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区域经济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山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分享到:
评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放眼改革开放40年来,山西省的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渐完善。城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山西行政区划为4个地级市、7个行署专区,全省市镇人口包括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48个镇的人口,市镇人口共计464.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18%。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省的市镇建制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全省地级市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1个,市辖区由原来的4个增至23个,县级市由原来的3个增至11个,镇由原来的48个增加到了564个。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9.18%提高到2017年的57.34%。40年间,年均提高0.98个百分点。

从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城镇化大体呈现出由快而慢,再到快速和稳步发展等阶段性特征。大致经历了较快发展、缓慢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等四个阶段。

(一)较快发展阶段(1978年―1990年)

20世纪80年代,先行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大量原本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涌向城市,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有关人口管理政策上的变化,这一时期,山西省城镇化迈出了新的步伐,县改市、乡改镇,晋城、朔州等地级市在原来的县级基础上成立,新设的448个镇绝大多数也是由原先的乡改名并合并而来,城镇区划上的改变使城镇化水平有了突出的进展。此外,山西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矿区作为山西城镇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为山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山西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9.18%增长至1990年的28.90%,平均每年提高0.81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快。

(二)缓慢发展阶段(1991年―1999年)

9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人口流动成为当时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聚集力不断上升,包括太原在内的全省7个市(地区)在这一期间城镇化水平均有所提高。但大同、晋城、阳泉、朔州这4个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市由于这一时期煤炭工业持续低迷,出现了城市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1999年山西城镇化率为31.35%,比1991年提高2.2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9个百分点。呈现出缓慢发展的特征。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1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逐渐增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对人口聚集和拉动的作用越来越大,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城镇转移。这一阶段,山西省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5.88%提高到2010年的48.05%,年均提高1.22个百分点。呈现出快速发展特征。

(四)稳步发展阶段(2011年以来)

2011年以来,山西省城镇化水平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49.68%提高到2017年的57.34%,6年间的城镇化率提高了7.66个百分点。从2010年至2017年的城镇化率分别为48.05%、49.68%、51.26%、52.56%、53.79%、55.03%、56.21%和57.34%。城镇化提高率呈逐年下降之势,呈现出稳中趋缓的发展特征。

二、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山西城市和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山西省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全省市镇人口大幅增长,由1978年的464.79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122.98万人,是1978年的4.76倍。

(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山西省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建设一样,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突出地表现为: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全省地级市由原来改革开放初期4个增加到11个,是原有地级市的近3倍。市辖区由原来的4个增至23个,是原有市辖区的近6倍。县级市由原来的3个增至11个,是原有县级市的近4倍,全省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二是土地面积增加。2017年底,全省城市市区土地面积达到15993平方公里,比1985年增加了24.9%,占全省土地面积的比重为10.21%。三是城市人口持续上升。城市市区常住人口1141.37万人,比1985年的624.68万人增加了516.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1985年的23.4%提高到2017年的30.83%。

(二)城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2017年,山西省城市市区地区生产总值6615.03亿元,比1985年的78.75亿元增加了6536.28亿元,是1985年的84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6.81亿元,比1985年的10.48亿元增加了426.33亿元,是1985年的41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8.13亿元,比1985年的7.6亿元增加了790.53亿元,是1985年的105倍。2016年,山西省城市市区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8908.87亿元,比1985年的13.88亿元增加了8894.99亿元,是1985年的641倍。以上数据的变化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山西城市经济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城市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1985年,山西省城市市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5.73亿元、52.28亿元和20.7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7.28%、66.39%和26.33%。到2017年,山西省城市市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是108.03亿元、2366.08亿元和4140.9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1.63%、35.77%和62.60%。从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下降5.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0.6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上升36.27个百分点。由以上数据可见,山西省城市产业结构由以工农业为主转变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和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从低级层面向更高一级结构层面转换升级,发展方式呈现重大转变。

三、城市功能日渐完善

(一)城市道路四通八达

改革开放前,山西省城市道路设施极其落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交通格局发生了变化。

变化之一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多元化,更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的“车手”,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2017年,山西省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532.69万辆,比2004年45.82万辆增加了486.87万辆。2017年,山西省城市市区实有出租汽车运营车数达到2.61万辆,比1985年的750辆增加了2.54万辆,是1985年的34.8倍。

变化之二是城市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路网建设、公交发展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建成了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慢车道、人行道、城市环行线和立交桥等现代化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城市交通功能得到迅速提升。2016年,山西省城市市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3360万平方米,比1985年的1092万平方米增加了12268万平方米,是1985年的12.2倍。到2017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4.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5121.6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3.47倍、1.49倍;民用机场建成运营7个,比1978年增加6个。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有效缓解了全省客货运运力紧张的局面,也提升了山西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现在城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2017年年末,山西省城市市区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7901 辆,比1985年的775辆增加了7126辆,是1985年的10.2倍。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达11.84亿人次,比1985年的3.44亿人次增加了8.4亿人次,是1985年的3.44倍。

(二)邮电通讯迅速便捷

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方式,正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过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达美国要1个月的时间,而今利用现代的通信手段只需要几秒钟。网络生活不再神秘,而是市民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学校等日益普及,网上订票、购物、看病、咨询等服务项目无所不能,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2017年,山西省城市市区邮政局(所)数437所,比1985年的386所增加了51所,是1985年的1.13倍。城市邮电业务总量445.18亿元,比1985年的0.39亿元增加了444.79亿元,是1985年的1141.5倍。电话业务发展突飞猛进。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省绝大多数的市县,在交通干线和旅游风景区也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截止2017年山西省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647.9万户,比1992年的0.2万户增加了3647.7万户,是1992年的34739.5倍。宽带接入用户数872.9万户,比2001年的0.12万户增加了872.78万户,是2001年的7274.2倍。

