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民营钢铁企业遭遇生存考验

分享到:
评论
    在早已经突破所有制限制的钢铁行业,出生歧视是否会借整顿之机卷土重来?
    民营俱乐部里的新会员
    在中国证监会表示无异议之后,2003年6月12日,由复星集团、南钢集团、复星产业投资和广信科技等四家企业合资设立的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宣布,对江苏省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600282)(以下简称南钢股份)的要约收购正式启动。此时,距南钢股份首次发布要约收购报告书,已两月有余。
    此前,大股东南钢集团公司已将手中持有的70%的南钢股份放入了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之中,并占该公司注册资本的40%;而复星系三股东合计占股60%。实际上间接控股了南钢股份。所以,这次收购是民营企业第一次控股一家地方性骨干钢铁企业。在收购完成之后,复星将正式成为“民营钢铁俱乐部”里的新会员。
    如果不是因为年初海鑫集团创始人李海仓的意外被杀,很多人也许至今都不知道民营企业在钢铁行业已经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海鑫集团被称为钢铁行业的四大民企之一,2002年海鑫集团进入全部钢铁企业前20名行列,在山西省是太钢之后的第二大钢铁企业。
    这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基础性角色和投资这一行业所需的巨量资金,使不熟悉情况的人很难把它与中国的民营企业划上等号。众所周知,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只有短短二十年的历史,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经验都显得稚嫩。然而,来自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生铁产品中,民营企业已经拥有14%的市场份额;而在钢材领域,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达到了19%。
    在这个庞大的民营阵容中,海鑫并不是第一个进入者,甚至算不上最成功的一个。在业内,比李海仓更有名的还有沈文荣和张志祥,前者创办的江苏沙钢集团以生产特种钢而闻名,后者则从倒钢材起家,在收购了遵化钢铁厂后成为以生产汽车板、家电板、造船板等替代进口的宽带钢为主的企业。
    而复星对于这个行业其实也不陌生。早在2001年7月,复星集团就斥资3.5亿元与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唐山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按照复星集团总部有关负责人的说法是,两年即收回投资。而唐山建龙也已成为河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复星涉猎的领域之广,在国内的民营企业之中罕有其匹,从医药生物制品到文化传媒,无所不包。作为复星集团的董事长,郭广昌自认投资钢铁并非一时冲动,他认为,现在世界性的制造业在向中国转移,对钢材会有大量需求,而在业内,“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不是很强,外资又不大感兴趣”。郭更进一步表示,以前投资建龙,是以战略投资为主,现在投资南钢,则意味着复星已将钢铁作为了主业。
    郭广昌之外的老会员们现在也磨刀霍霍。复星参股的唐山建龙正在宁波投资新建一个总产能600万吨的新项目,是目前唐山建龙的3~4倍。据悉,该项目完成后,唐山建龙将成为生产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精品钢基地。“钢铁厂就建在港口附近,可以停20万吨的货轮,而且比宝钢的成本每吨要低5美元。”华夏证券分析员曲丽说。
    而今年以来一直遭遇媒体质疑其财务状况的海鑫集团也曾计划在靠海的福建宁德新建一座年产能1500万吨的联合钢厂,申请也已得到批准。一期500万吨产能将于2005年投入生产,新项目所需资金约100亿元,李海仓出事之后,此事暂无下文。
    中国冶金规划设计院院长单尚华曾撰文介绍,目前大型民营钢铁企业都在扩大规模,今年建龙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津西钢铁增长了近90%,而沙钢增长40%,一季度产量平均增长了65%。“而同期国有企业对在沿海地区开设新厂,都还在处于考察酝酿阶段。”单尚华说。很明显,在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中,民营或合资钢铁企业再次走在了前面。
    然而就在民营企业试图以更大规模和在更高的层面进军钢铁行业之时,肇始于2002年2月的钢价持续上涨的行情似乎也走到了尾声。自2月1日起,中国取消对超过进口限额的部分进口钢材加征特别关税,国内钢价自3月下旬即呈总体回调态势,表现特别明显的是去年以来涨幅最大的冷轧板材。
