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界面】当华北玉米带遭遇厄尔尼诺,种植大户们如何应对旱情

分享到:
评论

7月初,河北省水利厅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受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影响,目前河北省在田作物受旱面积1065万亩。在旱情较为严重的承德,入夏以来,全市降水量仅24.1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少74.7%。

河北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之一,其所在的华北平原为我国三大玉米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夏玉米主产区。不仅河北,华北平原上的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等地区也在今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尽管在百年未遇的干旱之后,华北地区近期迎来了降雨,但对于因缺乏水源而早就停止生长的玉米来说,已显得太迟。频发的极端天气,让更多人将关切的目光投向我们赖以生存的农田与土地。

河北省隆化县,多年不遇的干旱期间,杂草丛生的田地和干枯的玉米苗,图片:李记凯

旱情

从农业气象角度来看,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为黄淮海秋粮产区,在这片这中原“粮仓”,夏玉米是主要秋粮作物。其1.8亿多亩夏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35%以上。

黄淮海平原又称华北平原,从QYResearch数据来看,2020/21年度,华北地区玉米产量为834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2%,其中河北省产量2000万吨。不仅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之一,玉米也是在该省第二大粮食作物。 

种植大户刘小龙的农田位于承德市最北部的围场县,他从附近三个生产组的400多户农家手里流转了800亩山坡地,进行黏玉米和大豆玉米套种。

刘小龙从承包土地种玉米到现在经历了3年,第一年承包的土地不多,种植普通玉米,一亩地只能挣几百块钱;第二年起开始部分改种鲜食玉米中的黏玉米,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是唯一一种集粮(食)、饲(料)、经(济)和果(蔬)于一体的多途兼用作物。尽管各平台数据统计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来看,饲料所使用的玉米占全部玉米消费的60%以上。此外,以生产乙醇为代表的工业消费约占30%以下,剩余不足10%的部分包括损耗、食用消费及种子用量。 

比起饲料用玉米,食用玉米更能卖得上价钱。一般来讲,谷饲玉米每斤价格约在七八毛至一元钱出头,鲜食玉米收入则可高达普通玉米三倍。此前沸沸扬扬的“东方甄选直播高价玉米”事件中,新东方方面曾表态,售价6元/根的鲜食玉米从地里收购时价格就已经接近2元/根。 

食用玉米售价更高,但也需要更精心的照料。按照刘小龙的预计,正常情况下一亩地的黏玉米可以卖到2500元,其中的成本包括向农户支付的每年每亩500元的土地租金,以及每年每亩近千元的种子、化肥、除草剂、人工等费用。刘小龙今年全部改种了黏玉米,本来期望着更高的收益,没想到赶上了大旱。

按当地正常情况,清明播种玉米,九十月份收成。往年这个时候,如果肥水条件充足,玉米基本就能长到一人高,7月初开始抽穗,然后逐渐形成饱满的玉米棒子。但如今大多是不过半米的高度。 

“前期雨水跟不上,苗没长起来,现在再下雨也没用了,我们这的山上连松树都有旱死的,”刘小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是百年不遇的大旱。”

刘小龙承包的800亩玉米田中,今年只有100亩因为采取了水浇,多少还能有些收成。 

要浇地,得花上一些成本。自播种至7月初,当地几乎没有雨水,刘小龙对这100亩地,保持了每三天左右浇灌一次的频率,发电机组浇灌100亩地的成本大约在一次1000元。

但真正困难的是花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围场县山坡地多,没有降雨的时候缺乏水源;很多土地尚未平整,梯田的耕作形式缺乏人工灌溉的基础条件;就算在平地上,因为水井少,地下水位下撤太多,即使配套了水泵和管子,仍然面临着取水难的问题。

没有地形、水源、配套设施的优势,想浇水也是浇不上的。 

“现在就已经赔了六七十万,”刘小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租用土地的钱必须给,因为苗没长出来,农民不能来干活,大家其实都赚不到什么钱。” 

