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基础设施投资 > 正文

山西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大跨越大发展

分享到:
评论

“十一五”时期,是山西投资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中省委、省政府把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着力于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促进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全省上下以加快实施重点工程和大项目带动战略为重点,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等为抓手,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水平,为全省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张,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

没有一定量的投资,经济社会就不会持续发展。从投资的当期看,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社会总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长期产出水平快速增长。从较长期看,投资的完成可以形成新的后续生产能力,为后期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增长动力。“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扩内需、保增长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山西紧抓机遇,投资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强劲扩张,投资效益显著提高,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投资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一五”期间,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投资规模五年间跨越了5个台阶,由2005年的1859.4亿元攀升到2010年的6352.6亿元,这一投资规模已超过了“十五”时期600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五年间,全省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万亿,达到20269.9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计划目标多完成427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年均完成投资4054亿元,年平均增速27.2%,增幅比同期全省GDP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加快4.6个百分点,成为“二五”计划以来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个时期看,横向比较,山西全社会投资“六五”时期步伐较快,平均增长21.9%,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七五”、“八五”和“九五”三个时期投资增速有所减缓,分别增长5.7%、21.8%和17.6%,特别是“七五”和“八五”时期投资增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分别增长22.6%和27.2%,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山西全社会投资规模及增长速度

(二)投资率屡创新高

投资率是资本形成总额与同期GDP总量之间的比值,是反映一个地区积累水平的重要标志,适度较高的投资率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十一五”时期,随着山西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投资率逐年提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据测算,“十一五”时期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是“十五”时期的近2倍,为GDP总量实现翻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年中投资率始终在50%以上,且稳中趋升,屡创新高,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山西投资率分别为52.4%、53.2%、54.9%、66%,分别比消费率高5.3个、8.1个、11.1个、20.5个百分点;2010年,山西全社会投资占GDP比重69.9%,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消费占GDP的比重高34.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山西投资率远高于同期消费率,是历史上投资率最高时期,由此表明,投资是拉动山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贡献突出。

二、投资效益不断提高,投资建设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山西有2.5万个城镇投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投产项目数量比“十五”时期增加1万个,全省全社会累计新增固定资产11547.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7%。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三农”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推动新农村建设效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山西通过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实施,不断加大“三农”建设领域的扶持与投入力度,坚持以产业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以生态农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为重点,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潮,取得明显成效。五年间,“三农”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29.5亿元,总量是“十五”时期的3.4倍;年平均增长30.8%,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高3.6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加快14.3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省全社会投资的比重11%,比“十五”时期提高0.2个百分点。五年完成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农田、中低产田改造2000万亩,推进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启动了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三农”投资的增加,改变了农村面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带动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全社会工业投资累计完成9535.8亿元,年平均增长18.1%。随着工业投资的稳步增长,全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建成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新增了许多生产能力,提升了工业的结构、质量和竞争力。如建成投产了太钢150万吨不锈钢改造工程,使太钢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建成投产了阳泉新元煤矿、大同塔山煤矿、潞安屯留煤矿、同煤集团同忻矿井、大同麻家梁矿井、焦煤斜沟煤矿、阳煤寺家庄煤矿扩建工程等现代化矿井;建成投产了王曲电厂、武乡和信电厂、太原二电厂六期工程、阳城电厂二期工程、柳林电厂二期工程、运城电厂、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漳山电厂二期工程、同煤塔山电厂、大同二电厂三期工程、兆光电厂、轩岗电厂、古交电厂二期工程、大同煤矸石电厂二期工程、临汾热电厂等大机组项目,以及广灵甸顶山、宁武东马坊、右玉曹家山等多个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了山西焦化20万吨甲醇工程和90万吨焦炉改造项目、山西兰花科创20万吨甲醇和10万吨二甲醚项目、晋城和潞安两个煤基合成油示范厂、晋城高硫无烟煤合成油示范厂年产10万吨合成油等项目;建成投产了富士康精密电子工程项目、山西光宇大功率LED光源项目等;建成投产了太原长安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形成了年产5万辆重型载重卡车的生产能力等。

(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促进城乡载体功能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依托,近年来,山西不断加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投资力度,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投资增长中的最亮点。“十一五”期间,全省全社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水利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完成4706.5亿元,年平均增长40.1%,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28.2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3.2%,比“十五”时期提高1.7个百分点。

五年中,一大批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如相继建成投产了侯禹、离石至军渡、大同绕城、阳侯、晋城至济源、运城南环、阳翼、汾平、垣曲蒲掌至闻喜东镇、阳泉至盂县、晋城环城西北段、长城岭(晋冀界)至忻州、大同至呼和浩特大同至右卫段、闻喜东镇至临猗孙吉、太原至佳县东段等十几条高速公路,使全省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到3002公里,一个纵横交错、覆盖全省、东连京冀、西达秦蜀、南通中原、北出长城的高速公路网初具规模;建成投产了石太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岢瓦铁路、大包铁路电气化改造大同枢纽联络线及配套工程、北同蒲韩家岭至大新线应急改造工程、南同蒲榆次至侯马北电气化改造、北同蒲韩家岭至应县增建四线工程等,打通了连接西北各省的交通大动脉,改善了路网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全省铁路运力,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了3546.4公里;建成投产了太原机场改扩建工程;举全省之力实施兴水战略,建成投产了引黄北干线工程、横泉水库、部分应急水源工程项目等,张峰水库工程基本收尾,北赵引黄、禹门口提水工程提前实现了引水灌溉目标,龙华口水库成功封顶。

