鼓励企业加强对外合资、合作,特别是在高附加值、高技术难度产品生产、开发方面的合作。支持冶金工业重大节能环保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推进“清洁生产”,对资源综合利用及废渣、废水、废气处理形成的新兴产业和产品,实行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到国外合资、合作建矿。
    
      汽车工业
      市场需求
    1.轿车。轿车将成为汽车需求增长的主力,轿车进入家庭将是依次渐进的。中高级轿车将保持较稳定的需求,但市场占有率将有一定下降,普通级轿车,尤其是经济型轿车将成为市场主导产品。
    2.载货汽车。向重型和轻微型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重型汽车需求将会有显著增长,中型载货汽车的总需求量将有所萎缩,轻型货车市场需求将稳定增长?轻微型货车将有较大市场需求。
    3.客车。大中型客车需求将逐步增长。随着假日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中高档客车需求将稳步增长。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道路的不断延伸,使城市公交运输愈加繁忙,大、中、轻型城市客车需求稳步增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促进轻、微型客车尤其是微型客车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
    2005年汽车保有量和需求量预测单位:万辆项目总量轿车客车货车保有量2465-2545830-870770-790865--885需求量310--330110-120105-11095--1004.摩托车。摩托车国内市场将呈现持续缓慢增长态势,市场竞争仍将十分激烈,竞争的焦点将逐渐由以价格为主转向质量、价格、品种(尤以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出口到东南亚、南美的摩托车数量快速增长,预示着上述市场将有一定的增长需求。到2005年,我国摩托车保有量将达到9500-10000万辆,当年需求量为1200-1300万辆。
     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
    2005年,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
    ●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形成2--3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初步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体系,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并有部分出口。培育5--10家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关键零部件前3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零部件出口产值占其总销售额的20%。形成3--4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摩托车企业集团。
    ●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是轿车占汽车总量的比重增加,载货汽车中重型车和专用车的比重增加。提高柴油载货车、轻型柴油客车的比重,中型车要全部实现柴油化。柴油轿车、柴油微型车生产开始起步,燃气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的产量将适当增加。到2005年轿车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9.2%提高到35%以上;柴油车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9.7%提高到35%左右;代用燃料车达到总产量的2%以上。要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能力,增加高技术、高附加值零部件产品和为轿车及国际汽车市场供货的比例。“十五”期间要停止生产化油器轿车和采用CFC-12工质空调的汽车,“十五”末期争取停止生产采用化油器的汽油车。
    “十五”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坚持开放与加快自主发展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以零部件为基础,以经济型轿车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加大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改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
     政策措施
    ●规范培育汽车市场
    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汽车消费政策。研究调整汽车消费税税率结构,降低税赋总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涉及汽车购买、使用的各类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规范管理,方便汽车的购买、注册和使用。尽快实施燃油税政策,进一步完善汽车信贷消费办法。研究制定降低经济型轿车的购置税、鼓励购买和使用经济型轿车的具体办法。
    ●推进法制化管理充分运用适应市场经济的技术法规、规章、规范等手段引导行业发展和管理汽车产品准入。尽快制定、发布汽车产品型式认证技术法规,制定、执行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制定汽车节能的国家技术规则,逐步建立汽车节能的评价体系。加快汽车产品管理办法的改革,实施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
    ●引导和促进大集团形成运用国家对重点企业的各种支持政策,集中扶持一汽、东风、上汽集团等优强企业尽快壮大实力。鼓励和支持优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吸收社会资本向产权多元化发展,利用社会存量,调整产品结构,扩展产品系列。支持其剥离社会职能,减轻负担。落实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支持优强企业行使国家授权经营集团资产职能。对其符合汽车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有利于汽车行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改造项目,国家将优先支持其直接融资,鼓励、支持建立现代化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体系。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大型企业集团上报的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经国家批准后,其具体项目的实施由企业自行审批,报国家备案。
    ●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建设研究设立汽车工业产品开发援助基金,选择涉及经济型轿车的共性技术以及难点问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引导和鼓励基础较好的一汽、东风、上汽集团及有实力的零部件、大中型客车、专用车、摩托车企业建立国家级开发中心,并给予政策支持。
    ●促进零部件工业发展国家鼓励优强零部件企业自主发展,不断增强竞争能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发展汽车零部件,引导地方、部门、外商和民间资金积极投向零部件产业。对为多种车型配套,面向两个市场的汽车零部件项目继续给予财政贴息的支持。引导、支持以零部件优强企业为主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兼并、联合和重组,形成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中坚力量;引导中小零部件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发挥规模效益。适时制定并公布我国汽车工业重点发展的关键零部件产品目录,及时调整外商投资指导目录。
     机械工业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五”期间,机械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0%左右,2005年机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机械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出口创汇达到830亿美元,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8%,劳动生产率要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一倍;资金利润率超过当时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产品水平明显提高,树立起较好的产品质量形象。
    ●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机械工业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电力、冶金、有色、石油、石化、轻工、纺织、煤炭和交通建设等所需大部分设备由国内提供,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主要产品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扭转大型成套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按价值和产量计分别达到50%和65%;机械基础零部件滞后于成套设备及主机发展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在汽车产品中,经济型轿车得到较快发展,提高轿车、柴油车和代用燃料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扩大摩托车产品出口。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均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机械工业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重点发展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的主要产品基本具备自主开发能力。
