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观点 > 正文

徐向春:十年大起大落,钢市悄然蝶变

分享到:
评论

我们刚刚告别2022年,迎来了2023年。回首10年来的钢铁市场,可谓价格走势惊心动魄、市场格局急剧洗牌:既经历了“钢价不如白菜价”的低迷,也出现了“一飞冲天”的疯狂时刻。前有钢厂大面积亏损停产,后有轰轰烈烈钢铁去产能。既有“互联网+”新潮涌动,也有期货市场发展融合。

这些事件和现象背后的蕴含着怎样逻辑?钢铁市场未来趋势如何?本次专访邀请到上海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来看看他的观点:

核心观点:

1、2012-2022年,中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3%,其中2020年产量达到峰值,然后连续两年下滑,呈现典型的平台波动特征,但同期钢铁价格“大起大落”,其背后深层原因是供应端出了问题:2015年,国内粗钢产能过剩近4亿吨,加之行业自律意识差,形成了恶性竞争,导致国内价格螺旋下降。直到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文件,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钢铁去产能专项工作由此展开,才使市场走出低谷。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钢铁市场而言,第一,促进钢铁供应链重回良性运行状态。通过压减过剩产能,供求关系得到显著改善,市场信心得到极大提升,钢材价格走出低谷。第二,净化了市场环境,彻底解决了“地条钢”这一行业顽疾。第三,产业政策对市场的政策引导信号进一步增强,成为市场参与各方密切关注的重要因素。

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钢铁产能布局主要是紧挨着铁矿、煤矿等资源,沿海地区相对较少。但随着钢铁产能大幅扩张,南北钢铁产能分布不均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因此,以大气污染治理为契机,拉开了钢铁产能布局调整序幕。经过多年调整,北方地区钢铁产量占全国比例高位回落,由2012年的49.5%,降至2021年的47.2%。初步改善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局面,重大钢铁布局调整初见成效。

4、2005年至2022年中国钢铁出口量呈典型的“倒V型”走势,其中,2015年中国钢材出口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达到24%,也成为了贸易摩擦焦点。2015年后,国内钢材出口政策不断调整,出口退税下调或取消,供给侧改革推进使得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钢材出口动力减弱。双碳目标确立,减少钢材出口对降低钢铁行业碳排放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继续适当减少钢材出口是大势所趋,未来钢材出口在6000万吨水平,大概率会再下一个台阶。

5、钢铁行业互联网应用首先是从销售环节切入的,或者说是兴起于钢铁电子商务。互联网平台凭借所使用的大数据、数字化等新技术,打通生产、流通、终端使用环节,提供了一条解决钢铁市场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市场波动大的痛点的途径。据研究机构预计,到2025年中国钢铁线上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3.29亿吨,线上渗透率将有望至16.2%。

6、为助力企业合理应用期货工具对冲和规避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期货交易所正在研究推出新的市场参与工具,上期所推出“期货稳价订单”业务试点,参与企业可将其作为一种“价格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付出部分保费来保价格波动。通过期现联动模式实现抵御风险、稳健经营的目标,是钢铁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7、2022年,钢铁行业利润率创近二十年新低,尽管地产行业深度下行带来了需求塌缩,但供应端并未同步调整,亦是钢企亏损加剧的原因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强自律意识,避免重蹈2015年全行业亏损覆辙,是摆在钢铁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8、如果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地产行业从高点回落至需求均衡点大约30%的空间,对应钢铁总需求减量将在6000-9000万吨左右,但是增量因素将大部分对冲掉这一减量因素。其一是汽车用钢需求,未来中国汽车全年产销有望达到4000万辆。其二是钢结构用钢需求,预计到2025年,钢结构用钢需求将达到1.4亿吨,至2030年预计达到2亿吨,钢结构用钢需求未来会带来5000万吨-1亿吨增量。不过,未来钢铁不同品种的需求将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结构性变化。

以下是采访实录:

Q1:首先,我们关注钢铁市场的量与价。如果用粗钢产量作为指标来衡量市场规模,可以观察到近十年中国钢铁市场规模增长空间非常有限,显示出饱和的态势。但与此同时,钢铁价格剧烈波动,为什么国内钢铁市场在产量规模波动率较小的情况下,会产生如此之大的价格波动?