(三)城市环境更加优美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了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进度,建成了一批与城市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排水、煤气热力、公共绿化、环境卫生和城市防灾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居住环境,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工作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城市供水能力显著增强。截止2016年底,山西省城市市区供水总量达到7.83亿吨,比1985年的2.45亿吨增加了5.38亿吨,是1985年的3.2倍。其中生活用量3.24亿吨,比1985年的0.93亿吨增加了2.31亿吨,是1985年的3.48倍。城市用水人口达到953.47万人,比1985年的317.78万人增加了635.69万人,是1985年的3倍。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6年底,山西省城市市区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3360万平方米,比1985年的1092万平方米增加了12268万平方米,是1985年的12.23倍。2016年底,山西省城市市区排水管道长度6997公里,比1985年的709公里增加了6288公里,是1985年的9.87倍。

城市绿化工作成绩斐然。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已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加大了公共绿地的建设,改善了环境,净化了空气,服务了社会,使城市日益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截止2016年底,山西省城市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3.36万公顷,比1985年的4055公顷增加29545公顷,是1985年的8.3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79万公顷,比1985年的224.2公顷增加37675.8公顷,是1985年的169倍。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更加方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在地方财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民生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工薪水平大幅增长,消费市场繁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2017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32元,比1978年的301元增长了95.7倍,平均每年增长12.4%。山西省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达到10788元,比1978年的102元增长了104.8倍,平均每年增长12.7%。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城市国内外贸易市场的繁荣兴旺。2017年,山西省城市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6.84亿元,比1985年的45.82亿元增加了3951.02亿元,是1985年的87倍。统计数据表明,山西城乡居民的整体生活已经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由贫穷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分房,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房屋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40年来,山西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迅速增加,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调查数据显示,1980年,山西省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仅为4.54平方米,而截止到2017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2.40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是改革开放初的7.1倍。城市商品房主体地位突出。截止2017年,山西省城市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722.75万平方米,比1990年的3.91万平方米增加了1718.84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440.6倍。销售总额达1126.75亿元,比1990年的2.47亿元增加了1124.28亿元,是1990年的456.2倍。

在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居民生活居住的条件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的住房大多为平房、筒子楼,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上下水道,取暖、做饭烧煤炉等,窄小的楼道内经常被烧火的煤烟和做饭的油烟所笼罩。现如今,成套住房内独立的卫生间、厨房、淋浴房、供暖、供气、供水设施等及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高层住宅区、复式小楼、花园小区、特色别墅比比皆是,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40年来,各级党和政府致力于城市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大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使城市医疗卫生状况大为改观。1978年山西省拥有卫生医疗机构4995个,卫生技术人员7.6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6.5万张。到2017年,山西省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3549个,卫生技术人员23.2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9.75万张。各项指标较改革开放初期都有大幅度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就医难问题。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针对当时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专门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全省高教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的调整、整顿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高校恢复了统一招生考试,逐步提高了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兼并,全省高校形成了布局结构较为合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2017年末,山西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数达80所,比1978年增加64所;在校学生76.3万人,是1978年的36.5倍。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发展。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17年,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已达98.8%;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99.6%;有线电视用户已达471.1万户。2017年,山西省城市市区拥有影剧院数79个,比1985年的62个增加了17个,是1985年的1.3倍。公共图书馆藏书量971.08万册,比1985年的0.3万册增加了970.78万册,是1985年的3236.9倍。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办体育的积极性,各种体育场地迅速增加,设施不断完善。2017年,全省有体育场101个,体育馆96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85个和93个。一批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居民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

旅游消费迅速走进居民生活。城市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网上购物、网上银行交易等逐渐成为现代城市人新的生活内容。手机、计算机、金融卡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改革开放40年间,全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型行业,旅游消费走进百姓生活。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个性化旅游持续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随着旅游产业体系的逐渐完善,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力量日益增强。201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5360.2亿元,比1985年的0.48亿元增长了11167.1倍。

(四)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质扩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角色不断转变,逐步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出发,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项目日益完备,制度运行安全有序,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7年年末,全省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215.4万人,比2001年的157.32万人增加了3058.08万人,是2001年的20.44倍。2017年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20.6万人,比2001年的286.1万人增加了134.5万人,是2001年的1.47倍。2017年年末,全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582.6万人,比2001年的71.78万人增加了510.82万人,是2001年的8.12倍。2017年年末,全省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464.2万人,比2001年的108.04万人增加了356.16万人,是2001年的4.3倍。

40年时移势迁,40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不忘初心、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深化省情认识,解放思想,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赢,坚持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共同推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展望未来,山西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了城市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期间对山西也提出了殷切希望。我们坚信,全省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新矛盾,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山西的道路上,山西省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将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资讯编辑:王丹 0701-2162359
资讯监督:乐卫扬 0701-2162359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Mysteel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Mysteel 021-26093490联系与处理。

更多阅读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5-11 141.04 -0.23
长材指数 05-11 158.67 -0.35
扁平材指数 05-11 124.18 -0.12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5-10 39.77 -18.58
热卷情绪 05-10 46.21 -8.54
冷卷情绪 05-10 48.45 -1.55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