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区域经济 > 正文

山西:能源工业谱新篇 节能降耗显成效

分享到:
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战略,扎实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化解过剩产能,全省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能源工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主要能源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能源工业效益快速增长,能源工业支柱地位和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工业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一、能源工业改革持续推进,竞争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能源工业改革统筹推进取得重大进展。

(一)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

1.煤炭行业集约化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决定把山西建设成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电、交通重点建设工程投资大幅度増加,全省掀起能源工业发展建设高潮,随着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成倍增加,一大批能源基础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使山西能源基地的实力大大增强,各种能源产品生产能力空前提高。经过大规模投资建设以及山西“有水快流”政策刺激推动,我省煤炭矿井大幅增加,煤炭产能大幅提高。新世纪以来,山西煤炭产业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煤炭行业经过“三大战役”、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产业在集约化、规模化有了长足发展,煤矿数由最多时的1万多个减少到2009年的1053个,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所有矿井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开采,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生产煤矿613处,合计产能90980万吨,平均产能提高到148万吨。

2.煤炭行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十二五”时期,全面落实生产能力公告和生产要素管理制度,建立了生产要素动态核查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能力核定工作,对163座煤矿进行了能力核定;进一步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全省生产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标准体系,促使全行业走上标准化管理道路。坚持推进重组整合与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煤矿建设和现代化发展,到2015年底,累计建成重组整合矿井377座,累计建成现代化矿井118座。

3.煤炭行业转型有了新进展。煤炭行业积极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一批转型重大项目,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快;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快速推进,省内主力火电企业80%以上实现煤电联营。“十二五”期间,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共建立煤炭企业技术中心48户,全省煤炭行业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70项。国家能源充填采煤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山西设立工作站,一批煤矿现代化综采新装备、煤炭绿色开采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二)焦炭行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1.焦炭行业技术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丰富的焦煤资源,山西焦炭工业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焦炭产量最大,输出量最大的基地。近年来,山西实施“发展大机焦、限制小机焦、坚决取帝土焦、改良焦”战略,不断推动焦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大力发展大机焦的同时,致力于淘汰土焦、改良焦等落后生产力。2000年,全省机焦与改良焦、土焦比例为39.2:59.8:l,到2007年底,全省大机焦、小机焦、改良焦的比例为79.2:20.l:0.7,大机焦比重比2000年提升了近70个百分点,符合现行产业政策的大机焦比例大幅提高,已成为山西焦化业的主力军。2011年以来,通过实施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装备水平,推进节能减排、焦化产品规模化和形成现代煤化工发展新平台,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格局,焦炭生产的更多副产品将得到开发利用。

2.焦炭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山西焦化产业长期粗放发展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大部分焦化企业面临亏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焦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使焦化产业发展方式明显改变,产业集中度得到明显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山西出台《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2012年,山西焦化行业关停落后产能888万吨,淘汰317万吨,淘汰企业数量达15家。组建了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焦煤集团、焦炭集团等大型集团公司,有效压减了落后生产能力,完成重组的企业,盈利水平显著改善。到2015年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已基本完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焦化企业数量从2009年215户减至2015年138户,户均产量由36万吨提高至58万吨。2017年山西印发《山西省焦化产业布局意见》,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深化焦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全省焦化产业技术装备升级和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用5-10年时间,打造6个五百万吨级和6个千万吨级重点焦化产业园区,提高我省焦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将我省建成全国乃至全球最有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焦化产业基地。

(三)电力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1.电力装机容量突破8000万千瓦。1978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仅为212.49万千瓦,其中火电195.04万千瓦,水电17.44万千瓦。1995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911.26万千瓦,其中火电887.26万千瓦,水电24.0万千瓦。新世纪以来,国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山西大力开发利用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4089.36万千瓦,首次出现风电装机容量12.45万千瓦。2011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4983.47万千瓦,首次出现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截至2017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8072.7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9.52%,其中,火电6366.49万千瓦,增长31.6倍,水电244.21万千瓦,增长13倍,风电871.63万千瓦,增长69倍,太阳能发电590.38万千瓦,增长392倍。