(四)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大,推进惠民工程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省不断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尤其是“五大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促使服务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倾向惠民工程类项目。“十一五”期间,全省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加,由此带动,全省全社会住宅建设、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为主的民生工程投资快速增长,五年完成投资3859.2亿元,年平均增长36%,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24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19%,比“十五”时期提高6.1个百分点。五年中全省惠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由房地产投资带动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5年24.8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0.3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建成投产的重点文教卫生项目促进了文教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建成投产了9483所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和6971个村级卫生室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的城乡教育和卫生条件,建成投产了覆盖全省的农村数字电视多媒体综合示范网,实现了全省信息的村村通,提高了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五)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投资强劲增长,促进“文化强省”战略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文化强省”战略和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积极推进,全省不断加大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等方面的文化产业类和旅游业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投资呈现强劲增势。五年中,城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投资分别完成400.3亿元、201.8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52.5%、53.2%,增幅远高于同期的城镇投资,占全省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1.1%和0.6%提升为2010年的2.6%和1.3%。全省各地星级饭店的建成使用,五台山风景区、云冈石窟、绵山风景区等著名旅游景区的扩建和开发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旅游接待水平,吸引了更多的省内外游客,促使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为加快发展山西旅游业创造了条件。

(六)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促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为中心,全省城镇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1%提高到2010年的46.0%。同时随着全省城市投资与建设力度的加大,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及城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全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0.21%提高到2010年的37%;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由2005年的8.2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10.1平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6.2%提高到2010年的7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5年的16.6%提高到2010年的6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2005年的46.6%提高到2010年的81.8%;城市燃气普及率由2005年的70.7%提高到2010年的88%;城市用水普及率由2005年的92.2%提高到2010年的95.5%。同时先后启动了太原西山地区改造和十市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打通了太原市长风西大街,实现了全省县县至少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三、投资增长方式转变,投资结构逐步优化

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调整投资结构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山西投资规模强劲扩张的同时,投资建设运行发展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产业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一、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

“十一五”期间,山西按照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增长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一、三产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二产投资增长相对缓慢,长期偏重二产的投资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明显转变为“三、二、一”(见下图)。一、三产业投资比重逐年提升,分别由“十五”时期末2005年的2.7%和36.5%提高为2010年的4.5%和54.3%,分别提高1.8个和17.8个百分点;二产投资比重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60.8%下降为2010年的41.2%,下降19.6个百分点,三产投资稳占“半壁江山”,成为拉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

2005-2010年山西全社会三次产业投资结构(%)

“十一五”时期,全省全社会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764亿元、9613.6亿元和9892.3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39.8%、18.3%和38.1%,一、三产业投资增幅分别比“十五”时期提高1.3个和22.9个百分点,二产投资增幅比“十五”时期回落10.5个百分点,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十五”时期的3:55:42转变为3.8:47.4:48.8。

(二)投资主体结构变化明显,国有投资比重上升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8年4季度开始,在中央扩内需政策4万亿投资计划的推动下,我省投资主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国有投资力度加大,占全省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明显提高,民间投资比重有所下降。“十一五”期间,全省国有单位投资完成9611.1亿元,年平均增长29.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47.4%,比“十五”时期提高1.2个百分点;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0658.8亿元,年平均增长25.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52.6%,比“十五”时期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0167.1亿元,年平均增长25.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50.2%,比“十五”时期末2005年下降3个百分点。

(三)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自主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

资金是投资建设项目的根基。“十一五”时期,全省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呈现多样化,但以自筹资金为主的自主性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所占比重仍然最大。五年全省全社会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累计到位1336亿元、3513.8亿元、189.4亿元、13011.2亿元、2334.4亿元,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6.2%、18.1%、12.6%、28%、23.5%;依次占到位资金总量的比重为6.6%、17.2%、0.9%、63.8%和11.5%。与“十五”时期相比,国家预算内资金和自筹资金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9和5.8个百分点;国内贷款资金、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比重分别下降5、1.3和1.5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山西全社会投资资金构成(%)

(四)工业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新兴产业投资比重上升

工业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十一五”时期,我省在不断遏止高耗能行业投资盲目扩张的同时,通过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工业投资中,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投资6154亿元,年平均增长12.8%,增幅比“十五”时期回落17.4个百分点,占同期城镇工业投资的比重67.5%,比“十五”时期下降8.8个百分点;而以特色食品、新型材料、现代煤化工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快速发展,投资比重逐步提高,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244.1亿元,年平均增长32.1%,增幅比“十五”时期回落6.6个百分点,高于传统产业投资19.3个百分点,占同期城镇工业投资的比重24.6%,比“十五”时期提高7.2个百分点。

