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eel: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国内钢铁业的影响

2010-01-18 17:04 来源: 我的钢铁

2010年1月1日,世界上人口最多、全球第三大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本全面建成,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9.8%降到0.1%,东盟六个老成员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12.8%降到0.6%;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之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四个新成员,即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将在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

回顾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历程,从2002年11月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到2004年启动的以农产品降税为主要内容的早期收获计划,再到今年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虽说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但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近几年来双方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迅速增加至2008年的231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4.2%。这次金融危机期间双方通力合作,互相向对方开放市场,也减轻了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带动了双方经济较快走出低谷。

而对于在2008年经历过山车行情、在2009年扭亏为盈步入复苏通道的钢铁行业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对其影响又将如何呢?笔者以下对此略作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对双方钢铁贸易的影响

东盟国家的钢铁行业长期存在生产成本高、有效供应不足的问题,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就一直是东盟钢材的主要供应商,且东盟也是中国钢材出口的主要对象地之一。目前,中国对东盟出口钢材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接近20%,在2005年甚至超过这一比例,为中国对外的第二大出口地区,可以看出东盟区域内的经济情况对中国钢材的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从进口来看,中国自东盟的进口钢材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01-2008年平均每年从东盟进口的钢材只有55万吨左右,与每年的出口钢材量相比微乎其微。

再看钢材贸易在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总额中所占的地位。东盟对外钢材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比例很小,进口占比基本小于1%,出口占比也均低于8%,虽然其与钢材的单位价值较低有关,但也说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钢材贸易额的影响有限。

具体到对双方的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之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9.8%降到0.1%,而中国提出的敏感产品主要包括大米、天然橡胶、棕榈油、部分化工品、数字电视、木材和纸制品等,这也就意味着,从2010年1月1日起,绝大多数属于正常产品的钢材制品的进口关税将下降为0。但这对于从东盟年均进口量只有55万吨钢材的中国来说影响甚微,并不会对年产5-6亿吨钢材的中国产生明显的威胁。而东盟的钢铁企业大多小而分散,不管是在产量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很难跟拥有国际几大钢铁巨头的日本、韩国抗衡,中国对东盟钢材关税的下降也很难提升其占中国进口钢材的份额。

再看东盟十国,作为中国钢材出口的第二大地区,东盟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论上进口关税的下降对中国钢材出口的影响要远大于中国降税对东盟的影响。其实从2005年开始,中国对东盟出口的部分钢铁制品就已开始逐步降税,每年对其出口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当时处于中国钢铁业迅猛发展阶段,从其数据上并没有能够明显体现出降税的效应。另一方面,正由于中国钢铁制品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出于保护东盟各国内产业发展的考虑,东盟十国提出了将包含钢材、部分家电、汽车、摩托车等在内的一些商品列为敏感产品,敏感产品最终税率不为零。同时按其敏感程度分为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从东盟十国对钢材的分类来看,很大一部分钢铁制品都属于一般敏感产品。而一般敏感产品与正常产品降税模式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延迟至2012年1月1日削减至20%,2018年1月1日进一步削减至5%以下;与东盟新成员国之间则从2015年1月1日起削减至20%,2020年1月1日进一步削减至5%以下。在当前东盟仍未摆脱金融危机影响,而中国钢铁业却一直面临产能过剩危机的背景之下,不少东盟国家因害怕其会冲击本国产业,均有可能在钢铁制品上延缓对中国降税,这将导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钢铁出口的影响大打折扣,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份额增加速度可能并不会十分明显,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直至为0,不排除东盟取代韩国成为中国第一大钢材出口地区的可能性。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对双方钢材间接出口的影响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未来几年内钢材进出口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发挥其效应尚需时日,短期内影响不大。而作为中国与东盟间第一大类贸易产品的机电产品,对钢铁间接出口的影响又是如何呢,笔者试在以下部分对此略作分析。

机电产品是我国目前越来越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之一,面东盟机电行业同样较为发达,双方机电行业之间的竞争一直比较激烈。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与印尼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口额所占比例均相当高,而除印尼之外,中国自各国进口机电产品的占比也与之相当,且出口竞争力还略强于东盟。从整体来看,中国自东盟进口机电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与东盟自中国进口的这一比例均超过50%,由此可见机电产品在双方贸易中的重要性。

