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后遗症显现 三年回暖或为预期

2014-07-10 06:12 来源:钢联资讯

2012年5月以来,中国煤炭市场哀鸿一片,但这对于经历过“过山车”式变化的煤炭行业而言已经司空见惯,大家都在等待市场的回暖,而这次等待被业界普遍认为遥遥无期。

产能过剩、需求不振、进口煤冲击、政策导向变化等一系列情况的发生似乎将中国煤炭行业进一步推入谷底。但在机构走访山西、内蒙古两地的煤炭企业时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本轮煤市低迷的状况比1998年的行业大萧条要好得多。由于1998年煤炭大萧条经过3年开始好转,因此本轮的煤市回暖似乎就有了时间预期。

山西煤改释放煤炭产能过剩后遗症挥之不去

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产能过剩被认为是所有行业进入低谷期的重要原因。同样,煤炭产能过剩也被定位为当前煤炭行业持续在低谷徘徊的首要原因。

中国煤炭产业的过度投资被认为是煤炭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但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看来,他们不愿接受传统意义的产能过剩,他们给出的定义是“产能建设超前”。

为何行业主管部门不愿将煤炭产业定位于产能过剩?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给出的理由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煤炭产能没有过剩之说。

“相对于世界能源需求而言,能源供给一直是紧缺的。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占化石能源总量的94%,但从人均占有煤炭资源来看,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60%左右。所以,从长远来看,煤炭市场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姜智敏表示。

在姜智敏看来,当前的煤炭产能建设超前所带来的产能过剩至少需要两三的时间才能消化掉。而“超前产能”形成的原因,他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有些地方存在未批先建的情况,这一部分并没有纳入产能统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存在“批小建大”的现象。比如,批准建设的产能为100万吨,但建成后实际产能却达到了150万吨。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存在超能力生产的现象。

纵观各个行业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大部分是产业投资无序造成的,煤炭行业也不例外。据机构调查,中国煤炭行业在2012年5月以后进入持续下行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于之前煤炭行情大好而带来的过度投资。

煤炭行业的产能建设超前的另一个因素来自于2008年开始的山西煤改以及引发的重点产煤省市的效仿效应。

2008年,“政府推进,国企主导,限期关闭,强行整合”,国进民退的山西煤改轰然启动。转眼六年过去,彼时山西省设计的煤炭产业“5+2”格局,已经梦想成真。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潞安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这五大山西煤炭集团,加上山西煤销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5+2”在数年间迅速壮大。其麾下的各个整合煤矿,均进行了大规模机械化改造,山西彻底告别小煤窑,进入“大矿时代”。

由于当时规定了年产低于9万吨的小煤矿必须关闭,并入大型煤炭企业。导致为了达到生产标准,大型煤炭企业并购小煤矿之后,加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造成了山西省煤炭产能的急剧扩张。

山西省煤炭厅厅长吴永平曾对外界表示,煤改之后,全省煤炭产量增加,事故率明显降低,技术化和机械化水平也得到提高,退出的民间资本在山西省政府的引导下,流向了高速公路建设、文化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

但对这一结论,各方争议颇多。作为山西主要产业,煤炭交织着各级政府、国有煤企、私营煤矿主、矿区百姓等多方面的复杂利益。急风暴雨式的山西煤改,在提升煤矿生产率和安全性之后,煤炭产能的急剧膨胀作为深层次矛盾曾被持续坚挺的煤价掩盖,但当煤炭市场行情掉头向下时,后遗症开始集中发作。

而当时山西煤改作为产煤大省的改革样本,迅速在其他产煤省份发酵推广。河南、内蒙古相继效仿出台煤改方案并实施,由于设定了准入门槛,导致许多小型煤矿集中投资扩大产能,与此同时,煤炭行业的整体运营成本也被抬高,为当下煤炭行业持续低谷埋下隐忧。

据机构调查,中国煤炭产能超前的情况如果按照“十二五”规划设计的路线走,产能过剩的情况仍将加大。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仍是中国煤炭产能、产量增长的重点区域。其中,山西省“十二五”期间新增产能主要来源于整合矿井的技改复产,这仍属于煤改的后遗症,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产能增长则主要来源于新井建设。

如果不及时调整上述几个省份的煤炭产业规划,煤炭生产产能过剩将继续加大,行业转暖的周期将变长。

行业状况好过1998年银行釜底抽薪不理性

面对这次煤炭产业危机,许多业内人士都与1998年当时的煤炭大萧条进行了比较。据机构调查,本轮煤炭产业危机情况要比1998年的全国煤炭产业大萧条好很多,这一点得到了山西省长治市沁新能源集团副总经理杨金宝的认同。

