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属制品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05-11-25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庄健(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  450007

摘要:分析我国金属制品的行业现状和发展特点;介绍线材及其制品的产量、进出口数量、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对制约金属制品行业发展的原料、装备、产品结构、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作了阐述。对行业发展提出4项建议:加强行业间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技术集成,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倡导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金属制品产业发展。 

关键词:金属制品;行业特点;发展建议

1         行业现状及发展特点

1.1  行业现状

金属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金属制品企业起步晚,厂家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发展迅速,产品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产量逐年增加,2004年全国金属制品产量已达1300多万t,其产量构成如图1所示。

1中焊材包括焊条和焊丝;PC制品包括PC钢、PC钢绞线和PC钢棒;冷镦钢丝指紧固件用钢丝,包括棒线材;橡胶骨架材料是指轮胎胎圈钢丝、钢帘线、高压胶管钢丝;镀锌钢丝钢绞线只包括中高碳制品,不包括低碳;其它钢丝是指末列入上述用途的金属制品,如针布钢丝、工具钢丝、钢纤维等。

1.2  发展特点

1.2.1  总量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属制品总量也迅速增长,1999年我国金属制品产量680t2004年达到1300多万t,平均年增长超过18%,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一些主要依靠进口的产品,如轮胎钢帘线已基本自足;有的已由进口转为出口。2000-2004年,产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的主要品种有:PC钢丝18.8%PC钢绞线46.4%PC钢棒100%,钢帘线95.9%,胎圈钢丝17.3%,冷镦钢钢丝和棒线材19.4%,气保焊丝58.3%,不锈钢丝30.9%

1.2.2  外贸同步提升

随着国内金属制品生产和需求的增长,其进出口也增长较快,1997年我国金属制品的进口和出口数量分别为21.5t22.2t2004年分别达到54.3t85t,分别增长1.53倍和2.83倍,金属制品进出口变化如图2所示。

在金属制品外贸中,高档产品进口大于出口,例如合金钢丝和不锈钢丝,1998年我国合金钢丝和不锈钢丝的进口分别为2.21t1.88t,出口分别为0.24t0.67t,进口量分别为出口量的9.2倍和2.8倍。2004年合金钢丝和不锈钢丝的进口量分别为4.32t2.74t,出口量分别为1.28t2.43t,进出口都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进出口量的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在产品结构高速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合金钢丝和不锈钢丝进出口变化如图3所示。

我国一些金属制品,如钢丝绳和钢绞线,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1998年我国钢丝绳(含钢绞线)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为7.78t2.16t。出口是进口的3.6倍;2004年分别达到28.57t7.51t,出口是进口的3.8倍。1998-2004年钢丝绳(含钢绞线)进出口分别增长2.48倍和2.6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41.3%44.5%。钢丝绳(含钢绞线)的进出口变化如图4所示。

1.2.3  线材基本满足需求

我国线材产量增加迅速,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了金属制品的发展要求。1998年我国线材产量2230t2004年达到4941t6年增长1.22倍,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我国线材产量的变化如图5所示。

我国的线材贸易中,2001年以前进口大于出口,1998年我国线材进口125t,出口8.4t,进口是出口的14.9倍,2002年首次出现出口大于进口,出口线材82.9t,进口62.3t,出口是进口的1.33倍。2002年以后,虽然进口有所增加,但出口增长更加迅猛,2004年出口241t,进口线材83.6t,线材的进出口变化如图6所示。

线材生产厂家密切注视制品企业的产品变化和要求,积极开发线材高端产品,如钢帘线用盘条,82B盘条,中碳低合金钢盘条,低碳低合金钢盘条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橡胶骨架材料、PC制品、焊丝、冷镦钢丝等产品需求。但某些合金钢和不锈钢盘条在质量和数量上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不锈钢盘条2000年进口2.5t,基本无出口,2004年进口4.67t,出口1.56t,不锈钢和合金钢盘条进出口情况如图7所示。

1.2.4  技术装备改善

技术和设备进步促进金属制品质量提高。多种工序方式组合的连续化生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高速拉拔技术、大盘重工序间周转技术、明火加热技术等,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自主创新、研发的基础上,从无到有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这对品种结构的高速,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1.2.5  产业布局结构得到调整

