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区域经济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分享到:
评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40年来,山西国民经济实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由贫穷到温饱,并向全面小康迈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发展由“疲”转“兴”,政治生态由“乱”转“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山西已经踏上转型综改、创新驱动、全面小康、振兴崛起的新征程。

一、经济发展大幅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开拓进取,努力作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入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197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1995年突破千亿元,增至1076.3亿元,2011年迈上万亿台阶,达到11284.6亿元,2017年达到15528.5亿元,较1978年增长175.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5元增至2017年的42060元。

财政实力显著提升。197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亿元,1995年翻了近两番,增至72.2亿元,2011年首次跨上千亿台阶,达1213.4亿元,2017年提高到1867亿元,比1978年增长95.3倍,年均增速12.4%。财政收入年均两位数的强力增长,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社会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能力有效提升

40年来,山西结构调整成效突出,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为2017年的4.6:43.7:51.7。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超第二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第一大产业,2017年提升至51.7%,比1978年提升30.9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升级。40年来,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投资逾10.5万亿元,年均增长18.9%。民间资本成为全省投资的重要力量,到2017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7%,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各行业。近年来,山西加大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率先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开展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入企服务常态化等9大专项行动。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1978年的0.8:61.4:37.8变为2017年的8.9:36.8:54.3,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上升8.1个和16.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2%,比全部投资高出10.9个百分点。

消费动力不断增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至2017年的6918.1亿元,增长212.5倍,年均增长14.3%。近年来,山西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和社区服务网点,实施“宽带山西”专项行动,电子商务从无到有。2017年,全省商品和服务类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62.7亿元,占当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4,特别是本土农村电商发展迅速,贡天下、鲜立达、乐村淘等电商企业为山西特色农产品打开广阔市场。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旅游总收入由1978年的0.48亿元增至2017年的5360.2亿元,年均增长27%。2017年,5A级景区增至7家;接待入境过夜人数6.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18.5倍和239.2倍,年均分别增长9.7%和18.7%。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5.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339亿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154.8倍和1.5万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7.1%和35%,文化旅游产业地位凸显。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201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额267653万美元,较1985年增长1520.8倍,年均增长25.7%。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3.5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171.7亿美元,增长48.1倍。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机器、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及零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2.1%。近年来,山西着力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国家开放“大战略”,建设“大都市”,构建“大通道”,打造“大平台”,培育外贸“新主体”。截至2017年底,与5大洲27个国家开展主要贸易关系,新增国际友好城市7对,举办低碳论坛、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国际电影展等重大对外交流活动。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启动山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成功开通中欧、中亚班列。

非公经济不断壮大。40年以来,全省民营经济在改革大潮中成长壮大,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民营经济由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开始的涉足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挖煤、炼焦、冶炼,到现在从事汽车、医药等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走出一条创业创新之路。2017年末,全省私营企业达到39.04万个,2011-2017年均增长30.7%,高于内资企业数增速(23.1%)7.6个百分点,高于外资企业数增速(8.2%)22.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内资企业法人的91%,比2011年提高27.7个百分点。2017年,民营企业出现井喷式发展,全省民营企业数增加5.5万个,同比增长17.5%,月均增加民营企业4583个;个体工商户增加7.69万个,同比增长5.5%;民营企业到科技部门申请的民营科技企业数达311家,比上年增长1.9倍,11个地级市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均实现倍增。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行“五规合一”,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制度安排“五个一体化”,着力破解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全省城镇化进程稳步提高。2017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2122.92万人,比1978年(464.85万人)增加了1658.07万人,增长3.57倍;城镇化水平达到57.34%,比1978年(19.19%)提升了38.1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第二、三产业人口的增加,助推了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40年来,山西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准确把握山西经济工作的方向、主线和目标,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基础作用日趋稳固。坚持特色化、精细化、功能化方向,以省级战略推动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以来,全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突破百亿公斤,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38.7亿公斤,2017年135.4亿公斤,较1978年翻了近一番;单产由1978年的128公斤/亩提升至2017年的285公斤/亩,增长1.2倍,实现了单产翻番。小麦、玉米和杂粮的种植比例由1978年的29.9:21.5:48.7变为2017年的17.7:57.0:25.3,杂粮生产在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朝着区域化、优势化方向发展。