“虽然煤炭产业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比1998年要好很多。毕竟现在的中国经济环境要比1998年时好很多,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非1998年时同日而语的。只要中国整体经济保持良好的态势,作为能源行业的煤炭产业就有机会重新崛起。”经历过1998年煤炭大萧条时期的杨金宝对机构说。

据机构了解,1998年的煤炭大萧条来自于当时煤炭产业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双重挤压。1997年,开始实行煤矿建设拨改贷转为国家资本金的政策,煤矿建设投资全部变为企业行为。1998年,原煤炭工业部直属和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煤矿,以及为煤矿服务的地质勘探、基建施工、机械制造、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一并下放地方管理,其中,国有重点煤矿94户,基建施工、机械制造、地质勘探、煤矿设计、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174户。煤炭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煤炭需求大幅下降,市场低迷,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市场煤价下降,煤炭企业进入特殊困难时期。

1998年的煤炭大萧条似乎与当今的煤炭危机有着同样的诱因,但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首先,1998年煤炭企业面临的所有制的改革,这不管对于企业还是产业而言影响巨大,消除这方面影响需要的时间也较长,而本轮危机只是国家在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况且煤炭消费比例仍将维持在60%上下。政策导向对煤炭行业有影响,但远比1998年要小得多。

其次,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比如今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多。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亚洲经济倒退了至少3年,而如今虽然受到的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我国经济整体环境也呈现出了缓慢增长的态势,但中国经济现在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数一数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左右全球经济的走向,所以就算煤炭行业下游需求有不振的现象,但中国有能力扭转。

如此不同的背景和境遇,煤炭行业为何显得比1998年还要差呢?

首先,今年以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对煤炭行业利空的信息不断出现,被各方逐渐妖魔化,并通过媒体放大。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在下发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2014年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以下”,同样,山西、广东等地也纷纷下发文件降低煤炭消费在整体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这似乎对煤炭行业形成了利空的影响。

“我们国家整体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可能出现微调,实际上关于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比例中的变化,更多是国家和地方层面对雾霾治理的一种表态。”煤炭信息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对机构表示:“这次危机从国家的层面肯定是不会进行政策干预救市了,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这次煤炭行业遭遇的危机肯定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市场改革。”

其次,在杨金宝们看来,“嫌贫爱富”的银行,也是影响煤炭行业转暖的重要“元凶”之一。

“在市场好的时候,银行向煤炭企业投放大量资金,以帮助企业扩张。”长治市大型民营煤企负责人尹瑞东表示,“市场对一吨煤炭到底值多少钱,一直就没有形成统一的计算方法。由于估值较难,容易令买卖双方不能理性的评估煤矿价值。投资煤矿,买方通常出资约30%,其他资金则大多通过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而来。在煤市遇冷的时候,银行却对煤企进行了釜底抽薪的动作——停贷,这使得本已不够热闹的市场迅速冷却了下来。”

“只是一纸行政命令,就把这些企业弄死了。”说到这里,尹瑞东猛吸了两口烟。“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是有一定的风险,可是经过几年的行业洗牌,做不起来的企业即便银行给钱也不敢要。能正常经营的企业是需要贷款的,但银行的停贷做法让企业想贷款而不能。”对于企业融资,杨金宝有着自己的看法,

“这种情况不会长期存在,经过市场洗礼后,存留下来的适应市场的煤炭企业,银行还是会给予金融支持的。”长治市另一家大型煤炭企业襄矿集团的副总经理张水利还是对未来煤炭企业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保存着希望。

“好多媒体都在报道山西煤炭遇到的危机,其实他们大多把问题给放大了,这次的情况比1998年好的多,只是现在行业内的人内心不够强大,受舆论环境影响对市场出现了判断上的偏颇。”杨金宝说。

在业界人士看来,前几年,不合理的需求推着煤价疯狂上涨,一年翻两番,这不正常,不符合市场规律,这近乎疯狂。这样的发展不可持续。多数接受机构采访的基层煤炭界人士都这样认为。靠高能耗、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造就的煤炭“黄金期”不会再现。

“这种近乎没有利润的价格也不正常,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下游需求有提振的话,价格还会有提升,但永远也回不到过去十年那种疯狂的价格了。”孔晋华对机构说。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