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煤炭行业运行状况研究

2001-07-04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2000年煤炭行业在困境中前进,出现了一些好的发展趋势。通过关井压产,强化安全监察,一大批破坏浪费资源、安全没有保障的小煤矿被关闭取缔。通过实施关闭破产,一批资源濒临枯竭、扭亏无望或者生产高灰、高硫煤的国有煤矿(矿井),相继进入、陆续完成关闭破产法律程序,退出煤炭生产领域。随着煤炭总量的大幅度回落,煤炭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煤矿销量增加,社会和企业库存下降。从4月份开始,煤炭价格煞住了连续29个月一路下滑的趋势。煤炭出口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重点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减少。但由于煤矿数量和产量基数偏高,目前煤炭市场总供给仍然大于总需求。煤炭价格增长幅度很小,不少企业年底销售价格尚未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货款拖欠仍然相当严重。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差,有的亏损严重。煤矿普遍投入不足,矿井抗灾防灾能力持续下降,重大事故隐患增多,缺乏发展后劲。煤炭职工生活困难。总体上看,煤炭经济仍处于低位运行状态。
    
    一、煤炭行业基本情况
    
    (一)煤炭产量。
    据煤炭行业统计,2000年全国煤炭总量为9.5106亿吨,比1999年减少9257万吨,下降幅度8.87%;与关井压产前1997年的13.25亿吨相比,下降幅度约28%。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便于统计分析,仍沿用以往三大类煤矿的分类方法)52815万吨,同比增长3.24%;地方国有煤矿19128万吨,同比降低7.23%;乡镇煤矿20163万吨,同比下降36.39%。全年产量走势,以一季度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17%);四季度进入煤炭消费旺季,产量呈上升趋势(同比增长约5%)。分单位和省区看,神华集团、山西、安徽、山东和河南煤矿,2000年度均超产800万吨以上。国家年初确定的8.7亿吨的全年总量控制目标,由于这些单位和省区超产幅度较大而未能实现。北京、黑龙江、湖北、湖南、安徽、陕西和甘肃等省区煤炭产量有所下降。
    
    (二)关井压产和结构调整。
    2000年共关闭各类小井1.6万处(其中国有大矿自己开办的小井628处),相应压产8000万吨。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5%和60%。从1997年底实施全国范围煤炭生产秩序整顿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4.73万多处,相应压产3.48亿吨。经过关井压产,煤炭行业的产量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代表了煤炭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在煤炭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不足40%,提高到1999年的49%,2000年的约56%;包括各类小煤矿在内的乡镇煤矿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将近47%,下降到1999年的31%,2000年的21%。
    
    (三)煤炭市场。
    第一,主要用煤行业耗煤量。2000年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用煤行业的产量提高,耗煤量普遍增加。其中电力直供电网耗煤28076万吨,比上年增加1947万吨,增幅7.7%;冶金重点钢厂耗煤5453万吨,比上年增加206万吨,增幅3.9%。
    
    第二,运量和港口周转量。2000年煤炭铁路运量68538万吨,比上年增加3621万吨,增幅5.6%。主要港口煤炭周转量19242万吨,比上年增加3226万吨,增幅20%。港口周转量中,内贸煤量增长10%。
    
    第三,销量。 2000年度全国商品煤销售量98409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7%,产销率达到99.56%。其中国有重点煤矿销量52427万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2.2%,产销率达97.8%。国有重点煤矿商品煤销售收入543.624亿元,与1999年相比增长4.48%。
    
    第四,价格。 从2000年二季度起,煤炭价格恢复性上升。四季度涨幅略大一些。但全年平均售价仍低于1999年1.79%。
    
    第五,货款回收。截止2000年12月31日,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应收账款余额300.56亿元,虽比年初减少22.9亿元,但仍然相当于2000年全系统煤炭销售收入的55.29%。全年货款回收的走势:一季度拖欠增加,二季度大体持平,三季度清理旧欠8亿元,四季度清理旧欠21亿元。
    
    (四)库存。
    2000年12月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4238万吨,比年初减少3782万吨,下降21%。煤矿库存5344万吨,比年初减少3109万吨,下降幅度36.78%,完成当年压库指标4000万吨的77.7%。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673万吨,比上年年底减少1220万吨,降幅31.34%。部分煤炭用户和港口库存煤减少。12月底调查统计,冶金行业12大钢厂煤炭库存279万吨,比年初减少28万吨;9大港口煤炭库存700万吨,比年初减少56万吨。
    
    (五)煤炭出口。
    2000年累计出口5884万吨,比上年多出口1957万吨,增幅49.8%。秉承1999年煤炭出口量上升的势头,前两个季度出口增势强劲。一季度出口量1147万吨,比上季度增加275.3万吨,增幅33.2%;二季度1541万吨,又比一季度增加约500万吨,增幅47.2%。进入下半年后,出口势头放缓,三季度1613万吨,仅比二季度增长4.6%;四季度为1583万吨,比三季度略有下降。说明我国煤炭出口这一轮的增长已经结束。在全年出口量中,中煤进出口集团公司为3920万吨,占总份额的66.62%,继续保持了我国煤炭出口的"主渠道"地位。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为1047万吨,约占18%;神华集团公司为807万吨,约占13.72%;五矿公司为109万吨,约占1.85%。神华集团和五矿公司年出口增长幅度都超过200%。这说明我国煤炭出口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经营的格局。
    