2.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突出。 “十一五”期间,山西电网“三纵四横”主干网架全面建成,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83.7亿元, 110及以上变电容量、线路长度分别为2005年的2.5倍和1.6倍。“十二五”以来,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创造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的世界新纪录,电力系统创新发展取得突破,多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项。特高压“两交三直”全面核准开工,大力推进农网建设,电网结构不断优化,山西以特高压为核心的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3.电力行业改革取得突破。国家能源局同意委托山西核准“十二五”时期低热值煤发电项目,这是国家电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由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国家一级核准单体项目改为国家核准总规模、地方核准单体项目。2016年,国家正式批复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这是国家电网覆盖范围内第一个全省域电改综合试点。制定配套电改方案,输配电成本监审取得预期成效。推进售电侧改革,山西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晋能“僵尸”、亏损企业处置稳步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实现突破。

(四)安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作为煤炭大省,安全曾是山西人民的创痛。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山西“有水快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方针使乡镇煤矿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到新世纪初,开展“关井压产、淘汰落后、资源整合”等工作,山西减少了7000多家小煤矿,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2000年首次下降到2以下, 2005年为0.905,2007年为0.726。但小煤矿仍占到70%以上且矿难频发,小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则是国有重点煤矿的17.8倍。2008年开始煤炭资源整合后,关停小煤矿,扶持建立现代化的矿井,煤炭生产安全形势日趋好转。2010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8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山西率先告别“小煤窑”挺进“大矿时代”。 2012年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了 0.091。近年来,全省从严从实抓好安全生产,强化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完成了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全面推行防治水分区管理,2017年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0.073,保持了全国先进水平,安全生产已由影响山西形象的负面标签转变为安全发展的新亮点。

(五)煤炭去产能成效明显。2016年4月,山西在全国率先执行276个工作日要求,全省所有煤矿实行煤炭减量化生产。全年共退出产能2325万吨,与计划数相比完成率达到116%。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减产1.37亿吨,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国务院对山西超额完成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目标任务量予以通报表扬。2016-2017年,全省共关闭煤矿52座、退出产能4590万吨,核减生产煤矿产能925万吨/年,山西煤炭去产能总量全国排名第1,甩掉多年“煤老大”的帽子,原煤产量主动退居全国第2。同时把发展先进产能作为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我省煤炭产能先进性,增强了我省煤炭行业的竞争力。2017年全省煤炭先进产能达到39614.4万吨/年,占到全省煤炭生产总能力的42%,提高了安全供给水平,进一步稳定了煤炭供给,为保障煤炭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能源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外调量贡献巨大

(一)一次能源产量成倍增长,煤炭深加工比例提升

1.煤炭、煤层气产量居全国前列。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全省原煤年产量仅为0.98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15.86%;1979年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达到1.09亿吨,1985年原煤产量翻一番,达到2.14亿吨。1996年原煤产量达到3.49亿吨,为1978年的3.55倍。到2007年原煤年产量达到6.3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4.84%;到2015年原煤年产量达到9.67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5.79%;2015年为全省原煤产量最高峰,2016年开始,受煤炭去产能影响,煤炭产量开始回落。从1978年开始至今全省原煤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两位。2017年全省原煤生产量8.72亿吨,比1978年增长7.9倍,年均增长5.76%;煤炭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15.9%提高到2017年的24.77%,提高了8.87个百分点。煤层气生产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层气产量46.76亿立方米,位居全国首位。

2.煤炭深加工比例大幅上升。1985年用于加工转换的煤炭仅占全省原煤总产量8.85%。九十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煤炭的加工转换,提升了煤炭的深加工比例。1995年用于加工转换的原煤占到全省原煤总产量的38.73%,比十年前的1985年比重上升近30个百分点。2008年用于加工转换的原煤占到全省原煤总产量的44.03%。2013年用于加工转换的原煤占到全省原煤总产量的52.6%。“十二五”以来,全省把煤炭产业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作为根本路径,黑色煤炭实现绿色发展,优化延伸煤炭产业链,煤炭深加工比例大幅提升,2017年用于加工转换的原煤占到全省原煤总产量的88.3%,比1995年比重上升近50个百分点,比1985年比重上升近80个百分点。 