丨徐向春: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超过10%,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以房地产、汽车为代表的行业出现了高增长态势,这些行业对钢材需求巨大,进而推动了钢铁市场规模的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

2000-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长16.5%。到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年至2021年,GDP年均增长放缓至6.6%,钢铁需求随之放缓。2012年粗钢产量8.07亿吨(含地条钢),2022年预计产量10.15亿吨,这10年均增长显著下降至2.3%,其中2020年产量达到峰值10.3亿吨,然后连续两年下滑,呈现典型的平台波动特征,这也标志着钢铁市场规模进入饱和期。

另一方面,钢铁产业是典型的强周期产业,钢铁价格也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是,这10年国内钢材价格波动非常剧烈,中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2015年底最低跌至70.4,价格水平打破历史最低纪录,四年累计跌幅达60%,价格水平甚至比2000年初还要低13%。但是,同期的全球钢材价格没有这么糟糕,反而比2000年初高57%。再看其他大宗商品如能源、有色金属等价格也并未创出新低。

虽然彼时中国经济“三期叠加”,钢铁需求拉动力减弱,但仅仅从周期波动角度无法解释国内钢材价格为何创出新低。其背后深层原因是供应端出了问题:由于钢铁需求长期高速增长,刺激钢厂纷纷扩大产能,产能过度膨胀。据统计,2015年底中国粗钢产量接近13亿吨(含地条钢产量),而国内需求8.2亿吨,加上净出口1亿吨,国内外总需求仅有9亿吨左右。如此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加之行业自律意识差,企业固守“宁让价格不让市场”习惯性思维,不愿意压减产能,形成了恶性竞争,导致国内价格螺旋下降,上海螺纹钢一度跌至1700元/吨,出现“钢价不如白菜价”的尴尬现象。因此,如果说经济下行引发钢材价格向下调整是正常现象,那么产能严重过剩令钢材市场雪上加霜,价格无底限下跌。直到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文件,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钢铁去产能专项工作由此展开,才使市场走出低谷。

 

Q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十年中最重要的钢铁政策之一,这项政策从哪些方面推动了钢铁市场的良性发展?

丨徐向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对钢铁行业而言主要是去产能。2016年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钢铁行业完成了1.5亿吨去产能目标,同时取缔了1.4亿吨“地条钢”产能,总共2.9亿吨产能的出清,为钢铁行业卸下了长期供应过剩的沉重枷锁,扭转了钢铁企业连年亏损、债台高筑的困境。

具体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钢铁市场而言,第一,促进钢铁供应链重回良性运行状态。2011年9月起,钢材市场从开启漫漫下跌历程,一直跌至2015年12月,历时4年3个月,跌幅达60%。时间之长、跌幅之大,对钢铁供应链产生破坏性影响,导致风险事件频发,如“钢贸商跑路”事件、“虚假仓单”事件等。到2015年,风险已经传导至供应链龙头,钢厂也由于资金链断裂大面积停产,2015年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645亿元。钢铁供应链陷入瘫痪状态,银行业、央企也纷纷出现大量坏帐,市场“闻钢色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通过压减过剩产能,供求关系得到显著改善,市场信心得到极大提升,钢材价格走出低谷。2016年、2017年钢铁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1倍、1.01倍。2017年全行业资产负债率64.1%,比2015年下降2.6个百分点,钢铁市场再度恢复生机。

第二,净化了市场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钢铁行业的顽疾——地条钢。“地条钢”是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的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地条钢”生产企业主要生产螺纹钢和线材,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令人触目惊心。这类用中(工)频炉熔化废钢生产的钢材,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还偷税漏税、假冒正规厂家品牌、以次充好。由于种种原因,“地条钢”屡禁不止,越禁越多。劣币驱逐良币,严重干扰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明确提出,2017年我国将彻底出清“地条钢”,并要求在6月30日前全部取缔。据统计,到2017年我国共取缔“地条钢”企业730多家,产能1.4亿吨。“地条钢”的全面取缔,扩大了有效供给,减少了产品安全隐患,市场环境得到极大净化,为合规钢厂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产业政策对市场的政策引导信号进一步增强。自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化解1.5亿吨过剩产能,取缔1.4亿吨“地条钢”,钢铁产能置换办法,以及超低排放改造、秋冬季错峰生产、节能降碳等等。这些政策不仅提出了具体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且进行督查检查,保证了政策落地见效,均对钢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市场参与各方密切关注的重要因素。

 

Q3:从产能布局看,过去9年,两广粗钢产量增福居前,全国南北地区的粗钢产量占比更为均衡。“北重南轻”格局是否已经得到根本扭转?