    伴随着市场的调整,来自行业内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强烈地响了起来,大部分的质疑直接指向了这些正在大张旗鼓扩张的民营企业。
    今年5月21日《中国冶金报》发表了原国家冶金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董贻正的文章《新建民营钢铁企业资金从哪来》,引起业内的不小震荡。而在此之前,中国国家冶金规划设计院院长单尚华也著文《关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十点思考》,列举了民营钢铁企业存在的四大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民营小钢厂发展过多过快、加剧了不合理布局、环保欠账较多。
    董贻正认为,一场以民营企业带头的“大办钢铁”运动正勃然兴起。目前在建和拟建的钢铁企业年产钢能力在五六千万吨,为目前产能的好几倍。“这些投资的资金动辄几十亿乃至上百亿,恐怕多数筹建新厂的中国民企老板还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董特别提及一家“在长江边上购地上万亩,准备建数百万吨的大厂”,形容其操作过程是,首先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以低价获取土地使用证,然后以土地向当地银行抵押,得到一大笔贷款。如果仍不敷使用,再由参与建设的设备制造公司及建筑公司“垫支”。董的结论是,民营老板们实际上在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来建设大型钢铁企业。而这种情况,“在现阶段恐怕任何国有企业都难以做到。”
    对于新加盟的复星,业内也不乏争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经《财富》杂志计算,复星的总资产是87亿。而复星是以投资多元化著称的,这也伸手,那也伸手,他到底有多少钱?”
    一时间,调控降温之议四起。冶金规划院的院长单尚华认为,首先应将民营钢铁企业纳入国家钢铁行业发展规划。而董贻正则更进一步提出,重大项目,必须由中央政府、至少是省政府审批。对不符合条件者,一律停止施工,对于未开工项目,一律暂停,逐一清理。董贻正补充说:“日本的钢铁企业都是民营的,可是建大高炉仍需通产省批准。”
    《财经》在电话采访发展与计划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肖处长时获悉,对于目前过热的投资情况,主管部门正在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不过,他并没有透露具体内容。有消息表明,去年年底,有关部门已经将整顿钢铁行业的文件上报国务院,而就在今年6月底,由发改委组织召开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研讨会后,来自国有钢铁企业的代表又提出了加强对民营企业钢铁项目审批和收紧银行贷款的要求。在已经突破所有制限制的钢铁行业,出生歧视是否会借整顿之机卷土重来?这将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新难题。
    “甜蜜”的旅程
    虽然如今势成水火,不过在民营钢铁企业出现之初,民企与国企也曾有过一段 “甜蜜的旅程”。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在1996年之前,国内钢铁短缺,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进入,当时并不视之为威胁,而是有益的补充。业内形象地把大多数民企的起家产品称为“面条”和“裤腰带”,面条是指线材,裤腰带则是指窄带钢。主要用于建筑和五金,属于钢铁行业最低端的产品,其生产所需的启动资金和技术含量都很低。
    那是一个只要手里有钢材就能发财的年代,人们担心的不是卖不卖得掉,而是能不能搞到钢材。很多人正是在和钢材打交道的过程中看到了掘金的机会。以现在排在最前面的几大民企为例,唐龙建材的张志祥是倒钢材起家,而海鑫集团的李海仓最早是为钢厂提供原料――焦炭。
    回过头去看中国钢铁行业二十年的历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对比:1998年,冶金部撤销,成立冶金局;2001年,冶金局撤销,变成国家经贸委下属经济运行局的冶金处;2003年,这个处又转至新成立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旗下。主管部门由部变成局,再由局缩成处的过程,正是民营企业日渐壮大的过程。
    如果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大炼钢铁算起,中国最早的民营钢铁企业应该是自1975年3月10日、靠45万元起家的沙洲县轧钢厂,即现在民营钢企的龙头老大――江苏沙钢集团的前身。