从工业行业的十个类别投资看,“十一五”期间呈现出“五升五降”态势。与“十五”时期相比,煤炭、食品、化学、建材和机械工业投资占全省城镇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提高9.4个、0.6个、1.3个、1.9个、3.4个百分点,而纺织、炼焦、医药、冶金和电力工业投资比重分别下降0.1个、5.9个、1.1个、8.4个、3.9个百分点。

山西城镇工业主要行业投资比重、增速(%)

四、优化结构是投资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期间,尽管山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总体上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横向比较,山西投资发展明显不足,投资规模始终在全国的20位到22位徘徊,占全国投资的比重最高为2.2%,远低于平均水平3.2%,投资的水平和运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投资健康增长中显现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

(一)城乡投资发展仍不均衡,农村投资比重偏低

投资总量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总量不足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近年来,我省不断促进城乡间协调发展,尤其通过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但从全省全社会投资结构看,农村投资比重持续下降,而且横向比较,农村投资比重依然偏低,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8.7%,分别比“十五”时期、“九五”时期、“八五”时期、“七五”时期、“六五”时期下降0.5个、2.3个、5.8个、10.8个、14.6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而同期全省城镇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91.3%,比重持续提高,且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农村投资占全国农村投资的比重仅为1.4%,投资总量明显偏小,投资空间明显较大。

(二)外商投资增速趋缓,投资力度相对减弱

“十一五”期间,我省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通过积极举办能博会、农博会、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港洽会、珠洽会和央企、民企山西行等大型招商活动,以及参加世博会、中博会等重大活动,加大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力度。五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完成491.7亿元,年平均增长31.9%。但从各年投资增长情况看,2010年同比下降0.2%,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同比增长50%、77.1%、1.4%、2.8%,投资增速呈趋缓态势,尤其2008年以来投资力度相对减弱。五年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占全省全社会投资比重仅为2.4%,比“十五”时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约低5个百分点,利用外资缺乏活力,对外开放水平应继续加强。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弱,拉动全省投资增长贡献降低

近年来,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持续扩张,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全国依然处于下游水平,投资增速相对缓慢,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全省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865亿元,年平均增长25.8%,增幅比全省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回落9.3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在全国始终排24位,在中部六省始终排末位;占全省全社会投资的平均比重9.2%,比“十五”时期提高0.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分别低8.2个和4.5个百分点,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仅有1.2%,投资依然较弱。“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全省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9.3%,比“十五”时期11.2%下降了1.9个百分点。

(四)工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制造业投资增长缓慢

“十一五”期间,我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工业投资增长有所放缓,占全省投资的比重大幅下降,结构调整仍面临新挑战。“十一五”期间,全省全社会工业投资年平均增长18.1%,增幅比“十五”时期下降11.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全社会投资增幅低9.1个百分点,远低于“十一五”前四年全国的平均水平25.8%,占全省全社会投资比重47%,比“十五”时期下降了7.5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最高,但增长速度最慢。“十一五”期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幅由“十五”时期末2005年的20.1%回落到2010年的11.4%,下降了8.7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13.8%,增幅比“十五”时期回落32.2个百分点,比同期采掘业24%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5%的投资增幅低10.2个和5.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49.8%下降到2010年的38.9%,下降了10.9个百分点,平均比重44%,比“十五”时期下降了8.8个百分点。

五、重视投资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回顾总结“十一五”,山西投资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山西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面临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山西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推动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和增强发展基础的主要动力之一,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投资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益,提升投资水平,进一步促成和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

(一)重视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储备

项目储备是投资的重要支撑点,新项目和带动性强、影响大的项目是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十二五”时期,我省应抓住国家在我省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再造一个新山西的良好契机,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推行大项目、大园区、大循环、大基地的建设思路,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到“发展中提高”的转变,以建设绿化、气化、净化、健康山西为抓手,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增强项目储备,切实加强对新项目和重大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重要项目的策划、立项和实施工作,要上档次,上规模,增强投资增长的活力和后劲,推动全省投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二)合理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调整投资结构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我省在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要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山西实际,稳定壮大一产、优化调整二产、增强发展三产,投资重点要与整个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优化目标相适应,尤其是要在我省加大二产的转型力度和壮大新兴支柱产业的投资上下功夫;要在统筹城乡上狠抓落实,按照“一核一圈三群”的战略推进城镇化,把“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重视把握全社会投资的导向,合理地调整和统筹区域投资布局及发展,依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突出重点,科学有效地加大投资力度,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区域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高度重视和激活民间投资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发展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激活民间投资。要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加快民间投资发展步伐,合理引导民营企业在新的、成长性好的产业领域和空间大的新兴服务业领域发展,尤其要重视在新楼市调控政策影响下,占民间投资比重较大的房地产业投入,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抓好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落实工作,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为我省投资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改善投资环境和畅通融资渠道

“十二五”时期,山西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必须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要改善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等在内的投资环境。同时要积极争取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争取和推行多种融资方式,要加强银政、银企的沟通合作,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鼓励激活省外、国外资金和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为其营造平等宽松的环境,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增强其活力。

查看全部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30 141.16 -0.01
长材指数 04-30 158.7 +0.15
扁平材指数 04-30 124.39 -0.16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