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钢材价格变动引起的反思

分享到:
评论
    今年4,5月份,部分钢材、特别是建筑用钢材价格出现“跳水”,来势之猛,振幅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好在这种险恶的局势持续时间不长,五月下旬开始出现反弹,局面渐趋平稳。7月以来,大部分建筑钢材生产厂家已恢复到微利或持平。痛定思痛,这次价格风波,应引起人们对钢铁工业发展的过去和未来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深刻认识钢材市场的运行规律,使今后钢铁工业的发展更理性、更健康。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拉动,因而对包括建筑用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基本材料提出了超常的需求,从而引发了这些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急速增长.钢材价格增长,钢铁企业利润增加,刺激了钢铁业投资迅速增长,产能急速扩大。这里,有其合理性和符合市场规律的一面。
    但是,在钢铁工业适应国民经济增长而发展的过程中,近两年,在两者的协调上出了问题。国家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增长42.7%,2004年一季度又增长43%,已经使相关产业链出现严重的不适应。而钢铁工业的投资,2002年704亿元,2003年 1400亿元,增长了将近一倍,而2004年一季度又增长了1.1倍,更加大了这种不协调。这一轮钢铁工业的投资热潮从2002年已经开始。以后随着钢材价格和企业利润攀升,特别是众多民营企业的加入,而使此热潮迅速提温。初期的投资集中在2004和2005年形成产能,鉴于本次投资热潮受建筑用钢材价格迅速上涨的刺激,投资被较大比例地用于与建筑相关的少数品种(线材、螺纹、带钢等)。这些品种用中小型高炉和转炉即可配套,投入少、建筑周期短、产出快、效益丰厚,很适合地方和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技术水平。根据当时的投资力度和产能形成后的总量扩张,人们已经可以估计到,到2005年,最迟2006年集中形成的产能,将会在一些品种上(主要是建筑钢材)出现供大于求。尽管这种过剩可能是阶段性的,即过一段时间可能被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所消化,但在供过于求的延续时间内,这些产品可能因降价竞销而价格大幅回落,这将对一批钢铁企业形成“一劫”。随着钢铁投资热潮的不断提温,此“劫”更加不可避免,开始时间也呈提早趋势。因此,年初钢材价格的“大起”,继而4、5月份发生“跳水”,虽然有许多偶然的、暂时的乃至人为的原因,如用户和中间环节对后期市场价格误判、不适当的国债、钢厂销售政策失当、宏观调控的实施、资金短缺等等,但根源却是这几年钢铁工业特别是建筑用材非理性发展造成的,是历史积累的必然。
    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钢铁企业受利益驱动,对市场全局缺少分析和预测,盲目跟风,造成发展不够理性的原因,也有宏观部门调控引导不力,预警信息不充分、不及时等方面的原因。总之,行业和企业在顺利的形势下,都缺少风险意识和对抗风险的能力。
    二、短期行为,影响深远
    近两年,钢材市场特别是建筑钢材市场的兴旺,许多企业受到利益的驱动,在基本建设、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短期行为,这也是缺少风险意识的表现。这些短期行为,将在今后若干年内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和行业的结构调整及企业的长远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1.许多企业在发展规划方面,缺乏充分论证。对拟建钢材品种的长期市场容量、同期业内的发展信息、未来的竞争环境等必要的情况,缺乏深入调研。凭据近期高利润的诱惑,选择投资少、建设快、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简单扩大规模,重复建设。殊不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些产品得到集中发展。而一旦国家政策变化,发生如基建投资受到制约,因品种趋同而市场饱和等情况,超高利润消失,钢铁产品恢复低利或微利状态,企业将因为竞争乏力而遇到困难,而且会因基建负债而承受繁重的还贷压力。这时即使从高利梦中觉醒,也会因缺少后续资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而使企业的健康发展受阻。
    2.近两年建筑钢材的超常发展也延误了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钢材品种长者恒长,短者恒短。线材、小型材、窄带钢、焊接钢管等本来就是长线,近两年受市场需求拉动,较快发展本属正常,但建设过于集中,产能增加过快,所以最先遭市场相对饱和、价格锐降的境遇。而且,这个过程并未完结,因为还有许多同类企业和装备正在建设中。国内市场中长期供应不足的短线产品如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层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片、冷轧不锈板等,除了几个大型企业有所投入外,多数企业包括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企业仍然因为投资力度大,技术含量高等原因而不予问津,使这些钢材仍过多地依靠进口,并且在短时间内难望相对缓和。