    (六)国有煤炭企业改革脱困。
    列为国家大型企业的34家国有煤炭企业,已有25家完成公司制改造,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5家公司实现了股票上市。煤炭企业基本建设债务转换为国家股权的"债转股"工作进展顺利,企业负债结构有所改善。64户国有煤炭企业申请债转股总额650亿元,目前已签订协议的56户,债转股总额400多亿元。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国有煤矿或矿井的关闭破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2000年底,已有11个项目基本完成关闭、破产任务,51个项目陆续进入关闭、破产法律程序。累计申请核销呆、坏账规模101亿元,从源头上消除年度亏损额23.7亿元。
    
    通过深化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加上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国有煤炭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改善,内部活力有所增强,经营形势趋于好转。2000年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累计亏损27.3886亿元,同比减亏9.5964亿元,减亏幅度25.95%;企业亏损面69%,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国有重点煤矿拖欠工资70.3646亿元,比年初减少5.352亿元,减幅7.1%;拖欠离退休金2.9345亿元,比年初减少10亿元。
    
    二、煤炭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2000年煤炭经济形势虽有一定好转,但问题仍然较多。从现象上看,主要是总量控制年度计划目标没有实现;关井压产进展不平衡,部分已关闭小煤矿死灰复燃现象较普遍;国有煤炭企业亏损仍然相当严重,亏损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就有11家。从深层次看,主要存在着以下矛盾和问题:
    
    (一)煤矿数量过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经过两年多的关井压产和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仍有各类煤矿3万多处。世界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炭企业,都以经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大集团和大公司为主。目前美国年产煤10亿吨,其中4家大公司产量3.49亿吨,占36%;俄罗斯产煤2.55亿吨,其中1家大公司产量2.43亿吨,占95%;印度产煤3.08亿吨,其中1家大公司产量2.37亿吨,占77%。最近统计,我国3万多个煤矿的平均年产量只有3万吨左右。其中,原煤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企业有17家,产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8%。大同煤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企业,目前市场占有率仅2.9%;开滦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仅1.5%。作为公有制煤炭经济主体的国有重点煤矿,绝大多数的生产经营规模仍然较小,没有一家能够具有控制作用和带动优势。而目前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条件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跨行业、跨地区联合难度较大;重点煤矿下放到省区管理后出现了新的政企不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地区封锁、行业壁垒问题使大型企业集团难以形成。产业集中度低下,直接导致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导致价格大战和货款拖欠居高不下。以1999年底煤炭价格为据,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因价格造成的损失为9.89亿元。由销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部分,在价格损失冲减下所剩无几。
    
    (二)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负担重。
    
    由于煤炭矿区地理位置偏僻,大多数矿区为独立的生活系统,所以国有重点煤矿一般都有医院、学校、公安、消防、供电供水、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等机构。重点煤矿下放之际,全系统从事社会服务人员49.8万人,非经营资产236.6亿元,年费用支出95.3亿元,扣除自营收入一部分外,每年企业补贴56.7亿元。其中,矿办学校、医院等社会性支出23.44亿元,占亏损额的63.35%。近两年在精简分流方面做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原煤生产人员而言。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继续膨胀的趋势。由于大政策不到位,环境条件不成熟,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迟缓,绝大多数企业这方面的负担日趋严重。
    
    (三)煤矿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大。我国煤炭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结构调整,要求大量职工下岗、分流,而煤炭企业绝大多数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山区,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大。"九五"期间国有重点煤矿计划下岗分流100万人,到2000年末实际下岗分流93.6万人,累计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43.56万人。受环境条件限制,大批下岗职工难以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四)宏观经济政策尚待完善。
    
    突出表现在煤炭资源政策不尽合理。我国在煤炭资源管理上,长期以来实行国家所有、分级审批管理的办法,既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资源税的收缴按销售量计征,基本不体现煤矿的级差收益和资源回收状况,国家资源实际上被开采者无偿占用。具有不同煤种、煤质、开采成本、运输成本的煤矿,在同一起跑线参与竞争,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再就是各类基金多、收费高,行业之间不平等。煤炭行业是惟一没有建立发展基金的基础产业部门,而每年却要上缴几百亿元的各种基金和费用,不仅给煤炭企业增加了负担,也造成了各地区煤矿的不平等竞争。铁路建设基金政策对缓解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该项政策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当时是向煤炭用户征收的,煤炭价格放开后,煤价执行到站(到厂)价,煤炭用户实际上已不再承担这项费用,而转嫁到煤矿。近年来,每年仅从煤炭运费中征收的铁路建设基金就高达100多亿元,约占全国铁路建设基金l/3以上,这也是造成煤矿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原因之一。
    
    (五)煤炭流通领域问题较多,经营秩序比较混乱。
    
    当前煤炭流通领域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煤炭用户和运输企业不履行合同,不按规定结算货款,有的故意拖欠,以积压物资顶煤款;中间环节过多,层层盘剥;一些单位和个体户以非法手段与国有煤矿争运力,抢市场;有的部门利用其垄断地位,插手煤炭经营,干扰煤炭市场秩序。
    
    (六)煤炭企业增长后续乏力,安全状况恶化。
    
    由于煤炭经济运行困难,资金极度紧张,煤炭企业不得不减少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以降低成本,勉强维持运营。以煤炭行业龙头企业大同矿务局为例,由于经济困难,该局1998年仅提取50%的维简费和安全技措资金约1.1亿元,1999年以后基本停止提取。据调查摸底,国有重点煤矿目前安全欠账已高达24亿元。在国有重点煤矿595处矿井中,有54处通风设施不完善,通风能力不足;安全隐患突出的矿井没有装备监测系统的约占30%;高瓦斯矿井没有安装监测系统的约占40%。2000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75起,平均不到5天发生一起。重大事故的起数、发生频率、死亡人数等,都超过往年。贵州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9.27特大恶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2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影响了我国煤炭行业形象。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