工业生产能力实现跃升。1978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8.1亿元,2017年达到517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6.1倍,年均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持续较快发展。1982-1989年均增长11.1%,1992-1997年均增长10.6%,2000-2007年均增长17.6%,2010-2013年均增长15.8%。近年来,山西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横下一条心发展新兴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打造制造强省。新产品快速增长。2012-2017年,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2017年产量达到24781辆,太阳能电池产量由26.2万千瓦提高到197.8万千瓦,手机产量由1517万台提高到2047.7万台。新产业快速成长。2014-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年均增长8.8%,2012-2017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年均增长28.6%。太原钢铁集团已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先进的不锈钢企业,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2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30多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

服务业引领发展。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8.3亿元增至2017年的8013.9亿元,增长515.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4%,超过同期GDP年均9.6%的增速。特别是近年来,山西加快金融、现代物流、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补齐新兴服务业短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1999年的215.7亿元增至2016年的3571.8亿元,较2012年增长97.4%,年均增长18.5%;对第三产贡献率为81%,较2012年高31.9个百分点。2017年,商务服务业、铁路运输业、邮政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等5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四、能源保障水平提高,基础支撑更加牢固

40年来,山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

能源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高。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山西能源基地的战略决策,经过近40年的建设,山西能源基地在全国能源供应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为全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为全国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从1978年开始至今,全省原煤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两位,累计生产171.94亿吨。1978年,原煤产量为0.98亿吨,2015年达到9.7亿吨,为产量最高峰。2016、2017年开始,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原煤产量回调至9亿吨以内;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15.9%提高到2017年的24.8%,提高了8.9个百分点。二次能源产品迅猛增长。1978年,全省炼焦洗精煤产量为395万吨,2017年达到2.13亿吨,增长53倍;1978年,焦炭357万吨,2017年达到8383万吨,增长22.5倍,从1980年至今稳居全国各省之首;1978年,发电量106.6亿千瓦小时,2017年达到2765.53亿千瓦时,增长24.9倍。近年来,山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顺应能源革命要求,推进煤炭绿色低碳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以能源结构优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从发电量比重看,2017年,火电、水电、风电和光电占比分别为78.8%,3%,10.8%和7.3%,与1978年相比,火电下降13个百分点,清洁电力上升13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2017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万公里,是1978年的4.5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 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高速公路5335公里,比1995年增长55.7倍,年均增长20.2%,建成打通高速公路出省口10个。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16.8公里,其中国家铁路4989.7公里,地方铁路327.1公里。2017年,拥有7个机场(太原武宿机场、长治机场、运城关公机场和大同机场、临汾机场、五台山机场、吕梁机场),空中航线达223余条,通航城市约136个,已基本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空中运输网络。2017年,太原武宿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200万人次,进入全国繁忙机场。

邮电通讯迅猛发展。2017年,全省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2.42亿元,比1978年增长222.3倍;实现邮政业务收入65.6亿元,增长523.8倍。快递业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全省完成快递业务量由1988年的153.0万件增至2017年的24359.1万件,年均增长13.9%;完成快递业务收入30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45.9%。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从无到有,由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2017年,移动宽带用户达2893.5万户,在全省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比重达79.3%,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78.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872.9万户,比有互联网接入的1997年增长1.2万倍。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需求层级不断攀升

40年来,山西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民生福祉的投入,全面加强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脱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至2017年的29132元,增长95.7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02元增至2017年的10788元,增长104.8倍,年均增长12.7%。

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体。1979-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58.8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70.3倍,年均增长11.5%,快于城镇0.4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第一大收入来源。1986年以来,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逐年提高,成为城镇居民增收的强大推力。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由1986年的4元增至2017年的2190元,年均增长22.6%;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由1978年的2元增至2017年的164元,年均增幅为11%。