    3.近两年,由于规模效益突出,许多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往往单纯追求产量,忽略质量、成本、管理和全面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以本人熟悉的炼铁专业而论,表现就很突出。
    (1)炼铁以精料为本。烧结矿质量是高炉优质、高产、低耗的基础,但近两年,不少企业为了追求产量,提高了烧结速度,牺牲烧结矿质量。2003年大中型企业烧结机利用系数比2002年仅提高0.003t/m2·h,但烧结矿的质量综合合格率却降低了1.45个百分点。烧结矿重要指标转鼓指数也明显下降。如此作法无异杀鸡取卵,高炉产量并不能因此而有效地提高。2003年大中型企业中有38%的高炉利用系数比前一年有所下降。
    (2)炼铁焦比是高炉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炼铁成本,也是高炉顺行情况的标准性指标。近来一些企业因追求产量而牺牲焦比,使得大中型企业2003年的入炉焦比较前一年一举升高18kg,达到433kg,回到2000年以前的水平(2000年为429kg)。有的炼铁厂甚至提出“以焦比换风量”的方针,结果一大批企业焦比升高,有的大幅度升高。2003年在58个大中型企业中,焦比升高的36个,其中升高100kg以上的3个,50-100kg的3个,30—50kg的8个,20—30kg的3个,10—20kg的7个,低于10kg的10个。可见问题是普遍而严重的。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牺牲焦比,势必在高炉操作中采取发展边缘、恶化煤气利用的操作制度,结果可能风量加大了,但多烧了焦炭却不一定多炼铁。所以,2003年重点企业虽然焦比升高很多,利用系数却提高甚微,只从2.448提高到2.474t/m3·d,提高0.026t/m3·d远低于前几年的提高幅度(2001年同比提高0.088t/m3·d,2002年为0.127t/m3·d)。就是提出“以焦比换风量”的炼铁厂,也并没有达到牺牲焦比的初衷。该厂2003年焦比升高56kg,利用系数却下降0.024t/m3·d,并且当年少喷煤 47kg/t,风温下降29℃。提高焦比在焦炭价格猛升的情况下,使生铁成本明显升高。
    应该说明的是,造成2003年炼铁焦比升高的因素中,焦炭质量变差有一定影响,但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如焦炭灰分只升高0.19%,硫分升高0.04%,而强度指标M40和M10还有所改善。
    (3)在喷吹用煤和焦炭差价非常大的情况下(年末人炉焦炭和煤粉每吨差价达到500—800元),2003年大中型企业平均每吨铁喷煤粉从125kg降到118kg,减少7kg。在51家有喷煤设施的大中型企业中,有30家喷煤量下降,有些企业下降数量较多。其中≥60kg 1家,≥40kg 2家,≥30kg 2家,≥20kg 1家,≥10kg 10家,<10kg 14家。说明部分企业对多喷煤粉降低焦粉的事已不很在意。
    (4)生铁质量下降。生铁合格率从99.97%下降到99.90%,下降0.07个百点。全国大中型企业当年增加废品10万多吨。实际上,生铁含硫量的升高是普遍的。
    (5)标志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高炉休风率,大中型企业平均从1.61%上升到1.86%,提高0.25个百分点。
    (6)可比成本升高。虽然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生铁成本大幅度升高主要是受原料、燃料、动力、运输价格上升的影响,但其中也有企业在钢铁高利润掩盖下忽视成本管理的因素。如不再考虑按低成本原则在客观允许的条件下选择高炉的炉料结构;放松乃至抛弃多年来炼铁专业形成的增产与降耗并重的操作方针;不再严格贯彻设备点检定修制度等。
    (7)管理水平下降。不少企业对多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严格严密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职工的思想工作有所放松。如定期的成本分析制度、产品销售和价格方面的制度有所放松。不少企业以奖代管、以罚代管,单纯强调物质刺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有所抬头。结果是“财气”上升,“人气”下降。
    以上所谈虽是炼铁专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实其他专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笔者以为,不可小视这两年一些企业出现的技术经济指标特别是消耗、质量和成本指标的停滞不前与退步,比这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和技术理念的退步和钢铁工业多年来形成的一些好传统和好作法的缺失,其影响可能比暂时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和长远。
    三、振动并未结束
    进入2004年5月下旬,钢材价格主要是建筑用钢材价格有所反弹,生产企业逐渐恢复微利,业内人士暂时舒了一口气。但笔者认为,今年4、5月份的市场振动并未完结。
    1.这次以建筑用钢材为主的价格振动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失衡,供过于求。但是,振动来得过快、过猛,企业完全没有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特别是民营和一些以生产此类产品为主、规模较小的企业,他们不像大企业与国外矿石供应商签有长期供货和运输合同,受矿石涨价的影响较小,多是现卖现买,又没有大企业那样比较优越的产品结构,市场变化时有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线产品支撑,还能维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因此,一旦价格振动,就难以应付。以高成本对低售价,势必亏损,有些只能忍痛停产或减产。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市场的资源减少,供求关系得到缓和,价格也就自然出现反弹。但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在原料价格逐渐下调,产品出现利润空间时,会重新参与竞争。他们会接受这次突遭打击的教训,在原料采购,生产经营的环节采取灵活策略,发挥其在资源、机制、管理、公关诸方面的优势,给国有大企业造成威胁。所以,只要过剩的产能没有被消化或部分企业长久退出,恶性竞争的危险会较长时间存在。
