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区域经济 > 正文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分享到:
评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山西经济结构调整走出一条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不平凡历程。山西经济在改革开放中综合实力逐步扩大,经济发展体系在结构调整中不断优化,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首改革开放40年山西经济发展的凤凰涅磐、跌宕起伏、浴火重生的过程,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始终是经济向前发展的源动力,结构优则效益优,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始终伴随着山西经济的发展。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之际,通过山西生产、分配和需求结构调整的成效与矛盾运行轨迹,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思考与启示。

一、山西经济总量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经济在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中经济总量逐步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日益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美合资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建设是山西在全国打响改革开放的第一枪。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山西依托煤炭等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全面致力于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山西列入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化学、铁路等行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快速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由1978年的88.0亿元扩大到1992年551.1亿元,比1978年增长5.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5元提高到1992年的1862元,增长4.1倍。其中199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240.4亿元,比1978年增长4.0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3.6%,所占比重高于第一产业28.6个百分点,高于服务业7.7个百分点。山西经济工业化运行特征明显,煤炭、冶金、电力等生产能力扩大,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开始布局。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国各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抢占先机,迎接挑战,呈现出“千帆竟发、百舸争流”之势。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山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日趋明显,表现为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适应市场能力弱。山西在继续推进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起步大规模调整经济结构。1999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调整经济结构工作会议,启动了以产业结构为主的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提出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实现由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升级的转变,拉开了山西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幕。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调整经济结构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由1992年的551.1亿元扩大到2002年2324.8亿元,比1992年增长3.2倍;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2年的1862元提高到2002年的7082元,比1992年增长2.8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经济市场化运行特征明显。其中2002年,工业增加值达991.4亿元,比1992年增长3.1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2.6%,所占比重高于第一产业34.1个百分点,低于服务业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动力结构开始转换,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72.1%,山西在全国能源工业基地大省的地位基本形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精神,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强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发展。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山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大力推开煤炭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改革。煤炭工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在市场对煤炭巨大需求的带动下,全省经济结构“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山西煤炭行业快速发展达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由2002年2324.8亿元扩大到2012年12175.8亿元,比2002年增长4.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7082元提高到2012年的33803元,比2002年增长3.8倍。山西产业经济结构变化明显,工业成为支撑全省经济运行的决定因素。其中2012年,工业增加值达6093.55亿元,比2002年增长5.1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0%,所占比重高于第一产业44.5个百分点,高于服务业11.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行业结构开始转换,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82.1%,其中煤炭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57.8%,山西经济结构“一煤独大”的格局形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2012年国家批准赋予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步入新征程。2013年以来,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突出,使“一煤独大”的山西经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面对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生产和消费“四个革命”的要求,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做好煤炭“大文章”,推动煤炭产业“六型”转变,走出一条“革命兴煤”之路。以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2014年底启动的煤焦公路销售体制改革,出台“煤炭20条”和“煤炭17条”,取消各种煤炭乱收费,清理整顿煤炭产销市场,全部撤销存在30年的煤炭检查(稽查)站1000多座,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清除障碍,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有机地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指示精神,提出并实施“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取得重要进展。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6年,数年来经济持续下行的态势得以扭转,稳步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山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山西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地位,凸显了山西在新时代全国改革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示范意义。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转型综改的战略牵引作用,聚焦“示范区”、“排头兵”和“新高地”“三大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2017年,全省经济呈现出持续加快、稳步向好、好中提质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由“疲”转“兴”,经济增长步入合理区间,经济转型发展活力潜力开始释放,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达15528.4亿元,比2016年增加2538.5亿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年度GDP增量最大的一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2060元,比2016年增长18.9%。山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和服务业成为支撑全省经济运行的决定因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在新时代步入新征程。

思路决定出路,决策决定成败。正是由于山西不断完善提升转型发展思路,不遗余力咬定转型升级发展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山西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推进,也使山西经济逐渐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二、山西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中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结构的深层次、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国民经济在平稳较快运行的同时,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后占比也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对全省经济的稳定增长、砥砺前行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经过40年发展,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投资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变量,工业和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在向纵深推进

