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观点 > 正文

Mysteel:美钢(US Steel)并购案风起云涌(上)——从美国钢铁行业兴衰看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阻力

分享到:
评论

过去四十年来,美国钢铁行业由盛转衰,钢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虽然在政策保护下,美国市场钢材价格普遍高于海外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但长流程钢厂利润却十分微薄。曾经美国制造业代表、世界上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以下简称“美钢”)在2023年底因持续亏损宣布出售公司。

整体来看,在美国迫切推动制造业回流进程中,钢铁行业的市场化重组势在必行,也获得美国资本市场认可:在由全球第四大钢铁公司新日铁取得最高报价,并公布本次交易后,美钢股价飙升。但美钢并购案并不顺利,全球第四大钢铁公司新日铁志在必得但举步维艰,给在美国并不少见的并购案平添了悬念和不确定性。

从钢铁行业的大格局来看,美钢并购案也反映了美国钢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转变:钢铁行业最终是否能够借助市场化并购,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时机窗口下,利用低碳炼钢技术和低能源成本重拾竞争力成为考验美国市场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本文以美钢并购案出发,分为上下两篇,讨论了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历史和在当下美国钢铁行业在美国制造业回流过程中面临的阻力与机遇。

 

本篇主要回顾美国钢铁行业产业格局的变化和美国钢铁需求达峰后的衰退现状,以及美国钢铁行业在制造业回流进程中所面临的压力。

美钢出售案件的公布实际上是美国钢铁行业乃至其整体制造业由盛转衰的缩影,本质上是美国工业发展中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困境叠加的体现:

1. 历史因素: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后,美国钢铁行业日渐式微是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

2. 现实困境:海外制造业冲击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不断强化

此外,两位2024年总统候选人都直接表态反对新日铁对美钢的收购,体现了美国政府在实行市场经济原则时的知行不一,也反映出了美国在迫切希望制造业回流的愿望背后对外资大规模流入带来的危机感,以及对本土制造业重现往日辉煌缺乏信心。预计这种“分裂”在当下的美国政治经济环境下较难逆转并持续干扰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回升过程。

 

下篇将讨论美国制造业复苏的潜力:以钢铁行业的视角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或许可以借助其低成本能源优势和低碳环保驱动的终端需求重拾竞争力。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的案例,无疑将为钢铁行业乃至更广泛的制造业并购重组趋势提供重要的借鉴。

 

【正文】

 

一、美钢并购跌宕起伏——美国钢铁行业衰落的集中体现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钢铁行业的市场化重组将持续进行。由于过去20年美国对钢铁行业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市场钢材价格高于其他市场,这既无法提高本土钢厂的盈利能力,也严重侵蚀了下游用钢客户的全球竞争力,钢厂经营难以维系。2023年年底,曾经的钢铁巨头“美国钢铁公司”(下称“美钢”)迫于经营困境而宣布出售公司。

从历史来看:美国钢铁公司成立于1901年,是在“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基础上,合并其余十几家企业组成。当时,美国钢铁公司雇有员工34万名,其钢铁产量一度占据美国钢铁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截止2023年美钢粗钢产能达到2000万吨/年,主要使用长流程炼钢,钢材产品主要包括电工钢、电镀板和螺旋钢管等,主要应用在电子科技、军工与建筑领域。

然而其近些年来的经营状况却不容乐观:十年来,美国钢铁公司的净利润一直在盈亏平衡点上下徘徊(见图一)。特别是近三年,公司业绩持续下滑:与2021年相比,2023年美国钢铁公司的营收从204.45亿美元下降到180.68亿美元,净利润从41.74亿美元下降到8.95亿美元,净利润率在盈亏附近徘徊。

在美钢放出出售消息后的四个月的竞价后,全球第四大钢铁集团“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下称‘新日铁’)”宣布,将以每股55美元,总价149亿美元(141亿美元的股权估值,以及8亿美元债务价值,共折合1063亿元人民币,为本次竞价中的最高价)现金收购美钢。

整体来看,在美国迫切推动制造业回流进程中,钢铁行业的市场化重组势在必行,资本市场也表示认同:在由全球第四大钢铁公司新日铁取得最高报价,并公布本次交易后,美钢股价飙升。然而,各方势力角逐各自利益目标,并卷入2024年美国大选议题,新日铁志在必得但举步维艰,增加了这起并购案的不确定性。

虽然日本方面表示在并购后对美国工会代表的工人利益和环境保护标准表示尊重与遵守,但受制于美国对于本土市场份额被外资大幅侵占的担忧,以及大选年政治选票优先的立场,本次交易同时遭到了美国钢铁工人协会(USW)和美国政府部门与总统的声讨,是否能成功并购仍未确定。

