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原材料产业借助"861"行动计划东风突围、突破

2005-04-05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作者:mysteel
    安徽日报4月4日讯 作为载入安徽工业经济发展史册的一件大事,2004年共有8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原材料工业企业占据三席。马钢更是以273亿元高居榜首,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的领跑者。
    借助“861”行动计划的东风,我省原材料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或者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突破自我,振兴图强;或者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成功突围,超越对手,更上层楼。
    突围、突破,成为安徽原材料产业发展的得意之笔。
    “三匹骏马”齐头并进
    “钢907.2万吨,十种有色金属42.9万吨,水泥3235.5万吨。”打开去年的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们会发现,以马钢、海螺和铜陵有色集团为代表的原材料产业,发展速度着实惊人。
    最大的亮点当数马钢。这个历经几十年风雨的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双重牵引下,再次创造安徽企业的飞天神话:钢产量一年净增200万吨,销售收入一年净增100亿元,产销规模列全国第5位。
    2004年,也是海螺集团的大发展之年,资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200亿元大关,在国内水泥行业独步天下,产能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与马钢和海螺相比,铜陵有色显得波澜不惊,继续保持稳健步伐,牢牢占据国内有色行业的领先位置。去年,铜陵有色电解铜产量达36万吨,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江西铜业,居世界铜业第14位。
    发展原材料产业,安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省探明各类矿产135种,铁、铜、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开发潜力巨大。
    上世纪5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选择铜陵和马鞍山,建设金属材料工业基地。铜陵有色和马钢不负众望,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创造“江南一枝花”的盛誉。而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的海螺集团,在水泥市场一路过关斩将,成为行业巨人。
    不管怎样,意欲在中部崛起中担当先锋的安徽,自然对蓬勃兴起的原材料产业倚重有加。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产业发展前景,“861”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是这样描述的:
    力争到2007年或稍长一点时间,马钢钢材产量进入全国前列,铜陵有色电解铜产量居全国第一,形成1300万吨钢、60万吨电解铜、40万吨铜材加工的年生产能力;形成1亿吨新型干法水泥、500万吨非金属深加工、10万吨有机硅的年生产能力,其中海螺水泥达8000万吨,保持全国第一。
    面朝市场春暖花开
    依矿山而建的企业,仅仅依赖于资源做强做大,显然是不够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实际是产品的竞争,如何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至关重要。马钢、海螺、铜陵有色的发展史,是最好的见证。
    几年前,马钢出现月度亏损,安徽最大的工业企业一度挣扎在市场边缘。这反倒让马钢人痛下决心,调整产品结构,主动适应市场。
    从1998年马钢投资近30亿元引进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到2004年冷热轧薄板生产线竣工投产,马钢拥有世界一流的冷热轧薄板、彩涂板、H型钢、高速线材和车轮轮箍生产线。结构调整,让马钢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曾偏居皖南一隅的宁国水泥厂,十年来一步步走出山区,成为中国实力最雄厚的建材企业集团。海螺的每一个辉煌,都与产品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他们依靠技术进步,首先建成铜陵海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紧接着多条生产线相继在宁国、池州、枞阳公司投入运行。目前,在全球7条万吨生产线中,海螺就拥有4条。过硬的产品,让海螺在水泥市场上所向披靡。
    与海螺的兴起不同,铜陵有色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的一个铜原料采掘基地,发展铜材加工受到限制。近年来,公司积极发展铜深加工,延长铜产品链,极大提高铜材加工的市场竞争力。
    如果说,结构调整曾使安徽原材料产业过去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结构调整依然是各家企业的重头戏。
    对于马钢、铜陵有色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大企业产权改革力度,积极引进外来投资者,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海螺则应当充分利用我省石灰石资源优势,加快行业间重组、兼并进程,落实优质矿山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
    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善于在风云变幻中抢抓机遇,小而言之,是马钢等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利器”,大而言之,是安徽工业经济争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立足省内放眼海外
    前些天路透社的一则消息,让国内钢铁企业为之一震。在新一轮铁矿石价格国际谈判中,价格涨幅最终确定为71.5%。如此高的涨幅,对于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铁矿石的马钢来说,影响非同一般。
    但另一则消息,倒是让人松了一口气。3月18日,马钢与庐江县签订合作开发罗河铁矿协议,总投资12亿元,计划年产铁矿石1500万至1800万吨。
    原料匮乏,一直是困扰我省原材料产业发展的难题。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马钢在立足省内资源的同时,放眼海外原料市场,曾和武钢等企业共同出资90亿美元,获得澳大利亚一个铁矿石矿40%股权,每年可购买1200万吨铁矿石。
    进口铜原料占80%的铜陵有色,近年来在做好冬瓜山铜矿开发的同时,也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将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建立海外铜矿资源供应基地,先后与智利等国矿山建立原料供应关系。他们的目标是:力争经过十几年努力,控制铜资源量达一千万吨以上,资源自给率达50%以上。
    在实施资源控制战略中,海螺集团相对比较轻松。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海螺在长江两岸抢占了大量资源,完成了自己的战略储备,在从江西到江苏的长江沿线所有重要港口城市,构筑起规模达数千万吨的熟料生产基地。今天,海螺不仅可以从容地利用沿江两岸资源,还可以发挥长江水运成本低廉优势,源源不断地把产品运到江浙沪市场。
    皖江400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沿岸优质石灰石资源储量丰富,特别是从安徽到湖北黄石沿江两岸20公里,蕴藏着中国储量最大、质量最好的石灰石资源。海螺集团完全有可能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把皖江的石灰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水泥工业真正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
    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原材料产业发展的命脉。在资源全球性配置的大环境下,原材料产业更大发展空间在于全面进入国际市场。
    不仅将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而且能将世界各地的原料买回来。可以断言,这就是安徽原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