干旱为河北种植大户刘小龙的玉米田带来了重创,但他的遭遇在当地并不鲜见。

从围场县一路南下,在靠近北京的承德市兴隆县,尽管因为连续的降雨,雾气和绿意重新爬上山间,干涸的河套再次形成了涓细的瘦水。但枯死的山楂树和因为过度干旱而不再生长的玉米,昭示着雨水对于农田来说已经太晚了。 

本该抽穗的时节,兴隆县玉米却因干枯缺水只有十几厘米高,近期的降雨来得有点晚。图片:富充

没人种地,农药、化肥等植保产品就很难有销路。家住承德隆化县的李记凯在当地的得丰种业从事植保产品销售工作,他早些时候发布过一条名为“玉米旱到一点就着”的抖音视频,引起各地受灾地区农民的深切共鸣,收获了4700多个点赞。 

视频中,李记凯抓起地上一片干枯的玉米苗搓成灰,在这片农田里,更多的是稀稀拉拉生长的杂草。因为玉米没长出来,也没有了施肥除草的意义。李记凯告诉记者:“干旱期间,一些农户忙于浇水,而对于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则无计可施,农民只能无奈地闲着”。

根据此前的官方发布,目前河北省共有耕地9051.26万亩,7月在田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065万亩。 

7月21日,国新办就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前期,黄淮海出现了多年少见的持续高温,尤其是河北北部旱情确实较重,虽然近期有所缓解,但是7月底前还有一轮高温天气,旱情有可能反复。同时,也可能出现‘旱涝急转’,”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会上表示。

缓解之法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真的到来,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会在发展后的一年内显现出来,即2024年夏季可能出现更为极端的暴雨洪水或高温天气。面对可能到来的更干旱天气,农民需要对策。

对于已经发生的干旱,不少玉米农户选择改种油葵、荞麦。不过这只适用于前期没有打过除草剂的土地,而且在更北部的地区,因作物生长周期更短,改种缺乏充足的时间。

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种植作物也是应对之策。“从种植结构看,粮食作物适宜种植区域会因气候变化而逐渐改变,也可通过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应对,”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刘栋告诉界面新闻。

对于受旱农民来说,玉米种植保险可以缓解部分损失。玉米险的赔付根据地域、损失情况等因素详细划分标准,小农户、大农户的赔付上限基本分别在在400元和850元每亩。刘小龙也买了玉米种植保险,但现在仍在种植期,还不知道最后的说法。 

从事植保销售的李记凯说,想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需要在干旱来临之前就做准备。面对一般的干旱,可以靠种植耐旱品种作物来缓解。

为了了解不同品种玉米的特性,李记凯在自己的试验田里种植了100款左右的玉米品种。根据他的观察,具有抗旱性状的玉米品种在相同的条件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比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推出的瑞普909,在相对干旱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高产和稳产。

但他也无奈地表示,目前想选购到理想的抗旱玉米品种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很多通过网络销售的种子会存在制假的风险,其次,同质化也非常严重,优秀的品种更是需要多年的市场考验,学农出身的他来说尚且难于分辨,对于农民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

况且,光靠选种育种和田间管理很难抵抗重自然灾害级别的干旱。“就像再抗倒伏的品种,遇上了地震、暴风还是会倒,面对真正的旱灾还是要靠水来解决,”李记凯说。 

登海种业的董秘电话负责人也在回应界面新闻提问时表示:“玉米的生长离不开水,靠育种解决干旱问题不现实。”

因此,灌溉成了干旱时期尤为重要的解决之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刘战东研究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要缓解旱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水源。 

具体说来,面对缺少水源灌溉的山地、丘陵等复杂的地形,若想完成在关键时期的补灌,需要在高处建设能够实施灌溉的工程,比如贮存水的雨窖,提前将雨水收集和储存起来;此外,对于井里水位较浅的情况,要事先做好维护、在原来基础上打深一些,或靠重新打井获得出水量。 

根据河北日报报道,6月以来河北抗旱浇地超2000万亩,为干旱农田“解渴”。数据显示,6月以来,河北省大中型灌区供水近4亿立方米,引黄调水超1亿立方米,为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地提供灌溉水源。 