究其本质,美国钢铁行业失去其市场化调节能力并逐渐衰退,可追溯到从其工业化末期以来几十年的经济转型,以及为应对海外冲击而持续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相互叠加的结果。

二、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压力逐步显现

01 钢铁工业衰退的历史因素

虽然美国钢铁工业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但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才真正带动了美国工业化的步伐:

(1)19世纪60年代:起步发展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美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激增,导致美国粗钢产量从1860年的1.3万吨飞速增长,于1900年首次打破1000万吨年产量,并于1920年达到4700万吨。彼时美国成为了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达2/3的钢铁大国。(见图三、四)

(2)20世纪前期:快速增长与激烈竞争

与此同时,美国钢铁行业增长的同时也兼顾上下游布局。市场中涌现出多家钢铁企业,其中有着“钢铁大王”之称的卡内基钢铁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整合上游矿山和下游其他生产企业,逐渐形成了“资源+制造”的发展路径。而这种发展路径受到当时市场对于“大公司的规模化效应,以及强定价权和高利润空间”的追捧,美国钢铁公司应运而生。

美国钢铁公司于1901年由多家金属制造与矿业公司合并成立。从各大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来看,1920年美国钢铁公司市场份额在45%以上,CR6接近60%,整个钢铁行业基本以美国钢铁公司占主导地位为主。(见图五)

同时,其他钢铁公司同样通过收购其他工厂来进行市场扩张,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CR6于1930年达到70%以上。但由于大萧条的来临和美国钢铁公司的战略发展定位偏向于维护政府关系而非技术革新,其主导地位也在被不断侵蚀。(见图五)

整体看,虽然在大萧条期间粗钢产量增速有所下滑,但二战时期巨大的市场需求,使美国粗钢年产量在1950年突破1亿吨。

尽管汽车制造在战争期间被终止,但战争带来的钢材需求却远远超越了这一缺口。除了军火生产的外,造船业也同样大幅发展。战争带来的繁荣拓宽了钢铁的许多用途,如铁路和建筑。这也导致了价格的上升压力,进而推动了通胀的上升。

即使美国物价管理局(OPA)为应对赤字融资和国防建设造成的通货膨胀影响,出台了工资和价格控制计划,限制了钢铁产品价格波动。但面临结构性需求下降,钢铁企业以产量抢分额的策略导致钢铁行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3)20世纪中后期:技术革新与经济转型

以科学技术为发展核心的美国也迎来了经济黄金发展期,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新型炼钢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此期间,美国钢铁市场的主导者依然为长流程炼钢为主的美国钢铁公司,在大规模的长流程钢厂继续整合市场的过程中,依靠其强定价权的优势,美国钢铁公司的钢材产品价格相对其他厂商偏高,也引导了部分消费者转向其他更具性价比的钢材产品。

一些新型炼钢技术如氧气顶吹转炉和电炉开始出现,并由于其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广泛的产品线受到了钢铁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二者逐渐挤占了部分美国传统平炉炼钢的市场份额。(见图六)

美国粗钢产量在1973年达到1.5亿吨的历史峰值,此时美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开始经济转型。但由于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人员负担过重,严重缺乏资金等,美国钢铁工业积重难返。随后美国开始去化钢铁产能,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产能转移至如日本等国家,美国平炉炼钢逐渐退出市场。此时美国积极推行环保政策,注重节能降耗,新型电炉炼钢技术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电炉炼钢产量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见图六)

然而在经济重心逐渐向服务业倾斜的情况下,即便有先进的生产流程,但全球钢铁市场的生产与贸易格局基本已经形成,美国钢铁行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程度持续下滑,曾经的全球钢铁大国的名号逐渐消失。(见图七、八)

02 制造业回流困难的现实困境

(1)海外制造业冲击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1世纪的美国钢铁行业日渐式微。在行业转型过程中,逐步淘汰了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生产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美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从数据上看,目前美国钢铁行业CR3已超过70%。

然而随国际钢铁产业开始崛起,中国钢铁企业在沿海地区兴建钢厂,快速提升自身产品价格竞争力,迫使美国本土钢材失去竞争优势。而美国为应对海外低价出口,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来强制增加本国产品的市场占比,对国外进口的钢材施加不同程度的关税,导致本土钢铁行业市场经济环境健康程度不断萎缩,也导致钢材定价系统的失灵。进而导致美国国内钢价波动幅度较大,以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钢铁行业环境进一步恶化,美国国内钢材逐渐失去消费者青睐,美国也逐渐变成最大的钢铁进口国之一。(见图九)