经济增长在跌宕起伏中砥砺前行。从长期趋势来看,1979—2017年山西经济年均增长9.6%,高于全国同期(9.5%)0.1个百分点。分时期来看,山西经济波幅逐渐变小且增长潜力逐期抬高。1979—1992年是山西经济中低速增长阶段, 波动幅度最大,年均增长8.2%,增速最高年(1984年21.6%)与最低年(1981年0.8%)相差20.8个百分点。1993—2002年是山西经济中高速增长阶段, 波动幅度较大,年均增长10.8%,增速最高年(1993年13.1%)与最低年(1999年7.3%)相差5.8个百分点。2003—2012年是山西经济高中速增长阶段, 波动幅度很大,年均增长12.3%,最高年(2004年15.2%)与最低年(2009年5.5%)相差9.7个百分点。2013年—2017年是山西经济增速换档阶段, 波动幅度不大,年均增长5.7%,最高年(2013年8.9%)与最低年(2015年3.1%)相差5.8个百分点。从上世纪90年代始,山西经济就以超过增长潜力的速度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实现10年两位数增长,凸现了煤炭十年黄金期拉动山西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2013年以来,全省经济开始振荡下行, 2013-2016年全省经济增速分别为9.0%、4.9%、3.0%、4.5%,在各省(市区)中处于倒数的位置,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2017年,全年增长7.1%,比全国快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创2014年以来新高,在全国位次大幅前移(2016年为30位,2017年为21位,增速前移位次居各省之首),2014年以来首次步入合理区间,经济由“疲”转“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产业结构在投资调整中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投资不仅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而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产业投资流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投资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变动作用明显,在1979—1992年的建设起步阶段,我省工业投资优先发展,服务业投资逐渐发力,农业投资相对弱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为3.3:60.1:36.6,一产和三产的投资比重逐步降低,二产的投资比重提高幅度较大,产业结构也由1979年的21.3:58.9:19.8调整为1992年的15.1:49.0:35.9,三产增加值超过一产,三次产业经济结构由1979年的“二、一、三”变成1992年的“二、三、一”,完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在1993—2002年的扩大调整阶段,以运输邮电和房地产开发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发展加快,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2.6:45.4:52.0 ,产业投资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是“三、二、一”的转换,三产的投资比重超过一产、二产。产业结构也由1993年的14.3:49.2:36.5变为2002年的8.5:48.8:42.7,虽然经济结构仍然保持着“二、三、一”,但二三产业之间比重差缩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2003—2012年的优化发展阶段,投资结构主要着力工业优化调整、促进科学发展,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2.8:57.5:39.7 ;产业结构也由2003年的7.5:51.3:41.2调整为2012年的5.8:54.8:39.4。经济结构仍然保持着“二、三、一”,但二产比重较高,产业结构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在2013—2017年的转型发展阶段,投资结构主要着力基础设施、制造业发展,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9.8:37.6:52.6 ;产业经济结构由2013年的5.9:52.2:41.9调整为2017年的4.6:43.7:51.7。经济结构“三、二、一” 高级化水平形成,为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可以看出,在经济结构调整实践向“三、二、一”高级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是由投资结构变动的趋势决定的,投资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变量。

工业在结构调整实践中转型升级。工业是调结构主战场,山西省委、省政府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客观规律,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通过整合资源、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新型化水平,使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煤炭和非煤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影响运行结构,支柱行业的位次变化是结构调整的规律。1978—1992年,全省煤炭和非煤工业结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8.7:71.3变为1992年的27.5:72.5,其中1992年占工业总量比重10%以上的非煤支柱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业(17.3%)、冶金工业(14.8%)、化学工业(12.2%)。1992—2002年,全省煤炭和非煤工业结构比例关系由1992年的27.5:72.5变为2002年的28.9:71.1,其中2002年占工业总量比重6%以上的非煤支柱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业(8.4%)、冶金工业(20.9%)、电力工业(15.2%)、化学工业(7.1%)、焦炭工业(12.2%)。2002—2012年,全省煤炭和非煤工业结构比例关系由2002年的28.9:71.1变为2012年的57.8:42.2,其中2012年占工业总量比重6%以上的非煤支柱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业(7.3%)、冶金工业(13.2%)。2012—2017年,全省煤炭和非煤工业结构比例关系由2012年的57.8:42.2变为2017年的48.7:51.3,其中2017年占工业总量比重6%以上的非煤支柱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业(9.0%)、冶金工业(12.9%)、电力工业(11.1%)。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呈逐年加快之势。2017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全省工业增速高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全省工业增速高0.6个百分点。