(二)二次能源产品迅猛增长

为提高能源工业效益,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大力发展煤炭的加工转换和“输煤输电并举”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全省二次能源产品的大幅度增加,极大地优化了全省的能源产品结构。

1. 洗精煤产量大幅增加。1978年炼焦洗精煤产量仅为395万吨,到1985年达到520万吨、1989年突破千万吨关,达到1251万吨,从1989年到1997年的八年间分别跨过2000万吨、3000万吨、4000万吨三个台阶,跃上5000万吨大关,达到5116万吨。虽然受煤炭市场疲软的影响,1999年产量仍达4298万吨。到2005年产量突破亿吨,达到1.03亿吨;到2010年产量达到1.46亿吨;到2017年炼焦洗精煤产量达到2.13亿吨,为1978年的54倍。

2. 焦炭产量位列全国第一。1978年焦炭产量为357万吨,1985年达到417万吨,1988年初千万吨,达到1051万吨,到1995年跨越5000万吨,达到5298万吨,2000年焦炭产量回落,达到4967万吨,占全国的42.39%;到2007年产量达到9897万吨,为历年最高峰,占全国总产量的29.5%;到2017年焦炭产量达到838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9.43%,为1978年的23.5倍。全省焦炭产量从1980年至今一直排在全国各省之首。

3. 发电量排名全国第九位。1978年全省发电量仅为106.6亿千瓦小时,占全国发电总量的4.2%;到1986年翻了一番多,达到220亿千瓦小时,之后到1995年的9年间,全省发电量连上300亿、400亿、500亿三个台阶,达到505.97亿千瓦小时。到2000年全省发电量达到608.73亿千瓦小时,占全国的5.6%;2004年全省发电量突破1千亿,达1078.99亿千瓦小时,占全国的4.93%;2010年全省发电量突破2千亿,达到2150.5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11%;到2017年达到2765.53亿千瓦时,为1978年的25.9倍,占全国的4.26%,全国各省排名第九位。

(三)能源产品外调量位居全国前列

我省原煤、焦炭、电力外调量稳居各省前茅,外调煤炭的辐射面达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经济建设,同时原煤、焦炭出口市场遍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煤炭、焦炭外调量位列全国前列。1978年煤炭外调量仅为5270万吨,1983年煤炭外调量突破一亿吨,达到1.03亿吨,1992年煤炭外调量突破两亿吨,达到2.06亿吨,1999年在全国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外运煤炭下跌到1.8亿吨。2000年以后煤炭行情逐步上涨,外运煤炭逐渐上升,2005年煤炭外调量突破四亿吨,达到4.02亿吨,2011年煤炭外调量突破五亿吨,达到5.01亿吨,2017年煤炭外调量达到5.4亿吨,为1978年的10倍。多年来,原煤调出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受去产能影响,退居第二位。1978年外调焦炭25万吨,2017年外调焦炭为1978年的274倍。

2.电力外调量达900多亿千瓦时。山西实施“煤电并重,输电为主”能源战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抵御事故能力,确保山西电力对外送的出,电力外调量近年来也迅速上升,1978年电力外调量仅为2.8亿千瓦时,1993年电力外调量突破100亿千瓦时,达到107.9亿千瓦时,1999年外调电力110.9亿千瓦小时,2009年外调电力突破600亿千瓦时,达到641.2亿千瓦小时,2017年外调电力934.5亿千瓦小时,为1978年的333倍。

3.外调能源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优质能源品种的增加,外输能源的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全省外送能源中,煤炭占到95.3%,电力占0.2%,焦炭占0.6%,洗精煤占3.9%。2017年外送能源中,原煤占77.15%,下降18.15个百分点;电力占6.57%,上升6.37个百分。

三、能源工业效益扩大,支柱行业地位增强

(一)能源工业盈利大幅提升。1978年能源工业利润总额仅有4.02亿元,其中电力工业1.01亿元,煤炭及炼焦工业3.01亿元。2007年,能源工业实现利润315.6亿元,其中煤炭工业实现利润196.61亿元;炼焦工业实现利润54.59亿元;电力工业实现利润64.35亿元。2017年,能源工业实现利润696.2亿元,较2007年增长1.2倍,较1978年增长172倍,其中煤炭工业实现利润608.5亿元;煤层气采掘业实现利润13.0亿元;炼焦工业实现利润85.8亿元;新能源发电实现利润31.7亿元,增加5.0亿元。而受煤炭等燃料价格上涨影响,电力工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10.9亿元。