居民生活质量空前提升。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5.6%降至2017年的2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降至2017年的27.4%。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198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1.6台,冰箱0.3台,2017年拥有洗衣机99.95台,冰箱95.13台,几乎达到了所有家庭全覆盖;1983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0.2台,1987年电冰箱拥有量0.05台,2017年拥有量分别为89.07和70.89台,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质的飞跃。2017年,城乡居民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分别为35.56和16.63辆。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汽车消费档次也在升级换代,汽车消费从代步工具的适用性向追求舒适、高档和享受型转变。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着力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八大工程20项行动,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扎实开展,生态扶贫、光伏扶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3—2017年,全省累计退出4800个贫困村,27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3.6%下降到3.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67元增加到7330元,年均增长13.1%。光伏扶贫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底,713座村级电站、21座地面集中电站并网发电,总装机78.96万千瓦。国家一次性批复2017—2019年3年村级电站规模102.9万千瓦,占全国四分之一,累计可带动6500个贫困村、23.3万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社会保障全力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努力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7年, 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入轨运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并轨,在全国首批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参加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比2001年增加3059.4万人和134.5万人;城镇低保人数53.1万人,比2001年增加17.5万人。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服务水平不断进步

40年来,山西不断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显著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实施“健康山西”战略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省新改扩建幼儿园1355所。新增本科高校6所、高职高专3所。2013-2017年累计培养研究生3.4万人、普通本专科学生94.8万人、中等职业技能人才69.1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500万人次。为贫困县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8500余名。启动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踏上新征程。

科技创新活力提升。2017年,全省R&D经费投入总量为148.2亿元,是2000年的15倍,自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7.3%。专利申请数为20697件,是2000年的14.0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379件,是2000年的21.8倍;专利授权数为11311件,是2000年的11.7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82件,是2000年的13.8倍。全年新登记科技成果56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0家;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年末累计高新技术企业1117家。全省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达到184家。支持建设了34个重点学科、56个重点创新团队和43个重点实验室,统筹支持了32个协同创新中心、2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战略联盟)。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旅强省”,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培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高文化科研教育水平,扩大山西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2017年,全省出版报纸60种(不含高校校报)19.6亿份,各类杂志201种、2244.4万册,各类图书出版3608种、9721万册。广播电视台114座,电视台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5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19座,一百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14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8%,电视人口覆盖率99.6%,有线电视用户471.1万户。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现有省级公益性文化机构2个,市级公益性文化机构19个,其中市级图书馆8个、市级文化馆11个。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7项、省级非遗项目40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6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15人。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

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不断提高。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工作主线,全面推进领军临床专科、重点医学实验室和卓越医学团队三项重点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医疗水平整体提升。2017年末,全省有卫生机构13549个,比1978年末增加855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9.6万张,增加13.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8万人,增加15.2万人。1975年,平均预期寿命66.47岁,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达到67.63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已达69.46岁,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至71.97岁,2010年进一步提升到74.92岁,与1982年相比,24年间提高了7.29岁。

体育事业长足发展。2017年年末全省有体育场101个,体育馆96个。全年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牌分别为69枚、66枚和81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销售中国体育彩票34.9亿元,增长50.0%。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太原国际马拉松大赛。

七、“绿水青山”效应放大,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40年来,山西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推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山西深入人心。

节能减排成绩明显。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方面,2017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10.9%;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0.4%。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方面,2017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15年削减11.99%;氨氮排放量削减9.68%。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力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2017年,全省11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范围在128-301天之间,与2013年相比,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8.3%,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23.4%,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十条”目标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饮用水、流域水、地下水、黑臭水、污废水“五水同治”。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比2012年上升7.5个百分点,重度污染断面比例下降4.3个百分点。实施“两山七河”生态治理工程,2013-2017年完成营造林2205.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位连续10年回升。

40年拼搏奋进,40年风雨兼程。回首过去,山西人民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用双手书写了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壮丽史诗。近年来,山西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全省实现了从断崖式下滑到走出困境、再到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的重大转折。展望未来,3700万三晋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充分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战略牵引作用,建设“示范区”,打造“排头兵”,构建“新高地”,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资讯编辑:王丹 0701-2162359
资讯监督:张端 021-26093430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Mysteel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Mysteel 021-26093490联系与处理。

更多阅读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5-08 142.05 -0.45
长材指数 05-08 160.02 -0.34
扁平材指数 05-08 124.86 -0.56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5-03 58.35 +0.24
热卷情绪 05-03 54.75 +5.06
冷卷情绪 05-03 50 +2.34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