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消极消费市场消耗的非常钢产量切应谨慎对待

分享到:
评论
    尽管2004年国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但经济中消极因素的惯性仍在发挥作用,致使2004年还是多生产了3000余万吨钢。
    面对2002年以来钢铁工业多年不见的好形势,行业内的主流观点是,消费驱动钢铁发展。这些观点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不过,也要看到这些观点的局限性。
    一旦钢铁行业出现消极消费市场的负相关性效应,各相关行业可以很快形成一个难解的钢材高消耗的体内循环链,相关各方保证各自的需求支持和扩大再生产,将带动这个循环链内生产和需要越来越多的钢铁,并且使相互间的密切供应链条越绷越紧。
    2005年是我国全面完成“十五”目标,为“十一五”发展进一步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更是中国钢铁工业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键一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报告不失时机地要求我们,全行业在历史大跨越之年,必须在观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在运行上有崭新的举措。
    2005年钢铁工业要实现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从宏观到微观影响因素很多,“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关键在于全行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对2004年生产的2.72亿吨钢有清醒的认识,以利再战。如果这2.72亿吨钢全是积极消费市场必要的钢产量,那么,新的一年可以照样甩开膀子干;如果钢产量中有消极消费市场消耗的非常钢产量,就应当特别谨慎地对待,前进道路上切不要在这里崴了脚。笔者认为,2004年我们至少是多生产了3000余万吨。
    钢产量多与少之争的结合点
    说2004年中国钢铁行业多生产了3000万吨钢,可能依然是中国钢产量多与少之争的继续。中国钢产量多与少之争,几乎伴随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全部发展史。钢产量达到1亿吨之前,争论主要集中在钢产量如何能更多;产量在1亿吨到2亿吨之间,争论尤为激烈;钢产量逼近3亿吨的关口,争论的焦点又汇集在钢产量是否过多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尽快找到钢产量多与少之争的结合点。说中国钢产量少的主要论据是,按人均钢产量我们在世界上排序靠后;今天讲中国钢产量多的主要根据在,2004年我国完成GDP约占全球总量的4%,钢材消耗量却高达全球的30%,多得与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很不相称。
    为找到争论的结合点,笔者2001年在《冶金工业“十五”发展新思路初探》一文中,提出一个观点:钢铁工业发展要参照两个坐标,既要重视人均钢产量,又要兼顾百万美元GDP的钢材消耗量(为便于对比说明,以下采用钢产量替代钢材消耗量 - 笔者注)。充分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有可能找到今天中国钢产量比较合适的数量点。
    根据上述观点,统筹考虑中国钢产量的两个发展牵制因素,至少可以发现,中国目前钢的产量应该是过多了。现以2003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几组有关数据进行宏观、静态的粗略对比分析。其一,世界最富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人均钢产量0.454吨,百万美元GDP钢产量13.5吨;其二,与中国接近的中等收入6个国家(巴西、俄罗斯、土耳其、波兰、南非和伊朗,年人均GDP在1800~5000美元之间)人均钢产量0.253吨,百万美元GDP钢产量83.4吨;其三,中国2003年人均钢产量0.170吨,百万美元GDP钢产量161.2吨。显然,中国较适宜的钢产量应当在这二者之间,不过要达到七国集团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是,在这两个指标中,与中国接近的中等收入6个国家有较大参照性。与他们比较我们目前达到的水平,钢产量过高的差距都十分明显。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进行必要的调整,中国人均钢产量提20%,确定为0.204吨,2004年全年钢产量大约应在2.65亿吨;百万美元GDP钢产量按后六国水平调高40%,确定为120吨,2004年全年钢产量大约应在2亿吨。通过简单的比较,可以作出不够精确但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去年全国钢产量应在2亿~2.65亿吨之间,综合考虑钢材市场的表现,必要的钢产量圈定在2.4亿吨左右较为适宜。以两个坐标结合点衡量,能够说2004年多生产了3000余万吨钢。