(二)能源工业利税占比逐年提高。利税额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最主要的经济指标,能源工业利税额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七成以上。1980年在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能源工业实现利税额12.58亿元,占到全省工业实现利税总额的53.98%。200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能源工业实现利税57.39亿元,占全省的49.51%;2003年能源工业实现利税税额194.88亿元,占全省的58.98%。其中:煤炭工业实现96.15亿元,占29.I%、电力工业实现55.14亿元,占16.67%、焦炭工业实现43.59亿元,占13.19%。2017年,能源工业实现利税额1587.7亿元,占全省的73%。其中:煤炭工业实现1387.9亿元,占63.8%、电力工业实现47.8亿元,占2.2%、焦炭工业实现136.4亿元,占6.27%。   

(三)能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破万亿。能源工业占比大、贡献率高。2007年,能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49.5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51.55%,其中煤炭工业2261.36亿元;炼焦工业1043.71亿元;电力工业742.55亿元。2017年,能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59.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58.45%,其中煤炭工业7002.5亿元;炼焦工业1525.3亿元;电力工业1542.7亿元;热力燃气工业225.1亿元;煤层气工业64.1亿元。

(四)能源工业支柱地位增强。从增加值占比看,2017年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66.9%,较2007年(59.24)上升7.66个百分点,较2000年(47.89)上升19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能源工业对其贡献最大,从历年看约占到四成左右,从各行业对全省工业产值贡献来看,煤炭位居第一,电力为第三位。

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一)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

1、煤炭生产比重下降。全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煤炭等传统产业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煤层气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全省能源生产结构正朝着多元化的目标转型前进。在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2017年原煤占比较1978年下降1.93个百分点;煤层气占比较1980年提高0.79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

2.清洁电力占比上升。“十二五”以来,山西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占比不断提高,电源结构持续优化。1978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中火电占比为92%, 2017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火电占比下降为78.86%。从发电量比重看,2017年,火电、水电、风电和光电占比分别为78.8%,3.0%,10.8%和7.3%,与1978年相比,火电下降13个百分点,清洁电力上升13个百分点。

(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1.能源效率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节能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从效率指标看,1979年,全省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总效率为54.8%,其中,发电及供热效率为20.7%,洗煤效率为87.3%,炼焦效率为74.4%。到2017年,全省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总效率为86.3%,比1979年提升了31.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发电及供热效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洗煤效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炼焦效率提高了17.7个百分点。

2.单位工业产品能耗降低。改进工艺技术,更新改造用能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快技术进步使单位工业产品能耗降低。2017年与2008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8.69%,炼焦工序单位能耗下降22.78%,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8.8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34.99%,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0.2%,单位电解综合能耗下降46.07%,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8.19%。

(三)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1.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从能源终端消费构成来看,2017年煤品消费占比为27.6%,比1978年下降37.9个百分点;油品消费占比为7.6%,提高3.7个百分点;焦炭消费占比为11.3%,下降0.3个百分点;电力消费占比为34.4%,提高15.4个百分点。

2.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下降。“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完善节能降耗各项政策,加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能力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快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下降,2017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较2008年下降4.13个百分点。

3.能耗强度显著下降。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促进了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2017年山西每万元GDP能耗较2005年累计下降44.67%,年均下降4.32%,年均节能1200万吨标煤。工业能耗结构优化带来明显的节能成效。2017年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05年累计下降44.38%,年均下降4.41%,年均节能900万吨标煤,工业节能量占全社会节能量八成。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山西能源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新能源新产业占比偏小,万元GDP能耗绝对值远高于全国水平,要有效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完成“十三五”万元GDP能耗降低的目标任务,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今后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要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行动计划,紧紧扭住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不动摇,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努力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资讯编辑:王丹 0701-2162359
资讯监督:乐卫扬 0701-2162359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Mysteel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Mysteel 021-26093490联系与处理。

更多阅读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30 141.16 -0.01
长材指数 04-30 158.7 +0.15
扁平材指数 04-30 124.39 -0.16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