服务业在结构优化中成为主动力。40年间,山西服务业年均增长11.3%,高于同期GDP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上世纪80、90年代、新世纪的头7年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为11.5%、11.6%和12%。从服务业占GDP比重来看,40年平均比重为33.4%,高于全国水平(32.3%)1.1个百分点。山西服务业在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中动力结构进一步转换,服务业的发展动力由批零贸易、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变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强力拉动。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服务业主要行业中,电信、金融、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增长势头迅猛,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17年,山西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20.1亿元和798.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8%和5.3%。与1978年相比,占比分别提升6.8个和3.8个百分点,占比总体呈现逐年攀升的发展态势。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以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7年,全省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6%。文化旅游业兴起,新商业模式、物流、康养业发展壮大,推动了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二)经过40年发展,在山西经济“蛋糕”不断做大,政府、企业、个人所得不断增长的同时,三者分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在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1978-1987)。这一阶段分配改革的实践是以农村20世纪80年代初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从分配方面来说,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个人的责、权、利关系,最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农村分配改革的成功对以后中国分配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是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1987-1992)。这一阶段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在分配实践上,主要是国有企业“工效挂钩”的工资改革。三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1992-2002)。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出不断完善分配结构,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兼顾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四是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明确按要素分配的模式(2002年十六大后)。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以及指出了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同全国一样,山西对于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表现在收入分配方式和结果上也经历着一个起伏调整的过程。1978年,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13.4%、37.9%和48.7%,“八五”时期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13.4%、41.7%和44.9%,“九五”时期三者比例变化为13.6%、44.7%和41.7%,期间个人所得比例有所下降,企业所得比例较快上升;“十五”时期,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14.6%、47.5%和37.9%,与“九五”时期相比,企业、政府所得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1和2.8个百分点,个人所得则下降明显,比“九五”时期下降了3.8个百分点。2007年,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15.0%、50.7%和34.3%,与“十五”时期相比,企业和政府所得分别上升了3.2和0.4个百分点,个人所得下降了3.6个百分点。2017年,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16.7%、35.5%和47.8%,个人所得比2007年上升了13.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在山西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做好,政府、企业、个人所得不断增长的同时,三者分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经过40年发展,“三驾马车”同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需求结构受生产、分配结构的制约,同时又作用和影响生产、分配结构,长时期的需求结构变化构成了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特点的主要内容。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需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即通常所说的“三大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从山西改革开放以来“三大需求”的变化来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1.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最终消费率由回落转为回升,1980—1997年消费率趋于回升的趋势,平均为60%左右;1998—2014年消费率趋于回落的趋势,平均为50%左右;2015—2017年消费率又趋于回升的趋势,平均为55%左右。2017年消费率高于投资率10.3个百分点,说明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拉动运行趋势。

2.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投资率变化明显,1980—1997年投资率平均为40%左右,1998—2016年投资率平均为60%左右。2017年,投资率为46.1%,投资率低于消费率10.3个百分点,投资引领作用进一步减弱,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大有效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是实现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及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3.净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有限。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流出-流入)是一个差额指标,其占GDP的比例很小,有的年份为正数,有的年份为负数,1980—2008年,除1987年为-10.5%、1981年为15.1%外,一般稳定在-5%-+5%之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有限。但2009年以来,除2011年、2017年为-7.5%、2.5%外,其他年份都在-12%和-30%之间,由于其占比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

归纳三大需求的特点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难看出,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客观上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弱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由于它的起伏波动很大,经济增长的起落往往由它引发,因此投资率是反映经济冷热的敏感指标,货物和服务净流出自身变化较大,但占GDP的比例很小,它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力也弱于投资需求。

40年弹指一挥间,山西经济这艘航船在调整中前进,在完善中发展。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全省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展望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动山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以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战略目标,聚焦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资源型经济转型,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大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实现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新篇章。


资讯编辑:王丹 0701-2162359
资讯监督:张端 021-26093430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Mysteel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Mysteel 021-26093490联系与处理。

更多阅读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30 141.16 -0.01
长材指数 04-30 158.7 +0.15
扁平材指数 04-30 124.39 -0.16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