    基于两个坐标结合点确定我国年度钢产量的认识,与其他一些方法预测的钢产量不谋而合。2002年上届政府五年任期结束,奠定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势头显现,全年钢产量达到1.82亿吨,比上年净增了3000万吨,增长20.5%。当时的国家经贸委针对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经过缜密测算,提出了2003年钢产量控制目标为1.95亿吨,增长7.14%。由于刺激钢产量剧增的各种消极因素未提到控制,结果当年全国实际钢产量达到2.21亿吨,比上年又净增了4000万吨,增长21.4%,超过控制目标2600万吨。也就是说,2003年多生产了2600万吨钢,这与用两个坐标结合点测算的钢产量偏差很接近。尽管2004年国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但经济中消极因素的惯性仍在发挥作用,致使2004年还是多生产了3000余万吨钢。
    “火爆”的钢市中积极消费市场与消极消费市场并存
    面对2002年以来钢铁工业多年不见的好形势,行业内的主流观点是,消费驱动钢铁发展,“火爆”的钢市是由市场决定的,等等。这些看法为广大钢铁企业持续、快速增加产量与产能提供了理论指引。应当说,这些观点在解释这些年来钢铁工业发展的总趋势方面,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不过,也要看到这些观点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不同时期经济生活中隐含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及其影响。在经济周期的回升、高涨阶段,积极因素是保证和延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消极因素则是导致经济周期从繁荣滑向衰退的破坏性力量。正确把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切入点,就在于清醒辨别消费与市场。市场经济漫长的发展史,演绎了资本主义社会跌宕起伏的多次经济周期,教育人们和企业特别要提高对消费与市场的深切认识。
    1997年至今,是我国经济从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低谷,跃向快速发展波峰的过程。在这期间,国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同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7年来,共发行9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了几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拉动GDP每年增长1.5~2个百分点,也激发了外资和企业与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潮。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全面高涨,构筑了本轮经济周期回升、高涨阶段的积极市场,为钢铁行业的全面活跃创造了消费市场条件。这是广大钢铁企业已经看到和正在看到的近年来积极消费市场的一面。
    2002年~2004年,3年之间我国钢产量由1.82亿吨飚升至2.72亿吨,增量接近1亿吨,增幅约达50%。对于钢产量的超速增长,我们的两位总理先后都表示了相当地关切。朱镕基同志早在2003年初,针对部分地区已出现的房地产热,就告诫钢铁企业的老总们:我希望企业小心。2004年8月在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的关键时期,温家宝同志“对钢铁行业仍然非常担心”。是什么刺激了非常钢产量的飚升?钢产量的陡涨为什么引起了两位总理的特别关注?根本原因是“火爆”的钢市中还存在消极消费市场的一面。
    消极消费市场刺激了非常钢产量的飚升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说明这一见解,让我们回顾2004年4、5月份钢铁企业经历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时光。当时,国家针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高,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状况,及时有效地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钢材市场随之产生了较强的反应,多种钢材价格恐慌性下滑,表现了这些钢材产品价格刚性的明显不足。
    市场经济学指出,需求的价格弹性存在有弹性无弹性之分。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取决于供应品性质、供应品的替代性、人们对价格变动反应时间和购买供应品的预算比例。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一经启动,积极消费市场紧缺的高档次、高质量钢材保持着很小的价格弹性而继续坚挺,而与某些消极消费市场联系紧密的普通长材类钢材,纷纷弃市场而去,导致了以这些钢材产品为主的价格大跳水。2004年市场经济存在消极消费市场的现实,为中国钢铁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消极消费市场表现一:建筑业中的不规范炒作拉动了钢铁。
    伴随近些年经济景气的提高,建筑业中的不规范炒作,有愈演愈烈之势。比较典型的实例有,被称为暴利行业的房地产的众多违规操作、包含不少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各种大小建筑项目和各种开发区的过度发展,等等。这些领域可以说都是钢材消极消费的大市场。