    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四个领域:1.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且对工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
    2.规模效益显著且对相关产业关联度较大的汽车产品;3.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适用、先进农业装备;4.为整个制造业提供装备的数控机床等关键基础产品。
    ●加速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打破行业、地区界限,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通过工程成套、主配结合、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多元化经营等多种途径,调整资产存量,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其在境内外上市,提高融资能力,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在重型电力设备领域,要促进东北、西部大型电力设备和重型设备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通过工程成套、强强联合及与用户部门的合作,建成1-2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重型电工设备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汽车生产领域,加大行业改组力度,通过参股、并购等多种重组途径,引导形成2-3家具有较好基础并能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集团。
    政策措施
    ●规范、培育市场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制订、完善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规章、规范,逐步形成以技术标准、法规等手段为主的产品和市场管理体系。建立严格、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汽车、摩托车、农用运输车、电梯、压力容器和高低压电器等关系用户生命安全的产品,逐步取消目录和许可证管理,尽快公布产品技术法规,实施型式认证和第三方认证等科学管理,限制劣势产品进入市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扶植若干大企业集团。按照扶优扶强、优化存量的原则,集中支持少数大型汽车集团、电工集团、重机集团及仪表、通用、农机、机床和关键基础件等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尽快壮大实力。鼓励建立产需结合的、以系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为主要业务的工程公司,建议国家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资产授权经营,并在股票上市、财政技改贴息、核销呆坏帐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尤其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促进制度、技术创新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指导的力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方针,实行规范化公司制改造,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快解决出资人到位问题,实现政企职责分开,推进制度创新。通过控股、参股等手段,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推进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合作,加快国有资本与国际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融合,支持民营机械企业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和普及现代化管理方法,加强质量、成本、资金、营销等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煤炭工业
      市场需求
    “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工业结构调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但增长速度趋缓。能源及煤炭需求趋势是: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增长速度加快,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全社会技术进步加快,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效果更加明显;电力工业火力发电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对煤炭需求持续增加;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生产稳步发展,但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煤炭消费量变化不大;居民生活用能向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电能等方面转变,用煤量将逐步减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测“十五”期间,国内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长2000万吨左右。
    发展目标
    ●组织结构调整目标到2005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煤炭产量位居前8家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形成2?3个煤-电-路-港-航综合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
    ●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到2005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50%以上,动力配煤量达到7000万吨左右,煤层气产量30亿-40亿立方米,水煤浆产量1000万吨左右,煤炭液化产油250万吨以上。煤炭出口8000万吨左右。
      发展重点
    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煤炭产业链,组建一批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煤炭企业改制。大型煤炭企业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形式,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中小煤矿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取向和规模经济的原则,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推动资产重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鼓励各类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按地域、煤种、运输通道和市场组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十五”末,形成1-2个煤炭年生产能力在1亿吨以上、5-6个5000万吨以上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按照产业关联度,培育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根据煤炭资源和市场分布特点,抓好煤矿、铁路、港口和水运等环节的衔接,着力培育和发展对全国煤炭供求平衡起关键作用和以煤炭出口为导向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煤-电-路-港-航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节费用,实现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和产需平衡,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政策措施
    ●完善煤炭工业宏观调控体系修订和制定行业规范、规章和技术标准,及时发布煤炭工业鼓励、限制、淘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目录,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研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促进煤炭行业摆脱困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实施矿业权制度,逐步对煤炭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为各类煤炭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采。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站、铁路货运公司,或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与电力、铁路等企业联合经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煤炭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优先支持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经营机制健全、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在股票上市、财政贴息、高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和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跨行业发展,组建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