    2.国家这次对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一些行业实行宏观调控是及时的,特别是严格土地审批、控制贷款等措施,对抑制钢铁工业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会起到有效作用。问题是, 2003年底国内已形成3亿吨钢的生产能力,在建规模有1.2亿吨,拟建的还有0.7亿吨钢。在建工程在调控之下,有些可能延期,有些需要资金重组,但绝大部分仍将建成,否则已投入的资金将造成浪费,已投入的土地大部分也不能复耕,它们终将形成能力,其中长线钢材仍占有一定比例。而拟建者中,很多是市场需要的品种和国家支持的项目,也大部分能建成。因此,今后两三年钢铁产能仍会快速膨胀。据预计,到2005年,全国就可能形成 4亿吨钢的生产能力。再加上必须的进口,资源量是非常大的。而今后几年,基本建设投资将受到相对控制,钢材需求量的增长率可能有所下降。这样一升一降钢材市场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矛盾可能比现在更为突出,市场消化这些过剩的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可以预料,钢材市场特别是建筑钢材市场的竞争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并可能愈演愈烈,从某种意义上说,4、5月份的振动可能只是一种演习和预警。
    3.这两年钢铁工业的超常发展带来的最不利的影响是原燃料的资源紧缺、大幅提价。提价时间比钢材慢半拍,钢铁企业获得了因时间差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现在钢材价格下来了,虽然原燃料价格也相应下调,但矿石调价也比钢材慢半拍,而煤、焦的价格受资源限制和国际价格的拉动下降幅度甚小,钢铁工业同样会蒙受时间差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一些企业在钢材降价前以特高的价格购买了一些矿石(如每吨 1500元的进口球团矿),就显得更为被动,要花一些时间和代价才能消化。
    从长远来看,钢铁产品由于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价格继续上浮的空间不大。而国内外矿石资源,应付还将大量增长的钢铁产量在较长时间内很难缓和,其价格很难恢复到钢材涨价前的价位。焦炭更难降价。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钢铁工业将在较高成本和较低售价下运行,恢复微利行业的特征。对此,钢铁行业和企业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研究应付策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回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如何回避和应对钢铁企业的市场风险,各方面人士已有许多很好的意见,这里补充几点:
    1.行业和企业都应建立高度的风险意识,居安思危。在行业,应该加强对宏观发展、市场走向的预测,定期公布相关信息和风险预警,用以指导企业的建设和经营。钢铁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
    2.对存量资产中,市场已供过于求的产品如线材、小型材、窄带钢等品种,进行技术改造,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有需求而一般企业难以做到的产品。在这方面,现有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如同样是生产线材、小型材、窄带钢的企业,今年4月份杭钢每吨钢材售价3843元,石钢3707元,而多数企业是3100—3200元,有的企业还不足3000元。
    3.大型企业应充分发挥设备大型化和技术,装备水平高的特点,发展高档产品,逐步让出建筑钢材市场给中小企业。
    4.企业要眼睛向下,加强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把这两年在高利润情况下管理趋于粗放的趋势拉回来,抓住成本这条生命线,建立健全以成本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
    5.加强技术管理。全面、严格地贯彻产量、质量、消耗并重的技术路线和操作方针。改正单纯追求产量不及其余的偏颇作法,求得企业全面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
    6.企业应与原燃料供货商和重要用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定长期合同。 (冶金工业部司长 刘 琦)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30 141.16 -0.01
长材指数 04-30 158.7 +0.15
扁平材指数 04-30 124.39 -0.16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