1)金属制品企业分布的区域规模优势初步显现。江苏南通地区的钢丝绳企业,浙江兴化地区的不锈钢丝企业,河北安平、安萌的丝网企业,河南与河北的胶管钢丝生产企业、河南新乡的低碳钢丝生产企业,山东的轮胎钢丝和钢帘线生产企业,河北永年、广东东莞的紧固件企业等,已具有相当规模,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2)产品紧跟国内需求变化。围绕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轮胎钢帘线生产发展迅猛,供需基本平衡;气门簧和悬架簧钢丝已部分替代进口;高强度紧固件也有快速发展。围绕基本建设做文章,PC钢棒从无到有,PC钢丝、PC钢绞线,螺旋肋钢丝得到快还发展。围绕安全、环保、防腐等,高速公路和铁路采用了涂塑防护网,锌铝合金涂层逐步普及,不锈钢钢丝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3)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10年前产能超过3t的金属制品企业不足30家,现已发展到60家,有5家上市公司。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产品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以钢丝绳为例,生产能力达100t,产能富余约20t,但仍有部分重要用途钢丝绳需要进口解决。与产能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短缺,如轿车悬架弹簧和气门弹簧钢丝,不锈弹簧钢丝等产品在实物质量、规格结构、批次稳定性等方面仍不能满足下游产业的需求,还需进口。

我国线材制品出口增长很快,但价格很低,并且在下降。1999-2003年我国钢丝的出口额位居世界第八位,1999年出口额1.03亿美元,只有第一名德国的1/3,第七名瑞典的1/22003年出口额增长到1.98亿美元,增长92.2%,平均每年增长23%,出口额已接接近第七名的瑞典,只有德国的42.5%。钢丝主要出口国1999年和2003年出口额对比见图8

我国钢丝出口1999年平均单价471美元/t2003430美元/t,单价降低8.7%;德国1999年钢丝出口平均单价711美元/t2003739美元/t,增长3.9%1999年中国和德国钢丝出口单价的比例为0.662003年比例为0.58,这说明我国钢丝出口是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主要钢丝出口国1999年和2003年出口平均价格对比见图9

2.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2004年行业产量排名前10位的金属制品企业总产量约占中国大陆金属制品总产量的14%,而我国钢铁行业2004年产钢500t以上的企业在15家,占全国钢产量的45%。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平均规模小,造成的主要问题就是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单位产品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且效率低下,尤其是不利于先进技术和装备的采用,这是影响行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

金属制品生产的连续化、高速化、自动化以及大盘重工序问周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时至今日,行业中相当数量的企业,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企业距离这个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对金属制品行业来讲,企业的创新能力首先是采用新技术的能力,接着才是研发能力,新技术的应用尚且如此困难,当然就更谈不上自主研发的问题了。

2.3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有大约30%达到或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众多中小企业中,工装水平还相当落后,例如,不锈钢丝生产较为集中的某些地区,有大量的小企业在使用20世纪60-70年代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甚至用大水缸进行表面处理,自制的单卷筒拉丝机,箱式燃煤热处理炉等等,生产效率低、能源耗费高、成材率低、污染严重,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2.4  部分线材质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

线材质量问题主要是实物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单从技术标准看,我国线材厂大多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但实物质量,尤其是产品的批次稳定性差距较大,以70钢为例,GB/T4354-94规定的Wc,为0.67%0.75%,日本JISG3506-96规定的是0.69%~0.76%,但国产盘条C质量分数波动达到0.07%,而日本进口盘条的C质量分数波动值则≤0.03%,这就使得制品厂在采用国产盘条时需对原料进行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拉拔和热处理工艺,以保证最终成品质量的稳定。

从品种上看,不锈、合金弹簧、钢帘线、冷镦等盘条的实物质量与国外产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夹杂物性质、大小与分布,C含量波动范围、线材通条性能、表面缺陷控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金属制品的下游产业也进入速猛发展期,因此,必然带动金属制品行业不断增长,不仅是量的增加,同时还有质的提高,对线材生产企业而言,既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也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市场和机遇。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行业间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起飞阶段,与金属制品相关的各个行业基本都处于总量迅速提升,质量快速提高的大发展时期,并且由于市场机制已在我国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基础性作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已实现充分对接,金属制品行业的发展将面对愈来愈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单个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在市场上打拼,所面临的困难和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使我们的努力事倍功半,因此,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全行业的力量与各种资源条件,已成为实现行业快速发展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发言权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制品行业的力量太过于分散,只有大家携起手来,以协调一致的行动共同努力,才能期望得到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

同时,金属制品行业的发展,与各相关行业的发展,与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密不可分,互为因果,在这方面全国金属制品信息网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样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努力。