从贸易方式看,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中有三分之二左右为加工贸易出口额,即整个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中大概有20%左右的为机电产品一般贸易额,这也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比例。分国别来看,东盟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这四大经济势力较强的国家是与我国开展加工贸易合作的主要伙伴。上述国家的机电产品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而这4个国家均为东盟老成员国,2010年关税的全面下降对其加工贸易影响偏小,并不能有效拉动国内钢铁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与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印尼、文莱等国的进出口则以一般贸易为主,并且更多地体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单方向输出,以满足当地生产生活消费的需要为主要目的。这些国家关税的降低将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产品在其国家内的竞争力,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盟机电产品传统强国在上述六国市场上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中国那20%左右的机电产品一般贸易额或会得到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有两点因素制约了中国出口机电产品在东盟各国的增长幅度,第一,主要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国为东盟新成员国,他们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还很小,并且在2015年才会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长期利好是肯定的,但短期对中国机电出口的影响不大;其二,与钢铁制品类似的是,正因为机电产品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出于对中国机电产品竞争力的担心,除新加坡以外的其他东盟国家都将自贸区下的机电产品作为关注的重点产品之一。例如多数国家都将部分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作为高度敏感产品;而将部分家用电器等机电产品列为一般敏感产品,机电产品占东盟国家一般敏感产品的比例也普遍偏高,如柬埔寨的机电产品占其一般敏感产品的比例达51.1%,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也比较突出,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9.0%,24.7%,20.9%。由此粗略推算,短期内中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一般贸易能够享受到降税好处的出口额占总额的10%都不到,与想象中差距甚远。

对于中国的进口来说,早在2004年,我国从东盟进口的365.6亿美元的机电产品中,已经享受零关税待遇的商品达309.6亿美元,约占进口额的85%。经过近几年的逐步降税,这一比例又有所提高,因此,2010年关税虽全方位下降,但能够享受到降税带来的价格变化的机电产品所占比例却少之又少。而且根据协议规定,一国所提敏感产品将自动成为对方的敏感产品,即最终双方均适用的敏感产品清单是由双方所提敏感产品清单的总和构成的,因此此次降税对中国进口的影响范围也十分有限。

综上可以看出,虽然说机电产品身为中国-东盟之间第一大贸易产品,但在自2010年起的双方自贸区的全面建设短期内(2年甚至5年)对双方影响不会太大,因此对钢铁的需求也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长期则有利于区内资源的整合,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双方的竞争力。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整个亚洲竞争格局的影响

长久以来,日本在亚洲一直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均处于主宰地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加上日本经济长期的走走停停,这种格局已经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格局。新格局由四方面力量的消长主宰:(1)相对实力不断下降的日本经济;(2)相对乃至绝对实力迅速增强的中国经济;(3)以一体化为纽带及小国“团伙化”而影响力日增的东盟经济;(4)经济硬实力加文化“软实力”均趋于强化的韩国经济。目前中国与其他三方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基本相当,各方经济处于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制衡的格局。

但这样一种竞争与合作的格局,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格局,因此各国均在加强与它方之间的联系,纷纷建立自由贸易区。东盟由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与中国还是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都越来越紧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加强两者双边贸易的稳定性,有利于区内资源的整合,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双方的竞争力,同时也增强了对经济危机的抵御能力,另外,对日本、韩国形成一种较强的制衡关系,昔日一者独霸的局面不会再现。

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日本的刺激当属最大,对韩国的刺激也不小。日本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虽在2008年底就已生效,但双边的自由贸易进展缓慢,10年内90%货物实现免税的规定使得其相对中国慢一拍。不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将加速这一进程,东盟居间中日的局面形成,中日多了一条间接联系的桥梁。而相比于日本,中国下一个合作建立自贸区的对象更可能是韩国,同时“10+3”自由贸易区也会在将来逐步建立起来,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多边互动是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新特征,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更加均衡,中日之间相互制约但又相互联系。

而对于钢铁行业,从长远来看,通过贸易、投资等各方面的合作,未来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将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将会加大与东盟国家内资源类企业的合作,弥补自身资源不足的劣势;中国与日韩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也将更为紧密,加强国内在高端钢材品种上的研发;东盟通过大量进口弥补自身钢材供应不足的困境;区域内中国钢材的出口将成为拉动钢材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实现东亚以及东南亚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亚洲乃至于全球的竞争格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中国只有与时俱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原有图表全部略去,请参见《Mysteel参考》)

(我的钢铁研究中心MRI 包如元)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