    该厂的正式腾飞是从沈文荣接手开始的,他主攻的是窗框钢,当时国内生产这种产品的只有两家不大的国营企业。到1988年,沙钢在窗框钢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沙钢因此获得了在窗框钢价格上的主导权。
    资本积累由此完成。1988年沈文荣力排众议,决定斥资3亿元从英国引进一套年产25万吨螺纹钢的电炉炼钢、连铸、连轧一体化的短流程生产线。虽然是二手设备,但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先进的。在业内的怀疑声中,沙钢1991年6月产出第一炉钢水,1992年螺纹钢卖到4000元一吨,沈文荣不到三年就收回投资。
    而在绕开政策藩篱方面,沙钢的做法在民营企业中也很有代表性。国家计委规定,两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必须交由计委审批,但是合资项目的资金底线则放在3000万美元,有的特殊项目还可放宽到5000万美元。
    为了加快项目的投建速度,沙钢充分利用了合资空间,目前沙钢旗下已有六家中外合资公司。2001年,沙钢在全国钢铁行业排名第七,开始与马钢、包钢、攀钢、唐钢、邯钢等钢铁巨头并驾并驱。同年,沙钢以3000万欧元买下了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一间子公司的全部设备,重新设计配套,预计总投资43亿元。一期热轧板工程将于2004年3月投产,年产用于汽车、管道等方面的钢材200万吨。加上二期工程,年产量可达400万吨。
    国企不能承受之重
    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日渐壮大,甜蜜的旅程也逐渐走到了尽头,来自业内的质疑之声频频响起。
    国内钢铁行业独有的一个现象是:很少听到来自民营企业要求国民待遇的声音,反而是国有企业经常发出不平之鸣。据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给国营钢企的钢材定死了价格:850元/吨。但沙钢因不在计划之列,每吨却可卖到1200元。
    尽管早年的民营企业在贷款等方面受到很多制约,但是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民营企业的发家史很大程度上也倚仗了地方的扶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表示,“完全靠自己的积累是不可想像的,地方上的包税制是个关键。”因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分开纳税,许多民营钢企在地方上享受了优惠的包税制,不管企业是否扩大规模,每年上交固定税额。相反国营钢企大多属于中央企业,与此无缘。”吴举例说,今年1月~4月,沙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2.51亿元,纳税1.77亿元,相当于销售收入的3.37%;而鞍钢有97.45亿元的销售收入,纳税为10.44亿元,相当于销售收入的10.71%。有的地方甚至还有税收返还政策,地方政府“放水养鱼”的财税政策,客观上造就了民企的先发优势。
    而民营企业在经营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投资钢铁不仅风险小、回报率还大大高于国有企业。国泰君安证券的分析员郑东认为,国有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表面上看不高,原因一是被大量冗员和社会负担吃掉了,其次是管理漏洞流失了。“鞍钢有16万在职职工,12万退休工人。唐山建龙人均一年产钢1200吨,鞍钢才100吨左右。”吴溪淳说。
    民企的成本低,还在于不搞矿山。而原来的老钢铁企业,例如鞍钢就有五万职工是属于矿山的。出产的铁矿石还要向地方上缴6元/吨的资源税。而民企大多通过购买地方小企业的矿石和煤炭来采购原料,由于地方对民营矿也是包税制,所以价格实际上比国营矿低得多。
    “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远远高于国企,特别是在中低档次的产品上。”业内人士估算,以吨为单位计算,海鑫生铁成本840余元,钢坯制造费用310元~340元,轧钢制造费用130元,加上财务、销售、管理费用,最后终端产品的钢材含税成本为1615元,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00元~350元。
    “现在民企钢铁企业加大进军钢铁业的力度,也是因为他们经过计算后,认定了成本上会有持续的优势。”相形之下,退休员工、当年企业办社会的各种遗产像是加在国企头上的紧箍咒。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在业内作过调研,发现 “海鑫员工才4000多人,年产钢为200多万吨。而包钢年产量500多万吨,员工则高达12万。”