    首先,房地产业潜在的问题最为突出。随着房地产业的崛起和扩展,不规范炒作的行为也随之产生。不少地方的政府以“方便”的土地出让来扩大和弥补财政收入,好多房地产开发商在房基开挖前就以内部认购等方式违规售层,还把定金和预收款作为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想方设法拖欠建筑队伍(民工)施工款及工程设备材料购置费用,甚至“寄生”于钢铁行业,钢材价格上调房屋价格也就势水涨船高。廉价土地-充裕资金-高额利润,一个令淘金者垂涎的快速致富经营闭环形成了。他们无所顾忌地炒作起来,一栋栋、一片片违规房屋上市了,使房地产业越来越热。火热的房地产业吸纳了大量的钢材,同时,不规范的炒作行为自然也刺激了非常钢产量的飚升,在一个层面上形成了对钢铁的拉动。
    其次,“政绩”建筑项目与开发区热,负面影响甚大。据统计,截至2004年末,全国拖欠的1780亿元工程款中,各地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所拖欠的工程款就高达700亿元。这些建设项目在另一个层面上形成了对钢铁的拉动。
    消极消费市场表现二:盲目追求产能扩张对钢铁的拉动
    盲目追求产能扩张带来的钢铁拉动钢铁(以下简称钢铁拉动钢铁),是消极消费市场刺激非常钢产量飚升的集中体现。钢铁拉动钢铁行业产生的速度驱动效应,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在经济生活中,钢铁拉动钢铁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
    其一,行业内部钢铁的需求拉动。
    从2001年开始,钢铁投资逐年增加,2003年投资达到1400亿元,增长率为96.6%,达到历史最高点。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2004年增长率回落到26.9%,仍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5.8%的平均水平,继续成为投资增长的领军行业。对以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为重点的投资清查显示,2003年底,钢的产能达到3.1亿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5000多万吨炼钢产能存在于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控制之外。在建规模还有炼钢产能1.5亿吨,拟建规模根据清查也相当可观。
    如此规模巨大的钢铁投资,必然要形成对钢材产品,尤其是对建筑业长材类钢材产品的巨大需求。以上事实说明,行业内部存在钢铁拉动钢铁的状况,应当是无可争辩的了。
    其二,相关行业钢材消耗循环链对钢铁的拉动。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性行业,钢材产品是经济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基础性材料,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也在服务于其他相关行业中壮大。这种相关性在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体现得更加明显。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积极的钢材消费市场呈正相关性,也与消极的钢材消费市场呈负相关性。2004年国家针对经济生活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其目的就是要控制或防止某些过热行业产生与消极消费市场的负相关性。过热发展的钢铁行业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因为这里发生和存在了对消极钢材消费市场的过度支持。
    对钢铁市场作进一步剖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健康的成分存在,比如上边列举的几种消极的市场需求,足以吞噬去年多生产的3000余万吨钢。这种正在对我国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堪重负的非常钢产量,以其负相关性在钢材消耗循环链中强化钢铁拉动钢铁。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与其联系紧密的主要是冶金矿山、焦炭、耐材、铁合金、有色金属和水泥、机械、煤炭、电力、石油、运输、汽车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它们之间往往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平衡关系。一旦钢铁行业出现消极消费市场的负相关性效应,各相关行业可以很快形成一个难解的钢材高消耗的体内循环链,相关各方保证各自的需求支持和扩大再生,将带动这个循环链内生产和需要越来越多的钢铁,并且使相互间的密切供应链条越绷越紧。这既是2004年多生产3000余万吨钢的市场内在原因,更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后担心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理由所在。(中国冶金报)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5-10 141.27 -0.35
长材指数 05-10 159.02 -0.48
扁平材指数 05-10 124.3 -0.21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5-10 39.77 -18.58
热卷情绪 05-10 46.21 -8.54
冷卷情绪 05-10 48.45 -1.55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