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对钢铁行业后市发展的展望--迅猛增长之后是激烈搏杀

分享到:
评论
    今年以来,国内钢材产量和消费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1-5月份,钢材产量增长了20.26%,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了22.35%。按目前的发展势头,预计今年国内钢材产量将突破1.8亿吨,钢材表观消费量有可能突破2亿吨大关。两年时间内钢材产量增长5000万吨,消费量增长5800万吨,如此之大、如此之快的增幅,超出许多人的预料,亦为国内外钢铁发展史所罕见。
    面对这样一个蓬勃发展、迅猛扩张的局面,许多人为之欢欣鼓舞,也有人为之担忧。近期钢铁行业权威报纸《中国冶金报》和有关杂志发表文章,代表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篇文章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钢材消费国,而且钢材消费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二三十年内钢材消费仍然是增长趋势,钢铁生产还有发展空间,只是钢材的消费强度有所减弱。钢材消费不会达到饱和,将持续稳步增长。”(注①)另一篇文章认为:要借鉴和吸取国外钢铁发展及国内其它行业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总量控制问题,“有人预测像目前这样发展下去,西方三大产钢国(美国、日本、欧共体)和国内4个行业(纺织、煤炭、玻璃、电解铝)碰到的问题将会重现,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少则1~2年,最多也不过2~3年,(钢铁行业)同样会遭受到严重的灾难!我国钢产量应控制在1.5亿吨,只可减少,不可增加。”(注②)
    形势的变化确实大大超出许多人的想像,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中国钢材消费的增长速度和饱和点,更不要说按品种细分。但这并不妨碍定性地分析。我认为,钢铁行业后市的发展,远没有前者预测的那么乐观,也没有后者认为的那么严重,按目前速度,或许5年左右的时间,国内钢材消费即可见顶,钢材消费量大体在2.5亿吨左右。
    近两年钢材生产、消费的快速增长,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长。钢材价格虽然连续6年(1994~1999)持续走低,但产量和消费量自1996年开始双双持续增长,并逐步加速,有一定的发展后劲。根本原因是国内大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实施多年的积极稳妥的财政金融政策、加入WTO前后世界制造中心加速向中国转移,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并逐步加强,带动了本轮钢材消费持续走强,并且短时期内不会突然停滞。
    二是“滞胀”特点明显。即从2001年开始,虽然市场需求强劲,消费量增长很大,但供给也充足,钢材价格总体上没有增长多少。去年三季度更是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今年以来虽有所回升,但总体水平仍低于2000年水平。这说明国内钢铁企业经过近十年的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供给能力显著增长,即使市场需求出现大幅度增长,供求关系也没有逆转。今后几年钢铁市场的供求关系如何?定性地讲,需求的增长将会趋缓,而供给的增长已然强劲。
    从需求来看,决定钢材消费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二是工业制造规模。两个规模和增长速度基本上决定了钢材消费的规模和增长速度。1~5月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8%,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了22.35%。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积极的财政政策应逐步“淡出”的呼声日高。金融政策方面,为刺激经济、促进投资,7年来连续9次降息,存贷利率基本到底。从股市融资看,由于去年以来“失血”过多,股市的直接融资功能近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提高。2002年以后除利用外资的规模可能继续扩大外,财政、金融、股市支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的力度都会减弱,这将直接影响到钢材消费的增长。影响钢材消费的另一大因素:国内工业制造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希望的结果是保持目前的出口增长水平及利用外资的增长水平,进一步加速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希望国内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和较强的制造业竞争力,使中国的制造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加入WTO的效应将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对此不可寄希望过高。
    从国内供给看,除宝、鞍、武、首等几个大钢已经基本完成钢前系统技术改造,规模不会有较大扩张外,市场的诱力和竞争的压力使得除此之外的一大批国有大中钢铁企业,特别是原地方骨干钢铁企业都在加速工艺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改造,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许多中型钢铁企业,原来主要炼钢设备是20吨左右的转炉,年产钢二三百万吨,现在正在筹建或已经建成100吨级的转炉,发展目标年生产钢四五百万吨。民营钢铁企业(包括由国有小钢铁企业改制过来的民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锐不可挡。据了解,近两年民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20%~30%,在融资渠道解决之后,如此高的回报和钢铁企业的低风险使民间资本投资钢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估计3~5年后,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将形成一股势力,对国内钢铁市场价格走向产生很大影响,并改变市场竞争的格局。“由于太多的钢厂采取同样的产能扩张战略,并都尝试捕捉同样的市场机会”,在需求增长放慢时,必将导致竞争的加剧。
    竞争的结果将导致企业走向联合重组。业内许多人士已经深刻认识到,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从局部看是产品结构、工艺技术结构的调整;从全局看,需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即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兼并重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过度的重复建设,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产品、工艺技术结构的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呼吁: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应大力推动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重组,并为此提出了几种重组方案,如按区域组建几大钢铁集团等等。但是,目前重组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原因,一是外在压力不大,二是内在动力不足。
    关于外在压力。对国有企业而言,重组的外在压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政府的压力,另一个是来自市场的压力。这几年企业的重组大多是靠政府推动、政府撮合。关于市场压力。虽然说自1994年开始钢铁市场总体上由卖方进入买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国内的市场竞争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有一个根本不同:即国外企业是在需求增长停滞或需求下降状态下进行竞争,而国内企业则是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下进行竞争。竞争的激烈程度大不一样。与国外相比,国内钢铁企业日子还比较好过,利润空间仍比较大。如前所说,为什么民营钢铁企业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钢铁不仅风险小,而且回报率高。国有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表面上看不高,原因是大量冗员和社会负担吃掉了,其次是管理漏洞流失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张,由于多数企业目前还有盈利、能够生存,来自市场的压力不大,影响了国内钢铁企业的重组步伐。
    关于内在动力。国内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不是政府行为,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被重组或兼并都是在严重资不抵债、走头无路情况下进行的;但凡有一点生存办法,一般不会主动走被重组、被兼并之路。而国外并不是这样,不少企业为了求得更快、更大的发展,在自身经营状况仍然较好、日子过得去的情况下,主动寻求联合重组、剥离兼并之路。为什么?有人归结为这是中国特有的“鸡头文化”(宁为鸡头,不当凤尾)使然。其实根本的原因是体制因素。由于企业是国有的,企业发展的快慢、经营的更好或更差虽然与经营者自身的利益相关,但不是特别密切,造成企业经营者兼并重组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因此,虽然重组对国内钢铁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极其必要,但由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内外在条件均不成熟,致使企业之间大范围的、自发性的重组兼并行为没有像专家们希望的那样大面积展开。
    今后5年,随着民营钢铁企业的快速崛起,市场竞争将会彻底改变参与企业“都赢”的局面。迅猛增长之后是激烈搏杀。国内钢铁企业将迎来大规模资产重组的时代。“合并方能柳暗花明”。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注:①2002年6月26日,《中国冶金报》:《对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单尚华、张壮志、关克正)。
      ②2002年第3期,《冶金经济与管理》:《到认真研究我国需要多少钢的时候了》(周传典)。
    (中国冶金报)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5-09 141.62 -0.43
长材指数 05-09 159.5 -0.52
扁平材指数 05-09 124.51 -0.35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5-03 58.35 +0.24
热卷情绪 05-03 54.75 +5.06
冷卷情绪 05-03 50 +2.34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