    另一个背景是,尽管这两年钢价有所下调,但利润还是很厚。像海鑫集团,虽然主要是生产钢坯和普钢,但销售利润率为20%,产销率是100%,这为成本低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积累和发展的机会。而单商华也承认,海鑫的发展思路很正确,一开始就不是小打小闹,上的设备如1000多立方米的高炉是一般的中型骨干企业都达不到的标准。海鑫发展得快,这是重要原因之一。“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会出现一批年产钢达到1000万吨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钟朋荣说。而目前国内年产超过5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还不到10家。
    尴尬“限产”
    1996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中国内地的钢产量超过了1亿吨,也是在当年国内的总体钢铁供求关系由短缺走向过剩。这种形势发展到1999年~2000年间,达到了临界点。不考虑进口因素,生产能力已过剩20%,钢材价格平均以每年5%~7%的幅度下降。至1999年底,国产普通钢材吨钢利润已降至平均20余元,销售利润率降至1%,十大钢铁企业一度四家出现亏损,冶金行业经济效益全面滑坡。原冶金工业局法规司司长董贻正回忆说,当时全行业盈利水平从200多亿元下降到20多亿元。1999年~2002年,时任国家经委主任的盛华仁狠批冶金局“限产不力”。
    2000年国家经贸委、国家冶金工业局制定了钢铁行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发展政策。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各主要生产厂对长线生产品种实行限产。尽管限产的目的本来是想让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国营企业缓口气,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国家经贸委下文限产后,实际上只限制了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厂,而一些新兴的民营企业,却根本管不住。当时董贻正给国务院写过一份报告,将这种情况描述为“只限大,不限小,而且是放小;限内放外,走私进口激增”。
    董对当时这个做法的效果大摇其头:“海鑫李海仓同我讲,多亏了限产保价,我们才上得这么快。你们保价限产时,我们就大干快上。”问题的尴尬之处在于,当时的中国市场对于中低档钢材产品的需求很大,限产的后果,使闲置的生产设备从大厂转移到了小厂。
    而国有钢铁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也使得这种淘汰难上加难。江苏省泰州市是全国自行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的生产中心之一,当地一位厂商透露说:如果没有民营钢铁企业生产的冷轧带钢,他们的企业根本没法生存下去。国营厂的价格一般都在4500元~5000元/吨,而民营厂只有3000多元/吨。对于竞争激烈的下游行业,这一价差就是利润之源。
    尽管限产政策效果有限,但对于钢铁这个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国家主管部门一直不遗余力地呵护。2002年初,钢铁价格再次跌入低谷。2002年5月20日,中国对部分钢铁产品实施临时保障措施,2002年11月20日,中国对冷轧普薄板、热轧普薄板、彩涂板、硅电钢、冷轧不锈钢薄板等国内顶尖国有大型企业的重点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对上述五类钢铁产品规定进口配额,超过配额的最高可加征23%的关税。
    这一措施加剧了国内钢材价格猛涨的势头,部分国有钢铁企业凭借垄断借势抬高价格,钢铁价格处于1994年以来的高位,使国内许多家电、电子厂家感到了巨大的原料价格压力。格兰仕集团副总裁俞尧昌曾公开表示,钢铁价格上涨将使公司的产品成本增加10亿元,公司除了上调微波炉价格30%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些下游产业制造商的强大压力下,外经贸部于今年1月17日发布了2003年第6号公告,决定自2003年2月1日起,对下游产业制造商急需的钢材,取消配额外的特别关税。进口配额实际上加大了国内钢材的垄断局面。低端产品国内钢厂能满足需求,但高端产品只能依赖极少数厂家,例如高精度的电镀锌只有宝钢能生产。“原来市场上有进口钢材在跟宝钢竞争,现在把进口钢材打跑了,宝钢说什么价就是什么价。"一位业内人士说。而这也成为了民企的新机会,许多扩张的民企都将主攻方向转向这些配额管理的钢材。
    整顿之钟为谁而鸣
    2003年年初开始,在过去一年中涨价幅度最大的冷轧钢板大幅度下滑,跌幅累计达到20%~30%,其它类别的钢产品价格的上升势头也戛然而止。在市场供需形势突变之际,加强行业整顿,控制重复建设的声音又一次在业内强烈起来,整顿的主角甚至被一些业内人士直接指向了民营企业。
