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钢铁工业仅有量是不够的

分享到:
评论
    我国钢材工业在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环境下,获得了飞速发展,现已成为世界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钢材市场已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但我国钢铁工业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品种结构不合理,有些产品档次不高,国内钢材市场销售疲软,出口严重受阻而钢材的进口居高不下,迫使产品在市场上低价位运行,企业的效益在盈亏点上徘徊。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外来竞争已严峻摆在我们面前。
    当前世界钢材生产能力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现在世界约有1/4的炼钢能力闲滞,轧钢能力闲滞约在30%左右。而钢材进口国要求贸易保护与壁垒呼声越来越迫切,充分表明国际钢材贸易中出口钢材渗透程度急剧增加的同时,竞争压力明显提高。国内钢材市场短缺现象已经基本消退,市场引导产品经营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目前我国钢材总资源供给处于相对过剩。今年上半年钢材资源供给仍是有增无减,而消费增长仍是平稳中慢进,供大于求的局面继续存在。
    由于我国钢铁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短缺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起来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装备、组织结构等诸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普通钢材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材产量严重短缺,长期靠进口。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国内市场上,一般钢材产品是国内相关钢铁企业市场份额竞争;而高附加值产品是与国外厂商争国内市场。
    尽管国内有些钢材可与国外产品质价比相当,但国内许多用户仍愿意用进口货。其原因是过去贸易出口产品用进口钢材可免税,而用国内钢材需缴17%的增值税(今年颁布"以产顶进"新政策出台,此种情况可能会有好转);其次产品质量还不够稳定,有些产品价格还比进口高,这样也影响用户使用国产钢材;再有,营销服务跟不上市场需要,如配套供应产品能力差、处理质量异议不及时、扯皮,忽视对小批量分散用户群体所形成较大市场份额和潜在市场的服务,相应也丢失了部分市场。
    据对钢材国内需求总量分析:目前乃至21世纪初20-30年代我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当前人均年钢材消费量只有91公斤,人均生产总值只有6364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钢材总需求量还是增加的趋势,并未达到"饱和点”。钢材消费量相对"九五"以前的年均增加量和增长率将有所下降,是进入趋于平稳增加的时期。预计随着钢铁工业自身结构优化、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快,钢材产品适应市场程度会提高;由于市场观念转变,注重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相应会逐步提高;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92%左右。国内对钢材需求总量的上限约1.3亿吨左右,还未达到我国钢材消费的"饱和点"。
    纵观国内钢材市场,部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如高级轿车面板、家电面板、高牌号的冷轧取向硅钢片、高牌号钢帘线生产用硬线盘条、高强度级别的石油管、高压锅炉管、冷轧不锈钢板、部分高档模具钢、彩电用荫罩钢带等,目前我们生产能力不足,有的还不能生产。这部分产品占市场需求约7%左右,需靠进口解决。
    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钢材品种,如一般汽车面板、家电用板、镀锡板、冷轧硅钢片、硬线、薄规格冷轧板、船用中厚板、H型钢等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还不具备与国外同类产品抗衡,不占优势。这部分产品急需采取措施,提高市场占有率,"以产顶进"并努力开拓产品的出口市场。  普碳板、管、型材,特别是建筑钢材如线材、螺纹钢等无论从数量、规格、品种还是价格上都具有优势,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要保持住这种态势,抵制这类产品外来的低价倾销,应继续占领国内市场,并努力扩大出口。
    在国际市场上,目前国际市场钢材的贸易量每年约1.8亿吨左右,钢材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如德国、日本、法国、韩国、巴西等),这些国家的大型钢铁集团每年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40%左右。而我国(1996-1998年)每年出口量约在300-400万吨间徘徊,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这表明我国钢材市场品种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从出口钢材产品的结构和品种质量来看,尽管这几年有明显变化,即出口建筑材的比例在下降,出口板管材的比例在上升,但与先进产钢国家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占50-60%相比,我国以普碳钢坯、型钢、线材、板卷、无缝钢管为主,均属低档次的"大路货"。据有关部门推算,如发达国家钢材品种质量当量为1,则我国却不足0.8。由于产品优质率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平均售价仅300美元/吨;而发达国家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平均售价则高达500美元/吨左右。
    总的看我国钢材产品虽然在数量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9%左右的优势,但放到国际市场来比较,无论从出口的数量、品种结构、质量上讲都不具有优势,而处在弱势地位。造成我国钢材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国29个省市区(除西藏外)都建立了各自的钢铁企业,"小而全"比较普遍;由于资金财力有限,偏重于初级技术的采用,造成产业结构雷同、规模小、集中度不够、工艺技术装备陈旧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国钢铁企业约1500多家,其中年产钢在5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46家,而年产300万吨以上的企业也只有8家。在这种产业组织结构状况下投资项目、资金必然分散;改造和发展只能自顾零敲碎打,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维持成为必然,企业缺少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由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钢铁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钢铁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据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表明,我国钢铁生产主体设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为20%左右,而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设备超过50%。设备陈旧、单机容量过小、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许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能生产或生产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钢材产品生产成本并不存在很大优势。在目前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装备水平条件下,我国钢材产品吨材物耗明显高于国际水平。我国的物耗费用占生产成本费用80%左右,比日本约高30%;工资成本若考虑补贴、扣除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及福利诸多因素,我们就不具优势;在当前钢材市场疲软,趋于低价位运行状态下,这方面的竞争力显得脆弱。
    因此,在"十五"期间应着重应提高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实现有效规模经济,推进大企业战略。鼓励按经济规律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兼并,发展3-4家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此带动工艺技术装备、品种等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形成有竞争力的高效专业化生产线和精品基地。逐步改造或淘汰一批原有中小企业,促使一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和专业化大生产的组织效率原则。这是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同时,抓钢铁行业技术改造,促工艺装备、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钢材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国钢铁行业初级技术构成已明显成为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基本原因之一;加入WTO,外商的竞争已尖锐摆在我们面前;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必须下大力气对现有的技术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力争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益。
    对宝钢、武钢、天津无缝等厂已投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线(如厚度<2m/m热轧板、厚度<1.2m/m冷轧板、镀锌板、镀锡板、石油管等)的能力要千方百计让其充分发挥,多生产"以产顶进"产品。
    依靠科技进步,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促进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重点进行存量技术改造以及前后工序的配套工作。在冶炼方面,要增加精炼设备,解决钢水质量成分均一问题;在轧材方面要增加在线检测和后部处理设施,以适应增加钢材品种和提高钢材质量的需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于解决短缺高技术含量的品种必须考虑技术和效益原则,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迎接外来产品进入的严峻挑战。对于型、线材"大路货"产品,增加技术含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改造,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出口。
    抓企业内部管理,搞好节能降耗,大力降低产品成本,这是实施企业低成本战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选择。改进和完善生产标准,积极按国际通用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使我国钢材产品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也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建立服务市场,为用户服务的营销体系。企业搞名牌产品、配套供应、根据用户不同需要,提高开发新品种的创新能力,不断跟踪市场、开发潜在市场,使我国的钢材品种不仅在国内占有率日益提高。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30 141.16 -0.01
长材指数 04-30 158.7 +0.15
扁平材指数 04-30 124.39 -0.16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