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国产装备为何在国内“香”不起来?

分享到:
评论

日前,记者在无锡应达工业有限公司采访,这里的总经理金伟提出“本土化”话题,他说他们公司正在开展一种节能环保型的固态高频焊机焊管装备,各项性能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价格可以降低30%以上,满足国内钢管生产企业的需要,让“本土化”的装备在国内“香”起来。

据这位总经理介绍,目前国内有大大小小上万家钢管生产企业,数万条焊接钢管生产线,采用的都是电耗很高的电子管高频焊管机组。据统计,全国应用这类焊管机占到80%至90%,而应用半导体的固态高频焊机仅在10%左右,这里的市场十分巨大,“本土化”装备前景十分广阔。

确实,在冶金装备中,国内研制开发的装备其推广应用所面临的任务甚至比开发的本身还来得艰巨,“本土化”装备在国内“香”起来,还有诸多问题和阻力。

可不是吗?有个报道的标题就是《国产大冷热连轧装备遭排斥,本土化遇阻》,说的就是国产装备在国内推广应用难的问题。一位业内专家指出:薄板坯冷热连轧设备是冶金行业所需的大型成套装备,技术含量高,对装备制造水平的要求高,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基本是由国外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并总承包,关键设备由外方提供。由于体制原因,用户在引进设备和工艺生产控制技术之后,为保证自身生产和近期利益,对其引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保密,影响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部分钢铁生产企业甚至排斥国内开发的工艺控制技术及新产品,严重延缓了设备本土化的进程。

正是如此,“本土化”装备在本土“香”不起来。据统计,2004年我国轧钢设备进口额高达10亿美元,占冶金设备进口的67%,而国内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三分之二以上重量的制造任务,价值却不到设备总价的三分之一。据几位冶金行业专家调查,尽管整套装备不再引进,但一些单项装备还在大量继续引进。例如炼铁系统的无钟炉顶、干熄焦等20多项技术,国内已有的技术并不比国外的差,但引进却始终没有停止,以致近些年来我国冶金行业引进设备投资居高不下,有时竟占行业总投资的45%。

这种本土化装备在本土内“香”不起来的现象不仅在冶金行业,同样在国内其它行业存在。诸如,国内有家机械制造公司自主创新生产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中的关键部件GIS(地理信息系统)设备,其国产化率达到90%,价格只有同类进口设备的一半,综合性能指标则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国家对该装备开发十分重视,投资项目已被发改委列入国家惟一的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国债专项。然而,这样一项自主创新的装备,却不被国内用户认可。据悉是“地方城市轨道项目方严重歧视国产设备,将巨额的订单抛给了跨国企业”,这种“墙内开花墙内不香”的现象深深困扰着国内设备制造企业。

城市轨道装备在我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南京等城市开展了城市快速轨道的建设或建设前期工作,全国约有14个大城市上报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方案,拟规划建设55条线路,长约1500公里。而在未来十年内,中国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牵引供电系统的投资将占到总投资的8.5%,投资额高达2380亿元。可如今包括高压GIS设备、整流变、直流开关、低压开关、电力电缆等产品的市场,一直被西门子和ABB等巨头所垄断。专家指出,这不仅使进口的费用巨大,而后期的维修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可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国产(GIS)装备,尽管经过两次国家级“CMA”型试验后,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0.5%,其中企业自配19%、国内相关企业配套71.5%,研发该装备的制造公司成为世界上拥有该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家企业,并在某城市地铁线路招标中成功打败西门子、ABB等跨国企业,但该装备在国内城市轨道上却难以推广应用。

国内装备在国内推广应用难,其原因很多,也十分复杂,有思想认识问题,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装备的自身问题,等等。比如在钢铁行业,大型冷热连轧板机长期依赖国外,由外商技术总负责,成套设计。多数国内企业仅参加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此外,高精技术国内研制较少,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发展需要。如大型热带连轧机、冷带连轧机、薄板坯连铸连轧、连续镀锌、不锈钢冷轧和硅钢片冷轧机等都要从国外进口。还有,新产品研究开发差距更大,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的科技投入只占其销售收入的百分之零点几,甚至是千分之零点几。等等,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进程缓慢,国产装备在国内推广应用面临重重阻力。

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同样存在,一方面,国产装备在国内不吃香,另一方面,国产装备在国外很吃香,这是为什么?

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石油和石化设备进出口总量93.07亿美元。其中进口设备25.46亿美元,出口设备67.6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42.15亿美元。2007年1-4月,天津口岸出口石油钻探设备1734台,比去年同期增长16.9%,仅对美国出口石油钻探设备就达1149台,同比增长44.8%。

那么,石化行业的国内装备何以在国内外“两头香”呢?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中有几方面因素:

一是政策支持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实施方案》讨论稿已经下至国内大型石化国有企业。《方案》详细列出禁止进口和限制进口的石化装备产品目录,并且在首台首套设备使用、重大装备采购管理上,给予国产设备以扶植和倾斜政策。

二是从源头抓起,把好招标环节。针对国产装备在招标、评标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提出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必须从源头、从招标环节着手,规定石化企业新上项目时,要提交装备清单,凡国内已以有能力国产化并已推广应用的设备,一律禁止进口;对具有国产化能力,但还没有推广应用的,政府将通过税收政策限制进口。

三是全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市场开发、运营体制上实施一体化,形成一种合力,推进国产化。目前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的设计制造能力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多数石化装备都能自行设计制造,部分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炼油装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年产30万吨乙烯装备国产化率在80%以上;PTA装置部分装备实现了国产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石化成套装备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如茂名石化年产100万吨乙烯的乙烯裂解气压缩机、冷箱等关键设备,总共510台,其中448台是国内制造,国产化率达87.8%。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石化行业的成功经验,对提高冶金装备的国产化率是十分必要的。其实近年来,我国冶金装备制造业研发了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和装备,诸如鞍钢与一重合作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mm热连轧和1780mm冷连轧两套成套设备,获得了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连轧成套设备的制造、工艺生产控制两大核心技术,并可匹配和应用于实际生产工艺中。首钢和二重合作,研制成功了3500mm中厚板轧机,为我国中厚板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设备从设计到制造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已经没有差距,而且价格上仅为国外设备的五分之一。

眼下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推广应用,让本土化装备在本土“香”起来。

为此,业内专家提出要改变重引进、轻创新;重国外,轻国内;重现存,轻研发的思想,改变核心技术停滞不前的状况;冶金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应该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凡是自主开发的重大冶金装备成套设备,应按新产品对待,实施免税;冶金工业重大项目所需的重大装备,从国内采购的,国家应提供财政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凡是承担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重任的装备制造企业或者冶金企业,完成该项任务所需的技改投资和研发资金,国家应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部分研制费用的补贴。

但愿专家的建议引起重视,使国产冶金装备在国内本土上开花结果。(包斯文 Mysteel.com资讯部组稿,请勿转载)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30 141.16 -0.01
长材指数 04-30 158.7 +0.15
扁平材指数 04-30 124.39 -0.16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