    在董贻正发表的那篇《新建民营钢铁企业资金从哪来》中,列举了民营企业依靠银行贷款大举扩张之后,明确提出了四项建议:一是对地方政府的批地行为要规范化,严禁越权批租;二是对银行大笔贷款,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担保,对造成大量呆滞资金的,要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责任;三是加强环保监督,不符合条件者,不准施工;四是鉴于钢铁工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因此,重大事项,必须由中央政府、至少是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另有消息称,早在去年底,由中国冶金规划研究院参加起草了一份关于钢铁业治理整顿的方案。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两条:一是国家要收紧审批权限,二是没有得到立项批准的项目银行不能贷款。业界普遍认为,该方案如果得到批准,会对正准备大规模上新项目的民营钢铁企业产生巨大冲击。然而,这份已于去年年底上报国务院的报告,至今仍未得到批复。
    不过,在今年六月底国家发改委召集国有企业领导人讨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会议上,整顿钢铁行业的动议再次被提出。在会后产生的一份《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意见稿及一份“重大项目目录”中指出,在涉及钢铁投资项目时,300万吨以上的要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而300万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
    以300万吨为界的结果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因为“目前超过300万吨的钢铁企业,全国不超过20家,而其中民营企业只有一家,就是位于张家港的沙钢。”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单尚华介绍说。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冶金处肖处长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则措辞谨慎。他认为钢铁行业的投资多元化趋势已经很明确了,关键是如何按照人口、资源、环境诸方面的条件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些民营企业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力度不够,另外,在劳动条件、基本工资待遇,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欠缺之处。
    不过,肖承认,再出台类似以前的总量控制措施的可能不大了,而且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做法也并不灵。很多业内人士对于成功地控制重复建设不表乐观。“在这一点上,中央和地方的态度并不一样。”
    在市场调整开始之前,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沙钢集团销售处彭处长介绍说:“沙钢要上400万吨新项目,生产板材,目前国内只有宝钢能生产。关键在于质量水平和成本水平到底有没有竞争力。”
    而刚刚加入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表示,现在准备上的项目不是类似以前的低端产品,属于宽带钢,除了汽车面板之外都可做。“我们之所以进钢铁,就是因为相信将来产品的性价比是很有竞争力的。至于资金,银行贷款与否自有本身的商业考虑。”
    即将开始的行业整顿是否会对民营企业增加准入方面的限制,人们将拭目以待。无论如何,对于一直在超常量发展的民营钢铁企业,无论是从市场,还是政策层面可能发生的微妙变化,都不啻又一次生存的考验。(财经)

  • 钢材价格指数
  • 情绪指数
综合 长材 扁平材
综合指数
长材指数
扁平材指数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综合指数 04-26 141.35 -0.11
长材指数 04-26 158.74 -0.03
扁平材指数 04-26 124.71 -0.2
品种 日期 指数 周环比
螺纹钢情绪 04-26 58.11 -10
热卷情绪 04-26 49.69 -4.74
冷卷情绪 04-26 47.66 -4.53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免费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我的钢铁手机版

查看地图详情

查看更多 行情地图

回顶部