3.2  增强行业创新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属制品行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开始了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历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业面貌已大大改观,不仅成为世界金属制品生产大国,而且在产品质量、品种上也有效地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满足了各用户行业的发展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制品企业还是设备企业,以产品实物质量为标志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我国跻身世界金属制品强国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企业中一些先进的工艺与装备还不能充分发挥效率,究其原因,是因为技术集成的程度还不高,在金属制品生产过程的一些关键环节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鉴于行业现状,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技术领域。

3.2.1  环保节能技术

金属制品生产的环保问题,主要产生于表面处理过程和热处理过程。对这些技术的研发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例如:机械除锈(包括弯曲除锈、砂带除锈、抛丸等)、电解酸洗除锈、超声波、水射流,水浴淬火,粒子炉淬火以及替代燃煤炉窑的各种热处理炉窑等,其中有一些已经得到应用。

我国的能源储备只有世界人均的1/2,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指标则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明火加热,流动粒子炉加热、卡电加热、锌锅内加热、变频调速等节能技术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

3.2.2  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已在金属制品行业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在拉拔和捻制设备上、连续化生产线上、各种热处理炉窑上,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已经为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钢丝绳生产中,绝大多数是凭操作工人的经验调整放线张力,很难保证各股()间张力的均匀一致,在引进设备上,已实现张力显示和自动调节。实践表明,这对于提高整绳破断拉力和疲劳寿命有明显的作用。

3.2.3  新材料技术

金属制品新材料开发是国内外线材企业和制品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唐钢开发的35SiCr管桩钢筋用钢,抗延迟断裂性能明显优于30MnSi;大连钢厂和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共同开发的6Cr13Mo活塞环用钢,已基本替代传统的低合金钢,成为汽车活塞环用钢的首选材料。据报道,日本开发的纳米不锈钢,在不改变钢种成分的条件下,仅由于晶粒大小的改变,耐腐性能提高3倍;日本神户开发的KNDS4抗延迟断裂高强度螺栓用钢,抗拉强度达到1657 MPa,且具有较好的高温特性,600℃时强度仍达l544MPa

3.2.4  大盘重周转技术

大盘重周转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列入冶金部新技术推广计划,但时至今日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未能实现生产过程的大盘重周转。

3.2.5  相关辅助技术

主要是拉拔模具和润滑剂的制备技术,这是国内金属制品工艺过程中主要的“短边”之一。依“木桶效应”原理,对制品行业而言,拉拔模具和润滑剂的作用,就是行业这个木桶的“短边”。

涂覆层技术包括钢丝的涂覆层和钢丝绳的包覆层,虽然对制品的力学性能指标没什么作用,但却影响制品在使用环境下的表现,可以有效地扩展金属制品的应用范围并显著提高其使用寿命。

3.3  企业发展应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我国已是金属制品生产大国,但还不是金属制品生产强国,其主要原因:还没有达到“一流产品、一流企业、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境界,正因为还没能实现或者完全实现这“三个一流”,所以尽管我们已经具备了全世界最大的产量,足以引起全球同行的充分重视,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行业的强势发展以企业为基础,产能3t/a以上的金属制品企业已达60家,其中有5家上市企业。同时,还有更多数量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在产品、技术和市场竞争力方面都堪称优秀的小企业。这样一个群体,是行业冲击三个一流、建设金属制品强国的主力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但如果我们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或者只能在低档产品市场以价格低廉取胜,那就不能真正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吃些残汤剩饭,当然也就无法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家们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整合企业各项资源,确立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

3.4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重视金属制品产业的发展

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一金属制品生产大国,但与发达工业国相比,线材深加工比例还有较大的差距,日本2004年线材产量697t,金属制品产量550t,德国线材665t,金属制品420t,深加工比例在60-80%之间;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巴西和我国台湾省,2004年线材产量为317t275t,金属制品产量为190t150t,深加工比都超过了50%,而我国大陆地区还不足30%。发展和使用高效钢材,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我国产业政策提出的工作目标和原则,但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建筑、交通等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落后,以及与之相关的研发工作的落后所致。建筑线材的粗放使用,不仅造成宝贵的铁矿资源的浪费,也带来了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压力。发展和使用高效钢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支撑经济快速发展,正是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做,也完全有条件做的工作。在全国上下都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的今天,金属制品产业的发展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作者简介

庄健1952年生,高级工程师,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副院长,全国金属制品信息网网长。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