在全球主要的几个工业国家中,目前仅有美国钢材消费量远大于国内产量且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钢材,而中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均能实现钢材基本自给并有相当数量的出口。而相比之下,当前美国钢铁工业连满足本国的基本钢材需求都有较大困难,并且大量外购钢材,也使得美国国家战略安全保障程度降低。

另外,从本次收购角度来看,若新日铁成功收购美国钢铁公司:

一方面,日本可以进一步扩大日本汽车制造在美国的影响力。2023年,美国新车的销量为1558.8万辆,其中,日系车市场份额为35.5%。在《通胀削减法案》公布后,新日铁能够继续享有汽车方面的税收优惠,并且维持美国的制造业市场中日本产品的占比,继续在美国市场投资电动车相关建设。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推出的《基建法案》显示美国将在5年内新增550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符合新日铁继续扩大市场规模的打算。

按照2023年底全球各大钢铁集团粗钢产量推算,本次收购成功将使新日铁粗钢产量超过5800万吨/年,产能达到8600万吨/年,成为全球粗钢产能仅次于宝武集团的第二大的钢铁集团。(见图十)

但基于美国多年来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外资继续扩张市场的难度不小。叠加2024年为美国总统换届的大选年,本次交易其所承担的政治风险更大。美国钢铁工人协会(USW)与政府部门均发生反对本次交易。以此来看,本次交易很可能沦为政府维护政治立场的牺牲品,也反映出在美国钢铁乃至制造业行业恶化时,仅依靠国内制造业的复苏难度再次提升。

2工业再次规模化难以实现

就当前美国钢铁行业结构来看,20世纪末期开始,由于美国去工业化进程中所实施的环保政策较为严格,工业环保标准较高,从高炉到电炉的转变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的匮乏均压制了钢铁行业的规模化效应:

当时正处于美国工业发展末期,全方位的环境管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钢铁的主要生产方式也从长流程逐渐向短流程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钢铁行业以电炉炼钢为主,电炉炼钢的粗钢产量占美国粗钢总产量的50%以上,到2022年末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70%(见图六)。但电炉炼钢缺乏规模效应,难以像中国等长流程炼钢为主的国家快速新增产能与产量。

并且美国经济已经进入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主导的阶段,美国环保署在2024年初确定了更加严格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年均浓度一级标准由12μg/m³更新为9μg/m³,继续加强其环境管制。而环保成本的上升也加剧了通胀。对企业来说,高额的价格杠杆是成本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污染控制成本、最终的废弃物处理等成本都反应在了价格的变动上。在美国钢铁行业集中度高,定价权强的背景下,通胀逐渐上升导致钢铁行业甚至整体制造业需求下滑,并且产业逐渐向海外转移,使得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动能不足。

并且在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具备优秀管理能力和先进技术研发能力的钢铁行业人才不断流失。21世纪以来制造业就业人数下行,导致具备先进制造业设备建设的人员相当缺乏(见图十一),当前电炉为主的钢铁生产格局难以逆转,仅依靠国内的钢铁行业建设较难出现规模化效应,并带动制造业复苏的情景。

整体来看,美钢出售案件的公布实际上是美国钢铁行业乃至其整体制造业由盛转衰的缩影,本质上是从美国工业化末期开始几十年来的经济转型,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持续实施相互叠加结果的体现。

另外,两位2024年总统候选人都直接表态反对新日铁对美钢的收购,体现了美国政府在实行市场经济原则时的知行不一,也反映出了美国在迫切希望制造业回流的愿望背后对外资大规模流入带来的危机感,以及对本土制造业重现往日辉煌缺乏信心。预计这种“分裂”在当下的美国政治经济环境下较难逆转并持续干扰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回升过程。

 

然而美国“再工业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潜在推动。其竞争优势在于其较低的能源成本,环保政策下更为有效的炼钢技术,以及在美国优惠政策下的企业与人才回流。详见《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并购案风起云涌(下)——美国钢铁行业的重拾竞争力的机遇》


资讯编辑:齐兴华 18851902002
资讯监督:齐兴华 18851902002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

免责声明:Mysteel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Mysteel所有,转载需取得Mysteel书面授权,且Mysteel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Mysteel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Mysteel(021-26093397)处理。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26 141.35 -0.11
长材指数 04-26 158.74 -0.03
扁平材指数 04-26 124.71 -0.2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