“目前极端气候频发,全球气温上升对于农业的风险越来越大,彻底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完善的灌溉和排水设施,旱能浇涝能排就可以提高农田的抗风险能力,”刘战东说:“但如果心存侥幸,没有这些设施,关键的时候就没法应对旱涝灾害。” 

根据中国政府网的发布,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目前我国已划定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根据中国政府网发布,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今年2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中介绍称,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如何熨平种植产业波动性

灌溉对于旱季的影响非同小可,小农户往往缺乏实力和动力,需要国家牵头和大承包种植户的配合。但为农田“解渴”的过程,也将惠及小农户。 

闫茂喜是承德市兴隆县的农民,在他的村子里,年轻人都到附近的工厂或者县城打工,用他的话说,留下来种地的都是“老弱病残”。闫茂喜家根据人口分得了8亩土地,在村里算是相对多的。

这8亩地,闫茂喜全都用来种玉米,还在附近的山上种了山楂树。所有农活几乎由他一个人完成,清明节播种,秋季收获各需要一天左右。期间偶尔除草施肥,水分靠自然降雨获得,当玉米完成收获,会有人过来收购。 

正常情况下,刨除成本后,一亩玉米地大约能挣1000元,全都加上也不过就是一年七八千的收入,“种地不赚钱”。

因此对于闫茂喜来说,如果在种地上投入的精力和费用太多,似乎就“亏”了。往年他会选择平时出去打工,农忙时再回来干活。至于田地,更多靠的是“放养”,面对今年这样的情况,他这样的小农户更倾向“放弃管理”。

小农户缺乏精心管理土地的动力,但对靠规模化的土地产生效益的种植大户们来说,设施化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则显得至关重要。 

“我这边还有300多亩地有待土地平整,处理过后,我们高低不平的山坡就成了水平田,既省水、又省工,既好播种,又好收割,”种植大户刘小龙告诉记者:“上面牵头做把土地平整和主管道水利配套落实以后,后面的工作我们自己就可以解决。铺上地膜,给电给水以后灌溉水直接进入地膜,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浪费。”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国家牵头出资,地方来配套,种植大户及合作社通常也有意愿去投入节水灌溉建设,”中国农科院灌溉所刘战东研究员分析称:“农田的基础设施不仅为产量提供保障,也方便了田间管理、减少人力成本投入,比如我们新乡附近的农户就会自发用上滴灌水肥一体化的设施,尤其随着农村壮劳力的减少,技术的应用就更为重要。”

年轻劳动力减少,是目前全球农业面临的问题。随着土地流转,零散的小农种植将更可能由大承包户及公司化种植代替,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也会为土地带来更高的效益。此外,刘小龙这样的大户还会“返聘”农民完成农活,好的种植收益将使大小农户都可受惠。 

虽然目前玉米处于生长阶段,市场供应主要靠玉米存粮及其替代产品供应市场,此次干旱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尚不明确,但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刘栋回复界面新闻采访时称,此次玉米减产,将可能对消费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对饲料消费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禽料的需求。

同时,极端天气频发,对于玉米种植的危害并不只体现在干旱,洪涝也应引起关注。据刘栋分析,厄尔尼诺对我国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另一个则是会导致冬季偏暖,甚至出现暖冬。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形成多雨,洪涝发生风险大增,而黄河及华北地区则少雨并形成干旱。目前北半球逐渐进入天气炒作时期,天气对价格波动的影响加大。 

2023年农业“一号文件”五次提及玉米,保障玉米供应已成为我国重要农业方针。同时,今年的“一号文件”已将粮食安全保障上升到国策高度。

近期,华北平原迎来连续降雨,农民等来了心心念念的雨水。河北玉米干旱的考验如同一个切口,让我们透视到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粮食种植产业如何熨平波动性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资讯编辑:费斐 021-26093397
资讯监督:乐卫扬 021-2609382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

免责声明:Mysteel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Mysteel所有,转载需取得Mysteel书面授权,且Mysteel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Mysteel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Mysteel(021-26093397)处理。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26 141.35 -0.11
长材指数 04-26 158.74 -0.03
扁平材指数 04-26 124.71 -0.2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