丨徐向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钢铁产能布局主要是紧挨着铁矿、煤矿等资源,沿海地区相对较少。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省,依托资源和产业聚集优势,钢铁产业发展迅猛,全省钢铁产量比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钢铁消费市场,该地区钢铁生产能力不强,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小,过去长期从外地大量调运钢材,因此形成了“北重南轻”、“北钢南运”的格局,每年南下钢材超过2亿吨。产区和销区的不完全匹配,使得钢铁业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每生产1吨钢要4倍的运输量,这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挤占与浪费、运输成本的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钢铁产能大幅扩张,南北钢铁产能分布不均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据环保部门调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化工产业高度密集,该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30%左右,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4倍左右,对当地生产生活和人民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大气污染治理为契机,拉开了钢铁产能布局调整序幕。

河北省印发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方案》,提出粗钢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下,引导钢铁产能向沿海临港和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时机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有利于平衡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减少或避免行业内同质化竞争。

千万吨级别的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顺利落地,9年间两广地区粗钢产量增幅超过150%,北方地区钢铁产量占全国比例高位回落,由2012年的49.5%,降至2021年的47.2%。初步改善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局面,重大钢铁布局调整初见成效。北材南运的规模逐年下降,南北市场价差同步缩小。

 

Q4:中国钢材出口长期位居全球首位,对国内外市场产生重要影响。2012年钢材出口5573万吨,2015年达到11240万吨,然后一路下行,2022年预计出口量为6600万吨,呈典型的“倒V型”走势。如何理解钢材出口的大起大落?未来出口前景如何?

丨徐向春:2005年,中国首次成为净出口国家,由此驶入钢材出口快车道。到2015年,钢材出口11240万吨,遥居全球第一。中国钢铁产能大、成本低、品种全,可谓“物美、价廉、货全”,在国际市场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出口第一大国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以出口占产量比重来衡量,中国钢材出口约占产量的15%,而日本、韩国出口比重达40%、45%,那么为何贸易摩擦焦点集中在中国钢材?

实际上,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比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钢铁产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且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通常予以高度保护,因此钢铁产业历来是贸易摩擦高发区。翻开国际钢铁贸易史,可以观察到,当一国出口钢材占全球出口比重超过20%,就会引发大规模贸易摩擦案件。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29%,独联体在90年代达到18%,均遭遇到密集反倾销摩擦,出口不得不做出调整。2015年中国钢材出口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达到24%,成为贸易摩擦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2015年后,钢材出口政策不断调整,出口退税下调或取消。同时,随着供给侧改革推进,过剩产能得到大幅度压缩。国内钢材价格恢复性上涨,环保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抬高了钢材成本,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钢材出口逐年下降。

目前钢材出口已下降至6000万吨左右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作为碳排放最大的碳排放工业之一,钢铁降碳任务繁重,减少钢材出口对降低钢铁行业碳排放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继续适当减少钢材出口是大势所趋,未来钢材出口在6000万吨水平,大概率会再下一个台阶。

 

Q5:这十年间,数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钢铁市场转型升级,您认为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丨徐向春:钢铁行业互联网应用首先从销售环节切入的,或者说是兴起于钢铁电子商务。

作为传统的大宗商品行业,长期以来钢材销售以“层级式”的经销商代理的分销为主,直供比例偏低,产品从生产到达需求端用户的过程繁琐,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上下游冗长的链条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市场波动大,违约欺诈现象时有发生。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提供了一条解决市场痛点的途径:互联网平台凭借所使用的大数据、数字化等新技术,通过逐步嵌入钢铁等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打通生产、流通、终端使用环节,为构建起有效循环、高质量运行的现代流通渠道贡献力量。

据研究机构数据调查,2020年中国钢铁线上交易市场规模约为1.85亿吨,同比增速14.2%,线上交易渗透率在8.1%左右。预计未来五年钢铁线上交易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9%,到2025年中国钢铁线上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3.29亿吨,线上渗透率将有望至16.2%。

经过应用场景的拓展,越来越多的钢企开始信赖电商平台在传统行业中的作用,其主要原因要归功于各大主流平台对优质供应链的塑造。优质的供应链能够实现协作创新,通过对供应链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打破企业固有的边界来提高效率,从而为钢铁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不仅于此,工业互联网应用方兴未艾,“5G+工业互联网”在钢铁行业整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智能钢铁、绿色钢铁前景进一步明晰。

 

Q6:期货工具的出现同样推动了钢铁市场交易的发展,但是对于期货市场的评价褒贬不一,您怎么看?

丨徐向春:目前黑色系产业链期货品种已经较为完善,包括了上期所的螺纹钢、热卷、不锈钢,大商所的焦煤、焦炭铁矿石、郑商所的硅铁、硅锰等。黑色系在商品期货市场里也是很受欢迎的品种,流动性好,成交、持仓量大,且很多品种为我国特有的品种,受到外盘的干扰也相对较小,对我国钢铁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帮助企业管理价格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期货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如何合理应用期货工具对冲和规避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成为了市场参与者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性的弱点,实体企业在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过程中往往会“走入歧途”,从最初的风险管理目标最终变成了市场投机,意图寻求利润最大化,导致最终亏损离场,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另外,由于大多数企业仍缺乏专业的期货套保人才,不知道如何准确评估其持仓的风险敞口,难以控制期货套保的相关风险。因此,实际上套期保值操作难度很大。另外,黑色系期货主力合约不连续的问题也导致产业客户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困难。

有鉴于此,期货交易所不断探索,推出新的市场参与工具,以提供满足产业客户多样化避险需求。2021年9月,上期所推出“期货稳价订单”业务试点,参与企业可将其作为一种“价格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付出部分保费来保价格波动。现货订单+场外期权”的业务模式,让上游企业实现销售价“遇涨则涨、遇跌不跌”,让下游企业实现采购价“遇涨不涨、遇跌则跌”,实现“保供”和“稳价”两手抓,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以衍生品管理风险稳定经营的新途径。

企业用正确的方式参与衍生品市场,将有效减少其原材料采购或销售的价格波幅,规避原材料上涨、库存减值等风险。通过期现联动模式实现抵御风险、稳健经营的目标,这也是钢铁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Q7:您认为未来钢铁市场是否还存在隐忧?

丨徐向春:从2021年到2022年,钢铁行业利润剧烈波动,可谓“从天堂到地狱”:2021年1-11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152.9亿元,同比增长104.3%,2022年1-11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9.2亿元,同比下降94.5%,变动幅度之剧烈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钢铁行业面临去产能工作开展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如何在寒冬活下去”等声音不绝于耳。

究其原因,从需求端来看,地产行业深度下行带来的用钢需求塌缩,1-11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8.9%,房地产业用钢需求降幅超过10%。但是,钢铁供应端并未同步调整,1-11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仅下降1.4%,这导致供需失衡,叠加原料价格高企的因素,钢企亏损加剧。诚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减量发展、结构优化,企业负债情况也大幅改善。但失去了行政性限产政策硬约束,市场主导的产量调节机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仍是亟需解决的隐忧。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强自律意识,避免重蹈2015年全行业亏损覆辙,是摆在钢铁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反观建筑活动相关度较高的另一个行业,2022年水泥行业受到地产拖累甚于钢铁,盈利情况也受到了冲击,但依旧大幅好于钢铁行业。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报告,前三季度钢铁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为10.5%,水泥上市公司毛利率波动在15-38%,远远高于钢铁。受益于行业较为成熟的错峰生产机制,2022年水泥错峰生产在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强、范围进一步扩大,执行标准更加规范,1-11月水泥产量同比大幅下降,降幅超过10%,创11年新低。水泥行业相对灵活的产量调节机制和更好的行业共识,值得钢铁行业进行借鉴。

过去十年,钢铁行业经历阵痛迎来改革,脱胎换骨,既有市场机制倒逼行业洗牌的贡献,更多的是政策红利。但是,必须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控制产量,维护市场秩序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重回高质量发展之路。

 

Q8:因地产行业下行压力较大,市场对钢铁行业需求存在担忧,认为会长期同步下行,您怎么看?

丨徐向春:作为钢铁的最大下游需求行业,房地产深度下行对钢铁行业影响极大。据测算,2022年全年钢铁总需求下降3%,其中全年地产用钢需求降幅超过10%。随着国内居民部门加杠杆持续乏力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目前的托底主要是降低地产行业硬着陆风险。如果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地产行业从高点回落至需求均衡点大约30%的空间,对应钢铁总需求减量将在6000-9000万吨左右。

很多人担心地产拖累将造成钢铁需求同步深度下行,我认为未必如此。除地产行业之外,中国经济转型将创造出新的钢铁需求增量。亮点一是汽车用钢需求,2022年国内汽车行业增长速度较快,1-11月生产汽车2500万台,产量同比增长6%,新能源汽车生产635万,增长101%,渗透率25%。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竞争力强,市场空间仍然较为广阔,未来中国汽车全年产销有望达到4000万辆。亮点二是钢结构用钢需求,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要求,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在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占比达到40%,而2020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仅为20.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预计到2025年,钢结构用钢需求将达到1.4亿吨,至2030年需求预计达到2亿吨,这意味着钢结构用钢需求未来会带来5000万吨-1亿吨增量。

因此,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和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将有力的支撑钢铁需求不会快速滑落。当然,由于用钢需求结构的变化,未来螺纹钢需求会继续减量,但板材、管材、型材、钢结构等品种的需求将会出现增长,这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方面。


资讯编辑:陈诗玥 021-26093406
资讯监督:乐卫扬 021-2609382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

免责声明:Mysteel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Mysteel所有,转载需取得Mysteel书面授权,且Mysteel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Mysteel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Mysteel(021-26093397)处理。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26 141.35 -0.11
长材指数 04-26 158.74 -0.03
扁平材指数 04-26 124.71 -0.2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